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滥”字的成语「陈辞滥调」

2023年04月23日成语大全126

成语“陈辞滥调”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陳辭濫調
成语读音:chén cí làn diào
成语简拼:CCLD
成语注音:ㄔㄣˊ ㄘˊ ㄌㄢˋ ㄉ一ㄠ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陈词滥调
成语出处:吴晗《朱元璋传》第七章三:“逢年过节和皇帝生日以及皇家有喜庆时所上的表笺,照例由学校教官代作,虽然都是陈辞滥调,因为说的都是颂扬话,朱元璋很喜欢阅读。”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见“陈词滥调”。
成语用法:陈辞滥调作宾语、定语;指没有新意。
成语造句:我早已经不相信这些陈辞滥调了
英文翻译:Noah's ark phrases

成语“陈辞滥调”的扩展资料

1. 陈词滥调是什么意思?
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毛奇龄天下惟雅须学,而俗不必学,惟典则须学什么意思
清人毛奇龄说:“天下惟雅须学,而俗不必学;惟典则须学,而鄙与熟则不必学。”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然而这种高低和多少却又是相对的,是在比较中呈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雅和俗虽然异势,但也并非水火不容,雅俗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互相易位。“以俗为雅”这个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影响的理念即是典型的例证。文雅本指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是艺术修养高的标志,但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这时如果别出心裁,有意从以前已遭摒弃的民间语言中汲取材料,用入作品中,则会产生清新出奇的效果,这正是高雅的一种表现。“以俗为雅”的作品,其外在的形式特征是“俗”,而其体现出来的品格、趣味却是“雅”。这里“俗”和“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什么一什么调的成语
没有这个组合的成语只有一个风调雨顺如果有帮助请给“”,谢谢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爱的代价和i have never been to me的旋律
  是有点像,下面是我找的资料
  秋的吟唱 I’ve never been to me这首吟唱没任何歌词,她是以Harlow:Jean Harlow珍哈露的《未曾有自我》的歌曲而改编,以其伤感的吟唱来完成的,旋律凄美而十分耐听,希望大家能喜欢。其中某些调子与张艾嘉的《爱的代价》有点相似,还有调高音的地方也很象一个女歌手的歌,查阅了资料,原来是SHE翻唱过。不管怎样确实有种美妙熟悉的感觉。
  因为这首歌没唱出歌词,只是吟唱,但说不上天籁,给我的感觉更多的贴近人间的清澈灵巧。
  下面是搜集到的关 未曾有自我 的简介
  未曾有自我(I’ve Never Been to Me)是一首充满女性自觉的抒情歌曲。歌曲的叙述方式十分特别:描述一个历经沧桑的女人,见到一个因不满自己目下的生活、准备去追寻“自由”的怨妇,忍不住真挚地提出忠告“我自己也曾经有过放荡形骸的生活,甚至为追寻所谓的自由走遍了世界;而且凭借年轻和美貌,曾得到过别的女人做梦都不敢想的快乐时光;但是到头来却是一场空,等到年纪大了,发现自己追求的不过是镜花水月,甚至从未有过真正的自我”。
  虽然歌中唱的是劝告别人,但听起来却像是在规劝另一个自己,一个几十年前的自己。她规劝那位彷徨的妇女,“要好好珍惜自己的拥有,珍惜自己怀抱中的孩子,以及那经常拌嘴却是真心爱自己的丈夫”。她说自己虽然到过所谓的快乐“天堂”,却从来没未找到过自我,希望别人不要再重蹈她的覆辙。
  这首歌早在1977即由美国女歌手夏琳(Charlene)灌唱,其后也曾经数次重录,或许是发行公司财力不够。宣传无门,问世没有多久就销声匿迹。终于本歌在1982年被一位电台DJ发掘,在自己的节目中密集的播放,从而老曲新红,一年后拿下全美排行榜第三和英国第一的好成绩。但是夏琳(Charlene)本人的星途却远非一帆风顺,另外唱了一些歌都反响平平,1980年代中期就彻底消失歌坛了。不过这首未曾有自我(I’ve Never Been to Me)却一直传唱至今,成了夏琳唯一的一首畅销曲。
  台湾艺人黄莺莺早在歌曲在美国走红前慧眼识珠,发现并翻唱了这首曲子;前段时间又听说火爆一时的青春少女组合SHE也翻唱了本曲。黄莺莺的本由于太老,所以没能找来对比;而SHE的本则明显稚嫩了很多,不过想来也是,几个二十出头就风光一时的年轻女孩,又怎能演绎得出这样深刻的中年沧桑呢。
  读书时,父母长辈经常告诫我们,人生中充满着选择,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因此抉择必须慎重,三思而后行。而年轻的我们则往往只是把这些告诫当做陈辞滥调,常常为了眼前的方便或者一时的痛快,而做出了令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们又总是被世俗的“乐土”(Paradise)的定义所羁绊。随着浮躁的社会风气,我们茫然的追求着“白领、外企、高薪、出国”。很多人因此牺牲了自己的家庭、爱情;放弃了自己真正钟意的爱好;而埋首于报表、试卷甚至觥筹交错之间。一厢情愿的说“有了票子、房子、车子,就会找到快乐的”。其实,你去寻找那所谓的“乐土”的时候,真正的幸福正从你的身边溜走。
  希望当我们两鬓斑白时,不要发出“I’ve never been to me”的叹息。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什么一什么调的成语
【弄粉调朱】①指以脂粉饰容。②比喻雕琢辞藻。【弄粉调脂】调:调和;脂:胭脂。指以脂粉妆饰容颜。【弄管调弦】犹弄竹弹丝。指吹奏管弦乐器。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关于 那一次 我找回了…… 作文 600字
