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成语「道学先生」

2023年04月14日成语大全75

成语“道学先生”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道壆先生
成语读音:dào xué xiān shēng
成语简拼:DXXS
成语注音:ㄉㄠˋ ㄒㄩㄝˊ ㄒ一ㄢ ㄕㄥ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迂夫子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恼的是道学先生。”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成语用法:道学先生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迂腐。
成语造句:你怎么也是这么个道学先生!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九回
英文翻译:a pedantic scholar
成语谜语:孔夫子

成语“道学先生”的扩展资料

1. 道学先生 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洞若观火、耳濡目染、繁文缛节、方枘圆凿、方兴未艾、粉墨登场、浮光掠影、高谈阔论、隔靴搔痒。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对簿公堂:在公堂受审。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繁文缛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方枘圆凿:形容格格不入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工作。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了。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多含贬义。隔靴搔痒: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古文翻译啊
李宗吾说:“道学先生;是危害厚黑学问的坏人。他们居住在家里好像很忠诚、守信,做事好像很廉洁,人们都喜欢他们,他们自以为是,而不能和他们一起讨论曹(操)、刘(备)的学问,所以说:他们是危害厚黑的坏人。”
宗吾曰:“人们不厚黑不足为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再生长的。我见人宣讲厚黑的很少了!我一退居道学先生就来了!我对道学先生有什么作用呢?如今厚黑的学问,是大道理,不心致志的学习,就掌握不到。李宗吾是发明厚黑学的人,让李宗吾教导两个人学习厚黑,有一人心致志,只注意听李宗吾的话,另一人虽然也听,却一心想着有道学先生将要来了,总在想偷偷的窃取圣贤的名义自居,虽然和那人一块学习,就不如他了!是他的资质比不上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
李宗吾说:“遇到失败的事在这里,君子一定会亲自反省:我一定(脸皮)不够厚;君子通过自我反省(脸皮也)厚了,而失败的事仍然发生,君子一定会自我反省:我一定(心)不够黑;君子通过自我反省(心也)黑了,失败仍然继续,君子会说:反对我(使我失败)的,只不过是个狂妄的人罢了!这样,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用厚黑学来消灭禽兽,又有什么难的?”
李宗吾说:“厚黑之道,很高深很美妙?就像攀登天然的大山,却未尝不能登上山顶。就像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出发,就像登高山,一定要从低处出发;自己不厚黑,就不能规范妻子儿女的行为,使唤别人不用厚黑之道,也不能规范妻子儿女的行为。”
(以上四段是李宗吾篡改《孟子》里的句子)
我著厚黑经,意在使初学的人便于讽诵,以免遗忘。不过有些道理,太深奥了,我就于经文上下加以说明。
李宗吾说:“不曰厚乎,磨而不薄;不曰黑乎,洗而不白。”后来我改为:“不曰厚乎,越磨越厚;不曰黑乎,越洗越黑。”有人问我:“世间哪有这种东西?”我说:“手足的茧疤,是越磨越厚;沾了泥土尘埃的煤炭,是越洗越黑。”人的面皮很薄,慢慢的磨练,就渐渐地加厚了;人的心,生来是黑的,遇着讲因果的人,讲理学的人,拿些道德仁义蒙在上面,才不会黑,假如把他洗去了,黑的本体自然出现。
