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为()”的成语「历精为治」

2023年05月20日成语大全92

成语“历精为治”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lì jīng wéi zhì
成语简拼:LJWZ
成语注音:ㄌ一ˋ ㄐ一ㄥ ㄨㄟˊ ㄓ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解释:振奋精神,治理好国家。

成语“历精为治”的扩展资料

1. 老牟人为什会流精对身体有好处吗
那是梦遗,正常现象。梦遗是指睡眠过程中,有梦时遗精,醒后方知的病证。梦遗可以是性梦引发的结果,也可以是由被褥过暖,内裤过紧,衣被对阴茎刺激的结果。中医文献将’有梦而遗为梦遗,无梦而遗为遗精’的分类是区别梦遗和遗精的最早说法。梦遗前的性梦可能是很含糊的,有的梦遗后无法回忆性梦中的主要情节。也可能是很清楚的,有些人在清晨醒来时清楚地回忆起梦中所发生的事件。实际,性梦是潜意识的反应,往往与幻想和经历有着某种联系。 梦遗有虚有实,有先实而后虚。病程日久以虚证为多见,或虚实夹杂。虚又分阳虚与阴虚。病位主要在肾,阳虚则精关不固,多由先天不足,手淫过频,早婚,房事不节而致;肾阴虚,阴虚则火旺,精室被扰而遗精。前人认为:’遗精不离肾病,但亦当则之于心君。’明代医家戴元礼在《证治备要·遗精篇》中说:’有用心过度,心不摄肾,以致失精者;有因思色欲不遂,精色失位,精液而出者……。’时至清代,对遗精指出’有梦为心病,无梦为肾病。’’梦之遗者,谓之梦遗;不梦而遗者,谓之滑精’。又将遗精分为梦遗和滑精,后世医家多沿用至今。临证辨治中很难截然分开,故统称之为遗精。gyjslw.com
2. 弱冠之人当历精图志,于浊世之中另寻所属什么意思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弱冠之年是指20岁。弱冠之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刚走上社会的青少年。励精图治,意思是 振奋精神,想方设法把国家治理好。浊世 是指混乱的时世。另寻所 是说不同流合污,另找于自己该做的事情。gyjslw.com
3. 成语()高()重,()吃()惊,()精()治
()高()重(6个):
德高望重、
道高德重、
道高望重、
年高望重、
道高魔重、
功高望重
()吃()惊:
大吃一惊
()精()治:
励精图治、
厉精图治、
励精求治、
历精为治、
历精图治gyjslw.com
4. 成语第二个字是精
殚精竭虑、
兵精粮足、
励精图治、
殚精竭力、
颜精柳骨、
业精于勤、
没精打采、
聚精会神、
养精蓄锐、
无精打采、
取精用弘、
惟精惟一、
龙精虎猛、
取精用宏、
没精打彩、
厉精图治、
无精打彩、
养精畜锐、
研精毕智、
析精剖微、
励精求治、
见精识精、
殚精毕力、
研精究微、
研精殚力、
研精殚思、
研精苦思、
研精竭虑、
拣精拣肥、
拣精择肥
无精嗒彩、
没精没彩、
潜精研思、
挑精拣肥、
研精致思、
刳精呕血、
没精塌彩、
历精图治、
历精更始、
历精为治、
精覃思、
殚精极虑、
失精落彩、
研精阐微、
颐精养神、
厉精更始、
研精覃思、
潜精积思、
刳精鉥心、
金精玉液、
励精更始
殚精竭虑: 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
聚精会神: 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励精图治: 砺: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没精打采: 采:精神。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取精用宏: 用:享受。从大量材料中选取精华充分加以运用。
无精打采: 采:兴致。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养精蓄锐: 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业精于勤: 业:学业;精:精通;于:在于;勤:勤奋。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
兵精粮足: 兵士精壮,粮草充足。形容军力强盛,战备充分。
殚精竭力: 犹殚精毕力。尽心竭力。
殚精极虑: 犹殚思极虑。竭尽智谋与精力。
殚精毕力: 殚、毕:尽。尽心竭力。
见精识精: 形容一看便明白,十分机灵。同“见经识经”。
金精玉液: 旧指一种仙药。也指珍贵的饮料。
拣精择肥: 拣:挑选;精:瘦肉;肥:肥肉。比喻过分挑剔。
拣精拣肥: 比喻挑剔,苛求。
刳精呕血: 极言用心劳苦。同“刳精鉥心”。
