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称”字的成语「南面称孤」

2023年06月14日成语大全98

成语“南面称孤”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nán miàn chēng gū
成语简拼:NMCG
成语注音:ㄋㄢˊ ㄇ一ㄢˋ ㄔㄥ ㄍㄨ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南面称王、南面称尊
成语出处:《庄子 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 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南面:面朝南;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
成语用法:南面称孤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称帝。
成语造句:将军降曹,欲安所归呼?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英文翻译:ascend the throne

成语“南面称孤”的扩展资料

1. 南面称孤,北面称什么
北面称臣[běi miàn chēng chén]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
中文名
北面称臣
出 处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成语解释编辑
发 音:běi miàn chēng chén
释 义: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
2成语典故编辑
出 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君主宜郊迎,北面称臣。”
示例 :追慕南越,婴齐入侍,~,伏听告策。(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相关故事(节选)
原文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可谓至彊。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彊於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译文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他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考虑天下初定,中国劳苦,就没有诛杀尉他,还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他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生到了南越,尉他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陆生就此向尉他说道:“您本是中国人,亲戚、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中国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傲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1]
3词语辨析编辑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指投降,有贬义。
其他相关词
近义词:俯首称臣
反义词:桀骜不驯
反义词:南面称王
南面称孤 (nán miàn chēng gū)
【解释】:南面:面朝南;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
【出处】:《庄子·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
【示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称帝。
【近义词】:南面称王、南面称尊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南面称孤,北面称什么
北面称臣[běi miàn chēng chén]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
中文名
北面称臣
出 处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成语解释编辑
发 音:běi miàn chēng chén
释 义: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
2成语典故编辑
出 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君主宜郊迎,北面称臣。”
示例 :追慕南越,婴齐入侍,~,伏听告策。(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相关故事(节选)
原文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可谓至彊。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彊於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译文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他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考虑天下初定,中国劳苦,就没有诛杀尉他,还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他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生到了南越,尉他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陆生就此向尉他说道:“您本是中国人,亲戚、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以孤、寡来自称?
一、皇帝是没有朋友的,坐在这张龙椅上,不仅要为国事操心,更要提放身边的兄弟、臣子的叵测之心,不然很容易被人在后背捅刀子,所以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是疑心重重,像朱元璋、刘邦这些为了巩固江山,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一人漏网的心理,连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都杀得一干二净,因此,成为孤家寡人是必然了。
二、皇帝一般美化自己为谦逊、道德高重的人,《周易》中有上九之说,“上九”就是没有了上升的余地,达到了最高境界,高了就要走向衰落,君王之位形式上已达到上九境界,所以为“孤”,所以为“寡”。为了避免上九而衰落,得警示自己要谦虚,成为寡德之人。
三、“寡人、孤”突出了自己至高无上,普天之下只有帝皇才是最尊贵的,同时时刻提醒周边群臣,我才是老大。
四、在古代,“寡人“并不是和现在的意思一样,“寡人”在古代的意思为“寡德之人”,大概意思就是才疏德浅的意思,这是古人的自谦用词。但在先秦时期,并不是君主,诸侯王、士大夫等,均可以自称为“寡人”。《左传》中记载:“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那时候,不光是男人可以自称“寡人”。女人也可以,《诗经》中曾经记载,卫庄公夫人庄姜就曾自称过寡人。
扩展资料:
到了唐朝,逐渐变成只有皇帝可以自称寡人。“孤”在先秦时期一般为诸侯王所用,三国时期,各个诸侯王也自称孤,可见“孤”的性强些,没有“寡人”那么复杂。
至于“朕”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给自己的自称,除了他自己所有人都不能称“朕”。“朕”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很平常的自称,没有什么特别,不分尊卑贵贱,所有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尔雅·释诂》记载:“朕,身也。”“朕”是第一人称。
自秦统一以后,秦始皇自认为功过三皇五帝,规定只有他一个人可以称“朕”,自此历代统一皇朝帝皇都自称“朕”,朝代更迭,诸侯分割时代,诸侯王大多自称“寡人、孤”,尤其是五代十国和三国时期,孙、刘备、曹操都自称“孤”。“朕”的地位似乎比“孤、寡人”的高,只有统一王朝,称帝了的诸侯王才自称“朕”。
当然,秦汉时期的皇帝也会自称“寡人、孤”,到了唐朝以后,统一皇朝皇帝基本只称呼“朕”了。然而,也有例外,朱元璋就自称“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寡人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卿言多务,孰若孤。”中的孤属于谦称,尊称,爱称,贱称还是一般客气称呼?