宗吾曰:“厚黑者,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天生庶民,有厚有黑,民之秉彝,好是厚黑。”这是可以试验的。随便找一个当母亲的,把她亲生孩子抱着吃饭,小孩见了母亲手中的碗,就伸手去拖,如不提防,就会被他打烂;母亲手中拿着糕饼,他一见就伸手来拿,如果母亲不给他,把糕饼放在自己口中,他就会伸手把母亲口中糕饼取出,放在他自己的口中。又如小孩坐在母亲的怀中吃奶或者吃饼的时候,哥哥走至面前,他就要用手推他打他。这些事都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这即是“良知良能”了。把这种“良知良能”扩充出去,就可建立惊天动地的事业。唐太宗杀他的哥哥建成,杀他的弟弟元吉,又把建成和元吉的儿子全行杀死,把元吉的妃子纳入后宫,又逼着父亲把天下让与他。他这种举动,全是把当小孩时,抢母亲口中糕饼和推哥哥、打哥哥那种“良知良能”扩充出来的。普通人,有了这种“良知良能”不知道扩充,惟有唐太宗把它扩充了,所以他就成为千古的英雄。故宗吾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于至而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厚也,黑也。英雄特扩充我面与心之所同然耳。”
厚黑这个道理,很明白的摆在面前,不论什么人都可见到,不过刚刚一见到,就被感应篇、阴骘文或道学先生的学说压伏下去了。所以李宗吾说:“牛山上的树木曾经很美,用斧头砍伐了,并不是没有萌芽生长出来;牛羊又在这里被放牧,所以现在它是光秃秃的样子。对于人来讲,难道就没有厚和黑了吗!那些摧残厚黑的人,就像斧头砍斧树木,天天砍伐,所以厚黑的学问不能够保存。厚黑学问不能够保存,则想成为英雄也很困难了!人人看到没有英雄出现,就认为未曾有过厚黑学的存在,这不就是人情风气吗?如果能得到滋养,厚黑学就会天天增长;如果失去滋养,厚黑学就会日益削弱。”
李宗吾说:“小孩看到母亲罪里有糕饼,都知道抢夺,人人都能够扩充他抢夺母亲口中糕饼的心思,则厚黑的学问就用不完了,足以使人成为英雄成为豪杰。这就是所谓的‘大人,也不失去他小孩一般的心灵。’如果不扩充这种心思,就不足以保全身体,这就是所谓的‘自暴自弃’。”
有一种天资绝高的人,他自己明白这个道理,就实力奉行,秘不告人。又有一种人资质鲁钝的人,已经走入这个途径,自己还不知道。所以李宗吾说:“奉行厚黑学而不教导别人,学习厚黑学而不理解,一生都这样,而不了解厚黑的人太多了。”
世间学说,每每误人,惟有厚黑学绝不会误人,就是走到了山穷水尽,当乞丐的时候,讨口,也比别人多讨点饭。所以宗吾说:“从大总统到小乞丐,都是以厚黑为根本的。”
全文的厚黑都是脸皮厚心眼黑的意思。
ha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赞刘谐的译文
有一位办事迂腐的人,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鞋,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了只言片语,又从对话中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讥笑说:“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刘谐说:“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金庸笔下的杨过究竟有多“狂”
金庸曾经说过:“中国古典传统小说大致是以人物为主。我个人写武侠小说的理想是塑造人物。武侠小说的情节都是很离奇的、很长的,要读者把这些情节记得很清楚不大容易。我希望写出的人物能够生动,他们有自己的个性,读者看了印象深刻。同时我构思的时候,亦是以主角为中心,先想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如何,情节也是配合主角的人性,这个有怎么样的性情,才会发生怎么样的事情。”因此,杨过的性格很可能在金庸写小说之前就已经基本确定下来,那就是“狂”。杨过叫“西狂”,跟“东邪”“北侠”“南僧”齐名。这四绝之中只有“西狂”“东邪”两个是依据性格命名的。而“北侠(丐)”“南僧(帝)”却是依据身份来命名。而一个人物的称号体现他的性格的,做这本书的主角,必然是性格十分的鲜明饱满。