刳精鉥心: 极言用心劳苦。
龙精虎猛: 比喻精力旺盛,斗志昂扬。
历精为治: 振奋精神,治理好国家。
厉精图治: 图:谋求,设法。厉:奋勉。治:治理。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亦作“励精图治”、“厉精求治”、“厉精为治”。
历精图治: 振奋精神,力图治理好国家。
励精求治: 振奋精神,尽力设法治好国家。
厉精更始: 厉:振作,奋勉;更始:除旧布新。振奋精神,进行革新。
历精更始: 振奋精神,从事革新。
励精更始: 振作精神,从事革新。
没精塌彩: 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同“没精打彩”。
没精没彩: 犹没精打彩。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没精打彩: 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潜精研思: 指心钻研。gyjslw.com
5. 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山西)人。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 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部著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领导者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23年写起,一直到公元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6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著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通鉴》於叙事之后,皆有附论,共168篇。
  此书引起司马光之后许多史学家的醒思,史学家面临改朝换代,君臣异位的尴尬时期时,往往以资治通鉴的撰写精神为原则,强调君臣处理事情与一般人处理事情有所不同与学习思考。这一个特点由书名也可看出,「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此书虽有不少司马光自己的意见以「臣光曰」出现,但并非司马光一人完成,据资料记载,他邀请了刘攽、刘恕、范祖禹成为助手,这些人都是当时著名史家,可谓一时之选。其中刘攽负责两汉史,范祖禹负责唐代及五代史,魏晋南北朝归刘恕,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也加入一起编修《通鉴》,负责检订文字。此外,又出了《资治通鉴考异》与《资治通鉴目录》来替这本巨著做说明。
  《通鉴》编修工作艰钜,先由助手搜集资料和编写初稿,然后由司马光综合全书,再由司马康检订文字。首先,在资料搜集方面,单是正史有十七种,参考的野史,谱录,别集,碑志等杂史有三百多种,加上龙图阁等藏书,可以想见当时资料之丰富。《通鉴》在撰写前先由天文学家刘羲叟编订正确年历,作为全书的骨干,首先把史料摘录下来,按年代顺序,编成「丛目」。如果发现汇集的史料互有出入,便要进行考异工作。
  司马光撰《通鉴》,重视战争之描写,如对战国时代孙膑与庞涓的“马陵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 “官渡之战”,三国时代曹魏与蜀、吴的“赤壁之战”,东晋谢玄与苻坚的“淝水之战”,皆详细生动,如历其境。司马光留意军事,严夷夏之防,目的用以积极态度抵御外侮。
  另外《通鉴》不书奇节,对往昔史料上所载奇节伟行而超乎常情者,如“商山四皓”羽翼储君,屈原自沉汨罗江,严光足加光武帝腹诸事,悉阙而不录。司马光思想保守,主张政简刑轻、轻徭薄赋,对於一切急进改革,均予以否定,诋毁商鞅变法,盛赞曹参谨尊萧何律。温公非议变法,不满王安石之新政,他请求出任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十五年(1069—1084),以书局自随,继续编纂《通鉴》;哲宗元佑元年(1086),在司马光重新执政之后,尽废新法。
  《通鉴》写作时间据资料记载一共花了19年,从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1065年)开始一直到宋神宗元丰七年(西元1084年)才完成,书成之后,只有他的朋友王胜之看过一遍,其他的人只翻一页,就哈欠连连,欠伸思睡。此书完成后两年,司马光逝世。
  [编辑]gyjslw.com
6. 带有“精”和“治”的成语是什么?