那一次,我找回了快乐
我环顾四周,心灵的小屋早已落满尘埃。我孤独地在这里生活,阴冷早已侵占我的大脑。在这个世界上,我看到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相互摧残,所以,我把自己禁闭在心灵的小屋中。
我从懂事起,一直在忍受着孤寂的煎熬,我不想看到人们那丑恶的面孔,不想,永远不想……目光落到那把锁上,那上面,已满是黑褐色的锈。是它,彻底锁住了我的心灵。
我发现门缝中塞入一张纸条,于是我便轻轻地捡起它。上面写着:太多的眼泪,只能使你的心灵变成一片沼泽。太多的忧愁,只能使你更加孤独!其实不必把自己禁闭在心灵的小屋中,打开那扇紧锁的门,你会发现,世界到处充满阳光。
我从口袋中拿出那把锈迹斑斑的钥匙,颤抖着把它插进锁孔中。“啪”,伴随着锁的滑落,东方第一缕阳光射入这间尘封的小屋,刺痛了我的眼睛。我试着走出了这间小屋,温暖的阳光笼罩着我的全身,我感到心中的那块冰开始慢慢融化,那颗冰冷的心也开始变得火热。这种感觉曾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
当全身变暖后,我揉揉被刺痛的眼睛,开始慢慢地观察这个世界:马路上秩序井然,人们扶老携幼,相互谦让;公园里,人们悠闲散步,小草花儿争取拥抱更多的阳光,屋檐下,老人躺在竹椅上,尽情享受阳光的沐浴,操场上,小朋友们在阳光下自由自在的奔跑……我发现,原来一切都如此美好!
我来到大地的怀抱中,与马共同奔跑,和鱼一起游泳,聆听小鸟在唱歌,看鹰在天空飞翔,然后大声喊:“啊……”把积压在心灵底层的苦闷全部发泄出来。我又发现,学会快乐如此简单!
这时,一个声音朝我大喊:“到人群中来吧!到蓝天中来吧!到大地中来吧!不要让阴冷的心灵封锁着你,放飞自己,打开那扇紧锁的门,敞开心扉,去拥抱阳光,也许你会大喊:世界如此美丽!”
我高兴,那天,我找到了快乐的钥匙!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琴调瑟弄两和同
步调一致 唱高调 陈词滥调 陈辞滥调 调兵遣将 调唇弄舌 调词架讼 调风变俗 调风弄月 调和鼎鼐 调和阴阳 调虎离山 调理阴阳 调良稳泛 调墨弄笔 调三惑四 调三窝四 调三斡四 调舌弄唇 调神畅情 调丝品竹 调停两用 调弦品竹 调脂弄粉 调朱傅粉 调朱弄粉 调嘴调舌 调嘴弄舌 调嘴学舌 鼎鼐调和 风调雨顺 改曲易调 改弦易调 改张易调 弓调马服 古调不弹 古调单弹 胶柱调瑟 旧调重弹 老调重弹 老调重谈 离山调虎 蜜里调油 拿腔作调 内查外调 南腔北调 弄粉调朱 弄管调弦 品竹调丝 品竹调弦 千古绝调 千古绝调 遣兵调将 遣将调兵 琴瑟不调 琴瑟调和 琴瑟失调 饶舌调唇 瑟调琴弄 瑟弄琴调 水调歌头 通文调武 野调无腔 油腔滑调 雨顺风调 众口难调 左支右调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书评怎么写?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发表意见:可以对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社会价值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对作家的创作经验、人品学识进行总结评述;可以对读者的阅读进行指导;可以对作品的本身的得失从各个角度进行议论;可以结合作品的评论,探讨各种美学问题等等。
1、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4、文无定法,写书评当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以因人而异,因书而异。
扩展资料
书评作用于读者,首先在于它的信息功能,也就是说为读者选择图书提供参考,这就要求它把图书的基本内容介绍给读者;其次在于它的中介功能,即让读者在阅读行为实施之前,有一个心理准备,以使阅读具有针对性,这又要求它点明图书的精要所在。
最后在于它的导读功能,此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为读者在阅读时,对所读图书进行价值判断提供参考,向读者推荐优秀的图书,这自然就要求它必须准确地反映书的内容,并在众多的出物中遴选书评的对象。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什么什么调成语
【陈辞滥调】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陈词滥调】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唱反调】发表完全对立的言论;采取对立的举措。
【唱高调】发表似乎高明但脱离实际的论调或说得很好听而不实际去做。
【重弹老调】又弹起陈旧的老调子。比喻把说过多次的理论、主张重新搬出来。也比喻把搁置很久的技艺重新做起来。
【怪腔怪调】指说话或唱歌的声音稀奇古怪。
【官腔官调】官场中的门面话,指利用规章、手续来推托、责备的话。
【改曲易调】比喻改变策略或做法。
【改弦易调】调整乐弦,更换曲调。比喻改变态度或做法。
【改张易调】更换琴弦,变换声调。比喻改变方针、做法或态度。
【胡歌野调】指不正经的下流歌曲小调。
【内查外调】指在单位内外调查事情的真实情况。
【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拿腔作调】故意装出特殊的腔调。
【千古绝调】犹千古绝唱。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
【琴瑟不调】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①指琴瑟合奏时,声音没有调整得和谐。②比喻夫妻不和。
【琴瑟失调】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琴瑟演奏的不谐调。比喻政令不当,失去调节。也比喻夫妇不和。
【琴瑟相调】琴瑟同时弹奏,声音和谐。比喻夫妻恩爱。
【瑟弄琴调】比喻夫妇感情融洽。
【油腔滑调】形容说话轻浮油滑,不诚恳,不严肃。
