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临危不顾”的典故“临危不顾”成语故事
“临危不顾”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派大将邓艾、钟会、诸葛绪联合灭蜀,蜀后主刘禅投降,大将姜维被迫投降,但他一心想恢复蜀国,鼓动钟会杀掉邓艾,然后准备出兵长安杀司马昭叛乱。部将夏侯和、羊琇、朱抚三人临危不顾,坚决反对钟会进行叛乱把(顾.居.死.受.促.大.于.全.思.非.危.不.命.安.局.临)组成五个成语
一:临危不惧[ lín wēi bù jù ]
1. 【解释】:临:遇到;危:危险;惧:怕。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2. 【出自】:《邓析子·无厚》:“死生自命,贫富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3. 【示例】:方志敏烈士临危不惧,慷慨就义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记忆里。
二:奋不顾身[ fèn bù gù shēn ]
1. 【解释】: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2. 【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3. 【示例】:部下弟子,虽不敢谓久经训练,有勇知方,惟大义所在,却是奋不顾身。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十五回
三:挺身而出[ tǐng shēn ér chū ]
1. 【解释】:挺身:撑直身体。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2. 【出自】:《旧五代史·周·唐景思传》:“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
3. 【示例】:有的挺身而出,被关在拘押所里。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四:身先士卒[ shēn xiān shì zú ]
1. 【解释】: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2. 【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资治通鉴·隋纪炀帝大业九年》:“玄感每战,身先士卒,所向摧陷。”
3. 【示例】: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五:斩关夺隘[ zhǎn guān ó ài ]
1. 【解释】:砍断门闩,攻破城门,夺取关隘。形容军队作战勇敢,势不可挡。
2. 【出自】:刘伯承《回顾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
3. 【示例】:[红三军]一路上克服了……严重困难,跋山涉水,斩关夺隘,粉碎了敌人的前堵后追,消灭许多敌人。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不顾国家安危的诗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什么叫临危不顾?
临危不顾:临:遇到;危:危险。 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狼牙山五壮士》记述了什么时期?
狼牙山五壮士(1941),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7连6班,为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 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临危不惧是什么意思?
据《三国志·魏书·陈留王传》记载,公元263年,魏元帝曹奂派大将邓艾、钟会伐蜀,11月,蜀国灭亡。钟会欲叛魏自立,便诬告邓艾谋反。魏元帝听信诬告,命钟会擒住邓艾。正当钟会与亲信商议发动叛变时,相国司马昭却派人送来一封信,信中说:“恐邓艾不肯就擒,吾自率领十万大兵驻扎长安,相见在近。”钟会看后,大吃一惊:“擒拿邓艾,相国明知我能办到,今日自引重兵前来,这是怀疑我了。”急忙召集部下商议对策。这时,蜀汉降将姜维献计说:“近闻郭太后新亡,可诈称郭太后有遗诏,教讨司马昭。”钟会同意。到了元宵佳节,钟会乘给郭太后举行哀悼仪式之机,声称:“郭太后有遗诏,命钟会讨伐司马昭。”众官兵慑于兵威,只得依从。只有相国左司马(官名)夏侯和、骑士曹(官名)朱抚严词拒绝。护军胡烈也反对叛乱,他利用亲兵外出取食的机会,写了封密信送给城外的儿子胡渊。胡渊得到信后,立即奔赴军中,向士兵散布流言,说钟会已挖下大坑,要杀尽众将士;相国已率三十万大军前来讨伐。军中官兵听了,人心大乱。胡渊乘机率军攻入钟会的大本营。钟会被乱箭射死。事件发生后,魏元帝下了诏书,表彰夏侯和、朱抚等“皆抗节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意思是说他们在遇到危难的时候,也毫不惧怕。同时,给他们一一加官封爵。“临危不惧”这个成语由“临危不顾”而来,表示遇到危难的时候,毫不惧怕。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形容奋勇向前不顾生命危险的四字词语
视死如归 奋不顾身 赴汤蹈火 挺身而出 勇往直前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狼牙山五壮士》记述了什么时期?
狼牙山五壮士(1941),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7连6班,为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 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临危不顾”扩展: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反义词:临阵脱逃
成语用法:临危不顾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十分英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近义词:临危不惧、临难不顾
成语简拼:LWBG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出处:《三国志 魏志 陈留王传》:“和、琇、抚皆抗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解释:临:遇到;危:危险。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成语读音:lín wēi bù gù
成语注音:ㄌ一ㄣˊ ㄨㄟ ㄅㄨˋ ㄍㄨˋ
造句:《周书·赵善传论》:“思赴蹈于仁义,临危不顾,前哲所难。”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繁体成语:臨危不顧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