“围()()援”的成语「围城打援」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围城打援”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围魏救赵成语典故、围城打援的历史、杨得志围城打援怎么样、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围城打援如何才能成功?如果是被围被打的一方如何破围城打援之计?、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怎么不会使用围城打援、战争中是避免围城打援的应该怎么做?围魏救赵 战争围魏救赵的主要内容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围城打援”的词条资料
2:围魏救赵成语典故
3:围城打援的历史
4:杨得志围城打援怎么样
5: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围城打援如何才能成功?如果是被围被打的一方如何破围城打援之计?
7: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怎么不会使用围城打援
8:战争中是避免围城打援的应该怎么做?
成语“围城打援”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圍城打援成语读音:wéi chéng dǎ yuán
成语简拼:WCDY
成语注音:ㄨㄟˊ ㄔㄥˊ ㄉㄚˇ ㄩㄢ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出处: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五章:“‘围城打援’的办法,不是常使用吗?”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指一种战术。进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据守城镇之敌,诱使敌人从其他地方派兵援救,然后以事先部署好的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的援军。
成语用法:围城打援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方面。
成语造句: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八节:“只有在‘围城打援’的方针下,目的不在打围敌,而在打援敌。”
英文翻译:besiege a city to annihilate the enemy reinforce
成语“围城打援”的扩展资料
1. 围魏救赵成语典故围魏救赵成语典故注音】wéi wèi jiù zhào【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大将庞涓进攻赵国,围住赵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难以抵挡,就把中山献给齐国。齐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兴兵救赵。孙膑扬言要进攻魏国襄陵,庞涓中计回兵救襄陵中了孙膑的伏击,解了赵国之危。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围城打援的历史
“围城打援” 成语解释:指一种战术。进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据守城镇之敌,诱使敌人从其他地方派兵援救,然后以事先部署好的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的援军。是军事学上的经典战术之一,较早运用在唐高祖武德三年至四年(西元620年至621年)秦王李世民率唐军攻克王世充的郑国国都洛阳时的战役中。当时的形势是隋末争霸已经步入后期,中国的图上各种势力经过优胜劣汰,开始倾向于集中到最强的几家,统一之气象初现于世。长安李渊(唐)和洛阳王世充(郑)则是其中最强的两家,二者之间的战争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雄争霸的走势。唐高祖放心的将这场最重大的战役交由年轻的秦王李世民指挥,虽然当时还没有规范的参谋本部制度,但是遵循《孙子兵法》中“胜兵先胜”的基本哲理。李渊家族经过长期的研究制订了“围城打援”的策略:首先由李世民率领主力部队包围洛阳城,然后分派战将把守住洛阳周边的各个重要关隘。李渊在后方更没闲着,展开强大的外交攻势,搞定了全部的其他诸侯势力,避免李王两家交兵时刻第三方势力突然偷后方。但有一家势力始终没能搞定,那就是河北的大军阀窦建德,他在得到王世充的求救后亲率十万大军走虎牢关方向营救洛阳,于是就成为“打援”的对象。李世民侦知窦建德率十万大军前来营救,其实这也早就在他的作战计划之中,按原定计划依次实施便可:先是以主力部队继续围住洛阳,但不主动攻城,只是围困住城中的兵力。城中守军也准备守城以待援军好夹击攻城部队,所以也没有考虑要突围等其他办法,就自然而然的任随唐军围困。而李世民则自带精锐部队奔赴虎牢关打援,这围城打援的精髓便在于不能让守军和援军照面,因为一照面就会士气大振,增加攻城的难度,当然更不能让他们会合。所以李世民把守住洛阳周边两三百里外的关隘,将围城和打援的战场分开来,避免守军和援军见面。历史上有多次攻城战役就是因为让援军的旗号出现在了城头守军的视野中使守军重振士气而招致失败的,当然,围城打援战术的利人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他主动到洛阳城肉眼无法相望的虎牢关迎战援军。这虎牢关又是何等厉害,岂能轻易攻破,而窦建德急于解救洛阳城,所以急切的强攻占据虎牢关有利地形的精锐唐军。窦建德又没看过明朝人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所以不知道攻打虎牢关需要带一名关公这样的马弓手。李世民手下也没有人出去充华雄,那么窦建德的惨败就在情理之中了,最后窦建德全军覆没,本人也作了李世民的俘虏。当洛阳城的守军苦候援军多日后却突然看到他们指望已久的窦救星竟然被绑缚着出现在李世民马前,士气顿时崩溃,失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于是这场战役就被列为了军事史上“围城打援”战术的典型范例被后人津津乐道,一直到现代各国军事家在需要的情况下都经常使用。 (引自《铁血强宋》)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杨得志围城打援怎么样
几十个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士兵包围了一个解放军,这时身后出现了一个手拿双枪的女士,然后两声枪响打到领头的,此女士就和这位解放军大演感情戏,敌人自觉消失殆尽。此镜头颇有喜感。现在我越来越不爱看国人疯狂相互屠戮的战争片了,一将功成万古枯,军队永远是政治利益的牺牲品。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扩展资料
围魏救赵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注释:共敌:指兵力较集中的敌人。共,集中的。分:分散。敌阳:指敌人精锐强盛的部分。敌:动词,攻打。敌阴:指敌人必然存在的空虚薄弱环节。
译文:攻打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使它分散兵力而后各个击破;正面攻击敌人,不如迂回攻击其薄弱空虚的环节。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围魏救赵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围城打援如何才能成功?如果是被围被打的一方如何破围城打援之计?