【雨顺风调】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引为同调】同调:声调相同一致,比喻志趣相同。把某人视为是志同道合者或言论主张相同的人。
【众口难调】调:协调。原意是各人的口味不同,很难做出一种饭菜使所有的人都感到好吃。比喻做事很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
【左支右调】指支吾搪塞。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0. 什么调什么调的成语
调的成语
:大全
调弦品竹、
陈辞滥调、
风调雨顺、
通文调武、
品竹调丝、
改弦易调、
陈词滥调、
玉烛调和、
古调不弹、
调墨弄笔、
调三窝四、
调嘴调舌、
胶柱调瑟、
调和鼎鼐、
内查外调、
调风变俗、
古调单弹、
调理阴阳、
品竹调弦、
弄管调弦、
调丝弄竹、
调三斡四、
补苴调胹、
调良稳泛、
遣将调兵、
蜜里调油、
调嘴学舌、
调兵遣将、
调朱傅粉、
鼎鼐调和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1. 谁知道这是什么书,有什么价值吗,谢谢~~~
书评,即评论或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识见的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书评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思想型书评。书评既然作为一种创作,书评人文笔风骚掩映下迸射而出的独到而锐利的思想的光芒,应该成为一篇书评立足的根本。这种造诣,得自于书评人的个人修为,得自于对被评作品的深刻理解,得自于“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妙想。 情感型书评。这一类中,书评人与原创作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或激烈对质成为贯穿书评全文的唯一或主要线索。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从仁和山、智和水的关系论断,讲的该是思想型书评;如果以“乐”本身来说,道的却是情感型书评,它结构于书评人对被评书籍的直接情感体验。 描述型书评。书评,起源是因书而评,发展成为评而评。如果书评人不能通过对被评书籍风骨和神髓的整体把握,不能比普通大众看的更深、更远、更精,从而不能实现由书而评的飞跃、不能引导大众站的更高、发现更多的美,那么,直如有草船却无借箭、有画龙却无点睛,仅是笔墨泼散而已。 应该讲,几类书评,该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彼此不能割裂、也不好骄傲或妄自菲薄。书评评什么? 凡与作品、作家有关的都可以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发表意见:可以对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社会价值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对作家的创作经验、人品学识进行总结评述;可以对读者的阅读进行指导;可以对作品的本身的得失从各个角度进行议论;可以结合作品的评论,探讨各种美学问题等等。 评什么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怎样评。初学写书评的人最好写简评,所以我主要介绍简评的写法。写简评一般可以有这样三个步骤:介绍——评价——推荐。 (一)介绍 “介绍”是指对所评的书的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书评《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介绍的:“《南京情调》收入64篇文章,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名流笔底的南京昔日景观,风土人情,大多风流倜傥见性情;80帧照片,让50年前的古都旧影清晰再现,金陵旧时影像,幅幅沧海桑田显趣味。” (二)评价 “评价”可以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如金圣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写:“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 ‘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 三言二语就点出了《水浒》对鲁达的动作描写是充分个性化的。 “评价”是书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这里可以见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语言功夫等等。评价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②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 (《古文观止·序》)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三)推荐 这是书评的结尾,有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思。如《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写的:“南京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钟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从《南京情调》中体味一番南京情调。”格式 俗话说文无定法,写书评当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以因人而异,因书而异。