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成之()”「老成之见」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老成之见”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什么意思、去见你想见的人吧,趁微风不噪,趁阳光正好。趁你还年轻,趁他还未老。 求出处,要作者。是全句的出处、“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是什么意思?、入木三分的文言文中“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的意思。、成语“羞见江东父老”出自?、少年人须有老成人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人之襟怀。、老成的详细解释带有见的四字成语少年人须有老成人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人之襟怀。的意思等
目录索引:
1:成语“老成之见”的词条资料
2: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什么意思
3:去见你想见的人吧,趁微风不噪,趁阳光正好。趁你还年轻,趁他还未老。 求出处,要作者。是全句的出处
4:“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是什么意思?
5:入木三分的文言文中“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的意思。
6:成语“羞见江东父老”出自?
7:少年人须有老成人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人之襟怀。
8:老成的详细解释
成语“老成之见”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老成之見成语读音:lǎo chéng zhī jiàn
成语简拼:LCZJ
成语注音:ㄌㄠˇ ㄔㄥˊ ㄓ ㄐ一ㄢ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不想今日原从这着,可见老成之见,大略相同。”来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老成:阅历多而练达世事。老练而周到的见解
成语用法:老成之见作宾语;用于观点等。
成语“老成之见”的扩展资料
1.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什么意思释义:幼年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习的人,像夜裏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麽也看不见要好。
出处:出自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原文节选:
神仙之事,未可全诬;但性命在天,或难钟值。人生居世,触途牵絷;幼少之日,既有供养之勤;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衣食资须,公私驱役。
而望遁迹山林,超然尘滓,千万不遇一尔。加以金玉之费,炉器所须,益非贫士所办。学如牛毛,成如麟角。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白话译文:
得道成仙的事情,不能说全是虚假,只是人的性命长短取决於天,很难说会碰上好运还是遭遭厄运。人在世一生,到处都有牵挂羁绊;少年时候,要尽供养侍奉父母的辛劳,成年以后,又增加养育妻子儿女的拖累。
衣食供给需求,为公事、私事操劳奔波,而希望隐居于山林,超脱手尘世的人,千万人中遇不到一个。加上得道成仙之术,要耗资黄金宝玉,需要炉鼎器具,更不是贫士所能办到的。
学道的人多如牛毛,成功的人稀如磷角。幼年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习的人,像夜裏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麽也看不见要好。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颜之推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
《颜氏家训》一书不仅对当时诸如“玄风之复扇、佛教之流行、鲜卑之传播、俗文字之盛兴”等多方面作了较为翔实的纪录。颜之推很重视文学。他批评扬雄视文学为雕虫小技的说法,并从个人立身修养的角度说明文学的重要性。
对于文学的功用,颜之推不狭隘地仅仅把它归结为服务于政治教化和实用,他也肯定文学具有愉悦耳目、陶冶性灵的审美功能,同时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文学审美能力。摘自www.gyjslw.com
2. 去见你想见的人吧,趁微风不噪,趁阳光正好。趁你还年轻,趁他还未老。 求出处,要作者。是全句的出处
这句话出自几米的《去见你想见的人吧》,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珍惜时光,趁一切都刚刚好的时候,去做让自己不留遗憾的事情。
整个原文为:
去见你想见的人吧!趁世界还不那么拥挤。趁飞机现在还没有起飞。
去见你想见的人吧!趁记忆还能够将过往呈现。趁现在时光还没有吞噬你们的思念。去见你想见的人吧!不必去幻想相见的场景。不必去焦虑如何的言语。
去见你想见的人吧!不要去在意两地的距离。趁月老还仁慈的让你们相惜。
去见你想见的人吧!趁你还爱他。趁他还爱你。如果我也想你。我会走十里路,翻五座山,趟两条河。去拥抱你。
扩展资料:
几米,一位用画笔描绘梦想、吸引无数读者画迷为之疯狂,知名度迅速窜升的当红绘本作家,同时却也是一个腼腆善良的中年男子,不擅长用言语表达,他用敏锐细腻的心去感受周围的人与事,将情感、思绪藉由「绘画」传达他对大千世界的看法,偏好简单的居家生活,低调而淡泊。
早年经历
几米生于1958年11月15日,原名叫“廖福斌”,“几米”是他英文字“jimmy”的音译。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译成一般的“吉米”,他说:“我喜欢‘几’字,自己平时提笔练习的时候写‘几’字,而且这个字看起来有点不一样”。几米幼年曾在台湾宜兰罗东的乡下生活过一段时间,1982年几米毕业于文化大学美术系设计组。
大学毕业后,几米进入奥美广告公司,负责广告的美术设计和创意工作,凭着他出色的才华和创造力,他在这一行干得很出色,然而令几米苦恼的是,他喜欢个人化的艺术作品,但做广告人的时候,自己的想法经常受到别人意见的左右。他回顾自己的广告生涯时说,执行广告作业的过程中,难免要融入许多人的不同意见。意见不断地干扰与混杂,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创意面目全非,却还要自己来收拾残局。
