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吏()”的成语「刀笔吏」
成语“刀笔吏”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dāo bǐ lì成语简拼:DBL
成语注音:ㄉㄠ ㄅ一ˇ ㄌ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三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刀笔老手、刀笔之吏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 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
成语用法:刀笔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痞。
成语造句: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8回:“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
英文翻译:pettifogger
成语“刀笔吏”的扩展资料
1. 求“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如何解释?而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16),而刀笔吏深文巧诋(17),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18),以胜为功。上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19),欲诛之以事。(16)面触:当面冒犯指责。 徒:只是。怀诈饰智:心怀奸诈而外逞智巧。饰:装饰于外,此指显露。 取容:傅取对方的欢心。(17)深文巧诋:深抠文法,巧言进行诋毁。(18)反其真:恢复事实真相。 (19)唯:虽然,纵然。说:同“悦”,喜欢。而汲黯常常诋毁儒学,当面抨击公孙弘之流内怀奸诈而外逞智巧,以此阿谀主上取得欢心;刀笔吏门苛究深抠法律条文,巧言加以诋毁,构陷他人有罪,使事实真相不得昭示,并把胜狱作为邀功的资本,于是皇上越发地倚重公孙弘和张汤,公孙弘、张汤则深恨汲黯,就连皇上也不喜欢他,想借故杀死他。要全文翻译的话下面一个网址里有的
来自gyjslw.com
2. 刀笔吏是什么?
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在古代,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来自gyjslw.com
3. 水浒传中起自花村刀笔吏……四方称这一句出自哪一章
第十七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是宋江的一首赞词,为临江仙。——“曾有一首《临江仙》赞宋江好处: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水月双清。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
来自gyjslw.com
4. 古代“刀笔吏”一词是怎么来的?
“刀笔吏”这个词一般来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往更久远的来说就要追溯到青铜时代了。在青铜时代有一种青铜器叫做“削”。“削”应该是用来削东西的吧。我们知道,在纸没有发明之前,我们写字用的都是竹简。如果,字写错了,就用刀削掉重写。所以说,在古代读书人或者政客一般都会随身带着笔和刀,刀就是为了防止写错字将错误改正。由于刀和笔一起使用,人们就称这样的文职官员为“刀笔吏”。这是最初的“刀笔吏”。
后来,人们又将特将讼师幕僚称为“刀笔吏”。意思就是说这个人精通法律规则,写文章文笔犀利,用笔像用刀一样。这些“刀笔吏”用刀一般的文笔,经常将许多处理不了的案件像扭转乾坤一样将本不能获胜的案件扭转过来。最终就是无中生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事情转化为另外一种形态。
最初有明确记载“刀笔吏”的是战国策和汉书。在古代,我们有许多名人曾经都当过刀笔吏,比如萧何。“刀笔吏”到了清朝的官场,更是将其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很多人犯了罪就会花重金去讨好这些“刀笔吏”,让他们为自己写好措辞,很多情况下,本来不好的事情,经过“刀笔吏”这么一描述,就会化险为夷。
如果放在现在,“刀笔吏”或许和现在的律师有着相似的地方。这纯个人观点。来自gyjslw.com
5. 刀笔吏的出处
《战国策·秦策五》:“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汉书·张汤传》:“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
来自gyjslw.com
6. 刀笔吏是什么意思?
刀笔吏的由来“吏”在中国古代的职责经常是世的,他们一般都不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而是接受技能教育。对于“吏”者,“从政”是一种工作,他们的职责是按照既定的规章和条例完成日常、程序性的事务。我们平日里常说的“刀笔吏”一词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 在我国历史上,较早的正式书写都是写在竹或木制成的简上的。竹木简始于春秋时期,一直使用到公元四世纪才逐渐绝迹。由于简上的文字都是用毛笔蘸墨或漆汁书写在简片上的,所以一旦出现书写错误需要修改的时候,人们就使用一种被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后重写,叫做“刊”。“刊”的本意是“个性”的意思,成语“不刊之论”仍旧保留着这个原始的意义。这种青铜削又称作刀,一般长度为20厘米左右,非常便于携带。 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刀笔并用,因此历代的文职官吏也被称作“刀笔吏”。唐代张祜做有《从军行》一首:“少年金紫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飞。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后来发展到赞颂别人能写好文章时,也说成是“刀笔精通”。写好字的简用绳子编连起来,可以卷起来,叫做“册”。如果文章改动的地方较多,就得抽掉几片竹简,叫做“删”。“删”字从刀,也离不了“削”;把文章送给别人看,自谦的话是请予“斧正”,意即修改的地方太多,一个一个地“削”太费事,不妨就像用斧子一样一路大刀阔斧地砍过去。
来自gyjslw.com
7. 解释以下典故:刀笔吏,韦编三绝,斧正
刀笔吏:“刀笔吏”一词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在古代,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典出《史记·萧相国世家》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原来是秦国的刀笔吏,无所作为后来协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大功。成了开国丞相。
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斧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斧正」一词,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
“斧正”一词源于《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故事说的是有一位叫做郢人的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个石灰点,象苍蝇翅膀一样薄。他知道另一个叫匠石的人会耍斧子的绝活,便让他“运斤成风”,也就是把斧子舞得象刮风一样,咔嚓一下把石灰点削掉,鼻子不会受伤,郢人“立不失容”,一点也不害怕。后来有一个叫宋元君的人听了这事很稀罕,闲极无聊想找点刺激,便在鼻子上弄点石灰,也让匠石来“运斤成风”。匠石回答说,“我过去是会这个绝活的,但现在玩不成了,因为与我配合的那个郢人已经去世了。”成语“运斤成风”就是说的这个故事。后人就以此引申到修改文章,称之为“斧正”。<来自gyjslw.com
8. 古代为何把文职官员叫做刀笔吏?