《神雕侠侣》是的主线是杨过从一个小顽童成长为神雕大侠。无论杨过的性格在成长中发生的哪些变化,但是都脱离不了一个主旋律,那就是狂!“狂”在字典里面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而“狂”的丰富含义则直接体现在杨过的性格鲜明饱满。因为杨过的狂,让他成为武功高强的一代大侠,同样也因为杨过的狂让他饱受挫折大悲大苦。如果一个人性格中带有狂的因子,优点缺点都乘以“狂”这样这个人的优点缺点都会变得相当突出。金庸在塑造郭靖这样理想化的大侠之后,其塑造人物变得更成熟,塑造出一个优缺点都相当鲜明突出的大侠杨过。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文学作品上,我们都常常为那些性格优点缺点非常明显的人物所吸引所打动。他们都是性情中人,坚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不为时移世易。这样的人最能吸引人打动人。他们的性格中的优点使得他们埋向成功,同样,因为时世的改变,他们原本的优点已经不适应时世的变化发展,而变成缺点,使得他们面临失败。项羽就是这样的例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的个性成败深深打动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为他写下这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
同样,杨过也是性格鲜明,优点缺点非常突出的人,杨过的优点使他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功,使他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成为一代大侠。同样,杨过性格中的缺点使他饱受辛酸大悲大苦,回想起来不禁为年少狂妄胡闹差点误入歧路而暗自心惊。优点缺点都突出的人更能让人对其产生爱怜,爱其优点怜其缺点,这正是杨过与小龙女之间的爱情天残地缺感天动地的重要原因。“狂”有很多种不同的含义,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所作为。因此,杨过的笑是狂笑;杨过的哭是狂哭;杨过的怒是狂怒;杨过的啸是狂啸;杨过的奔跑是狂奔.......杨过的情感是:爱是狂的,情是深的,正因为有狂,杨过大悲大喜大苦大乐。
杨过的“狂”突显其保护女子的男儿本色,杨过拜师的时候发誓要保护小龙女足见其狂。正是因为杨过的“狂”促使他对小龙女的身份认同的变化,练玉女心经的时候就“只觉小龙女是个依赖自己保护的小妹子,更不当她是姑姑师父”。更加令到小龙女“不自禁生出依赖顺从之情,师尊的架子尊严忽然尽去,两人目光偶尔相对,一个怜惜回护,一个仰赖求助,突然间心灵相通。”
杨过的“狂”更加体现在他的武功修为方面。杨过的性格是“狂”,而武功是跟心境紧密相关的,杨过的“狂”也是跟武功一脉相成的。书里面有这样的描写:杨过想把他所学的各家门派武功结合成一门自己独创的武功,“心中如乱丝般绞成一团,再难支持,仰天摔倒,昏了过去。 达尔巴遥遥望见他疯疯癫癫,指手划脚,不知干些甚幺,突然见他摔倒,大吃一惊,要去相救。”金轮国师笑道:“别去拂乱他心思。只可惜你才智平庸,难明其中道理。”更是交代了杨过修炼武功常人难以理解的疯狂。
杨过的“狂”还体现在长啸上。“一人内功练到一定境界,往往会不知不觉的大发异声。后来明朝之时,大儒王阳明夜半在兵营练气,突然纵声长啸,一军皆惊,这是史有明文之事。此时杨过中气充沛,突然间难以抑制,作啸声闻数里。” 而杨过集百家之长结合自己悲苦人生自创的黯然销魂掌更是只有在狂悲的心境中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必须在悲痛欲绝的时候才能发挥惊人的威力。正是因为他的“狂”使得他有一种开拓进取的冒险精神,先是出奇制胜带领众豪杰把蒙古兵左右两翼前锋全军覆没,再把郭靖曾数次遣兵击始终无功的蒙古大军的南阳粮草一夕之间放火将它烧了。在襄阳大战中杨过更是勇猛果敢,冲进敌方千军万马,击毙蒙古大汗蒙哥挽救了襄阳。是“狂”成就了杨过神雕大侠的美名。 在华山之颠,黄蓉赠杨过一个“狂”字,黄药师首先叫好,紧接着杨过夫妇二人都觉得这个“狂”字,果然说得好。首先从黄蓉的角度看,为什么叫杨过做“狂”。“狂”首先有“邪”。黄蓉在在教杨过读书写字的时候就觉得杨过跟她父亲很像。杨过记诵极速,对书中经义却往往不以为然,不住提出疑难,黄蓉常自觉得:“这孩子读圣贤书,有些想法跟我爹爹十分相似,如我爹爹教他,二人谈起来倒必投机。”“狂”跟“邪”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离经叛道厌恶世俗礼教的条条框框,而“狂”更体现的是激进的反抗。在杨过要娶师父小龙女而跟郭靖发生的激烈冲撞把杨过的“狂”表现到了极致。“狂”会让一个人失去理智,不辩利害,几乎完全受自己的情感控制着行动。当郭靖用死亡来威迫杨过认错的时候,杨过宁愿死也不认错,激烈的情感冲击,这就是“狂”。绝请谷断肠崖前,黄蓉看到杨过知道小龙女又一次离去后,是如此的痛不欲生,失去小龙女后的发狂......这让黄蓉觉得杨过的性格就是“狂”,而金庸正是通过黄蓉之口点出杨过的性格就是“狂”。
黄药师眼中杨过的“狂”:当听到杨过说“偏要她既做我师父,又做我妻子。”黄药师鼓掌笑道:“好啊!你这么想,可又比我高出一筹。”杨过不但邪得可以,狂也狂得可以。杨过提出传扬邪名不一定要做黄老邪的徒弟,结拜兄弟也可以,着实让黄药师见识了杨过少年的狂妄。如果说黄药师的邪隐藏得深不可测,而杨过的狂却是锋芒毕露表露无遗,却又无法猜测。当他知道世上并没有南海神尼这个人时,杨过脸色大变呆立不动,一颗心便似欲从胸腔中跳将出来,仰天一声长啸,震动屋瓦,双目中珠泪滚滚而下,也难怪黄蓉猜不透杨过的心思。杨过的“狂”是不完全遵循常规的,黄蓉就是觉得没有小龙女在身边,杨过发狂起来,谁也猜不到他会干出什么事情来。