围城打援成功的首要条件我认为是不能让对方看出己方的战术意图(站场信息侦查很关键)。阻击援军的部队是占据地势和把握战机主动的一方,突然发动攻击可以让对方措手不及,使对方陷入突如其来的遭遇战。这个战术应该是在特定的时期才有效的,现在空降兵、装甲兵都已经发展的很完备,一些高精尖的武器也非常发达了,更主要的是间谍卫星的应用很难让自己的战术企图不被识破。如果还用这样的战术的话,对方很可能采用空降支援的方法来解决被围的处境。 现代战争都是以超视距作战打头阵的,很有可能在双方地面部队还没接触的情况下就解决战斗了。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6.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怎么不会使用围城打援
如果你看看地图就会发现,增援的苏军是从斯大林格勒后面来的,而德军自始至终都没有能完全包围斯大林格勒,又怎么能围点打援呢?再说,当时德军分三路攻击苏联纵深,兵力不足,也没有办法围点打援的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战争中是避免围城打援的应该怎么做?
围城打援成功的首要条件我认为是不能让对方看出己方的战术意图(站场信息侦查很关键)。阻击援军的部队是占据地势和把握战机主动的一方,突然发动攻击可以让对方措手不及,使对方陷入突如其来的遭遇战。
攻城打援一直是我军制胜的法宝,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中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我军都是屡试不爽,效果很不错,因为打援很容易形成敌攻我守,依托工事往往能取得一比二或一三甚至更高的损失比,这往往要比攻坚的损失比高。不过也有一些战役由于把重点放在了攻城上,打援成了配角,虽然取得了全胜,但敌我损失比不是很理想。
例如当我们把东北战场上的攻打锦州战役拿来对比,就会发现这一战役完全是一次典型的攻城战役,而作为这次战役重要组成部分的塔山阻击战实际上是配合战斗,如果用攻打锦州的双方兵力及伤亡数据与塔山阻击战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塔山之战防守一方东北野战军兵力为4纵、11纵加两个独立师,共8个师大约8万人;进攻一方国军共11个师10万多人,国军略占优势;最后解放军伤亡3774人,伤亡率不到5%;国民党军损失7000余人,损失率7%。而同时开始的锦州攻城之战,进攻方东野5个纵队加炮纵25万人,是守军的2倍多,但最后攻城部队伤亡2.4万多,伤亡率超过10%,是塔山守备部队的2倍,看到这样的数据对比,我们是不是可以假设;当时如果把攻城战役转化为攻城打援,把重点放在打援上,说不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利用包围攻打锦州的态势引来十万国军,我军如果只用一半兵力包围锦州,而用节余出来的十五万兵力与塔山阻击战的兵力相配合,通过迂回包,是不是有可能来一次经典的围城打援?
塔山阻击战进行了六天多时间,十五万兵力完全有足够时间运动到来援十万国军的两翼,将这十万国军全部消灭?攻击处于野战状态下的国民党军队,牺牲不会达到10%以上,至多3%,而锦州之敌早已经成了煮煮熟的鸭子,推迟几天消灭也赶趟!而由于阻击战激烈进行,攻城战斗也不免会出现抢时间的倾向,导致战斗过程粗糙,伤亡大再所难免!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8. 围魏救赵 战争
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9. 围魏救赵的主要内容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邯郸。赵王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魏国内部空虚,于是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在路经桂陵要隘,齐兵设伏截击魏军。庞涓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扩展资料
【成语】:围魏救赵
【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近义词】:围詹救科、调虎离山
【反义词】:围城打援、围点打援
【例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