回答:
励精图治[lì jīng tú zhì]  励:奋勉;图:谋求,设法;治:治理。
【释义】形容一个国家的皇帝或者领导者振奋精神,竭尽全力想治理好国家。同时还可以用来形容领导者的精神品质和实际行动。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宋史·神宗纪赞》:“厉精图治,将大有为。”
【举例造句】: 励精图治在勤民,宿弊都将一洗新。— 元·马致远《青衫泪》
成语故事: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原名:刘弗陵)死去。他没有儿子,于是手握朝政大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立武帝的曾孙刘询(原名:刘病已)为帝。这就是汉宣帝。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胡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族灭。
从此以后,汉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很符合汉宣帝的心意。汉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终于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经衰落的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gyjslw.com
7. 帮我翻译一下这句文言文 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谢谢!
原文选自《汉书·魏相传》。译文:汉宣帝亲自处理国家大事,振奋精神,努力治理好国家,亲自听取大臣们的启奏,考察群臣的实际工作情况跟他们的官职是否相符合,而丞相总体管理众官员,使皇上非常称心。历史背景:《汉书·魏相传》中记载,汉宣帝在位时,霍光的力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但他仍不知足,为了使小女儿当上皇后,他老婆居然勾结御医淳于衍毒杀了许皇后。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汉宣帝接受魏相的献策,罢免了担任要职的霍家人。为此,霍家阴谋杀害魏相,以图报复。汉宣帝知道后,就下令杀了霍家。gyjslw.com
8. 急求李商隐《咏史》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全诗的译文!谁能帮我一把啊?
李商隐——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
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
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遇南薰曲,
终古苍梧哭翠华。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怀州河内人。在朋党倾轧的夹缝中,他仕途失意,潦倒终身,45岁抑郁而死。在诗歌艺术上卓有成效,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对宋初西昆体诗歌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说明:这首诗深刻总结了历代兴衰的经验教训,道出了“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警句,很值得人们深思。果能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则廉洁之风必兴,国必强、家必盛。
在晚唐的诗坛上,李商隐的咏史七绝可以说是独树一帜。这些通过独特的艺术技巧,以暗喻寄托的方式表达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形成了李商隐咏史的独特风格。
李商隐咏史七绝艺术技巧主要是:1、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场景,叙议结合,以古鉴今;2、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巧妙结合,在深婉含蓄的笔法中透露出辛辣的嘲讽;3、自出机杼,公故为新;4、借历史兴衰的变化,喻示历史演变的规律及教训,抒发沉重的历史感慨;5、精心选材,以小见大,借一斑而窥全豹;6、善用、巧用典故。
关键词:诗歌 晚唐 咏史七绝 李商隐 艺术技巧
在晚唐诗坛上,能够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展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又能以细腻的情感方式,独辟诗歌艺术的蹊径者,李商隐是首屈一指的人了。
李商隐一生经历了唐后期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六代王朝,目睹了曾经繁荣强大的唐帝国无可挽回地没落和衰颓。李商隐出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最高统治者荒淫无度,小人,国家社稷日趋衰落等忧心忡忡,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失望和痛心,尤以咏史七绝最为突出。这些诗往往以暗喻寄托的方式写出,形成了李商隐咏史诗的独特风格。
一、 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场景,叙议结合,以古鉴今。
面对着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一心沉醉于酒色,不务朝政,国势日趋衰落,江山社稷飘摇欲坠。李商隐内心充满失望和痛心,对统治者十分痛恨,在当时,这种情感不便明言又不能不说,因此,李商隐只有追述历史往事。以此影射时事,以古鉴今。如《北齐二首》: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其一)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其二)
