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力()()()”「力排众议」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力排众议”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力排众议的成语典故、力排众议后变怎么填成语接龙、长孙无忌没有得罪武则天,武则天为何力排众议非要杀他?、为什么曹丕要力排众议,重用孟达?、鸦片战争前英国议会力排众议的议员是谁、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力排众议”的词条资料
2:力排众议的成语典故
3:力排众议后变怎么填成语接龙
4:长孙无忌没有得罪武则天,武则天为何力排众议非要杀他?
5:为什么曹丕要力排众议,重用孟达?
6:鸦片战争前英国议会力排众议的议员是谁
成语“力排众议”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力排衆議成语读音:lì pái zhòng yì
成语简拼:LPZY
成语注音:ㄌ一ˋ ㄆㄞˊ ㄓㄨㄥˋ 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无可争辩、一言为定、一手包办
反义词:心猿意马、人云亦云、三心二意
成语出处:宋 苏辙《上皇帝书》:“臣以不识忌讳,得罪于有司,仁宗哀其狂愚,力排众议,使臣得不遂弃于世。”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力:竭力;排:排除;议:议论;意见。竭力排除或驳倒各个人的议论;使自己的主张占上风。
成语用法:力排众议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造句:他在这次会议上力排众议,终于使自己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支持。
英文翻译:denounce the majority opinion
日文翻译:多数の異議(いぎ)を斥(しりぞ)ける
成语谜语:举坛名次大家提
成语“力排众议”的扩展资料
1. 力排众议的成语典故出 处 宋·苏辙《上皇帝书》:“臣以不识忌讳,得罪于有司,仁宗哀其狂愚,力排众议,使臣得不遂弃于世。”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力排众议后变怎么填成语接龙
可以接成语:议论纷纷-纷繁复杂-杂乱无章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3. 长孙无忌没有得罪武则天,武则天为何力排众议非要杀他?
谁说他没有得罪武则天!在当初李治立后的问题上,虽然说他没有明确表明态度,但是言语上还是反对的,这个武则天都记在心里。 长孙无忌算得上是一个臣,在朝廷里党羽众多,有着许多人听着他的号令。尤其当他还是皇亲国戚的时候, 他手下的门阀派系就掌握着大量的实,可以说是掌握着唐朝的半壁江山,就连李治即位之后,也因为收不回力,有的时候颁布圣旨竟然还要征询长孙无忌的同意之后才能执行,堂堂一个皇帝如此抬不起头来,心里面怎么可能会没有想法呢?他对皇不知道有没有窥探之心,但是他的独揽大,绝对让每一任皇帝都感到害怕。有的时候并不是不想动他,只是因为时间没到罢了。而他和武则天的矛盾还是在立后的问题上,武则天是一个很聪明的女人,从底层爬到了最高处,捕获了君王心,最终还改朝换代,成为了一代女皇,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情。 在讨论立皇后的时候,长孙无忌其实是极度反对武则天上位的,因为他知道这个女人聪明的可怕,一旦上位,自己的力也会被打压。武则天上位之后,害怕长孙无忌影响到自己的地位,如果不尽早除掉长孙无忌,自己坐在后位之上也是寝食难安的。还有就是长孙无忌的势力特别大,要是想要扶持自己的势力的话,就必须打压长孙无忌,这样才能为长远考虑。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为什么曹丕要力排众议,重用孟达?
孟达和刘备养子刘封一起驻守上庸,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请求派兵支援。两人以上庸新降、根基不稳为理由拒绝,关羽兵败被杀后,孟达诚惶诚恐,担心刘备降罪,加上和刘封不和,一气之下投降魏国。
当时曹丕刚接管曹魏政,征讨东吴大获全胜,一时意气风发,此时蜀汉大将来投,无异于锦上添花,加上孟达仪表堂堂、气度不凡,曹丕非常高兴,和孟达同乘一辆车,给孟达封了一串诸如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之类的头衔,并把上庸、新城、房陵三郡并为新城郡,有孟达担任太守。
平阳亭侯虽然是末等爵位,但总算封侯了,加上新城坐拥三郡,地盘不小,孟达苦尽甘来,终于得到了重用。
不过很快有跳出来反对了,先是范晔,后是司马懿。范晔说:“孟达迫于无奈才向我们投降,根本不可能对我们忠心,新城位于孙、刘两国之间,一旦生变,后果不堪设想啊。”司马懿说:“孟达此人,言行狡诈,授予边疆大任,恐怕不妥啊。”
曹丕不耐烦地挥挥手,心里说:“你们不懂我啊。”
孟达并非草包一个,能力不错,“将帅之才,卿相之器,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但这并不是曹丕重用孟达最主要的原因。曹丕的目的是通过重用孟达,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爱惜人才、宽容开明的君主,从而吸引更多人归降,而且重用孟达,相当于是打刘备的脸,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鸦片战争前英国议会力排众议的议员是谁
亨利·约翰·坦普尔·帕麦斯顿子爵第三HenryJohnTemple LordPalmerston,1784~1865 一译巴麦尊。英国首相(1855~1858,1859~1865)。英格兰第二帝国时期最著名的帝国主义者。原为托利党人,后成为辉格党人。三度担任外交大臣(1830~1834,1835~1841,1846~1851)。 帕麦斯顿制订对华侵略政策,开始于1833年底。他给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的两道训令是:开辟商埠;推销鸦片;获得军事据点。1839年9月底,接到义律有关林则徐禁烟的报告,他当即表示,对付中国的惟一办法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他说:“应当不仅使中国人见到大棒,而且还要先让他们在背上尝到它的滋味,然后他们才会向那个能够说服他们的唯一论据——大棒论据低头。”10月,帕麦斯顿根据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英国烟贩们的报告,在内阁会议上,排除众议,力主即刻派出军舰封锁中国沿海。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