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成语故事
“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成语故事:
舜统治时中华大地经常发大水,禹上书给舜要求治水说:“先父用堰障法治水没有收到成效,我要用疏导法让水流入大海。”舜同意让禹负责治水,禹率能工巧匠开凿河道,疏导水流,治水13年多次经过家门而不能回家,终于消灭水患三过其门而不入指的是谁
三过其门而不入指的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亦称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内容来自gyjslw.com
三过其门而不入讲的是什么故事?
在遥远的中古时代,洪水经常泛滥,冲毁房舍,淹没农田,灾情十分严重。部族首领尧非常着急,就派鲧去治水。尧问鲧:“你有办法治水吗?”
鲧回答:“有啊,水来土掩,用泥土堆起十丈高的大坝,围住房屋和田地,一定可以挡住洪水。”
可是积土阻水的办法只能对付小的水灾,凶猛的大水滔滔而来的时候,大坝就被冲垮了。鲧治水9年,没有成功。
舜继位以后,又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从父亲的失败中得到了启发,用土堵水行不通,那么根据水往低处流的特点,把水引导到足以泄洪的低处,让水流向大海,是否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禹就呕心沥血地设想了疏导洪水的办法:根据地势,逐级逐段开挖沟渠,引水人河;疏通淤塞的河道,加快河水人海的速度。禹制定了可行的方案后,就把设想付诸实施了。
禹全身心地投入到伟大的治水工程中去,他亲自考察地形和河水流向,确定沟渠的适当方位,接着就组织并指挥施工。由于常年在野外奔波,禹的脚底长满了厚茧,小腿上的毛也磨光了,皮肤晒得黝黑;过度劳累使得禹日渐消瘦,他的辛苦实在不亚于奴隶。但是,禹为了治水,让天下人安居乐业,禹以苦为乐,一心扑在治水上。
禹忙于治水耽误了自己的婚姻大事,直到30岁还没有成家。涂山地方有一位姑娘,感激禹为涂山治好了洪水,爱慕禹心忧天下、公而忘私的品德,愿意与禹结为夫妻。禹这才有了家,但他为治水不能顾家。婚后才四天,禹就把妻子送到自己的老家安邑,让她与婆婆一起住,互相照顾。禹自己仍常年在外,继续干他的治水大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禹走遍了华夏大地的山山水水,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治水工程,为许多地方的百姓解除了水患之苦,可是他却没有一点时间回家看望老母和妻子。虽然有几次经过安邑,但是因为治水要紧,禹经过家门也没有进去,他不愿为自己耽误治水。甚至他的儿子启出生了,禹走过门口时听到婴儿的啼哭声,禹也没有进去抱一抱儿子,他把治水看得高于一切。
禹这样兢兢业业,整整13年过去了,治水终于成功,从此,洪水一来,大大小小的沟渠、河道很快就能把大水导向海洋。纵横交错的沟渠,又在农田灌溉中发挥了作用,大片良田五谷丰登,百姓们安居乐业,人们从心底里感谢禹这位大好人,大圣人。
从此,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也传为千古美谈。内容来自gyjslw.com
三过其门而不入是什么意思
三过其门而不入_成语解释
【拼音】:sān
guò
qí
mén
ér
bù
rù
【释义】: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出处】:《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内容来自gyjslw.com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怎...
在这个时候(时期),大禹治水八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而没有进去。他虽然想要同普通人一样在家耕田种地,但是这能做到么?
内容来自gyjslw.com
孟子注解--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1],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2]。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3]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4]。”(《孟子·离娄下》) 【注释】 〔1〕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杨树达汉语文言修辞学私名连及例云:“三过不入,本禹事而亦称稷。” 〔2〕颜子当乱世等句——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被发缨冠——朱熹集注云:“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同“披”。缨本义是“冠系”(帽上带子,自上而下系在颈上的),此作动词用。 〔4〕闭户可也——朱熹注云:“喻颜子也。” 【参考译文】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内容来自gyjslw.com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什么意思?
