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时而动」的成语故事

2023年04月18日成语故事97

“待时而动”的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董卓把持朝政,危害天下,伊阙都尉张承很想率领他的部属诛杀董卓,他的弟弟张昭劝他不要以卵击石,去选择一个英明主子,待时而动。张承觉得有理,就解下官印回到家乡,与大哥张范一起避居扬州过着淡泊的生活


君子长期于身,待尺而度 什么意思
应该是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度出自勾践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君子携‘鑫’于身,待时而动,伺机而动,方可厚积薄发、】 啥意思?
是圣人带着会发光的金子于身上,等待时机而行动,伺候机会的到来而行动,才可以拥有丰厚的资源、薄薄的发展前景!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君子藏气余身,待时而动什么意思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不到处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有卓越的才能或超群的技艺,不到处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藏:不外露,内敛。器:才能,技艺。待时:等到必要的时刻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英雄杀里勾贱说的一句、君子长乞余生待之而动、求准切字语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出自《周易》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不到处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如吕尚遇周文王,就是如此。这话也提醒我们,在默默无闻的时候,要加强自身修养,等到机会来时,就要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麻烦,谢谢!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待时而动什么意思
【拼音】:dài shí ér dòng【释义】:时:时机。等待时机然后行动。【出处】:《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例句】:昭王深自韬晦,养兵恤民,~。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五回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如何看待“管乐”之才待时而动?
提起诸葛亮,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诗句),人们一直把他看做智慧的化身,人们景仰和崇敬他。诸葛亮之所以能有这样大的影响,这和历代统治阶级对他的推崇,小说戏剧对他的描绘和渲染是分不开的。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和小说戏剧中塑造的诸葛亮并不完全相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又是怎样一位人物呢?
诸葛亮(18~234),字孔明,琅琊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出生在一个门第不高的官僚地主家庭里。其父诸葛珪曾做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和当时的豪强贵族袁术、刘表等都有往来。诸葛亮兄弟三人,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此外还有两位姐姐。由于父亲很早去世,诸葛亮和他的兄弟、姐姐都依靠叔父诸葛玄过活。
诸葛亮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在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大起义爆发,继之而来的是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壮大起来的豪强地主武装之间为争夺地盘的厮杀、混战。琅琊郡于徐州,是豪强们心目中的一块肥肉,陶谦、吕布、曹操都曾先后占据和抢夺过这块地方。徐州战乱不止,使诸葛玄一家再难安身下去。为了逃避战乱,诸葛玄带领家人,离开家乡,先投奔袁术,后又投奔荆州刘表,最后在襄阳住了下来。
诸葛亮17岁那年,叔父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失去了依靠,就带着弟弟诸葛均在襄阳城西20里地的隆中村,置了一点田产,盖了几间草房,开始过着他20年后在《出师表》中所说的“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一面耕种,一面读书的隐居生活。
隆中的生活,一过就是10年。这10年,诸葛亮阅读了大量的经史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尤其喜欢读《申子》和《韩非子》等法家著作,诸葛亮深为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人物治世用世的理论所折服,他知道,在这动乱的时世,法家的思想,包括其治国的经验、法术是最切合、最实用的。广泛地阅读,刻苦地钻研学习,使他获得了丰富的政治、军事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这10年,也是诸葛亮拜师、交友、增长见识、学问的过程,那时候,荆州地区相对战乱较少,中原地区的学者名士纷纷避乱至此地。比诸葛亮年长的,有大名士庞德公、号称“水镜”先生的司马徽。沔南名士黄承彦(即后来诸葛亮的岳父)等,他们都成了诸葛亮的忘年之交。这些人思虑精密,学识渊博,见解卓绝,诸葛亮虚心向他们请教,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由于司马徽的介绍,诸葛亮又拜了一位称“邓公”的汝南灵山隐士邓玖为师。邓玖熟谙韬略,深通兵法,在诸葛亮“奉事唯谨”的精神和行为的感动下,邓玖传授了他三部兵书,这对诸葛亮日后辅佐刘备带军打仗,无疑起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在交往的朋友当中,也有一些青年学者,其中有日后也成为刘备重要谋士的庞德公的侄儿庞统,颍川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评论天下大事,抒发自己的抱负。在读书、学习,广交朋友之余,诸葛亮也未忘怀当时政治形势。隆中的10年,政治风云变幻无常,此时曹操官渡一战,打败袁绍而统一北方;孙继父兄基业坐领江东,和当时曹操称霸中原;坐镇荆州的刘表是一个务虚名、尚空谈,不足与谋大事的人,为豪强所吞并只是迟早的事……群雄纷争的结果,必然会出现鼎立的局面。由于诸葛亮注意研究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应对的策略方针,当和朋友谈论起现实社会形势时,他洞若观火、了如指掌,卓有识见,因之被司马徽称为“识时务”的“俊杰”。
