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结尾的成语「大书特书」

2024年10月19日成语大全2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大书特书”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书有哪些好处?、意思:读的书特别多,这个成语是什么、求这首词的出处、大书是什么?、书字大写怎么写、书和书籍水谁的范围大、书的意思是什么求一部漫画的名字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大书特书”的词条资料
2:书有哪些好处?
3:意思:读的书特别多,这个成语是什么
4:求这首词的出处
5:大书是什么?
6:书字大写怎么写
7:书和书籍水谁的范围大
8:书的意思是什么

9:求一部漫画的名字

成语“大书特书”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大書特書
成语读音:dà shū tè shū
成语简拼:DSTS
成语注音:ㄉㄚˋ ㄕㄨ ㄊㄜˋ ㄕㄨ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淋漓尽致、长篇大论
反义词:轻描淡写、片言只字
成语出处:唐 韩愈《答元侍御书》:“而足下年尚强,嗣德有继,将大书特书,屡书不一书而已也。”来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书:写;记载 。大写特写。指对重大的事情着重突出地述叙或宣扬。也作“特书大写”。
成语用法:大书特书联合式;作宾语;与应该、值得等连用。
成语造句:倘令为林文忠作传,则烧鸦片一事,固当大书特书。(清 吴汝纶《答严几道》)
英文翻译:record in letters of gold
成语谜语:大字

成语“大书特书”的扩展资料

1. 书有哪些好处?
图书,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文化的基本要素,自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与祟奉:中国的图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老文化的结晶,对我们民族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而,中国的图书是研究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题。
中国的图书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内容,而且还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形态、完整的体系、多舛的命运,形成了许多与别国图书不同的特色。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曾较大规模地开展了对图书的著述、收集;整理、分类、编召、校勘等活动。可谓:“官有其守,世有其学”、后来又逐渐形成了文献学、目录学、本学、校勘学、考据学、辑佚学、辨伪学等名目繁多的治书之学。’我们在这里探讨归纳中国图书的特点,用通俗的语言介绍这些与治书之学有关的基本知识,使网络读者能够对中国的图书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图书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一)图书的概念
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图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
“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萧相围世家》,刘邦攻入咸阳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里的“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是有区别。进一步探求“图书”一词的渊源,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辞》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上来,它反映了图画和文字的密切关系。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和文字确实是紧密相连的。古人称各种文字形态为“书体”,写字的方法为“书法”“书“字还被作为动词,当“写”讲,如“罄竹难书”、“奋笔疾书”、“大书特书”等等。以后,“书”便进一步被引申为一切文字记录。如“书信”、“文书”“刑书”、,“诏书”、“盟书”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图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到了今天,人们已经不再把一创文字记录都称作“书”了。例如文书、书信、诏书、盟书,虽然都带有“书”字,但已不包括在图书的范围之内。古文记载,其内容多是记事性质的,如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都是于这一类的,其作用主要是为帮助记忆,以便需要时检查参考,其性质相当于后世的档案。以后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些记录的材料可以改变成总结经验、传授知识的工具。于是便出现了为传授知识、供人阅读的著作。这样,图书一词便取得了较新而又较窄的意义。到后来,凡不以传播经验、传授知识、供人阅读为目的的文字记录就不算图书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有意识她运用文字来宣传思想,传播知识,同时也逐步地形成了一套书籍制度,而处理日常事务的文件又形成了一套文书制度。于是,图书与档案就逐渐被区分开了。