比如偏于谈感受的书评就可以直接从述感开头:“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不读则罢,越读越使人感到,高考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它重得使许多中国人的腰背都压弯,连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被压得出现了严重的畸型。高考啊!何时才能走出怪圈?”(《走出高考的怪圈》)想要带点文学色彩又要给读者一点悬念的也可以抒情开头:“若你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我想你不会不惊叹于那美妙的符号所产生的神奇魅力,不会不沉醉于玛德莱娜小点心的绵长回味,不会不震悸于人类内心的隐秘世界的强烈曝光。作为《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之一,我也不可能不更真切地感受到普鲁斯特开启的感觉世界对我的灵魂与感官的诱惑、冲击、洗涤、丰富、与净化。”(《全新而永恒的感觉世界》)当然书评的结尾也不一定都要推荐式的。可以表达某种愿望,如“愿借苇岸的亲切诚实的语言,生动盎然的诗意和宁静柔韧的美感铺就的小径,引领我们走向诗意栖居之地。”(《读<太阳升起以后>》)表达愿望之中有推荐作品的诚意。也可以批评某种现象或做法,如“他们认为如果儿童画能与范例完全相同,那么这种训练就是成功的。然而他们不明白,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艺术,他们与成人不一样!种种人为的限制对儿童艺术潜能都可能是一种扼杀。”(《生动有趣的图画书》)批评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推荐。读后感 广义的书评包括读后感。读后感偏重写自己的主观感受。读后感要注意三点:第一,写读后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不能杂乱无章,文意散漫。第二,这个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必须是从所读的材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与所读的材料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第三,写读后感必须是写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所悟。可以写一点,也可以写几点,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文体上看,读后感或立论,或驳论,或阐述议论,都与议论文相似,通常把它归入议论文的范畴,作为议论文的一种。写读后感要避免以下几种情况:①“感”少“述”多。名为读后感,却很少有“感想”、“感慨”、“感悟”,大量的甚至通篇都是复述、引述所读的内容。②“感”得不新。文中虽有所感,却只是老调重弹,或人云亦云,写不出自己真切的独特的感受来。③“感”得不深。虽也能写出一点自己的感受来,但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④“感”得走调。虽然写了很多的感想,但不知“感”从何来,与所读材料无丝毫关联;或者虽也是“感”从“读”来,但曲解原作的意思,“感”得走了样。 写书评无论偏重评还是偏重感,都要下工夫反复研读作品本身,然后方能评便能切中肯綮,悟便有独到之见。编辑本段怎样学写书评做笔记和阅读书评 首先,边阅读,边就情节和内容做笔记,记下日后可能阐发的评论。你会惊奇地发现,阅读时手边有一只铅笔,会使理解更为深入。 阅读报刊杂志上的书评也会使你受益良多。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物都辟有书评栏或页,一般在接近封底处。 不妨花些时间到图书馆浏览最新几期的《书籍分类目录》和《当代文艺评论与批评》,这里发表有大多数著名作家早期作品的书评摘要,由此可获得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在此你还可读到那些你没有时间去看的书的简略的情节摘要,这为你写书评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知识。书评要点 你很快会发现,一篇好的书评应包括以下方面: 1.一个生动的开场白:用一两个简短的段落揭示作者的姓名、书名,以及有关作者的简要信息,如过去的作品、曾获得的荣誉。 2.如果是小说,对情节做简要勾勒,如果作品不是小说,写明写作目的和主题。 3.书评作者对此书优缺点的评论。 4.用一个总结性的语句式段落使读者对此书有一个总体印象。开篇 写好开篇段落对书评来说非常有挑战性,其目的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读这篇文章的热切愿望。 开篇之前,先做一下笔记,问自己一些问题: ·贯穿此书的主题是什么? ·与同类书相比,这本书的特色是什么?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回答上述问题,你可能就知道该如何入手了。 一般来说,作者姓名和书名应该在第一段中出现,但有时你可能会从书中最重要的观点说起,犹如书评门评论该书的主题。 下面是我为一篇有关大学生活的讽刺小说所写的书评的开场白,它发表在《纽约时报》上:“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处于喧嚣混乱之中。不,不是学生调皮捣蛋,而是教授们在学院的走廊里留下斑斑血迹,他们都以自以为正确的政治观点(poiticalcctness)向对方进行猛烈攻击。” 之后,又隔了几句话,我才写出作者的名字依赛玛利·瑞德和书名《日本的崛起》。在第一段中,我称它为一部“趣味横生,耸人听闻的小说”。一般说来,文章开头用简短的语言表明作者对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个不错的办法,一两个形容词就够了,过后你可在此基础上扩展。 为非小说书籍作书评时,最好先对此书主题的背景作简短介绍,尤其是当一些读者对主题不太熟悉时。例如,我发表在《圣·佛朗西斯科编年史》的一篇书评就是这样开头的:“最近来自南非的新闻既令人兴奋,又让人惊恐。这个国家即将获得自由,但它的人民却搞起了内部骚乱。” 下一句才指出书的名称、作者及与他相关的信。