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盗”「鸡鸣狗盗」

2024年06月16日成语大全13

成语“鸡鸣狗盗”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jī míng gǒu dào
成语简拼:JMGD
成语注音:ㄐ一 ㄇ一ㄥˊ ㄍㄡˇ ㄉㄠ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旁门左道
反义词:正人君子
读音纠正:鸣,不能读作“niǎo”。
错字纠正:鸣,不能写作“明”;盗,不能写作“道”或“到”。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游侠传》:“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指微不足道的技能;也指具有这类技能的人。常形容偷偷摸摸等不正当的行为。
成语用法:鸡鸣狗盗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造句:报仇的这桩事,是桩光明磊落,见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须这等鸡鸣狗盗,遮遮掩掩。(《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
英文翻译:small tricks
成语谜语:孟尝君的门客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

成语“鸡鸣狗盗”的扩展资料

1. 鸡鸣狗盗什么意思
意思: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拼音:jī míng gǒu dào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被扣留在秦国,他的一个门客装狗夜入秦宫,偷盗出已经献给秦王的狐裘,送给秦王的一个爱妾,孟尝君才获得释放。又靠一个门客装鸡叫,骗开了函谷关的城门,才逃回齐国。
例句:鸡鸣狗盗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技能,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它却起了巨大的作用。
近义词:偷偷摸摸、狗盗鸡鸣、旁门左道、鼠窃狗盗
反义词:光明磊落、正人君子
扩展资料:
1、近义词——旁门左道 [ páng mén zuǒ dào ]
意思: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和学术派别。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他骂吾教是左道旁门,不分披毛带角的人,湿生卵化之辈,皆可同群共处。”
释义:他骂我的教派是旁门这些正宗的门派,不分披毛带角的人,在湿润的地方出生并孵化的人,都可以一起相处。
2、反义词——光明磊落 [ guāng míng lěi luò ]
意思:形容没有私心,胸怀坦白。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
释义:比如人,没有私心的就是好人,愚昧不堪的人就不是好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鸡鸣狗盗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鸡鸣狗盗是什么动物
鸡鸣狗盗(jī míng gǒu dào):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出自 《史记·孟尝君列传》。这就要从一个典故说起:《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被秦王扣留,幸亏他的一个门客装成狗潜入秦宫,偷出已经献给秦王的白狐裘,再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以获释;又靠一个会学公鸡叫的门客骗开城门,才逃回齐国。注意:虽然从该典故来看,“鸡鸣狗盗”好像是一个褒义词,但是现在指微不足道的技能;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是贬义,希望不要误用。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鸡鸣狗盗 的典故与哪个人物有关
先解释一下成语:
【成语】: 鸡鸣狗盗
【拼音】: jī míng gǒu dào
【解释】: 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举例造句】: 报仇的这桩事,是桩光明磊落,见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须这等鸡鸣狗盗,遮遮掩掩。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
【拼音代码】: jmgd
【反义词】:正人君子,光明磊落
【歇后语】: 孟尝君过函谷关
【灯谜】: 孟尝君的门客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本事
典故如下: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
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
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市,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
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鸡鸣狗盗这个典故讲的是谁?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摘自www.gyjslw.com
5. 《孟尝君列传》鸡鸣狗盗是什么意思呢
《孟尝君列传》鸡鸣狗盗是个典故。
孟尝君入秦被软禁,想通过秦昭王宠爱的妃子幸姬来脱身,幸姬索要白狐裘,结果白狐裘被孟尝君入秦时献给了秦昭王,一时没有办法。
有一个门客学狗打洞,潜入昭王仓库偷得宝物献于幸姬,孟尝君得以脱身,结果到了半夜,昭王反悔派人来追。
因为天还没亮,所以函谷关不开门,这时有门客学公鸡鸣叫,守官以为天亮,就打开城门,孟尝君得以出关回国。
扩展资料:
后世人道孟尝君几视之为礼贤下士的代名词。千年后王安石却力排众议,《读孟尝君传》一文称孟尝君不过“鸡鸣狗盗之雄耳”,又成为叫板翻案的名篇。
两种观点截然相反,究其原因在于士的标准不同,太史公之言相较更为客观,而两度拜相的王安石胸襟、目光自非常人所能及,他以无双国士的高标准来衡量孟尝君招揽的门客。
可以说孟尝君未得国士,但言不得士尚未足服众。以门客中有鸡鸣狗盗之辈斥孟尝君为盗匪头目,将魏子、冯谖这类确有真才的门客一并否定也是有失公允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鸡鸣狗盗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gyjslw.com/post/237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