从小龙女的角度看杨过的“狂”,杨过的“狂”是狂热,热情如火。也只有杨过火热的性格火一般的情感冲击之下才令到小龙女那冷若冰霜的外表彻底融化,沉睡的情感在杨过的活泼的童心呼唤下苏醒。“狂”是杨过的无悔选择,正是因为“狂”,才有大苦大甜,杨过认为:“大苦大甜远胜于不苦不甜。我只能发痴发颠,可不能太太平平的日子。”
随着杨过的不断成长变化,“狂”也在变化。在绝情谷剑房里面,杨过接过君子剑笑称自己是“浪子”而非“君子”。浪子是无所约束的,而君子却是有所约束。杨过那时的确不能算是君子,可是自从杨过得到那君子剑以后就在自己的脑里面形成了一个君子准则。小龙女叫他抱郭襄去换解药为他所拒绝,理由就是如果这样做了,又怎么能配得上用这把君子剑呢?这正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杨过的成长也包含了从浪子向君子转变的过程。但是杨过绝对不是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杨过的君子更多地体现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以到后面我们看到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杨过。英雄大侠给人的一个印象就是不近女色,杨过也的确做到了这点。书里说道:杨过少年时风流倜傥,言笑无忌,但自小龙女离去之后,他郁郁寡欢,深自收敛,十余年来行走江湖,遇到年轻女子,他竟比道学先生还更守礼自持,生怕再惹起风流罪过,对人不住。在女色方面,杨过从“狂”到“狷”,狷者洁身自守,反映出了杨过成长为无论从武功还是人品都同样优秀的一代大侠。
人们常认为悲剧结局更能赚眼泪,可是有时候喜剧结局同样也能赚取眼泪。十六年后,杨过跟小龙女终于在绝情谷底重逢了,杨过热血如沸,拉着小龙女的手,奔到屋外,说道:“龙儿,我好快活。”猛地跃起,跳到一棵大树之上,连翻了七八个斤斗。这一下喜极忘形的连翻斤斗,乃杨过幼时在终南山和小龙女共居时的顽童作为,十多年来他对此事从来没想起过,那料到今日人近中年,突然又来这么露了一手。此时他轻功精湛,身子在半空中娇夭腾挪,使出小龙女当年所教的“夭娇碧空势”。小龙女纵声大笑,甚么“少语、少笑、少喜、少乐”的禁条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是杨过跟小龙女重逢后杨过喜极忘形翻斤斗表达自己心中狂喜的描写,也正是金庸写情最传神的地方。一切能够表达情感的动作都可以称为舞蹈,这是广义上的舞蹈。古人说,“言之不足当歌咏,咏歌不足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切言语都无法表现杨过此时的狂喜,惟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想想为什么杨过会如此地喜极忘形的连翻斤斗的时候,不禁想起那十六年零一日的漫长煎熬,漫长等待,这是一种苦尽甘来,最后虽然以喜剧收场,可是让人觉得比悲剧更要来得打动人。一想到杨过这一朝狂喜是那十六年零一日的漫长悲苦累积的喷发,不禁潸然泪下......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君不见,竖儒蜂起壮士死,神州从此夸仁义。 一朝虏夷乱中原,士子豕奔懦民泣。
这几句出自一首很彪悍的诗。 翻译如下:在崇文抑武的时代里,到处都是道学先生,再也见不着血性的汉子,满天下都在传诵着仁义道德。忽然有一天,外寇入侵我中原大地,这时候仁义道德还有什么用?没有人能站出来反抗,老百姓哭哭啼啼,道学先生东奔西窜。 自己的意译,大致就是这样子。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什么什么先生成语
东郭先生    泛指对坏人讲仁慈的糊涂人。    
冬烘先生    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好好先生    与人无争,只求相安无事的人。    
乌有先生    虚拟的人名或事物。    
广文先生    ①唐杜甫称郑虔为“广文先生”。②泛指清苦闲散的儒学教官。    
北郭先生    用以指隐居不仕的人。    
大人先生    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道学先生    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南郭先生    比喻无才而占据其位的人。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论语》全篇 及翻译
【原文】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e):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5)愠(yun):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读解】
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
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
--------------------------------------------------------------------------------
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原文】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2)鲜(xian):少。(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读解】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的:“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孟子·梁惠王上》)。
简言之,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爱别人。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爱的人,是不能敬爱别人的。
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
这又是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呢? 下 一 篇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
【读解】
《法句经》说:“人若知爱,则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
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 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读解】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爱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贤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 致:献。
【译文】
子厦说:’尊重贤能的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倦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了。’
【读解】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学历,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你的行为,看你的言谈举止。
作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说是深得了老师的真传。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是教人求实务本,学以致用;先做人,后做学问。
这也使人想到毛泽东的教导:’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说来也是,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行为方式、言谈举止乖廖愚笨,不能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相反,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文凭,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但他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正确,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难道你能够说他没有学习过什么吗?