摘要 人们是为了判断是否想读这本书才去看书评的,因此你应让他们对书的内容有所了解。小说的评论可对主要人物作些介绍,但只需简要点出部分情节即可。没有比评论者泄露了小说结局更让作者和准读者更恼火的事了!通常我简介小说的前三分之一或前半部分情节,忽略副情节。在冲突即将解决时,某个人物要做出决定时,或一个主要的活动场景即将开始时,戛然而止。 非小说的书评则应提供所有重要信息的概览,其中包括重大的日期,人物地点,观点及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阐述。 适当地引用书中原文可使读者产生真实的感受。要寻找那些机智、动人或有力的话语,并对它们产生的背景作一番描述。除非编辑准许你篇幅拉长,一般情况下,一定要将引言限制在一两句之内。不要忘记在每句引文后面注上页码出处,这样编辑可以核实。对不喜欢的书怎么办? 有的作者不介意为缺乏价值的书做书评,甚至表现出很喜欢的样子。我不是这样,如果在一本书的前20或30页未发现任何让我喜欢的东西,我会将它寄回,这样别的评论者可获得机会。既然有那么多的好书值得注意,为什么要将时间浪费在那些我认为没有价值的书上呢?我写过各种各样的评论,尽管这些书也有缺点,但我会诚实地告诉读者,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什么值得一读的东西。如何形成观点? 为了形成对一本书的观点,你可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这位著者想做什么? ·他或她获得了多大的成功? ·在某些方面,此书是否打动了我? ·关于这本书,我喜欢的是什么? ·我不喜欢的是什么? 将你的评价分为两大类会很有帮助: ·内容:作者所表述的。 ·文体:他或她是怎样表述的。 在考虑一本小说的内容时,不妨问自己: ·人物有趣或有说服力吗? ·情节是否能始终吸引我的注意力? 就文体来说,要对作者的语言作出评论: ·是简洁的,呆板的还是诗意的? ·非特指的,正规的,有感染力的? ·陈辞滥调还是富有创意。给你一篇我的范文吧……历史的另一种书写 --读《万历十五年》 明代的历史,因其扑朔迷离、跌宕起伏而被历史学家所关注。有关明代的史著可谓洋洋大观,如黎东方的《细说明朝》、孟森的《明代史》、当然还有吴晗的《朱元璋传》与《海瑞罢官》都对明代这段长达267年的纷杂历史作了细尽的载录。美籍华裔学者、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所著的《万历十五年》也是一部明史研究著作,该书从计划撰写到定稿,历时七年,197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八年之后在中国大陆发行,是一部独到、严谨的史著。 在具体评述这本书之前有必要对书名作一交代。万历十五年是明代第十四个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当政的第十五个年头,既公元1587年。这一年是极为平淡的一年(《万历十五年》一书英文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中文直译为《无关紧要的1587年》),除了一些难以避免的灾患之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之上没有发生任何一件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但是作者却独独选择这一年作为其切入点,以全新的视角,新颖的形式,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揭示了明代历史进程中的一页,昭示了东方这个古老的帝国衰败的必然。 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分为七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主角,而这些主角的选择又涉及到社会不同的阶层,构成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在这些人物中既有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又有倾一时的重臣张居正;既写了当的保守派官僚海瑞,又写了身为布衣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而这些人物之间又暗藏着各种矛盾:有万历皇帝同群臣之间的矛盾,有各级官僚之间的矛盾,有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等等。但是所有的矛盾都集中于一个矛盾即个人与体制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的存在导致了所有这些人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最终的命运都具有悲剧色彩。如万历皇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立储这个问题上却一直不能如愿,在与群臣争斗了数十年之后最终屈服,这种屈服表面上是向群臣屈服,实际上是在向体制屈服;又如戚继光为了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离,这种游离迫使他投机取巧,巴结贵,最终仍逃脱不了政治中的现实,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在书中,所有的人物,无论地位,无论善恶,统统都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他们或身败,或名裂,还有的身败兼名裂,没有一个功德圆满者。他们的个人理想、价值在一个大黑暗时代里被社会现实击得粉碎,而他们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湮灭了。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这个悲剧一直延续到1840年而发挥成了极致。 