在我国古代,人们曾对图书下过不同的定义。例如:从图书的内容方面出发的就有:“百氏六家,总曰书也”(《尚书·序疏》)。从图书形式上出发的则认为:“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文解字·序》)。显然,这些定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的,不可能对以后的发展作全面的概括。但上述定义已经正确地揭示了当时书籍的内容和形式特征,并且把“书”看作是一种特指概念,把它与原始的文字记录区别开来。经过了长达数千年演变,作为图书内容的知识范围扩大了,记述和表达的方法增多了,使用的物质载体和生产制作的方法发生了多次的变化;因而也就产生了图书的各种类型、著作方式、载体、书籍制度以及各种生产方式。
所有这些,便促使人们对图书有了较系统而明确的概念。
直到今天,图书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迟到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对于“图书馆”和“图书情报工作”等概念来说,“图书”是广义的,泛指各种类型的读物,既包括甲骨文、金石拓片、手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徽胶片(卷)及机读目录等新技术产品;而在图书馆和情报所的实际工作中,人们又要把图书同期刊、报纸、科技报告、技术标准、视听资料、缩微制品等既相提并论,又有所区别。在前者与后者有所区别的时候,图书所包括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这是狭义的“图书”。
这里所讨论的图书是广义的,而且侧重于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
(二)构成图书的要素
从竹木简牍到今天的各类图书,不管其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只要认真地加以考察和分折,就可以看出它们都具有下面这样几个要素:
1.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传播知识信息是图书的基本职能,知识信息是构成图书的基本因素。图书的内容是伴随着人类对自然与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整个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史都可以在图书的内容中得到反映。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进步,图书的内容也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系统;例如,世界各民族所留存下来的远古时期的文献,大都简单的“记事”、“记言”之类的资料,而后来的鸿篇巨制的杰作却是社会文明充分发展的产物。农业、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的文字记载,几乎是从人类刚刚走向文明时期起就开始出现的,而文摘索引之类的二、三次文献只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各种知识急剧增长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大,图书所具有的传播知识的目的性也越来越明确,其社会意义也越来越重要。我们可以按照图书内容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将它传播的知识信息划分为:①情报性知识信息。它需要快速的更新和传递,并且有较强的针对性,②教育性知识信息。它既要求及时更新,又要有一定的稳定性,需要反复传递,传播面也比较广。②娱乐性知识信息;它的传播范围大小与时间长短,取决于社会时尚的变化,情况较为复杂。
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信号。人类很早就把有声的语言作为传递与交流知识的工具,但语言的传播要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人们也曾先后使用了结绳、契刻等方法来帮助记忆,但这一方法只能助记,不能直接表达复杂的事物,而且在传播上也受限制。只有使用图画和文字,才能较精地代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为人们共同理解与接受,因而才能跨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来路播知识。
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光是有了文字和图像,而没有载录它的物质,也是无法成书的,因而人类就选择和创造了种种文字、图像的物质裁体。由于文字、图像是平面显示的符号,所以图书的物质载体也都是平面的书写材料。从我自古代书史来看,最初是在甲骨、青铜等器物上记录文字,同时也把文字写到经过整治的竹木材料上,或写在丝帛上,接着又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重要产品纸张。纸张薄而轻便,便于书写和印刷,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因而逐渐成为人类生产图书的重要原料。
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图书的生产技术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把文字符号转移到载体之上的复制技术;一是把载体加工成便于使用的装帧形式的技术。我国古代发明了造纸技术后,图书的装帧形式就逐渐由简策式发展到卷轴式。后来以写为手段的复制方式,又被我国人民发明的印刷技术所取代,于是装帧形式又由卷轴式发展为册页式。图书生产技术上的进步,使图书大量产生的理想变为现实。
传统的传播学著中提到过六种传播媒介,即书籍、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书籍 是其中惟一不具备新闻性质的非新闻媒介。也许有人会提出某些时事性小册子反对上述观点, 但是时事性小册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籍。什么是书籍?书籍是非新闻性质的印刷媒介,是语言文字、图像及符号的载体,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起着传播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作用。书 籍的传播作用主要分为三方面:传播思想、普及知识、积累文化。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书籍是一种标价的商品。
