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目耳”的成语「目见耳闻」
成语“目见耳闻”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mù jiàn ěr wén成语简拼:MJEW
成语注音:ㄇㄨˋ ㄐ一ㄢˋ ㄦˇ ㄨㄣ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目击耳闻
成语出处: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成语用法:目见耳闻作谓语、定语;指亲自见闻。
成语造句: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0回:“事事都是大尹自己目见耳闻,何须又问证见?”
英文翻译:what one sees and hears
成语“目见耳闻”的扩展资料
1.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原文如下:
《石钟山记》
宋代: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目见耳闻 zjxg什么?
目见耳闻 [mù jiàn ěr wén] [释义] 指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是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是出自那...
那不是诗,原文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苏轼的《石钟山记》。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帮忙辩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没有直接看见、听到,我们还可以整理、分析,就像侦探断案一样,凭借客观存在的蛛丝马迹,加上知识和科学的推断,是可以做出判断的。 另:这道题出得不对,如果拿来辩论,应当尽量选用中性词,这道题里的“臆断”明显是指的凭“主观想象(而不是客观的分析)作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臆断”本身就是不可取的,还有什么辩论的必要??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意思是什么
事物没有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就妄加推断它是否存在,可以吗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耳的意思
原文:
事不 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注解:
事不目见耳闻:“目”“耳”: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亲眼,亲耳
译文: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基本信息
【 名称 】《石钟山记》
【 年代 】宋朝
【 作者 】苏轼
【 体裁 】散文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原文: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译文: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