大家平时会从一些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看到,有时候文职人员会被称作刀笔吏,作为一个现代人听到这种称呼可能会觉得有点懵。笔是用来写字的,这个是可以理解的,那个刀是什么意思呢?难不成写字的时候还要带把刀?哈哈,其实还真的是这样!大家都知道,在东汉蔡伦发明出来造纸术之前,能书写的材料只有竹简和绢,绢的生产成本在当时的是非常高的,一匹绢大约需要一个织娘两个月的工时,卖价差不多等于七八百斤大米,一般人根本用不起。那就只能选择竹简来书写,但是毛笔写字难免会有写错或者漏写的情况发生,当时又没有涂改液可以用,况且一个竹简做出来也要成本的,不能因为一个错误就把整片竹简扔掉,所以当时的书写者同时带着毛笔和小刀,当时称削刀,一般会别在耳后,如果写错了,就拿出削刀把错误削去,重新书写。当时并不是现在大家都了解的文房四宝而是文房五宝。所以后来就把文职人员叫做刀笔吏了!
来自gyjslw.com
9. 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
意思是:天下人都说绝不能让刀笔之吏身居公卿之位,果真如此。如果非依张汤之法行事不可,必令天下人恐惧得双足并拢站立而不敢迈步,眼睛也不敢正视了!
出处:《汲郑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原文节选: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数质责汤於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襃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二者无一焉。非苦就行,放析就功,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公以此无种矣。
译文:张汤刚以更改制定刑律法令做了廷尉,汲黯就曾多次在皇上面前质问指责张汤,说:“你身为正卿,却对上不能弘扬先帝的功业,对下不能遏止天下人的邪恶欲念。
安国富民,使监狱空无罪犯,这两方面你都一事无成。相反,错事你竭力却做,大肆破坏律令,以成就自己的事业,尤为甚者,你怎么竟敢把高祖皇帝定下的规章制度也乱改一气呢?你这样做会断子绝孙的。
扩展资料
该篇是汲黯和郑当时的合传。汲黯是武帝朝中名闻遐迩的第一流人物。他为人倨傲严正,忠直敢谏,从不屈从贵,逢迎主上,以此令朝中上下皆感敬畏。比如人家谒见傲慢的丞相田蚡,都是卑躬屈膝俯首下拜,而他偏只拱手作揖,见大将军卫青时亦行平等之礼。
两次奉旨出使,他都中途变卦,或半路而返,或自作主张发放官粮赈济灾民;批评别人的过失,他从来耳提面命不留情面,即使对至尊的君主及其宠幸的要人物也敢当面谏诤指责,无所顾忌。传中写他四次犯颜武帝,三次斥骂丞相公孙弘和御史大夫张汤,言辞都极为尖锐无情。
难怪群臣为之震恐、责怨;公孙弘、张汤对他恨之入骨;而武帝虽在背后骂他甚至起过杀心,但又不得不承认他是“社稷臣”而宽容几分。司马迁怀着极其钦敬的心情为汲黯树碑立传,不多叙政绩,而倾全力表彰他秉正嫉恶、忠直敢谏的杰出品格。
环绕这个中心,列传运用辐凑之法将众多的零散材料交织在一起,从多方面的人际关系中反复刻画人物个性,尤其是一再描写汲黯同最高统治者武帝和公孙弘、张汤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就使他那汉廷第一直臣的光辉形象被异常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其中,汲黯那些一针见血、极具个性的言语被大量实录,其辞之犀利精粹,其情之激切义愤,皆力透纸背,震撼人心,对展示主人公思想品格起到了至来自gyjslw.com
10. 无以五尺躯对刀笔吏是什么意思?
李广死前说的,出自史记.他那么一个大男人无法面对苛刻的审讯 从古至今,刀笔吏都是一股势力,衙门里面事难办、脸难看,早就是惯例了。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们,说白了,很多时候是向各级刀笔吏折腰,一边笑着折腰,一边心里流血。有啥办法?毕竟不能像李广那样以死抗争啊,于是刀笔吏们的统治一直绵延,刀笔吏们自我感觉永远良好。其实刀笔吏也知道人们是“敢怒而不敢言”,但是刀笔吏有自己的逻辑:“怒?随你便!你能把我怎么样?”是啊,确实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于是,就靠着“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混蛋逻辑,刀笔吏们一直压制着李将军以后的弱势群体
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