大禹三次自己的家门而不进去。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三过家门而不入亦称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出自】:《史记夏本纪》《孟子滕文公上》【年代】:战国和汉朝【现实寓意】:通过这个典故,倡导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责任心与献身精神,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我们要学习古人的献身精神与主人翁的责任心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努力。
内容来自gyjslw.com
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意思是什么
大禹治水的时候 三次从他自家门外经过 但为了治水很忙 就连进去看一下都没有 说明对工作很认真
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典故 三过其门而不入
一、成语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
1、故事: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2、出处:《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
3、典故释义:三过家门而不入,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二、原文: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披发缨冠救之,可也 。乡邻有斗者,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三、译文: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四、关于禹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 (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内容来自gyjslw.com
文言文《三过其门而不入》翻译
三过其门而不入①
当尧②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③,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④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⑤治焉。舜使益⑥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⑦,瀹济漯⑧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⑨,而注之江⑩;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字词注释】
①选自《孟子》。②尧:相传我国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下文提到的“舜”和“禹”,相传也是这一时期的贤明君主。③畅茂:非常茂盛。④逼:同“逼”。⑤敷:遍。⑥益:人名,舜的臣子。⑦九河:指德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这九条河。⑧瀹(yu8)济漯(t4):疏通济水和漯水。瀹,疏通;济,济水;漯,漯水。⑨决汝汉,排淮泗:挖掘汝水和汉水,畅通淮水和泗水。决,打开缺口、引导水流;排,排除河道中淤塞之处。汝、汉、淮、泗都是河名。⑩江:长江。
【诗文翻译】
在尧那个时代,天下还不太平。洪水横流,四处泛滥;草木茂盛,鸟兽大量繁殖,各种粮食都没有什么收成。飞鸟走兽危害人类,它们的踪迹随处可见。尧特别为此而担忧,选择舜出来掌管全面治理的工作。舜任用伯益管理火政,伯益就将山野沼泽等地的草木用烈火焚烧,使各种鸟兽都逃到别处藏起来。禹又疏通了九条河,治理好济水和漯水,使它们流向大海;并挖掘汝水、汉水,使淮水、泗水排水通畅,流入长江。从此,中国才具备了从事农耕养活人民的条件。在那个时候,禹在外治理洪水八年之久,三次路过家门却无暇回去看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禹想耕种庄稼,但做得到吗?
【图示导读】
管子在这篇短文的开头,描写了洪水泛滥,禽兽猖獗,天下不宁的情景,接着以“尧独忧之”,“舜而敷治”,“益烈山泽”,禹治九河使“中国可得而食也”,解决了“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的问题。最后以“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回应全文,充分肯定了禹为民治水,公而忘家的精神。
【作者简介】&内容来自gyjslw.com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指谁?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主人公是大禹。
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大禹一生为公,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为。据说,禹娶涂山氏之女,第四天就出去治水,直到生启时,禹也一直在外治水。到启长大了,禹还在外边治水,这期间禹因为担心因私废公,三次过家门而不入。禹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受到了民众的赞扬。
扩展资料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图为九州。
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夏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
夏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沿革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过家门而不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禹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三过其门而不入”扩展: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英文翻译:too busy to go home, even passing by one's own house
成语解释: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成语字数:七字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读音:sān guò qí mén ér bù rù
成语简拼:SGQMEBR
成语注音:ㄙㄢ ㄍㄨㄛˋ ㄑ一ˊ ㄇㄣˊ ㄦˊ ㄅㄨˋ ㄖㄨˋ
造句:老舍《大发议论》:“你真要在家历新年之际,三过其门而不入,留神尊夫人罚你跪下顶灯三小时。”
成语用法:三过其门而不入作谓语、定语;指大公无私。
近义词:三过家门而不入
成语出处:《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内容来自gyjslw.com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