入行第二年,几米接到了一家电器商的广告,他为广告手绘了一幅插图。从此,他开始在业余时间做一些画书籍插图的兼职。1987年,台湾报禁开放,原本只有副刊才有的插图,一下子多了家庭、妇女、医药,几米成了媒体的宠儿。1993年,几米选择了辞职。
几米在1994年年底回家,做插画。几米以为插画工作是一种“在家工作的服务业”,是“自己真正可以做而不勉强”的工作。其时他已经度过12年的广告公司的“团体生活”。离队时,他是奥美广告公司的一位艺术指导。
1995年,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几米患上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在住院期间,他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热爱生命,懂得了生命中每个平凡瞬间的可贵。他说:“生命的变化太快,太残酷,来不及准备,也无法预料。所有的美好都在当下,而所有的变化也变得美好。我感念那一段饱受折磨的伤痛时光,让我变得感性而敏锐,许多平凡的小事变得重要,而许多非凡的大事又变得无足轻重”。
这场大病还带来了几米绘画风格上的改变。几米在他的散文《我和我的“小人”》里写道:“一开始我对我画里的任何‘小人’都没有投入情感,他们只是我赚钱谋生的工具。我就像是一个脸色苍白、冷血无情的驯兽师,挥舞着皮鞭,日夜鞭打训练他们,期待他们表现出众,可以早日将他们推上表演的舞台,获取掌声,为我赚钱。
我未必觉得必须对他们付出任何关爱。他们是他们,我是我”。但生病后,几米开始觉得这些“小人”才真正地于自己:他们已变成了我,而我也变成了他们。
创作经历
1996年,几米从医院回来后,几米又开始接受画插图的任务,与此同时,他接到了一家出商的约稿,要为他出长篇绘本。
1998年8月几米首度出了个人绘本《森林里的秘密》、《微笑的鱼》。其中《森林里的秘密》是几米生病后出的第一本长篇绘本,这本书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同时坚定了几米创作绘本的信心;《微笑的鱼》是几米创作的第二部长篇绘本,也是从根本上确定了几米绘本作家身份的一本书。从此他踏上了成人绘本创作的道路。
1999年出《向左走,向右走》,开创出成人绘本的新型式,兴起一股绘本创作风潮。并已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之后陆续推出《听几米唱歌》、《月亮忘记了》、《森林唱游》、《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等作品,展现惊人的创作力和多变的叙事风格。
2001年出《地下铁》,并改编成音乐剧和电影。次年出《照相本子》、《1.2.3.木头人》和《我只能为你画一张小卡片》。
2002年《布瓜的世界》一上市便登上各大书店畅销排行榜第一名。
2003、2004年陆续出《幸运儿》、《你们我们他们》、《又寂寞又美好》、《履历表》、《遗失了一只猫》等作品,内容风格上更形突破。同年Studio Voice杂志选为亚洲最有创意的五十五人之一。
2005年的《小蝴蝶小披风》和《失乐园》开始经营角色,多变的故事节奏有不同于以往的阅读趣味。
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漫画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几米以2500万元的十年间税总收入,荣登漫画作家富豪榜第2位,引发广泛关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几米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3. “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是什么意思?
1,句意:文王为何望见了“道”却像没有看见一样?
2,出处:《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王阳明
3,全文:
〔1〕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主一个天理”。
〔2〕问立志。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3〕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5〕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工夫请正。源从傍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先生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6〕问:“后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7〕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日,“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日,“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8〕“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9〕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已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0〕问上达工夫。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11〕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1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13〕漆雕开曰:“吾斯之未能信”。夫子说之。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曾点言志,夫子许之。圣人之意可见矣。
〔14〕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富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15〕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皙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
〔16〕问:“知识不长进如何”?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认识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果”?