书籍是六大媒介中历史最悠久的媒介,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5世纪。埃及人曾用纸草写书。 我国在公元前8~2世纪用简、帛写书。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为书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唐代盛行的刻印刷为书籍的传播打开了门径。书在那时已经成为一种商品。19世纪中叶印 刷机的发明使书籍的生产从手工过渡到机器,标志着书籍从小规模的传播过渡到大众传播。 20世纪计算机的发明在排技术上引起了重要改革,大大提高了书籍出的速度。
在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中,书籍的性质是非新闻传播媒介。它的形式已从印刷媒介扩展 到电子媒介,但仍以印刷媒介为其主要形式。书籍的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形成了出印刷 产业。根据2000年第3期《出经济》发表的《1999年全国新闻出业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报纸消耗纸张比例为56.03%,书籍为17.89%,课本为17.15%,期刊为8.7%,图片为0.23%。 报 纸中只有日报的新闻内容较多,占报纸总种数的18.84%;期刊中只有综合类期刊的内容会涉及到新闻,占期刊总种数的5.86%。这样算下来,报纸用纸中有18.84%用于印刷新闻内容较多的日报,81.16%的纸张用于印刷非新闻性报纸;期刊用纸中有5.86%用于印刷与新闻有关的期刊,94.14%的纸用于印刷非新闻性即各种业类期刊。据上述分析可得出报纸中 非新闻性报纸用纸量约为全年总用纸量的45.47%,期刊中非新闻性期刊用纸量约为全年总用纸量的8.19 %,再加上书籍和课本这两种非新闻媒介的用纸量17.89%和17.15%,就算出了1999年全国用 于印刷非新闻类出物的用纸量约占总用纸量88.70%的数据(图片除外)。既然印刷媒介中大 部 分内容都于非新闻范畴,在研究传播学时就应该加强对非新闻媒介领域的探讨和研究 。书籍在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中,是只具备非新闻媒介特性的媒介,就值得门提出来加以 研究与探讨。
四、书籍在大众传播中的影响
我国出社都讲求出书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考察这两大效益,就可得知书籍在大众 传播中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
1.书籍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传播思想、普及知识、积累文化具有重大影响。根据上述统计公报,1999年我国共出课本20 755种,总印数38.08亿册,总印张190.77亿,用纸量44.83万吨,占用纸总量的17.15%,课本用纸总量仅次于书籍,书籍的用纸占总量的17. 89%。这两个数字说明,书籍和课本在大众传播中的比例约为1∶1。在我国大部分城乡,恐怕只有极少数人不知课本为何物。能读书的人都要先从学习课本开始,从识字到扩充知识直至能读懂各类业书。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受教育的经历很相似。从学龄前开始,就读 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或参与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都要接触各种类型的课本。由此可见,课本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起到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还对人们的思想、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不同文化氛围下熏陶出的人,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因此,各国政府对本国课本宣传的内容都要严加控制。书籍除了具有传播思想、普及知识等作用之外,还沉淀与积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优秀文化成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文字产生起,人类就有了记载自己历史的能力,几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人类社会经历的由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社会形态。人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中不断发现、发明和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人类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都是靠书籍将其记载、传播并留给后人的。书籍在沉淀、传播、积累人类文明和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
2.书籍的生产形成了具有规模的出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出社经济状况报告》(《出广角》2000年第8期),1998年全国新闻出产业总销售收入为615.6亿元,实现利润46.5亿元,销售利润率达7.6% 。 出社系统销售收入为173.9亿元,实现利润31.7亿元,其销售收入占新闻出产业总量的28.2%,实现利润占总量的68.2%,销售利润率达18.2%。从以上报告可以看出我国出产业已具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与工业经济相比较,我国出产业总规模量(总销售收入)在37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34位,利润排名第12位。目前,我国出产业利润率是全国所有产业中最高的。除工业外,建筑业资产利润率为1.2%,国内贸易行业的资产利润率为 2.3%,销售利润率为4.1%,而出产业的资产利润率为18.1%,销售利润率为18.2%。可见出产业不仅在新闻出产业而且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资本有极大的吸引力。
