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遁世()()”「遁世无闷」
成语“遁世无闷”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遯丗無悶成语读音:dùn shì wú mèn
成语简拼:DSWM
成语注音:ㄉㄨㄣˋ ㄕˋ ㄨˊ ㄇㄣ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遁俗无闷、遁逸无闷
成语出处:《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谓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成语用法:遁世无闷作宾语、定语;用于人处世。
成语造句: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进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处。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
成语“遁世无闷”的扩展资料
1. 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什么意思意思是“君子独立特行不拘常规,不畏惧困难重重,相信自己;即使是命运不济,没能发挥自己的才华,也能够归而修养自己内心高洁的品行,又怎么会苦闷呢”。出自西周姬昌的《周易》。
原文: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译文:大泽淹没树木,象征“大为过甚”;君子因此(处身“大过”之时)能够独自屹立,毫不畏惧;毅然逃世,无所苦闷。“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这是说君子通过观察大过卦象,悟知应当以大丈夫能伸能屈的精神处世,才能“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扩展资料:
成书背景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
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易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怎么翻译
意思: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
出自:《书幽芳亭记》宋代·黄庭坚
节选: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翻译: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支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扩展资料:
北宋的散文小品中,最著名的当周敦颐的《爱莲说》。该文以莲喻人,赞扬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稍后黄庭坚的《书幽芳亭记》,堪称与《爱莲说》相比肩的精美小品。但由于前者被选入中学教材,广为人知;而黄庭坚本人以诗名世,他的散文创作被掩盖了。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诗、书、文均有极高造诣,与苏轼并称“苏黄”。他的一生风波跌宕,饱受磨难。在北宋党争中,他旧党,屡遭贬谪。但无论处于何种艰难的境地,他都以气节自励。此文就是他高尚品德的流露。他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达到了“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至高境界。
中国古代历来有“芳草美人”的传统。这是典型的类比手法:以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来类比人的品行。周敦颐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黄庭坚此文则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
黄庭坚对兰的推崇,是在北宋推崇君子气节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周敦颐《爱莲说》就说:“莲,花之君子者也。”黄庭坚也说:“兰似君子。”此文写于他贬居戎州之时。戎州有山名兰山,上有野生兰花。他将之移植于院中,建一小亭,名为“幽芳亭”。
在北宋党争中,黄庭坚苏轼党,屡遭新党打击。但是,他并无怨恨詈骂之词。苏轼称赞他:“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答黄鲁直书》)评价高得不能再高了。
黄庭坚将居处先后命名为“任运堂”、“槁木庵”,表现了他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他为人“内刚外和”,有如兰花,含蓄,不张扬,内蕴深厚,讲求气节。
他的诗也反复吟咏了兰花的高洁品质,如《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次韵答和甫卢泉水三首》、《次韵答黄与迪》等诗。他还亲手书写了唐韩伯庸的《幽兰赋》,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佳作。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龙德而隐,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像龙一样有德有才而隐居的人,世俗改变不了他的节操,他也不追逐功名,从世间隐退不会感到闷闷不乐,不被世俗承认也不苦闷.能愉快的实现抱负时,便入世行道,感到忧虑时,便出世隐遁.信念坚定,从不动摇,这样君子的所为便是潜龙的德行。这句话出自孔子,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主旨是讲君子不随世界变迁而变迁,不求功名显赫于世,潜隐于世,人不知也不苦闷,世道喜欢自己的主张就推行它,不然就隐伏起来,道德坚定不随波逐流,这就是潜龙。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1946 年,胡适在北大演讲,说:为什么我要你们独立,而不说自由呢?自由是对外面的束缚而言,不受外
学生党啊,首先题目用意在要求学生在“自由”与“独立”之间辩证思考,其实言之有理即可,你可以强调自由其实更重要(反面立意,有极大风险),更好的是肯定“独立的人格”,至于什么是独立,自己在材料基础上解释一下,然后写个大致意思是“胡适之说的对!”的议论文就好啦。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易经注解
⒈天道刚健,运行不已。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自强不息。大地的形势平铺舒展,顺承天道。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地,以深厚的德行来承担重大的责任。
⒉那些伟大的人,与天地的德性相合了,同太阳月亮一样光明,同四时春夏秋冬的程序一样分明,同鬼神一样变化不测。
⒊《易经》的道理,到了行不通的时候,就应当改变,改变了就能行得通,行得通就能维持长久。
⒋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人从天道变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赋予人的这种善得到完成和显现。成之,是说人秉受天道之善是通过人性来实现的。
⒌仁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仁;智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智。平民百姓每天接触阴阳之道而不懂得,因此君子之道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⒍确立了阴阳的天道,确立了柔刚的地道,确立了仁义的人道。
⒎君子努力学习以积累自己的知识,经常向师友发问以辩说疑难,用宽厚的态度处世,用仁爱的胸怀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⒏处于最上的位置,也不觉得有什么可骄傲的,在下位也没有什么忧虑。
⒐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
⒑结发夫妻吵闹着要离婚,说明丈夫不能以家规要求妻子,自己也没有给妻子做出表率,所以妻子不守妇道。
⒒君子应以节俭为德,避开危难,不可贪求荣华富贵。
⒓唯有君子的作为,才能沟通天下的意志,促成世界大同。
⒔君子应当永无休止地教导人民,广泛而又宽容的保护人民。
⒕民众有信任、顺从我之心,不必再问,大为吉利,民众之所以信任、顺从我,是因为我有德。
⒖同13。
⒗君子以敬畏的态度恪守道德信念来矫正思想,以仁义道德为原则来规范外在的行为。
⒘积善行的家族必能翼庇子孙,而作恶多端的家族必然会祸延后代。
⒙大地充满文采,不失柔顺的正道。或许从事大事业,虽不会成功,但能自始至终。
⒚坤卦的性质极为柔顺,但当它变动时却很刚健;坤卦的形态极为安静,但它的品德却很方正。
⒛君子应当止恶扬善,顺从天时,完善君子的使命。
问题太多, 答不完了!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