〔17〕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18〕“虚灵不眛,众理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9〕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20〕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21〕问:“‘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此言如何”?先生曰:“恐亦未尽。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
〔22〕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23〕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24〕澄问:“仁义礼智之名,因已发而有”。曰:“然”。他日澄曰:“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性之表德邪”?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25〕一日论为学工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26〕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子莘曰:“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免怕”。先生曰:“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
〔27〕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28〕澄问学庸同异。先生曰:“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
〔29〕问:“孔子正名。先儒说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立郢。此意如何”?先生曰:“恐难如此。岂有一人致敬尽礼,待我而为政,我就先去废他,岂人情天理?孔子既肯与辄为政,必已是他能倾心委国而听。圣人盛德至诚,必已感化卫辄。使知无父之不可以为人。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父子之爱本于天性。辄能悔痛真切如此,蒯聩岂不感动底豫?蒯聩既还,辄乃致国诗戮。聩已见化于子,又有夫子至诚调和其间,当亦决不肯受。仍以命辄。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辄为君。辄乃自暴其罪恶。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而必欲致国于父。聩与群臣百姓,亦皆表辄悔悟仁孝之美,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必欲得辄而为之君。于是集命于辄。使之复君卫国。辄不得已,乃如后世上皇故事。率群臣百姓尊聩为太公。备物致养。而始退复其位焉。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矣。孔子正名或是如此”。
〔30〕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时磨炼。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己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31〕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32〕易之辞是“初九潜龙勿用”六字。易之象是初画。易之变是值其画。易之占是用其辞。
〔33〕夜气是就常人说。学者能用功,则日间有事无事,皆是此气翕聚发生处。圣人则不消说夜气。
〔34〕澄问操存舍亡章。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此虽就常人心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之本体,亦元是如此。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不可便谓出为亡入为存。若论本体,元是无出无入的。若论出入,则其思虑运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无所出,何入之有?程子所谓腔子,亦只是天理而已。虽终日应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若出天理,斯谓之放,斯谓之亡”。又曰“出入亦只是动静。动静无端。岂有乡邪”?
〔35〕王嘉秀问:“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究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上一截。然非人道正路。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贡,有由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但有了上一截,遗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然其上一截同者,不可诬也。后世儒者又只得圣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为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亦卒不免为异端。是四家者,终身劳苦于身心无分毫益。视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圣人之学明,则仙佛自泯。不然,则此之所学,恐彼或有不屑。而反欲其俯就,不亦难乎?鄙见如此。先生以为何如”?先生曰:“所论大略亦是。但谓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见偏了如此。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阴一阳之谓道但仁者见之便谓之仁。知者见之便谓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智岂可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
〔36〕蓍固是易。龟亦是易。
〔37〕问:“孔子谓武王未尽善,恐亦有不满意”。先生曰:“在武王自合如此”。曰:“使文王未没,毕竟如何”?曰:“文王在时,天下三分已有其二。若到武王伐商之时,文王若在,或者不致兴兵。必然这一分亦来归了文王。只善处纣,使不得纵恶而已”。
〔38〕问:“孟于言‘执中无犹执一’”。先生曰:“中只有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39〕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40〕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41〕问:“文中子是如何人”?先生曰:“文中子庶几‘具体而微’。惜其早死”。问:“如何却有续经之非”?曰:“续经亦未可尽非”。请问。良久,曰:“更觉‘良工心独苦’”。
〔42〕许鲁斋谓儒者以。治生为先之说亦误人。