这就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的道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无:不要。 惮: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读解】
关于威严的问题,孔子曾经和学生子张谈起过。孔子说:’君子衣帽整齐,目不邪视,庄重严肃使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尧曰》)说起来,也就是要求人们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反之,则如俗语所说:’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东西。’衣冠不整,言行轻薄,给人随随便便的感觉,则很难有威严。人既陷于轻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谨言慎行,学习自然也就很难有所成就,不能巩固了。
当然,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并不是非得要西装革履,一本正经。这方面走过了头,也很容易成为迂腐的假道学先生。
关于不要和不如稳步发展的人交朋友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说,如果人人都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谁也没有朋友可交了,由此而认为圣人所说有操作上的困难。另一种理解则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圣人所说,决不是教人先计量彼此的高下优劣再定交朋友的条件,如果这样,不是成为交情当中的势利眼了吗?圣人所说,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在交朋结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这倦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就能明白这一句与下一句’过则铁惮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至于认为是空谷来风,毫不相干的了。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老死,指父母去世。 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读解】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过去给皇帝的秦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精神,不仅不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虚假意,陷于商业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
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夫子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读解】
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是一个人做人的态度,行为的风范;植根于内则是人格的修养,文化的积淀。
孔子因为有这样的修养和风范,所以别人会主动部政于他,请求他的指点。
当然,真要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改造世界,仅有这种温、良、恭、俭让的风范是不够的。所以革命家毛泽东要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洋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 不近,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说到底,温、良、恭、俭、让是夫子的风范,儒者的本色。所以,即便是孔子本人,虽然别人都愿意问政于他,但他最终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好回国做一个教书先生了此一生。
继承父亲的遗志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其:他的,这里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没:死去,与’在’相对。 三年:泛指多年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读解】
《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所谓孝,就是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这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意思是一脉相承的。
就现代社会而言,即便父在,父子之间已多半是’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哪里保得住’无改于父之道’呢?更不要说父没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了。
不仅现代社会如此,就是在封建宗法制的时代,尽管父亲的绝对的威,也仍然有’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红楼梦·好了歌解》)的现象发生。
所以,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不可以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洞洞’式的刻板理解,否则,盗贼的儿子不也就只有以做盗贼来尽孝道了吗?
一言以蔽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外乎是在一般意义上要求我们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辈的未竟事业罢了。
和与礼的辩证法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斯:此,这。节:节制,约束。
【译文】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倡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读解】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说到底,还是毛泽东给我们开列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下一篇:怎样才算是好学?
怎样才算是好学?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 正:改正,修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不的了。’
【读解】
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多做少说;以他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这三个方面之中,最难做到的是第一个方面----安贫乐道。尤其是物欲横流,金钱具有挡不住的诱惑的时代,一个大学生每月的费用少说也是几百元,孔子所描绘的好学的典型,不过是一个寒酸而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穷书生罢。 当然,在重精神而轻物质的时代,这种’穷书生’的形象未尝不是值得学习的榜样。所谓’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的说法,不是离我们今天不远吗?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注释】
谄(chan):巴结,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这两句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离开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艺,切开了还得磋(锉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艺,琢(雕刻)了还得磨(磨光滑)。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从本节上下文的意义来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赐:子贡的名。诸:之。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读解】
子贡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 撇开孔子对子贡的赞扬不谈,我们来看看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患:忧虑,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读解】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
