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国之()”「亡国之音」

2023年06月16日成语大全57

成语“亡国之音”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亡國之音
成语读音:wáng guó zhī yīn
成语简拼:WGZY
成语注音:ㄨㄤˊ ㄍㄨㄛˊ ㄓ 一ㄣ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靡靡之音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成语用法:亡国之音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成语造句:卿勿为亡国之音,使人悒悒。(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林四娘》)
英文翻译:the tune presaging the fallen state

成语“亡国之音”的扩展资料

1.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什么意思
意思是: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出处:唐代文学家杜牧的《泊秦淮》。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白话译文: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扩展资料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泊秦淮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桑间 濮 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出自《礼记·乐记》。原文是“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意思是说,郑、卫之音,于乱世之音,接近于慢音(指歌声淫靡)了。桑间濮上之音,于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的极端混乱,老百姓的流离失所,统治者的欺上瞒下自私自利而不可救药。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历史上有哪些亡国之音
《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
师旷说:“古之听清徵者,皆有德义之君也。今吾君德薄,不足以听。.......今主君德薄,不足听之。”
1、传说殷末乐师延为纣王作曲,纣王听而倦。武王伐纣时,乐师延抢琴东走,投濮水而死.自此,水中常有音乐声靡靡传出。
公元前534年,卫国灵公应邀去参加晋国虒祁宫庆典。朝辞帝丘,暮宿濮上,夜半入眠,朦胧之中忽有琴鼓丝竹之音。他披衣俯窗,侧耳细听,时隐时现,微妙悦耳,问及左右,都说听不见。便召来乐师涓。听后,涓告诉灵公:“臣能识其略矣,须更一宿,臣能写之”。夜半,玄音复发。涓援琴而习之,尽得其妙,灵公听后,龙颜大开,问其究竟。涓道:“先时,纣王命师延作靡靡之音,师延不肯,帝辛欲杀之,无奈而谱曲。纣王喜声色,朝歌暮舞,通宵达旦,隧失天下,师延乘舟濮水而下,至此投水而死,故有神曲出水,震惊世人也。”涓本想以此说服灵公禁声色,绝靡音,勿使政散民流,诬上行私。灵公却视毒草为香花,砒霜为冰糖,不介其意,越听越迷。
至晋国后,灵公虒祁宫如此富丽堂皇,诸侯济济无不称道.待酒酣将醉时,便唤涓曰:“过濮水所获妙曲,速援琴以助雅兴。”涓不肯,后迫于灵公之威,不得不弹。未等弹完,师旷厉声制止道:“此为亡国之音,不可听。夜有鬼神之声,世间必有冤情.”灵公亦不听劝阻,随使歌妓伴乐起舞。朝晋归来,灵公贪图享乐的私欲与日俱增,见自己的重华宫简直不能和晋国妃妾宫女所住的厢房相比,便扩修重华宫,新建卫王殿.真是皇宫金殿将欲倾,檐下燕雀不知危。
2、亡国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若说歌曲能亡国,大概谁也不信。可是,在中国历史上,真的就有这么一首以“亡国”著名的歌,那就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其词云: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后庭花”本是一种花名,这种花生长在江南,因多是在庭院中栽培,故称“后庭花”。后庭花有红白两色,其中白花盛开之时使树冠如玉一样美丽,故又有“玉树后庭花”之称。《玉树后庭花》又名《后庭花》,本是乐府民歌。陈后主填上新词之后,叫宠妃张丽华及孔贵人等日夜歌咏,遂传唱天下。当时,就有人认为该诗中的“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中有哀愁意味,是不祥之兆。但陈后主却认为“王气在此,役何为者耶?”加之一些奸佞之臣在旁随声附和,所以并没有引起注意。后来,陈朝就在这样的奢侈淫乐之中被隋朝消灭。据说,就在隋朝大将韩擒虎攻入金陵之时,陈后主还仍然在拥着张丽华在结绮楼恣意玩乐。杜牧诗“城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说的就是这段故事。正因为如此,《玉树后庭花》才被视为“亡国之音”,为后人所诟病。杜牧便有诗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南唐后主李煜在其短短的四十二载人生历程中,创作了近四十首词,其中,充盈和包容了他一生的悲欢离合,悲苦与忧患,忏悔与痛悼。难怪宋人黄升评注:“此词最凄惋,可谓‘亡国之者哀以思’。”
3、五代十国时期另一位亡国之君后蜀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的一首名作《述亡国诗》。据说,宋灭蜀后,花蕊夫人被掳入宋,宋太祖赵匡胤久闻其诗名,便召其作诗,花蕊夫人即诵了这首《述亡国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纵观历史,这样“更无一个是男儿”的时代并不少见,不要说后蜀区区的十四万,北宋的百万人马在金国的铁蹄下同样不堪一击,最后仍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不过若说这十四万人或百万人马全都“更无一个是男儿”似乎也有些不公,因为无论在哪个王朝或国家灭亡之时,也一定会有英勇抗敌并且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的,不过纵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真正起作用的却不是什么“匹夫之勇”,而是“圣明天子”的起心动念,否则,无论拥有多少人马,或是如清政府拥有“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北洋舰队”,都仍然难逃覆灭的结果。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意思,将官尚且如此,若是天子“熊”起来,自然就会“熊”一国了。
4、《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代中国宫廷乐舞。唐玄宗登洛阳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安史之乱后失传。在南唐时期,李煜和大周后将其大部分补齐,但是金陵城破时,被李煜下令烧毁了。到了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今日的《霓裳羽衣曲》是由已故上海音乐学院叶栋教授根据敦煌藏经洞留存的唐代敦煌曲谱残卷以及收录有唐代筝曲的日本筝谱集《仁智要录》解译的筝曲与宋代词人姜夔发现的著名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第一段乐曲组合再编而成。
虽说最终国家未亡,但是已是家破人亡。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请帮我翻一个句子 文言文的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所以世道太平时的音乐中充满安适与欢乐,其政治必平和;乱世时候的音乐里充满了怨恨与愤怒,其政治必是荒唐透顶的;国家灭亡及濒于灭亡时的音乐充满悲哀和愁思,百姓困苦无望。音乐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后庭》为什么是亡国之音?
“后庭花”本是一种花的名,这种花生长在江南,因多是在庭院中栽培,故称“后庭花”。后庭花花朵有红白两色,其中开白花的,盛开之时使树冠如玉一样美丽,故又有“玉树后庭花”之称。 《后庭花》又叫《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本来是乐府民歌中一种情歌的曲子。南北朝陈朝最后那个皇帝陈后主陈叔宝填上了新词,词为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陈叔宝穷奢极欲,沉湎声色,是一个典型的昏君。当时,北方强大的隋时时准备渡长江南下,陈这个江南小王朝已经面临着灭顶之灾,可是这个陈后主,却整天与宠妾张贵妃、孔贵人饮酒嬉戏,作诗唱和。陈叔宝作诗水平不怎样,从这首《玉树后庭花》就可以看得出来。在这首诗中,陈后主是在以花喻张、孔二妃。这首诗意境不深,只是对妃子肉麻的赞美,并无技巧可言,若不是与亡国有关是不会流传下来的。 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虽然品位低下,但却得到一群奸臣的肉麻吹捧,他自己也自鸣得意起来。隋朝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了,亡国之君陈叔宝仍然和宠妾、墨客们唱着《玉树后庭花》,直到敌军冲入宫殿,他才和两个妃子躲进一口井里。隋兵“窥而呼之,后主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人三人同乘而上。”陈后主亡国之际的丑态成为千古笑料,他的《玉树后庭花》也成了亡国的代名词。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gyjslw.com/post/95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