立志向学,因志而成学,学以致用,是诸葛亮所一贯恪守的治学思想。那么诸葛亮的志向是什么呢?从下面两个例子可以窥见他的理想和抱负。
据《魏略》记载,有一天诸葛亮和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位好友一起交谈,诸葛亮从容地对他们说:“诸位要是做官的话,是可以做到郡守、刺史的职位的。”三人反问诸葛亮又如何,诸葛亮只是“笑而不言”。这“笑而不言”,就已经表明了诸葛亮胸有大志。
又据《三国志》本传载,诸葛亮在高卧隆中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他认为当世既无像管仲那样的贤相,也没有像乐毅那样的名将。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政治家,曾经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强大的诸侯国。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他扶持弱燕,统率强兵,一举拿下齐国70金城,使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以管、乐自比,有以一身兼将相自许的意思。他身处乱世,决心像管仲、乐毅一样,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要干出一番惊人的功业,他志在扫除群雄,结束分裂。
治乱世必以才智,尽其才智又必依明主才能取成,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从”,说的就是要谨慎选择可以辅佐的“明主”的意思。那诸葛亮心目中的“明主”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在未遇到刘备之前,我们可以说在诸葛亮此时的思想中还没有明确具体对象,但如果联系他周围朋友对当时军阀评价的言论以及日后的《隆中对》、《论光武》等文章来看,诸葛亮对选择“明主”是有自己的标准的。
诸葛亮从小就受封建正统观念的熏陶,在隆中十年间系统地学习经史子集,食君禄、报君恩的忠君报国思想更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当时最有势力的军阀是北方的曹操,此人雄才大略,影响很大,但在正统的观点看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却令人所不齿。庞统曾经跟诸葛亮谈起曹操,认为他虽是一个治世的能臣,却又是一个乱世的奸雄。像曹操这样的人,诸葛亮会认为他是“明主”而去投靠他、辅佐他,是不可能的。而实际上,在下文将要谈到的《隆中对》中,诸葛亮也是把消灭曹氏集团作为目标确定下来的。刘表此人的行为品质,诸葛亮更是耳闻目睹,再熟悉不过了。连他的内亲黄承彦老先生都不愿出来帮助他,诸葛亮当然不会认为他是“明主”。
东吴的孙呢?虽是位“招延俊服,聘求名士”的有作为的人物,但却野心勃勃想“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也是一位志存篡逆的野心家。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已赴江东辅佐他,而诸葛亮并没有尾随着到江东,应该说,孙在诸葛亮的心目中,也不是一位能够为之赴汤蹈火的“明主”。
至于盘踞川蜀。以“阇弱”著称的益州牧刘璋,更不值一提。
从诸葛亮撰的《论光武》一文中,我们更可以窥测到诸葛亮择主的准则。光武帝刘秀是东汉中兴之主。诸葛亮在文章中,对刘秀的“策虑深远”的作用极为欣赏,对光武君臣“谋会议同”,中兴汉室的事业极为向往。南阳郡是当年刘秀中兴的发祥地,历史能否重演呢?当今世界能否再出现如光武那样的“圣君”“明主”呢?这个问题只有等刘备出现在诸葛亮面前才能明白。
总而言之,隆中十年,是诸葛亮学习、增长才干的十年,也是他“待时”、“待主”的时期。这个未出茅庐的青年,正如庞德公送给他的雅号“卧龙”那样,一旦风云际会,就能腾云驾雾,大显身手,一展抱负了。
这个时机终于到来,“刘皇叔”刘备于汉建安十二年(207)亲自前来隆中,拜访请教诸葛亮。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什么意思
意思是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战国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 。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出自——西周姬昌《周易·系辞下》。
原文:《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译文: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扩展资料: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里的“讷”是忍而少言,“敏”是机敏、积极,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却不知所以然,岂不误了大事;而做事优柔寡断,机会必将贻误殆尽。
另有解释说意思是:“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而做事情则应该干练勤奋。”
总之是告诫人们要少说话多做事,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应遵循的准则。常言道:“言多必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但慎言并不是不让我们说话,而是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谨慎。
子曰:“志有之,‘言以忠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慎辞哉。”意思是说,古书上曾记载:言论是用来表达志节的,文法修辞是用来表达言论的。假如不发言论,谁又能知道他的志节呢?假如言论没有文辞的修饰辅助,又怎么可能久远流传呢?可见言辞必须谨慎。