这个是孙劝吕蒙读书时说的话孤指自己,通常是君王自称,与寡人、孤家一样都是谦称,同样的还有一些皇后王妃的一些谦称,比如哀家等等卿在文言中用的比较多,此处是君王对臣下的称呼,通常会在前面再加个定语,古装片里面常出现的爱卿便是如此。另外还有男子对女子,尤其是心爱女子也有用卿称呼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说你事务繁忙(没时间读书),可跟我比怎么样呢?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成语 孤什么不为
有孤字的成语.没有你说的成语。孤孤单单 南面称孤 鳏寡孤茕 孤寡鳏独 孤标独步 只身孤影 影只形孤 遗老孤臣 野鹤孤云 幺弦孤韵 形孤影只 形孤影寡 讬孤寄命 心孤意怯 闲云孤鹤 人单势孤 孽子孤臣 难鸣孤掌 鸾孤凤寡 零丁孤苦 鳏寡孤惸 孤舟独桨 孤学坠绪 孤悬客寄 孤悬浮寄 孤行一意 孤行己意 孤行己见 孤形吊影 孤文只义 孤文断句 孤豚腐鼠 孤鸾照镜 孤履危行 孤立无助 孤立寡与 孤苦零丁 孤苦仃俜 孤军深入 孤恩负义 孤独矜寡 孤雌寡鹤 孤俦寡匹 根孤伎薄 负德孤恩 凤只鸾孤 道寡称孤 单文孤证 势孤力薄 黔驴技孤 便还就孤 一意孤行 曙后星孤 双斧伐孤树 平地起孤丁 伶仃孤苦 苦心孤诣 六尺之孤 鸾孤凤只 孤掌难鸣 孤鸿寡鹄 孤芳自赏 孤犊触乳 寡鹄孤鸾 孤军作战 孤傲不群 孤军奋战 孤臣孽子 孤云野鹤 孤鸾寡鹄 孤陋寡闻 孤儿寡妇 孤雏腐鼠 孤标傲世 鳏寡孤独 孤苦伶仃 孤立无援 孤家寡人 孤独鳏寡 断雁孤鸿 单兵孤城 称孤道寡 别鹤孤鸾 白云孤飞 八百孤寒 孤注一掷 孤身只影 孤魂野鬼 闳识孤怀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古代诸侯称孤,称寡,有何区别?
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从此一直流传至辛亥革命中国帝制终结。 秦末汉初项羽所分封的诸王(如汉王刘邦)等,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如齐王韩信)都自称寡人,汉朝诸侯后多自称寡人。 东汉末年,群雄袁术、曹操、孙、刘备等“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为帝,仍然自称“孤”不称“寡人”。 北魏、北周、隋朝的诸侯王常自称为寡人,而枭雄如尔朱荣、高欢自称为孤。 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如唐朝诸侯军阀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联合对抗朝廷,各自称王,盟主朱滔自称孤,王武俊等人自称寡人。唐顺宗为太子时自称寡人。五代郭威未称帝前自称寡人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文言文翻译``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全文译文:【译文】太史公像牛马一样供役使的走仆司马迁再次拜言。少卿足下:早先一段时间,委屈您给我写信,教导我要慎重地待人接物,把向朝廷推举贤能人士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情意十分诚挚恳切,但怨我不效法于您去推荐贤才,而听信俗人的见解。我并非敢这样做。我虽然庸劣低下,但也在旁听到品德高尚的人遗留下来的风范。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处在污秽低贱的地位,一有举动便受到责难,本想能给事情带来好处,反而招致损害,因此我独自忧愁苦闷而向谁去诉说?当时流行的俗话说:“为谁去做,让谁来听我的?”(即谓自己已处在卑贱的地位,即使想有所作为,推贤进士,谁也不会愿意接受自己的推荐,也不会有人愿意听从自己的话)。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那是为什么呢(则:起转捩和加强设问语气的作用)?贤士乐于为了解自己的人效力,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打扮。至于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纵使怀有像随侯珠、和氏璧那样宝贵的资质,品行像许由、伯夷那样高洁,终究不能用这些来引以为荣,只会被取笑而自取污辱。来信本应及时答复,碰巧我侍从皇上东巡回来,后又为烦琐之事所逼迫,彼此见面的时间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没有片刻空闲来详尽地表达心意(指回信)。现在您蒙受难以赦免的大罪,(再)经过一月,临近十二月(汉代法律规定,每年十二月处决死囚),我侍从皇上到雍地去的日期也逼近了,恐怕突然之间无法替您避忌(古忌言死,实际说:恐怕您很快便要被处死),这样最终使我无法向您抒发心中的压抑烦闷之情,那么永远离去的人的魂魄会永远留下个人无穷的遗憾之情。请让我向您略约陈述鄙陋的见解。隔了很久未回信,希望不要看成是(我的)过失(即谓请不要怪罪于我)。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善于加强自我修养,是睿智的证明;同情与施舍,是仁爱的开端;求取什么,给予什么,是道义的表现;以受辱为耻,是勇气迸发的决口;树立名望,是品行的最高准则。