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所不至怎么读 何所不至的拼音
成语“何所不至”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hé suǒ bù zhì成语简拼:HSBZ
成语注音:ㄏㄜˊ ㄙㄨㄛˇ ㄅㄨˋ ㄓ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解释:①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②指什么坏事都干。
成语“何所不至”的扩展资料
1. 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什么意思一个人如果没有树立远大的志向,就像船儿没有舵,就像马儿没有缰绳,虽然也在漂流也在行走,但终究因没有方向而失去了前进的意义。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2. 何所不至耶是什么句
概述①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②指什么坏事都干。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3. 开口遍笑,笑古笑今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的意思
出自峨嵋山上一个叫灵岩寺的寺院里弥勒佛的对联: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上联是说当遇到烦心事,遇到流言蜚语,笑一笑,不要被一些所谓的事情搞的不愉快。不仅仅要乐观、诙谐,更重要的是放下一切的顿悟。
下联是说人的气度、气量,上可以容天,下可以容地,中可以容人,而且还特别强调于人无所不容。人生要有宽容的态度,宽容能容下天下,容下天容下地,天地也会于自己。
这幅对联强调要大度能容,不要计较人世间的是非憎爱,要“宽却肚皮”、“豁开心地”,只要肚量大、心胸宽,遇到冤家也能与之和平相处,甚至还能由此悟道成佛。
所以与人要容,就是要宽容,遇事要笑,就是不计较。当然容人不是迁就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原则面前,要敢于坚持真理,这是做事做人的原则。
扩展资料
弥勒佛,他坦胸露肚,笑口常开,既慈祥又有趣,深得民间喜爱。关于他的传说佳话,车装船载,既令人捧腹,又叫人深思。他那千年不变的肖像,塑成或泥或铁或铜或大或小的造型,供奉在寺庙里、人家中。
历代文人雅士更在它面前留下了不少妙联佳对,包蕴着极为精湛的语言艺术,内涵丰富的寓意,抒发着浓厚的情感。这些饶有情趣的楹联,早以超越他本身作为佛像存在的意义,而成为—种人生态度的象征,给滚滚红尘里的芸芸众生以深深的启迪。
北京潭柘寺的弥勒佛两边有一副寓意深远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把弥勒佛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趣味盎然。妙的是作者巧借弥勒佛之像来针砭“天下难容之事”,嘲讽“世间可笑之人”,可谓用心良苦。
布袋和尚,明州(宁波)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千万化身之一,他身材矮胖、满脸欢喜,平日以杖肩荷布袋云游四方,以禅机点化世人;他乐善好施、身怀绝技、除暴安良、让众生离苦得乐。
智能尊者眼见人间生灵涂炭,遂立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然后转世投胎,千百年来取代了佛教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
据说唐朝时,宁波奉化的龙溪上飘着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儿,有恻隐之心的人将其救起,只见孩子圆头大耳、眉清目秀,对人咪咪发笑,人们爱不释手,把孩子抱回家来。后来,这孩子长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出家后,他总随身带着一个大布袋,人称“布袋和尚”。
这位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时常劝化人们要忘却烦恼,宽却肚皮。他也时常手持藜杖、撒履闲行,应了佛法中的“万法本空”之意。
后代文人崇敬这位大师提写了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首妇孺皆知的句子赞颂了布袋和尚容人容事之雅量,但似乎并未悟得佛祖旷达襟怀。
布袋和尚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在他自己生命结束前,呤出“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是说弥勒菩萨化身为布袋和尚,如此多的分身,并且时时展示给世人,但是世人都不认识。偈毕安然而化。)时,他已经明白真弥勒的意义。
弥勒若真的存在,必然不是一个个体式的存在,无论布袋是多么伟大的求道者,无论大莫是多么”粗俗“的乡村野人,都不是真弥勒。真正的弥勒是超脱于个体的,是超脱于时空,真弥勒是一种对宇宙宏观的轮回与微观的生死一种全面的透析,一种真正对宇宙及万物众生运行机制及规律法则清楚清晰的认知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弥勒佛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4. 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有什么区别
不至的动作对象不同,无微不至的动作对象是微小,无所不至的动作对象是前往的地方。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5.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的白话译文是: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托体:寄身。山阿(ē):山陵。
这句诗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三首》其三,写的是想象中的下葬情形。诗人对下葬后的幽冥世界不猜测,也认为贤达也不能逃避死亡,与当时追求神仙得道的风气迥异。
扩展资料:
陶渊明于晚年写下了《拟挽歌辞三首》组诗,假设自己死后的情况,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又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
第一首诗是说死后收殓的情况,描述儿女朋友痛哭。诗人豁达地说死后便没有荣誉与羞辱,只觉得酒还未喝够便死了,有些遗憾。原文如下:
《拟挽歌辞三首》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第二首诗是写出殡前的祭祀。诗人描述亲人的哀伤,自己虽感到不能饮酒的遗憾,但已为离开家园而有些黯然。原文如下:
《拟挽歌辞三首》其二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全诗艺术构思极有新意,以形象化的语言设想自己离开人世之后发生的主客观情状,表现了诗人对生死极其坦然的态度,显示了他极其明彻达观的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拟挽歌辞三首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6.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_____什么意思?
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一、原文: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 阳货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二、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扩展资料
一、 评析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
二、相关成语
患得患失 [ huàn dé huàn shī ]
【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7. “无所不至”的意思是什么?
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无所不至 (wú suǒ bù zhì ) :
近义词: 无所不为、为所不为
反义词: 无恶不作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
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例子: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慈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
谜语: 普遍家访;户口普查;家家户户都跑遍 。
造句:
侵略中国的日军无所不至,手段极其残忍。
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时,无所不至,其手段之残酷,已达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些贪官对当地民众巧取豪夺,无所不至!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8. 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有什么区别
不至的动作对象不同,无微不至的动作对象是微小,无所不至的动作对象是前往的地方。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9.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的白话译文是: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托体:寄身。山阿(ē):山陵。
这句诗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三首》其三,写的是想象中的下葬情形。诗人对下葬后的幽冥世界不猜测,也认为贤达也不能逃避死亡,与当时追求神仙得道的风气迥异。
扩展资料:
陶渊明于晚年写下了《拟挽歌辞三首》组诗,假设自己死后的情况,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又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
第一首诗是说死后收殓的情况,描述儿女朋友痛哭。诗人豁达地说死后便没有荣誉与羞辱,只觉得酒还未喝够便死了,有些遗憾。原文如下:
《拟挽歌辞三首》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第二首诗是写出殡前的祭祀。诗人描述亲人的哀伤,自己虽感到不能饮酒的遗憾,但已为离开家园而有些黯然。原文如下:
《拟挽歌辞三首》其二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全诗艺术构思极有新意,以形象化的语言设想自己离开人世之后发生的主客观情状,表现了诗人对生死极其坦然的态度,显示了他极其明彻达观的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拟挽歌辞三首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0. 无所不至意思是什么
【无所不至】 【wú suǒ bù zhì】 【解释】: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出自】:《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1. 懂我者,谓我心忧,不懂我者,谓我何所求!这句话的解释是什么
这句诗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王风》集中,题为《黍离》。
原意为: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扩展资料:
《国风·王风·黍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民歌,是一首有感于家国兴亡的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十句。此诗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谐,在空灵抽象的情境中传递出闵意情怀,蕴含着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和凄怆无已之情。其主要特点是用重叠的字句,回还反复地吟唱,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风·王风·黍离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2.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出自哪?有何典故?谢谢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