〔43〕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44〕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看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45〕问:“哭则不歌”。先生曰:“圣人心体自然如此”。
〔46〕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47〕问律吕新书,先生曰:“学者当务为急。算得此数熟,亦恐未有用。必须心中先具礼乐之本方可。且如其书说,冬用管以候气。然至冬至那一刻时,管灰之飞,或有先后须臾之间。焉知那管正值冬至之刻?须自心中先晓得冬至之刻始得。此便有不通处。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
〔48〕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49 〕问道之精粗。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贝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50〕先生曰:“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力,莫不自以为己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51〕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工夫”?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工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己知之天理不肯存。己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
〔52〕问:“道一而已。古人论道往往不同。求之亦有要乎”?先生曰:“道无方体。不可执着。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终无始。更有甚同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又曰:“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53〕问:“名物度数。亦须先讲求否”?先生曰:“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茍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则近道’”。又曰:“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又曰:“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皆是不器。此惟养得心体正者能之”。
〔54〕“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时先生在塘边坐。傍有井,故以之喻学云。
〔55〕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先生曰“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56〕问:“心要逐物。如何则可”?先生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天下乃治。心统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如人君要选官时,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调军时,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岂惟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其职”。
〔51〕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
〔58〕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59〕问志至气次。先生日,“‘志之所至,气亦至焉’之谓。非‘极至次贰’之谓。‘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无暴其气’,则亦持其志矣。孟子救告子之偏,故如此夹持说”。
〔60〕问:“先儒曰:‘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如何”?先生日,“不然。如此却乃伪也。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三光之上,天也。九地之下,亦天也。天何尝有降而自卑?此所谓大而化之也。贤人如山岳。守其高而已。然百仞者不能引而为千仞。千仞者不能引而为万仞。是贤人未尝引而自高也。引而自高,则伪矣”。
〔61〕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延平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何如”?先生日,“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发前讨个中,把中做一物看。如吾向所谓认气定时做中。故令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处,故令入时时刻刻求末发前气象。使人正目而视惟此,倾耳而听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工夫。皆古人不得已诱人之言也”。
〔62〕澄问:“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先生曰:“在一时之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曰:“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曰:“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曰:“何者为天理”?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曰:“天理何以谓之中”?曰:“无所偏倚”。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曰:“偏倚是有所染着。如着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上,方见得偏倚。若未发时,美色名利皆未相着。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曰:“虽未相着,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谓之有。既谓之有,则亦不可谓无偏倚。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63〕问:“‘颜子没而圣学亡’。此语不能无疑”。先生曰“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可见。其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见破后如此说。博文约礼,如何是善诱人。学者须思之。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颜子‘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即文王望道未见意。望道未见,乃是真见。颜子没,而圣学之正派,遂不尽传矣”。