志士有这五种品德,然后就可以托身于社会,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祸患没有比贪图私利更惨痛的了,悲哀没有比挫伤心灵更痛苦的了,行为没有比污辱祖先更丑恶的了,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重大的了。受刑后幸存下来的人,没有可以与别人相提并论的地方。(这种状况)不是一个时代的事,由来已经很久了。从前卫灵公与宦官雍渠同坐一辆车子,孔子感到羞耻,于是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商鞅凭著宦官景监的推荐得见秦孝公而做了官,赵良为此感到失望;太监赵谈(子:尊称。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与赵谈同名,为避父讳,此改称“同子”,即与我父亲同名的那位)陪坐在汉文帝的车上,袁盎(字丝)为之脸色大变(指发怒):自古以来,人们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可耻的。一个才能平常的人,事情关系到宦官,没有不挫伤志气(指感到屈辱)的。又何况志气激昂,有远大抱负的人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材,(但)怎么会让刀锯之下幸存下来的人来推荐天下的豪杰俊才呢?我依靠先人的余业,才能够等待加罪(是做官的谦虚说法)在皇帝身边任职做官,二十多年了。自己所想到的:最高方面,不能对君王进献忠诚,获得谋略突出、富于才干的称誉,使自己得到英明皇上的赏识;其次,又不能提出(皇上)所遗亡的事情,弥补(皇上)所欠缺的地方。招纳贤才,推举能人,发现隐居的贤士;对外,不能在军队供职,攻城野战,以建立斩杀敌将、拔取旗帜的功劳;从最次要的方面来看,又不能累积时间和辛劳,谋得显贵的官位,凭著(这些)给宗族和朋友们带来荣耀。这四个方面没有一处实现,勉强附合皇上的心意,求得容身。我没有特长可以奉效,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早先时候,我曾经夹杂在下大夫(指太史令)的行列,在外朝(汉代把朝廷官员分为中朝和外朝,太史令于外朝)上发表些微不足道的议论,没有利用这个机会弘扬国家的法度,竭尽才思,现在已经亏损形体,成为清扫(秽物)的仆役,处在卑贱者中间,竟然(还想)高高地昂起头,眉飞色舞,评论陈述是非,不也是轻视朝廷、使当代的才子感到羞耻吗?唉!唉!象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说的!还有什么可说的! 并且(含承接并递进之意)事情的前因后果不容易弄明白。我少年时欠缺非凡的才能,成年后(也)没有得到乡里的称誉,皇上宠爱我先人的缘故,使我能够获得奉献微薄才能,出入宿卫周密的地方(即宫廷禁苑)之中。我认为头上顶著盆子,怎么还能望天(意谓戴盆与望天不能同时收到,用来比喻自己既一心营职,就无暇再顾及私事)?所以断绝宾客的来往(知:相知,指社交来往),把家室的事抛在脑后(意谓没有考虑个人家庭的事),日夜都在考虑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致力于一心一意经营职事,以求亲近皇上。然而,事情竟然严重违背(初衷),不是这么回事。我和李陵同为侍中曹的官员(西晋后改“侍中曹”为“门下省”),平素并没有特别亲密的关系,进退之路并不相同(比喻双方志向并不一样),不曾饮一杯酒,交流情意深切的极少的娱乐之事。但是我观察他的为人,(是)能自守节操的出众人物:奉事父母讲孝道,交往朋友守信用,面对财物很廉洁,取择什么,给予什么都符合道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为人谦逊严谨(俭:约束,不放纵),下于人(即态度谦逊,能够让人)。总是考虑著奋不顾身,为国家危难而献身。他平素修养的品德节操,我认为有国家杰出人物的风度。做人臣子的作出宁九死也不一生的打算,奔赴国家的危难。这本已很罕见。现在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妻室儿女的臣子们,便跟著把他的过失酿成大罪,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况且李陵率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践:脚踏)匈奴地区,到达匈奴单于所居住的地方,在老虎的口边安设诱饵,不顾一切地挑战强大的胡兵,面对著上十万的敌军,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敌人救死扶伤都顾不上。住毡篷,穿皮衣的首领们都十分震惊恐惧,于是全部征调左、右贤王,全部发动能拉弓射箭的人,举国上下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围他。(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但是,当李陵振臂一呼,兵士没有不奋起的,躬身流泪,用血洗脸(意谓血流满面),饮声而泣,泣不成声(这里是情绪过度紧张激动而哭泣的一种表现),进而拉开没有矢的弓,冒著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争著为杀敌而死。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指投降)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庆贺。几天以后,李陵战败投降的表报让皇上知道了,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甘,上朝听政也不高兴。