明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西欧近代史的起点与明代的建立都在十四世纪,在此之前,中国的经济、军事、科技都还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到了明代灭亡的十七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就明显落后了。这种衰亡是否已经为两百多年后鸦片战争的失败和近代史的屈辱埋下了伏笔?这是几乎每个涉及明史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作者对此也进行了思考,他在《后序》中提到:’万历十五年公元为1587年,去鸦片战争尚有二百五十三年,但是中央集,技术不能展开,财政无法核实,军备只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作标准,则前后相同。’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症结在哪里呢?作者又进一步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这正是《万历十五年》不同于别家史著的关键所在。有了如此的思想定位,那些深刻、一语中的地论述不断地从书中流泻而出。如作者在谈及海瑞时就提出’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这个当时的弊端;又如在谈及官僚阶层时,又尖锐地提出’官员们在道德的掩盖下争夺利,导致文官集团的涣散,进而导致整个帝国无法治理’。诸如此类的论述很多,似乎这又是一本以暴露中国传统弱点为主的著作,但是这种’暴露’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自己这样评价:’《万历十五年》指出道德并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但是从没有说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观点应当远大。’由此可见作者这种’暴露’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检讨过去的错误,以作为现在乃至将来的借鉴,同时也告诉每一位读者应该如何保全中国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 黄仁宇先生以深厚的史学素养和远见卓识,用大胆、平时的笔触评说明史,进而评述中国的历史。他在这本史著中赋予了历史真实鲜活的面容,不仅使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遐想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细心的人们不仅可以从中品味个人人生的酸楚,而且还会发现隐藏于表面背后的历史积淀。用这种方式撰写历史,不仅能唤起人们对往昔的客观历史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从深厚的历史迷雾中走出,进而思索。读《万历十五年》给人现实意义上的启迪远在其史料价值之上。 红楼梦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族亦即封建主义统治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 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同。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薛家母子3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普遍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作者还常常拿一个人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对比,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红楼梦》善于处理虚实关系,它实写而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作者善于运用春秋笔法,也就是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比如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憎恶写得十分含蓄。《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画。《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红楼梦》早期流传的本带有“脂砚斋”等人批语,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种“脂评本”仅80回,现存本完整的很少。另有《乾隆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则为120回,前80回主要据“脂评本”集校改。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程伟元、高鹗活字排印《红楼梦》,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120回。乾隆五十六年排印本称程甲本,第二年程伟元和高鹗对程甲本修订后的排印本称程乙本,合称程高本。 小说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封建朝廷屡禁不绝。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历来以《红楼梦 》题材创作的诗词 、戏曲 、小说 、电影不胜枚举。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也日见繁盛,人称红学。知名的学派有评点派、索隐派、新红学派。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2. 成辞滥调还是成词滥调