〔64〕问:“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看为物。是如此否”?先生曰:“亦是”。
〔65〕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66〕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67〕尚谦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着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又曰:“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68〕万象森然时亦冲漠无朕,冲漠无朕,即万象森然。冲漠无朕者一之父。万象森然者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69〕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78〕先生曰:“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而取的工夫”。
〔71〕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曰:“然”。
〔72〕问格物。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73〕问:“格物于动处用功否”?先生曰:“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孟子谓‘必有事焉’。是动静皆有事”。
〔74〕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75〕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76〕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似老佛。
〔77〕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78〕问:“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而定则不扰,不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如此说是否”?先生曰:“大略亦是”。
〔79〕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有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
〔88〕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是未当理”。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www.gyjslw.com
4. 入木三分的文言文中“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的意思。
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成语“羞见江东父老”出自?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率领8000江东子弟组成的部队攻打秦军,他们越战越勇,势力也越来越大。由于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部下的意见,一意孤行,被刘邦的汉军围困在垓下乌江边,四面楚歌,江东子弟死伤无数,项羽感觉没脸见江东父老就拔剑自刎。
扩展资料:
与项羽有关的轶事典故
破釜沉舟
巨鹿之战时,项羽率军渡过漳水后,下令把船全部凿沉,把做饭的器具全部毁坏,只带着三日粮草与秦军作战,项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奋勇向前,项羽军因此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个个以一挡十,杀的诸侯军人人胆寒,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四面楚歌
项羽兵败垓下后被刘邦军四面围定,刘邦军在晚上高声唱起了楚地的歌,项羽军听到歌后都非常的伤心,以为刘邦已经平定楚地,项羽军的军心也因此被瓦解。 [
霸王别姬
项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项羽左右,但项羽要率领精骑准备突围,不得已作歌与虞姬诀别,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与项羽泪别。 霸王别姬后又被改编为戏曲、影视、小说、歌曲等文艺作品。
作壁上观
由章邯带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围攻赵国于巨鹿时,赵王派人向各地诸侯求救,虽然各地诸侯都有引兵前来,但是都惧怕秦军的强大,而躲在自军修筑的壁垒里不敢出来,与秦军长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围。
项羽率领英布、蒲将军等几万楚军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时,诸侯还是只敢躲在壁垒里观看,直到项羽杀败秦军之后,诸侯才敢从壁垒里出来。 作壁上观现指让自己置身事外,不协助任何一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羽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6. 少年人须有老成人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人之襟怀。
意思是:青年人必须拥有老成的识见,老成的人也必须拥有青年人那样的胸怀。感悟是:年轻人不可太幼稚,要有成熟的思想观念,要能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年纪大的人呢,又应该要充满活力,要学习年轻人,不能总是抱怨自己老了,什么事也不能做了,要心胸开阔一点。从而形成一个互补。www.gyjslw.com
7. 老成的详细解释
1、年高有德。
《后汉书·和帝纪》:“今彪聪明康彊,可谓老成黄耇矣。”李贤注:“老成,言老而有成德也。”
2、.指年高有德的人。
①宋俞文豹《吹剑四录》:“恐数十年后老成雕丧,后生小子,不知根柢,耳濡目染,日变而不复还。”
②《醒世姻缘传》第二六回:“不料那些前辈的老成,渐渐的死去;那些忠厚遗风渐渐的浇漓。”
3、.指旧臣,老臣。
①宋黄庭坚《司马文正公挽词》之一:“元祐开皇极,功归用老成。”
②《明史·廖纪传》:“自陛下继统,老成接踵去,新进连茹登,以出位喜事为贤,以凌分犯礼为贵。”
③明 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历殿陛而进止,朕尤目于老成。”
④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二回:“明边吏将此书上达明廷,此时正在明朝万历年间,老成凋谢,佞人用事,文武各官,多半是酒囊饭袋,误国该死。”
4、.成年。
①《北史·程骏传》:“卿尚年幼,言若老成,美哉!”
②《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如此过了几时, 伯皋 与他娶了妻,生有一子,指望他渐渐老成,自然收心。”
5、精明练达;精明强干。
①宋欧阳修《为君难论上》:“忠言谠论,皆沮屈而去,如王猛、苻融,老成之言也,不听。”
②明 陈大声 《新水令·渔隐》套曲:“笑他们干时的欠老成,叩谏的忒直正,堆金的少见识,拜将的多侥幸。”
③清袁枚《新齐谐·骗人参》:“我又不善择参,可否存此样银於店,命老成伙计,多带上等参,同往主人处,凭其自择,何如?”