出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我国也是全球性的趋势。根据2000年《中国出》、《出参考》 、《出经济》等期刊提供的材料,1999年美国出物交易量是1989年的9倍多,达到240.0 2亿 美元。英国1998年图书销售总额为38亿英镑,图书市场增长7%。俄罗斯也是出大国,近十 年图书出呈下降趋势,但目前新书平均印数仍为9 000余册,与美国每种书的平均印数在10000册左右相差不大。德国仅贝塔斯曼集团在1999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就达到83亿马克 ,比上一年增长28%。该集团通过兼并国内外出社而日益强大,其支柱部门贝塔斯曼图书 俱乐部在德国的会员已超过450万,在世界各地的会员人数已超过2 500万,该俱乐部在中国也很活跃。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鉴1998年公布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书报刊进出口数据,1980~1995年的15年间,世界书报刊进出口总额翻了两番。1980年书报刊进出口总额为71.74亿美元,其中图书49.99亿美元,报刊21.75亿美元;1995年书报刊进出口总额为282.12亿美元,其中图书进出口192.66亿美元,报刊进出口89.46亿美元。回顾上世纪,展望新世纪,图书出业作为知识产业的一大支柱,仍会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意思:读的书特别多,这个成语是什么
这个成语是: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
拼音: bó lǎn qún shū
正音:博;不能读作“bé”。
辨形:览;不能写作“揽”。
近义: 博学多才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反义: 不学无术 才疏学浅 目不识丁
结构:动宾式。
辨析:览;不能写作“揽”。
英译:learned and capable
释义: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来自:《周书·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例句:
    ①许多学者都能~;广采众家之长。
    ②我国许多大教授都是~;智慧过人。www.gyjslw.com
3. 求这首词的出处
  应该是众里寻他千百度
  出自《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青玉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我说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置景于后,不复赘述了,门写人。看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我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义与趣味呢!多情的读者,至此不禁涔涔泪落。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思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象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乎?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来自www.gyjslw.com
4. 大书是什么?
1、用大字书写。2、大本的书籍。3、曲艺名词。江浙一带指只说不唱的评话回,北方泛指答各种曲艺的长篇书目。4、成语:大书特书 成语解释:书:写。大写特写。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成语举例:倘令为林文忠作传,则烧鸦片一事,固当大书特书。(清 吴汝纶《答严几道》)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宾语;与应该、值得等连用。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书字大写怎么写
书字的大写:
“书”是形声字。从聿,者声。聿( 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
基本解释
1、成本的著作 :书籍。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
2、信 :书信。书札。
3、文件 :证书。
4、写字或写的字 :书法。
5、写文章 :大书特书。罄竹难书。
6、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 :说书。
相关词汇:书包、书写、草书、书画、念书、藏书、书房、书本、看书等。
扩展资料
1、书写[shū xiě] 
写:书写标语。书写工具。
《花城》1981年第5期:“任何送往打字间的文稿,书写必须规范。”
2、看书[kàn shū] 
读书。
《看书》也是动漫《蜡笔小新》的第26集。
3、草书[cǎo shū] 
汉字字体之一。字形比隶、楷简化,笔画牵连曲折,便于迅速书写。从汉代以来,体势屡有变迁,有章草、今草、狂草、行草等。
4、书本[shū běn] 
书本知识。
孙犁《秀露集·克明序》:“在战争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一些作者,我同 克明 都在内,得生活的教育多,受书本的教育少。
5、书包[shū bāo] 
布或皮革等制成的袋子,主要供学生上学时装书籍、文具用。www.gyjslw.com
6. 书和书籍水谁的范围大
我买了一套书籍里面有12本书。我买了一套书里面有12本书籍。自己体会。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书的意思是什么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例: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例:申子、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例: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索隐