“成”应为:陈。常用写法:陈词滥调。亦作:陈辞滥调(意思一样)。解释:陈词滥调——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3. 成语 成景 ()调
所有“调”字结尾的成语:陈词滥调 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南腔北调 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油腔滑调 形容说话轻浮油滑,不诚恳,不严肃。 众口难调 原意是各人的口味不同,很难做出一种饭菜使所有的人都感到好吃。比喻做事很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 陈辞滥调 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改曲易调 比喻改变策略或做法。 改弦易调 犹改张易调。比喻改变方针、做法或态度。 改张易调 更换琴弦,变换声调。比喻改变方针、做法或态度。 拿腔作调 故意装出特殊的腔调。 内查外调 指在单位内外调查事情的真实情况。 千古绝调 犹千古绝唱。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 琴瑟不调 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①指琴瑟合奏时,声音没有调整得和谐。②比喻夫妻不和。 琴瑟失调 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琴瑟演奏的不谐调。比喻政令不当,失去调节。也比喻夫妇不和。 瑟弄琴调 比喻夫妇感情融洽。 雨顺风调 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左支右调 指支吾搪塞。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4.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吾
乐府 日出入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 遍观是邪。谓何? 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訾黄其何不徕下! 这是汉乐府《郊祀歌》十九曲之九。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目的何在?人生的真实处境是什么?所有触及这些终极问题的诗作,几乎都打入了人们内心的深处,千古以来,那些诗句一直被人们传诵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飙尘”、“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等等。内心中最神圣高尚的位置上,这些诗句闪闪发光。 然而,这些闪光的诗句却也是消极和悲哀的。有限的人生面对无限的宇宙,仓忽一瞬面对无边的久远,感到悲哀和与惆怅,那也是可以理解的。客观存在本来就是这样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生本来就很短促,这是客观的事实。然而,也只是客观的一方面而已,而不是全部和真相。因为这样的观照已是先将人自己视为一个没有能动性没有精神的存在了。先将自己设定为象个木头似的对一切都无能为力的一般存在物,那当然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切照旧,仍然是人也就只剩下感叹与无奈等能力了。这就是每当我们吟唱这些诗句时,只能牵动我们无边的愁怀,却不能引带我们前进半步的原因。 与人们所熟知的那些消极失落的诗句不同,本诗是积极的,因此弥足珍贵。 最大的不同来自于立脚点的不同。这首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立足点。这首诗立足于人自己,立足于一个具有超越精神的人自己,立足于勇于超越人生有限性的精神本身。这首诗将天地之无限、时世之无限当作了背景,突出的是背景之上的人本身,着眼点也在人自己身上。相反,其余的这类诗都是将着眼点放在了无限大的天地上,于是人自己就无限渺小了。 全诗磊落,敞亮,达观,开阔,健朗,给人以风云无限的感觉。 诗人是信神的,这是关键。恰恰是因为信仰才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有了开阔健朗的人生景观。严格地说,那些让我们“念天地悠悠并因之而怆然涕下”的诗句都是无信仰的产物,有信仰的人不会有这样强烈的感触,因为他们有出路,感受不到无信仰的人那种被封闭的毫无出路的感觉,也没那么多感叹。汉代的人虽然远离了上古的信仰时代,但毕竟还是有很强烈的信仰遗留的,尤其是西汉时期。所以,诗文中体现出来的大都是有很强烈的信仰在支撑着,从而构成了一个今日的我们不熟悉也不理解的背景,这是我们在理解汉代诗文时所常常忽略的一点。到了东汉末期,普遍已经没有信仰了,往日有信仰的人们发现自己没有了归宿,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于是苦恼地发问、追索人生的意义,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开始发现人生有限,“生年不满百”,进而,各种没落的灰色的情绪开始占据人们的心灵,于是就这么混吧(“奄忽随物化”),或者一派末日情怀,及时行乐(“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等等。这都是信仰失落后人痛苦的反应。今天我们的学术界称之为“人的觉醒”,说是人在那时突然明白了什么,好象那时以前的人们都是糊涂的。言下之意就是今天的以无神论为信仰、以无信仰为荣的当代的人们自己是最明白的,东汉末期的人们才开始明白,才开始觉醒。这是无信仰之人的说法,是按照自己的观念安排出的座次表。人都是自以为是的,都是以自己的观念为出发点的,有意无意地都会用自己的标准剪裁世界。这是人突不破的,只不过过去智慧的圣者给人们点破了这点,意在让人们突破这点从而获得提高,摆脱自己的可怜处境,而当今的人类却是以此为荣,对此安之若素,不觉得什么,最后成为一种愚昧的力量,以自己的愚蠢作为剪裁一切的标尺。武大郎开店,招收的店员越来越矮,越来越矬,待到习惯了且这种现象普遍了之后,就会觉得高个子简直就是异端了。