大臣们忧虑害怕,不知该拿出什么办法来。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身份地位卑微低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忠诚恳切的愚见。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相处,总是自己不吃甘美的东西,把自己并不多的物品分给大家,能够得到部下的拼死效力,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能超过的。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李陵,(我)看他的意思,还是想找到合适的机会再报效我们汉朝的。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击破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表现出来了。我怀著想要陈述的想法,而没有途径,恰逢皇上召见,我就根据这种想法来推论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推广皇上的想法,堵塞那些出于私仇的言论。我没有完全说清用意,英明的皇上不明了,认为我是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其妹是汉武帝的宠妃),而为李陵辩白,于是将我交付大理(即廷尉,九卿之一,掌管诉讼刑狱的官)处罚。我耿耿忠心,始终没有机会申辩。于是判定欺君之罪,(武帝)最后听从了狱吏的判决。我家境贫寒,钱财不足以拿来赎罪,朋友们谁也不营救,皇帝身边亲近的人不肯替我说一句话。我血肉之躯本非草木石块,却与执法的官吏在一起,幽闭在监牢之中,谁是(我)可以申诉的人?这些正是少卿您所亲眼看见的,我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正是这样吗?李陵已经投降,毁了他家庭的声誉,而我又被编次在宫刑狱室,深为天下人所耻笑,可悲啊!可悲!这些事情,哪怕是其中的十分之一二,也不容易向一般人诉说啊(如果把自己的情况和想法全说出来,根本不会被一般人所谅解)。 我的父祖辈没有享受特殊待遇的功劳,职掌文献、史籍、天文、律历(这都是太史令所掌管的),地位接近于占卜官和祭祀时赞辞的人之类,本来是皇上所玩弄的,像收养乐人戏子般收养著,(是为)社会上一般的人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蚂蚁有什么不同?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为气节而死的人相提并论,只不过会认为我是办法想尽了,罪过到了极点,不能免于死刑,而终走向死亡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自己立身处世的东西(指自己的地位和职业)使得这样的。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为死所选择的目不同的缘故啊!最首要的是不使祖先受辱,再次不使自己的身躯受辱,再次是不使自己在面子上受辱,再次是不使自己在言语方面受辱;再次是卑躬屈膝而受辱,再次是换上赭衣(古典犯人所穿的一种深红色的囚服)而受辱,再次是戴上枷木囚绳之类的刑具、遭受棍棒之类的杖刑拷打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去头发、脖子上套上铁链而受辱,再次是在皮肉上打上烙印记号、砍断手脚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书传说:“刑罚不施加于士大夫”,这是说士大夫的气节应当给予勉励啊。猛虎生活在深山之中,百兽就都震恐,等到它落入木笼和陷阱之中,就只得摇尾乞食(驯服可怜的样子)了,这是经过长时期的威力制约所逐渐形成的结果。所以,士子看见在地上画个圆圈象征牢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决不能进入到这圆圈中去。刻个木头人代表狱吏,面对这样的审讯也决不能回答:(这是)拿定了主意要在受辱之前便自杀(鲜:不以寿终)。现在我的手脚交叉,被木枷锁住、绳索捆绑,暴露肌肤,受著棰击,幽闭在牢狱之中,在这种时候,看见狱吏就头触地,看见狱卒就害怕。这是为什么呢?这是长时期威力制约所形成的情势。等到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再谈什么不受污辱,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厚脸皮了,哪里值得尊贵呢?况且,像西伯姬昌(周武王的父亲),一方诸侯之长,曾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遭受五刑;淮阴侯韩信,被封为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被诬告有称帝野心,被捕入狱并定下罪名;绛侯周勃,曾诛杀诸吕,一时间倾于春秋五霸,也被囚禁在请罪室中;魏其侯窦婴,是一员大将,也穿上了红色的囚衣,手、脚、颈项都套上了刑具;季布(楚人,初为项羽部下将军,曾多次困辱刘邦。项败后,更名剃发带钳卖予鲁人朱家为奴,后朱家通过汝阴侯夏侯婴劝说刘邦赦免了季布,布后官至河东太守)以铁圈束颈卖身绐朱家当奴隶;灌夫被拘于居室而受屈辱。这些人的身分都到了王侯将相的地位,名声传扬于邻国,等到犯了罪而刑法加到身上,不能自杀。