例: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彩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2) 信件,信函
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例: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杜甫《石壕吏》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3) 奏章;文书,文件
例: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吏)
(4) 字体,字形 。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5) 书法
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例: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6) 《尚书》的简称
例:《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刘开《问说》
例:《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例: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例: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7) 文字
例: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8)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例: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9) 古代皇帝的诏书
例: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10) 说书,曲艺的一种 。如:书寓;听书
(11)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2)写字;记录;书写。例如:大书特书/振笔直书。
(13) 姓
http://baike.baidu.com/view/2691.html?wtp=tt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8. 求一部漫画的名字
楠桂的《人狼草纸》也有译《人狼传奇》。
流传在怨灵之间的人狼传说:喝一口人狼血就能变成妖魔;吃一片人狼肉就能变成半兽鬼;吃一块人狼肉就能变成半人半鬼;而撕食人狼心脏就能不老不死。
19年前
他,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匹纯种的人狼,是人狼一族的王。在人狼一族为了不让恶灵有机会降临人间而选择了灭亡自己一族的时候,他坚信可以寻找到别的出路。 他肩负着维系人狼一族生存命脉的希望。
她,有慈祥的父亲和一双可爱的弟妹,她是具有天生的特异功能的少女。但这特殊的身体却引来了怨灵的觊觎,同时也让他将她视为最适合的终身伴侣。
为了救活她,他将自己的人狼血分给她 ;为了让她活下去,他隐瞒了她的父亲被暴军杀死,她的弟妹尚在人间的真相。让她将自己认作杀死全家的仇人,让她以杀死他为生存的目标勇敢的活着。即使被她憎恨也没有怨言,一心一意地以含蓄的方式保护着这个自己所深爱的女人。
只是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当她明白了真相以后,在我们似乎嗅出几抹令人安慰的温情的时候,他为了从怨灵的手中救出她,甘愿忍受巨大的痛苦让众多的怨灵啃食他的血肉,只为了争取时间让她逃走。他撑着已经被啃食得残缺不全的身体对她说“我会想办法找到你的,只为了让你亲手杀死我”,而她早已热泪盈眶,并发现其实自己早就已经爱上了这个男人。可她毕竟是个一直都很坚强的女人,她用从人狼血中得到的可以用血劈开妖魔的力量,为他打开了生路,她说“就像你找到我一样,这次轮到我去找你了”
于是,他寄生于女人腹中借由投胎养了三年的伤。
于是,她用他给她的名字,踏上了寻找他的旅程。
19年后
他,作为太一转生于世,可是被怨灵啃食的血肉一直没有生长,一直维持着小孩的模样。没有妖力,没有作为人狼的记忆,更没有关于她的记忆。他只是为了使误死的胞姐早百合复活而踏上找回自己血肉的旅途。
她,打扮成武士历经艰险找到了他。只是他不记得她。他现在是为了其他的女人而奋斗。她痛苦伤心却始终怀着爱恋跟随着他保护着他。
他只有在梦中看到一个女子伤心地哭泣,含着泪水说着要杀他,那凄楚的模样倍感亲切。她听见他喊她,阴差阳错地用了他记忆中隐约浮现的那个原名,欣慰。
直到最后,他即使没有记忆,也依然爱上了她。直到最后的最后,在她为他挡下致命一击而收回的人狼血中,他才拾回了丢失已久的过去。好在,在我们以为又要来个大伤感的时候结局没有给我们遗憾,在解决了妖魔之后,两人终于可以不再分开。
他,是狼牙王。而她,是菊子。他赐予她的名字是菊丸。
这就是《人狼草纸》,很经典的一部幔画。曾经多次因为它怪异的名字始终没有看。这次却从宣传部的工作室里挖了回来,老实说,我们宣传部的工作室还真是不错,有很多漫画作为参考资料。上次居然还翻到了伊藤润二的单行本……汗一下先……
故事情节很简单,狼牙王和菊子的爱情,怨灵和狼牙王间关于人狼血的战争,还有,就是战国乱世冤死的灵魂的叹息和反抗吧。简单,简单到让人无语。可是,说我幼稚也好,要求低也罢,我就是被这个故事吸引了,被他们的爱情吸引了。没有理由。
其实狼牙王和菊子的感情,因为失忆,因为早百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完全可以大书特书,发展地更为曲折更为夺人眼球。这也许是楠桂对于情节没有更为成熟的思考,但是,我依然喜欢~~就是喜欢地不行。反正不成熟的地方我们可以自己YY……
最后,说一下楠桂,她在日本漫画界可是长地很出类拔萃
哦~真的粉漂亮~~可是她画妖魔鬼怪还真是在行阿……看到了她的彩稿,对于色彩的把握很细致,而且她画的蝴蝶翅膀和和服花纹逼真漂亮地让人窒息……不排除使用电脑的可能…………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gyjslw.com/post/286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