6、稳重;持重。
①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有两房家人,只带一个后生些的去,留一个老成的在家听浑家使唤,买办日用。”
②清李渔《怜香伴·随车》:“我老成不作轻佻计。”参见“老成人”。
7、老实;规矩。
①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本分的从来老成,聪俊的到底杂情。”
②《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唐卿﹞欲待调他一二句话,碍着他的父亲,同在稍头行船,恐怕识破,装做老成,不敢把眼正觑稍上。”
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蛙神》:“由此昆生亦老成,不作恶谑,於是情好益笃。”
8、谓辞章功力深厚。
①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②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三:“子山之诗,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为老成也。”
③清 李渔 《怜香伴·闺和》:“诗便和得好,只是末后二句欠老成。”
(9).复姓。
周代有宋国大夫老成方,著书十篇。《列子·周穆王》篇载,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8. 带有见的四字成语
显而易见、
见死不救、
拨云见日、
重见天日、
视而不见、
司空见惯、
可见一斑、
见微知著、
不见天日、
见异思迁、
捉襟见肘、
相形见绌、
立竿见影、
真知灼见、
明心见性、
见义勇为、
数见不鲜、
一见钟情、
囿于成见、
各抒己见、
层见叠出、
图穷匕见、
远见卓识、
开门见山、
少见多怪、
一针见血、
一般见识、
屡见不鲜、
见机行事、
相见恨晚
固执己见、
先见之明、
见风使舵、
世俗之见、
兵戎相见、
见怪不怪、
自寻短见、
见利忘义、
见钱眼开、
一见如故、
见多识广、
各持己见、
捉贼见赃、
所见所闻、
管窥之见、
博见洽闻、
洞见肺腑、
情见于色、
掣襟肘见、
硁硁之见、
牵衣肘见、
浅闻小见、
所见略同、
赤诚相见、
箪豆见色、
见弹求鹗、
览闻辩见、
一字见心、
肤见谫识、
得见青天
老成之见、
了不可见、
敬陈管见、
区闻陬见、
见哭兴悲、
识微见远、
眼错不见、
浅见寡闻、
管见所及、
书生之见、
略见一斑、
见佛不拜、
僾见忾闻、
见弃于人、
畛域之见、
神龙见首、
榆枋之见、
瓮天之见、
见素抱朴、
见势不妙、
开口见胆、
看生见长、
见兔放鹰、
见机而作、
一隅之见、
了无所见、
羞面见人、
见不逮闻、
瑕瑜互见、
寡见鲜闻
相见无日、
见猎心喜、
见可而进、
喜见于色、
见经识经、
时隐时见、
冥眗亡见、
累见不鲜、
噬不见齿、
时见一斑、
惊见骇闻、
影响之见、
亲眼所见、
意见言外、
老成见到、
见善必迁、
妇人之见、
刍荛之见、
海枯见底、
独出己见、
情见乎辞、
门户之见、
水清石见、
见鞍思马、
儿童之见、
独见之虑、
短见薄识、
尸居龙见、
见精识精、
披云见日
浅薄易见、
见小暗大、
见仁见智、
吹糠见米、
相见以诚、
以小见大、
见性成佛、
见豕负涂、
梦见周公、
不见圭角、
喜闻乐见、
大有见地、
区区之见、
促襟见肘、
见所未见、
见世生苗、
因小见大、
见卵求鸡、
小中见大、
见风是雨、
见财起意、
曝书见竹、
原始见终、
冗不见治、
见缝插针、
家见户说、
士穷见节、
见墙见羹、
单见浅闻、
情见势竭
饫闻习见、
以诚相见、
踵决肘见、
燕雀之见、
饫闻厌见、
一见倾心、
肝胆相见、
见端知末、
不著见效、
饿虎见羊、
秋扇见捐、
苍蝇见血、
独见之明、
殚见洽闻、
一见倾倒、
开心见诚、
旁见侧出、
洞见古今、
见惯不惊、
洞见症结、
见兔顾犬、
井蛙之见、
八面见光、
不见舆薪、
见棱见角、
乡曲之见、
我见犹怜、
远见明察、
了了可见、
白天见鬼
目知眼见、
见雀张罗、
见事生风、
各抒已见、
察见渊鱼、
浅见薄识、
不见经传、
一孔之见、
见时知几、
见贤不隐、
因难见巧、
明见万里、
独得之见、
如见肺肝、
经多见广、
疑贰之见、
目不见睫、
开心见肠、
路见不平、
情见势屈、
见贤思齐、
先入之见、
间见层出、
素见成事
千闻不如一见: 指听得再多还不如亲见更为可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
旁见侧出: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表现的形象。
皮相之见: 肤浅的看法。
排沙见金: 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同“排沙简金”。
曝书见竹: 指睹物思人。
拿贼见赃: 捉贼要查到赃物做凭证。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目不见睫: 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门户之见: 门户:派别;见:成见。因派别不同而产生的成见。
明见万里: 对于外界或远方的情况,知道得很清楚。也比喻人有预见。
目不忍见: 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同“目不忍视”。
梦见周公: 周公:西周初著名政治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原为孔子哀叹自己体衰年老的辞句。后多作为瞌睡的代称。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明心见性: ①佛教语。指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现心性。
目见耳闻: 指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目知眼见: 亲眼所见。形容熟悉了解。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览闻辩见: 指见识多,能说会道。
历历可见: 历历:分明、清楚。看得清清楚楚。
路见不平: 指见到不平的事。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在路上遇见欺负人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帮助受害的一方。旧时为人们所称道的一种侠义行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烈火见真金: 真金是不怕烈火烧的,所以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鉴别出是不是真金。比喻在关键时刻最能考验人。
老成见到: 见到:见识周到。阅历丰富,见解高明。
了不可见: 了:完全。完全不能看见。
了了可见: 了了:了然,清楚。清清楚楚,完全可以看得见。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开口见心: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窥见一斑: 指只了解一二。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9. 少年人须有老成人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人之襟怀。的意思
是这样理解的,少年人缺少社会的历练,难免观点和深度不够,要学习成熟稳重的作风,而老成的人有了社会的历练和打磨,毕竟失去了一份童真的乐趣,所以还要时常有一种成熟中见天真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经历过的人都会有的,只可言传不可身授。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