处在卑贱污秽的境地,古今都一样,在哪里可能不受辱呢?照这样说来,勇敢或怯懦,是形势(造成的);坚强与软弱,也是形势(所决定的)。明明白白,有什么奇怪的呢?况且人不能在法律加到身上之前自杀,因而逐渐颓唐下来,等到了被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坚守气节而死,这不也太晚了吗?古人之所以把对士大夫施加刑罚一事看得很重,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吧。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顾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被道义所激愤的人当然不是这样,实在是有迫不得已的缘由啊。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在妻室儿女这个问题上又怎么样呢(我根本用不著考虑妻室儿女的问题)?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出于对道义的仰慕,也随时会作出勇敢牺牲的抉择。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认识到何去何从的分别,哪会自甘沉溺于被囚禁的困辱之中呢?再说男女奴仆尚且懂得自杀,何况自己遭受到宫刑这种奇耻大辱?我之所以沉痛地忍受著耻辱而苟且偷生,陷于污秽的牢狱之中而不拒绝,是遗憾个人心愿没有完成,如果默默无闻地死掉,那我的文辞就不能公诸于后世了。 古时候身虽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尽,只有那些卓异而非凡的人才著称于世,那就是:西伯姬昌被囚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编写整理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著《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想让将来的人能对自己有所谅解。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最后不可能再被(国君)任用,便从仕途中退下来,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要让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文辞流传下去,表白自己,使自己能被谅解。我私下不谦逊,近来把自己寄托在那些没有什么作用的文章之中,搜集天下散失的有一定历史的传闻,对那些往事略加考察,归纳它们的始末经过,考察它们成败盛衰的规律,往上推述到轩辕氏(黄帝),往下至于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推究天意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沟通古往今来历史演变的轨迹,成为一家之言。大致开了头,还没有完成,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忿怒的表情。(若)我果真写完了这部书,(就)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那些能够谅解我的人,让它流传在大城市大都会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和欠下的债,即使一万次蒙受杀戮的惩罚,难道有后悔的吗?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再说,蒙受下劣名声是不容易处世的,处在卑贱者的行列中,往往被人讥评议论。我因为说了一些话而遭受这场大祸,深深地被乡邻所耻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呢?即使经过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只会)更加深重啊!因此我一天中肝肠要倒腾无数遍(比喻心思重重,痛苦不堪),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像有什么东西丢失了一般,出门不知那要去的地方。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背上沁出来,把衣服都沾湿的。我只不过成了宦官,岂能自己抽身退出(朝廷),远离尘世,过山居穴处的隐士生活呢?因此姑且随流俗同升同降,跟时世同进同退(迎合社会潮流,跟随一般人处世行事),用(这种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愤懑迷惑的思想感情,用以使内心悲愤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岂不是与我个人的旨趣相违背吗?现在我虽然想改善自己的形象,用美好的言辞来装饰自己,是没有好处的,在世俗中不会被相信,恰好自讨侮辱啊。总之,人要到死后的日子,然后是非才能够论定。书信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因而只是略为陈述我愚执、浅陋的意见罢了。再次向您致敬。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8. 古文翻译 急求!!
