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色”「形于言色」

2022年08月10日成语大全119

成语“形于言色”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xíng yú yán sè
成语简拼:XYYS
成语注音:ㄒ一ㄥˊ ㄩˊ 一ㄢˊ ㄙㄜ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形于辞色、形于颜色
成语出处:《晋书·何无忌传》:“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于言色。”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成语用法:形于言色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造句:《魏书·任城王传》:“每怀郁怏,形于言色,遂纵酒欢娱,不亲政事。”
英文翻译:show in one's words and expression

成语“形于言色”的扩展资料

1. 珍藏于心,莫表于言,莫形于色,莫辨是非,
珍藏于心,莫表于言,莫形于色,莫辨是非,这句话的解释是: 深深珍藏在心里,不要说出来,不要表现出来,也不要说是不是(好不好)。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觉人之诈,不愤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察人之过,不扬与他,施人之惠,不记于心,出自哪里?
出自《易经》八律。
觉人之诈,不愤于言:察觉出来别人的狡诈之处,不愤发在言语上。
受人之侮,不动于色:受到别人侮辱,脸色毫不改变。
察人之过,不扬于他:观察到别人有错误,不向他人宣扬。
施人之惠,不记于心:给别人以恩惠,乐善好施而从不记在心中。
《易经》八律原文:
1、觉人之诈,不愤于言;
2、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3、察人之过,不扬于他;
4、施人之惠,不记于心;
5、受人之恩,铭记于心;
6、受人之鱼,而学之渔;
7、识人之才,授之于;
8、善于谋人,有容乃大。
拓展资料
《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现在的《易经》一般即《周易》。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这段文言文怎么翻译?: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出自三国志这段文言文翻译意思为袁绍见到饥寒的人非常怜悯的样子,但是对他看不到的事情却不加考虑。而曹公您对于小事则不拘小节经常疏忽,但是处理大事从不怠慢,忧国忧民,对天下百姓加以恩惠超过他们的期望,即使看不到的地方也没有疏漏。因此远远超过袁绍,这是在仁德上胜过他。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谢安喜不形于色>>文言翻译
原文: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内容大意: 谢公与别人下围棋正在下围棋,不一会儿淮上的谢玄的书信到了,谢公看了之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和客人下着棋,客人问淮上的军情如何,谢公回答说:’那些小子大破敌军.’在说话时,谢公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淝水之战晋军大胜,捷报传至谢安处时,他正于人对弈,听到消息后强忍住心中的狂喜与激动 装出一副无动于衷的冷静样子,事后发现因为太过激动竟然连木屐鞋底的横木都踩断了。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意思
谢安虽然受到朝廷嘱托,但是隐居东山的志趣始终没有改变,常常在言语、神色上表现出来。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佛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具体而言: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2.集谛是对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分析,认为宇宙万物及现象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所有实体便没有单独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称为“诸法无我”,并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称为“诸行无常”,这便是空的主要内容。3.灭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盘,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超越生死轮回。4.道谛便是通往涅盘之路。方法归纳为“戒、定、慧”。比如说,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而我们的每个人的个体也信赖于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种种关系而成立的,故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从而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人心中的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只有认识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以善的基础。佛学常见词汇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能觉他人之诈,不形於言,受人之辱,无动於色,道成近矣”是什么意思?
该句大概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能够发现他人的欺诈之处,但不表露出一点声色;或者受到别人的鄙视、欺侮,仍能够不动声色,守好自己的本份,那么这个人掌握了最好的为人处事之道。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6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