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出生的毛泽东的两个女儿取名李敏和李讷。其中“敏”与“讷”就是出于《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从给女儿起的名字中,可以体会出毛泽东是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要做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的人。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隐于心,藏于身,动于形,在于灵 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进而,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心;这句应该是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出自《周易》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不到处炫耀;动于行,所谓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应该是让你敢想敢做,别光说不练;最后一个,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想必是告诉你人生在于灵悟,用心灵感悟人生。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有什么动的词语
怦然心动、
人头攒动、
蠢蠢欲动、
岿然不动、
食指大动、
风吹草动、
灵机一动、
按兵不动、
轻举妄动、
闻风而动、
纹丝不动、
倾巢出动、
原封不动、
万头攒动、
相时而动、
静极思动、
相机而动、
雷打不动、
天摇地动、
欢声雷动、
一举一动、
待时而动、
顺时而动、
纹风不动、
文风不动、
龙蛇飞动、
众喣山动、
文丝不动、
山摇地动、
寂然不动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出自哪里?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语出《周易·系辞》;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语出《论语·泰伯》。
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语出《周易·系辞》
解释:君子蕴藏着弘大的才器在身上,等待时机的来临。
原文: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译文:
《易经》解卦上六的爻辞说:“王公出猎,登在高墙上瞄射鹰隼,一箭命中,象征着无往不利。”孔子说:“隼是鹰鸟,弓矢是打猎的利器,能执弓而射中禽兽的是人。
君子蕴藏着弘大的才器在身上,等待时机的来临,而有所动,还有什么不利的呢?君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同理,有所行动时,决无闭结与障碍,精准无比,出外必有收获。这就是平常已经蕴蓄结成了弘大的才器,然后再有所行动,是以出而有获,无事不成。”
2、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语出《论语·泰伯》
解释: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
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扩展资料:
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语出《周易·系辞》。系辞,一般上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亦称《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说的《易传》。
《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2、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语出《论语·泰伯》。《论语·泰伯》: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等。
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赏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泰伯篇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求解签文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解曰:蕴怀异用 待时而动 人事从容 物阜财丰
蕴怀异用 待时而动 人事从容 物阜财丰含义:蕴含着与众不同的能量,只待时日发挥,为人处事要从容自在,以后的生活会非常顺利,财源丰富!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藏器待时是什么意思
藏器待时cáng qì dài shí器:用具,引伸为才能。比喻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 又作’藏器俟时’。出处《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待时而动”扩展: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解释:等待时机然后行动。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谜语:预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英文翻译:bide one's time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注音:ㄉㄞˋ ㄕˊ ㄦˊ ㄉㄨㄥˋ
反义词:轻举妄动
近义词:相机而行、待时而举
繁体成语:待時而動
成语用法:待时而动偏正式;作谓语;指等待时机然后行动。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造句:昭王深自韬晦,养兵恤民,待时而动。(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五回)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简拼:DSED
成语读音:dài shí ér dòng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39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