这两首诗中,诗人通过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而淫亡国的历史事实,予当者以一定的讽刺。《北齐书》记载: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攻破晋阳,然后向齐都邺城进军,北齐后主高纬被周师所虏,北齐于是灭亡。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选取了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场景,在叙述史实中生发议论,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强烈的色彩对比中表现了深刻的寓意,以古鉴今。
二、 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巧妙结合,在深婉含蓄的笔法中透露出辛辣的嘲讽。
在道教的传说中,西王母和周穆王、汉武帝和西王母都有爱情故事。周穆王和汉武帝都是神仙之道的迷信者,他们服食仙丹,祈求长生,传说周穆王还吃了西王母送给他的蟠桃和琼浆玉液,但最终谁也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在西王母与周穆王、汉武帝的爱情中,和求仙是分不开的。李商隐的《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依据关于他们爱情的传说,讽刺了他们求仙的虚亡与荒唐。在巧妙的构思中,诗歌的主旨完全融化在西王母的形象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揣摩中。在委婉的语言表达中透露出尖刻的讽刺意味,特别是诗歌的结尾以诘问的形式作结,更发人深思,余味无穷。再如《汉宫词》: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诗歌借汉武帝祈求长生不死而迷信求仙却不知爱惜贤才的历史故事,讽刺了汉武帝的昏庸。武宗在会昌五年,于南郊筑望仙台,并且服食求仙。而诗人渴求仕进,常以司马相如自况,却无所遇合,因此对唐武宗的昏庸不重贤才极为不满。在诗中,诗人将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巧妙地纺织在一起,委曲婉转地讽刺了唐武宗,将不便明言而又不能不言的内容委婉地表达出来,在深婉含蓄的笔法中透露出辛辣的嘲讽。这种写法,正是李商隐“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诗风的具体表现。
三、 自出机杼,化故为新。
在李商隐的咏史七绝中,也不乏翻新历史题材、化故为新的作品。据史书记载:贾谊曾被汉文帝贬往长沙,做长沙王太傅,后被汉文帝召回,在宣室召开他。两人谈话到深夜,谈得很投机,以致汉文帝竟把座席靠近了贾谊。许多文人将此作为君臣遇合的盛事而大肆渲染,而李商隐却独辟蹊径,“宣室求贤访逐,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紧紧把住汉文帝与贾谊宣室对“不问苍生问鬼神”之事,翻出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的议论。从此讽刺了汉文帝所谓的“求贤”和“访逐”,同时也寓讽了当代的帝王,从而含蓄沉地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四、 借历史兴衰的变化,喻示历史演变的规律及教训,抒发沉重的历史感慨。
李商隐的咏史诗,往往不同于前人的托古述怀,发“思古之幽情”,而是着眼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时政,评击时世。咏史七绝《吴宫》:“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开城。”此诗借吴王的宴罢沉醉和宫门深掩的寂静,寓示吴国将亡的征兆。吴国打败越国后,昏庸淫佚,终致覆国。此诗就在侧面描写吴宫日暮的景象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留给人们的是回味不尽的思索。再如《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白尽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此诗从眼前景象着笔,透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三百年来从孙吴到梁陈定都于金陵的历史兴衰变化,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感慨,由此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给予一定的讽刺。
其它的如: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齐宫词》)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呤》)
五、 精心选材,以小见大,借一斑而窥全豹。
李商隐曾多次写诗,对隋炀帝荒淫误国予以尖锐的讽刺和斥责,“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七律《隋宫》)隋炀帝当政十四年中,大部分时间用于行乐。从大业元年到十二年,曾三次游江都,每次都有带着数十万人,乘豪华龙舟,大小船队约二百余里长,给沿途百姓造成沉重的负担。李商隐揭露和斥责这一行径,往往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精心选材,如他的《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诗人从隋炀帝三次南游江都中抓住几个典型事件,在短小的篇幅中深刻揭露了隋炀普荒淫奢侈,贻害人民的反动本质。在叙写中,作者从大处落笔,以虚实相间的概括笔法,收到了借一斑而窥全豹的艺术效果。像这种写法,在李商隐的咏史七绝诗作中并不少。
此外,善用、巧用典故也是李商隐咏史七绝的又一艺术技巧。
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李商隐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咏史七绝是奠定了他在晚唐诗坛上的代表性地位的因素之一。李商隐用自己的艺术实践为晚唐诗坛上添上了在整个中国诗史上都有毫不逊色的一笔。作为李商隐诗歌的主要形式,咏史七绝在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也有着独特的价值。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69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