这时武大郎的眼里,高个子就是最落后最没有觉醒的。今日学术界眼中的历史以及各种座次表,大都是武大郎式的东西。 从历史的实际情况来说,东汉末期的人们不是什么开始清醒了,恰恰是远离信仰、失落信仰之后的开始堕落,在无所归依的痛苦之后必然最终走向堕落,及时行乐,追求名利,着眼于现实。于是,在此后,人就开始了直线的下滑,迅速滑向现实的人生,彻底远离上古的信仰时代。又经过了两晋南北朝的更大规模的动荡与清洗,到了隋唐,开始了另外一种新生的文化,以无信仰、脚踏实地为特色的新的时代,一直到今天。所以,我们阅读唐代的、唐代之后的东西没有什么困难,不管是思想还是思维方式,乃至字义等等,都与我们今天没多大区别,虽有古今差异,但没本质区别。但是,唐以前特别是汉代的尤其是西汉的东西,就不是这样了,理解起来困难重重,有着本质的难度。这种情况在唐以后的文学作品中极少出现,而在西汉那是普遍的存在。那整个是一个与我们远离的遥远的过去,本质上不同的时代。要想理解那个时候,必须首先放下今天我们脑袋里充斥的东西,你要是立足于今天人类的思想,绝对理解不了那时的东西。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前七句为第一部分,第八、九句为第二部分,余下五句为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构建了一个变动不居的背景,并在此背景中将人自己凸现出来,将人自己出离了出来。这是那时人对自己的定位,在宇宙背景中的定位。 首先第一句设问“日出入安穷?”,日出日落哪有穷尽呢?用日之出入提供了一个变动不居的时光背景,并且是无穷的变动。这种变动不居给人以强烈的不安定感,逼着人去寻找安定,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这是“日出入”句所达到的效果。 第二句“时世不与人同”。时,时间;世,人世间,即地球上的世间。时、世都是流变的,都是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转的,这些都不与人一样,不与人同。这些不于人,这些都与人疏离。这样,人被疏离开来,凸显出来,从流变的、变动不居的时空、时世背景中凸显了出来。“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这重复的四句强化地剔除了人在四季也就是时间中的弥散、沉溺意向,用四季的形象说明了“时”不与人同。紧接着,“泊如四海之池”,我们所呆的这个人世、世间、地球,就象漂泊于四海这么大的水池上的一块板子。这是讲空间,讲地球这个人呆的地方,世间。这个地方也是漂泊不定的。这样,也是用形象说明了“世”不与人同,也打破了人想物化于大自然之中幻想,将人想迷糊自己的常用通道给堵死了。 “时世不与人同”,时世都是漂泊不定的,那么,人就是安定的,不变的,稳定的,可信赖的,是变动不居的时世中唯一可以信赖依托的。这是关键的认识。只有人自己才是唯一可信赖可依托的,若是人连自己都把握不住,那么也就毫无希望了。诗紧紧地把握着人自己,将人从时空中剥离出来,将一切可能的灰色化、沉溺、幻化、物化的没落念头都清除了,让一切犯迷糊、自己骗自己的伎俩都无所藏身,于是,人必然就精神了起来,人自己的精神就越见精神了。 第二部分是过渡。“遍观是邪”乃总结上面七句,遍观一切,都是这样,都是如此。“谓何?”,说些什么呢?既然如此,既然到处都是这样,面临这个局面,有什么要说的?想要说点什么?有什么感触?所以,这个“谓何”实际是开启后面的话语的,为了引出后面的话。当然,这样引带的好处是集中,达到了集中的效果,使得后面的话语也是足够突出鲜明。 第三部分:我知道自己所乐的是什么,我只乐于和六龙打交道。天上的神仙驾车用六龙,所以,这里用六龙指神仙之事。也就是说,我所乐的就是神仙之事。什么神仙之事啊?是喜欢听神仙故事?还是喜欢与神仙往来?还是什么? 下面具体说明是什么:“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若,内心很自如、如意的样子,也就是很满意的状态,人满意时就是“心若”。 这里的“调”,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调”若是名词,就是指谐调,调和,指的是六龙的一种谐调听话的状态。我知道自己所乐的是什么,我只乐于和六龙打交道。六龙那种听从指挥、控纵如意地状态让我很喜欢,感到很满意。 “调”若是动词,那就是调弄,驾驭,驯化等。我知道自己所乐的是什么,我只乐于和六龙打交道。驯化、调弄六龙之事,我最喜欢做,做这些事情能让我沉浸于其中,感到如意自如。 古人不分名词与动词,所以,这两种意思都有,其实名词只是动词作用下产生的一个状态、结果,二者实际上是一致的。六龙的谐调、顺遂、听从指挥不是天生就有的,那是驯化调弄的结果。所以,整个就是说的这件事,说的是做这件事,做调弄驯化六龙的事。 实际上,调就是修。调弄,驾驭,驯化,修炼之谓也。调弄驯化六龙,就是修炼神仙。六龙本非人间之物。这四句话,都是在说修炼,在借用六龙的形象言说修炼之事。 结合前面的部分,意思就是:面临这种局面,这种情况,这种人生处境,唯有修炼一条路可走,只有修炼自己。这就是我要说的话。 最后一句“訾黄其何不徕下”是套语,过去一般都用这样的句子结尾,企盼速来。“訾黄”是六龙中的一龙,此处代指六龙。徕,古“来”字。六龙怎么还不来呢?既然我“独乐六龙”,当然希望六龙快来。 所以,这首诗不管汉代时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管当时的人们是怎么理解的,这首诗的本身是在说修炼之事,是在劝说人们只有修炼一条路可走,面对变动不居的一切,面对“不与人同”的时、世,只有修炼一条路。这是人唯一的出路。 这是直言修炼成神。 所以,这首诗不是什么求神企盼上天的,不是那么表面的诉求。若仅仅是仰求成仙,诗的前后两部分就连不到一起,讲不通。 这与我们所习惯了陈辞滥调不同,我们文化中充斥的都是外行话,在谈到这点时都是在外面很外行地随便说,想象着说。这首诗,还有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才是真正的修炼者之语。这是本诗的珍贵处。诗的技巧是次要的,珍贵的是境界,看世界的角度。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45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