燕王刘泽,是刘氏的远房宗亲。高帝三年,刘泽任郎中。高帝十一年,刘泽以将军之职攻打陈豨(xī,西),俘虏了敌将王黄,被封为营陵侯。高后当政时,齐人田生出游在外缺少旅费,就通过献计来向营陵侯刘泽求助。刘泽非常高兴,用二百斤黄金为田生祝寿。田生得到钱以后,立即回归齐国。第二年,刘泽派人去对田生说:“不再和我来往了?”田生来到长安,不去见刘泽,而是借了一座大宅院,让他的儿子求见并侍奉被吕后宠幸的大谒者张子卿。过了几个月,田生的儿子请张卿到家里做客,他亲自准备酒宴。张卿答应前往。田生张挂起豪华的帷帐,摆设出精美的用具,好像诸侯一般。张卿一见很惊讶。趁酒兴正浓的时候,田生就让左右退下,向张卿劝说道:“臣观看了诸侯王的住宅一百多座,都是高祖时候的功臣。如今吕氏平素来就扶助高祖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功劳非常大,又有亲戚太后的尊贵。太后年事已高,吕氏族人力量弱,太后想立吕产为王,做代地的诸侯王。太后要郑重出此事,又恐怕太臣们不同意。如今您最受太后宠幸,并受大臣们尊敬,何不婉言劝说大臣向太后禀告此事,太后一定高兴。诸吕被封王之后,万侯也会为您所有了。太后心里是想这样做的,而您是内臣,不赶快提出,恐怕灾祸要落到您的身上了。”张卿对此非常同意,于是就婉言劝说大臣把此事禀告太后。太后上朝时,就此事询问大臣。大臣奏请立吕产为吕王。太后赐给张卿黄金千斤,张卿把其中的一半送给田生。田生没有接受赠金,并趁机又向张卿劝说道:“吕产被封王,大臣们并没有完全心服。如今营陵侯刘泽,是刘氏宗族,任大将军,只有他现在还很不满。现在您禀告太后,划出十几个县封他为王了,他得到王位,高高兴兴地离去,吕氏宗族的王位就更加巩固了。”张卿进宫禀告,太后认为很对。于是把营陵侯刘泽封为琅邪(yá,牙)王。琅邪王就与田生前往封地。田生劝刘泽快走,不要停留。刚出函谷关,太后果然派人追赶阻拦他们,可是刘泽已经出关,追赶的人只好回去了。到太后去世以后,琅邪王刘泽说:“皇帝年少,诸吕把持朝政,刘氏孤单势弱。”于是带领军队与齐王刘襄给谋西进,打算诛杀诸吕。到达梁地,听说朝廷派将军灌婴屯兵荥)阳,刘泽就回师加强自己西部边界的守备,然后他迅速赶到长安。代王也正好从代地赶到。将相大臣与琅邪王共同拥立代王为天子。天子于是徙封刘泽为燕王,重把琅邪还给齐王,恢复齐王原有的领地。太史公说:荆王能被封王,是由于汉朝刚建立,天下尚未完全统一,所以刘贾虽是刘氏的远房,但以战功被封为王,威镇江淮之间。刘泽被封王,是用谋激起了吕氏的结果,刘泽也终于有三代南面称王。事情开始就互相牵制,难道不是出奇的吗!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9. 古代的君王都自称“孤王”,“孤”是什么意思呢?
孤本义为像没有根的瓜,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也做单独、孤单、孤独、孤立、孤僻。孤【gū】古同“辜”,出自东汉·许慎《说文》:“孤,无父也。”本义为像没有根的瓜,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也做单独、孤单、孤独、孤立、孤僻。古代的君王都自称“孤王”,“孤”指中国古代帝王的自称。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中国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比较强盛有七个国家,称为战国七雄。而在那时,各个国家的领导都没有皇帝这一概念,他们都是一国的国王,国王就是最高的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利。而作为一个国家的国王,由于地位甚高,且利最大,等级森严,一般人都是不敢轻易和国王走近的。所以,那时的国王身边能亲近的人很少,仿佛自己是一个人,没有人能和他相比,才自称孤,或孤王,或寡人。三国时期,东吴的孙也自称孤。《礼记·曲礼》谓远方小侯自称为孤。此系本义。诸侯遭丧亦称之,此系定制。诸侯或遇危难丧败,自为贬损之词,亦有称孤者。秦、汉之际,转而成为雄称,田横谓吾始与汉王,皆南面称孤,是其著例。然汉时尚极少见,汉末群雄割据,曹操谓:“使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孙、刘备也用此称。唐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叛秘,推滔为盟主。滔称孤,武俊等称寡人,以孤为大、寡人为小,适与先秦制度相反。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0. 古代的皇帝为什么称自己为孤?
孤的说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诸侯们自嘲为孤,就像孤家寡人一样。
根据清代学者赵翼的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路诸侯中,实力较强的诸侯,往往自称寡人;实力较弱的诸侯,往往自称孤。这些诸侯虽然实力较弱,可毕竟是一国之主。他们在国家内拥有至高无上的力,生杀予夺,使得一般人不敢亲近。所以,这些诸侯们自嘲为孤。当然,没准他们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秦汉以后,还有不少帝王也自称孤。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有些割据一方的诸侯国皇帝,如东吴孙就自称为孤。
扩展资料: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语,常见于戏剧。
谦称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称呼对方就不能用这些字眼了。而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多数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来表示。这些表尊称谦称的词汇应该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还在使用。
如:古人称对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复数有“二三子”。臣子称君王为“陛下”,太子为“殿下”。(“陛下”原意是台阶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门呼皇上太子时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来代替,以此来表示敬意。像称呼一般人为“足下”、“阁下”也是同样的道理。)君王呼臣子为“爱卿”。
古人在称呼对方父母时为“令堂”“令尊”,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此处“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义。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呼兄为“兄台”、 称呼弟为“贤弟”,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别人的徒弟为“高徒”。别人的家为“府上”。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 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孤家
百度百科——寡人
百度百科——谦称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1. 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
明太祖朱元璋说: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朱元璋说的就更简单了,意思是项羽虽然称王,但仁义不施,且自以为是。刘邦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打败了项羽。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2. 孤人,寡人、朕的称谓有什么区别
一、本义不同。
1)孤的说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诸侯们自嘲为孤,就像孤家寡人一样。
2)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3)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
二、出现的年代不尽相同。
1)孤在春秋战国时期常用;东汉末年,群雄袁术、曹操、孙、刘备等“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为帝,仍然自称“孤”不称“寡人”。
2)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北魏、北周、隋朝的诸侯王常自称为寡人,而枭雄如尔朱荣、高欢自称为孤。
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如唐朝诸侯军阀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联合对抗朝廷,各自称王,盟主朱滔自称孤,王武俊等人自称寡人。唐顺宗为太子时自称寡人。五代郭威未称帝前自称寡人。
秦末汉初项羽所分封的诸王(如汉王刘邦)等,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如齐王韩信)都自称寡人,汉朝诸侯后多自称寡人。
3)“朕”,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用做皇帝自称。
三、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
1)清代学者赵翼考察了历史上“寡人”的使用情况: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而较弱的诸侯自称“孤”。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只有皇帝一人能自称“朕”。
不过朕是比较书面化的自称,往往仅出现在诏书等官方文书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称’我’、“吾”、“孤”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孤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寡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朕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3. 古文中的孤是什么意思
孤 gū 古文中的意思如下:
1、〈名〉
(1)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2) 古代王侯的自称。
如:称孤道寡;孤家(古代君王、诸候的自称)。 
2、〈形〉
(1) 单独;孤独 [lonely;solitary; isolated; alone]
如:孤冷(孤独冷清);孤孤恓恓(孤独恓惶);孤恓(孤独不安);孤桩桩(孤零零站着);孤贫(孤独穷困)
(2) 孤高 [arrogant]
如:孤风(孤高的风度、品格);孤直(孤高耿直);孤特(孤高;特出);孤梗(孤高刚直);孤逸(孤高洒脱);孤清(孤高而清静)。
(3) 独特 [unique]
如:孤音(独特的音律;孤独的声音);孤艳(指独秀的花);孤韵(独特的风格;超凡的韵律);孤怀(孤高的情操)。
3、〈动〉
(1) 负,负恩,背弃恩德 [let sb. down]
如:孤恩(负恩,背弃恩德)。
(2) 孤立于 [isolate]
扩展资料:
“孤”字组词及意思:
1、孤驹(无母的小马);
2、孤遗(无父母的子女);
3、孤雏(失去母鸟的幼鸟)。
4、孤疾(孤儿和残疾人);
5、六尺之孤(没有父亲的未成年的孩子);
6、孤终(孤儿和死亡者);
7、孤嫠(孤儿寡妇);
8、孤撮(孤儿)。特指为国事而牺牲者的后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孤 (字词)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4. 南面称孤
南面称孤 (nán miàn chēng gū) 解释:南面:面朝南;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 出处:《庄子·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 示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称帝。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93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