相反。“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照应。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带”而”字的成语(不少于5个)
无疾而终 说说而已 聚族而居 简而言之 二而一 一演化为二,二合成为一。指同一事物可以演化为对立的两种现象,对立的两种现象可以找到同一根源 不宣而战 比肩而事 昂然而入 仰头挺胸地走进来。形容态度傲慢 自郐而下 〖解释〗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同“自郐以下”。 终而复始 〖解释〗不断地循环往复。 质而不野 〖解释〗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解释〗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迎刃而理 〖解释〗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同“迎刃而解”。 一拥而入 〖解释〗拥:拥挤。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挤了进去。 一而光 〖解释〗比喻彻底清除。同“一扫而空”。 一而二,二而一 〖解释〗两件事看似不同,实际上却相同。 一而二,二而三 〖解释〗由一至二,由二至三。指由此及彼联想开去。 要而论之 〖解释〗犹言要而言之。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释〗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解释〗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信步而行 〖解释〗信:随意。无目的地随意行走。 笑而不答 〖解释〗只是微笑着,不作正面回答。 膝行而前 〖解释〗跪着用膝盖向前移动。形容敬畏恭谨之极。 未可同日而语 〖解释〗指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腾空而起 〖解释〗腾空:向天空飞升。向高空升起。 随风而靡 〖解释〗靡:倒下。顺风倒下。比喻没有主见。 树欲息而风不停 〖解释〗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停 〖解释〗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宁 〖解释〗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解释〗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入宝山而空回 〖解释〗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着手而回来。比喻虽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一无所得。 柔而不犯 〖解释〗犯:侵犯。指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解释〗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落荒而走 〖解释〗指离开战场,向荒野逃命。形容战败逃命。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解释〗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解释〗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进攻和退却。 敢怨而不敢言 〖解释〗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 而今而后 〖解释〗而:语助词。从今以后。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解释〗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鼎足而居 〖解释〗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当刑而王 〖解释〗谓先经受磨难而后飞腾黄达。 脆而不坚 〖解释〗脆弱而不坚实。形容虚有其表。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解释〗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称柴而爨 〖解释〗称了薪柴才去生火煮饭。比喻斤斤于细节而不识大体。同“称薪而爨”。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出处】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6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林,老江何必派我来帮助你?” 【解释】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示例】你们年轻人真是~【故事】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解释】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示例】【故事】 兵在精而不在多 〖解释〗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比屋而封 〖解释〗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后泛称风俗淳美。 半涂而罢 〖解释〗半路上终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同“半涂而废”。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解释〗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白头而新 〖解释〗指相交虽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样。同“白头如新”。 放诸四海而皆准 〖解释〗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遵而勿失 谓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违失。 遵而不失 见“遵而勿失”。 自然而然 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 中道而废 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治丝而棼 谓理丝不找头绪,就会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确,使问题更加复杂。语本《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指日而待 见“指日可待”。 质而不俚 质:朴素、单纯。俚:粗俗。质朴而不粗俗。亦作“质而不野”。 枕善而居 谓守善不移。 折而族之 推翻他,而且杀他的家族。 择善而行 谓选择有益的事去做。 择邻而居 挑选邻居好的地方居住。 择地而蹈 选择地方行走。形容做事小心谨慎。 凿坯而遁 见“凿坏以遁”。 凿坏而遁 见“凿坏以遁”。 韫椟而藏 把玉裹在匣子里藏起来。比喻怀才隐退。 鱼烂而亡 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因内部祸乱而自取灭亡。 鱼贯而出 像游鱼那样连贯着出现。 欲盖而彰 犹欲盖弥彰。 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尤而效之 谓明知其为错误而有意仿效之。 应运而生 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应弦而倒 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艺高超。 颖脱而出 颖,锥芒。言锥芒全部脱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全部显现出来。 应刃而解 犹言迎刃而解。比喻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饮恨而终 心怀怨恨而死。 易子而教 易:交换。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一望而知 一看就明白。 一往而深 见“一往情深”。 一扫而光 一下子就扫除干净。 一褱而论 见“一概而论”。 一哄而上 同“一哄而起”。 一閧而散 见“一哄而散”。 一哄而起 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一呵而就 一口气完成。 一蹴而得 见“一蹴而就”。 一蹴而成 见“一蹴而就”。 掩口而笑 捂嘴而笑。多指暗笑,窃笑。 言而不信 见“言而无信”。 循次而进 循:依照,顺着。依照一定的步聚或次序逐步推进或提高。亦作“循次渐进”、“循序渐进”。 信而有证 真实而有根据。 相视而笑 双方互相看着,发出会心的微笑。形容二者情合意洽的情态。 相时而动 相时:看准时机。观察对自己有利的时机而行动。 析骨而炊 同“析骸以爨”。指被围日久,粮尽柴绝的困境。亦以形容战乱或灾荒时期百姓的悲惨生活。 毋翼而飞 比喻传播之迅速。 无为而成 谓不倚外力而自然有所成就。 无胫而走 见“无胫而行”。 无胫而至 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 无胫而来 见“无胫而至”。 无功而禄 见“无功受禄”。 无德而称 ①无何恩德可以称道。②谓德高不可言状。 闻风而至 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 闻风而兴 见“闻风而起”。 闻风而逃 风:风声。听到风声,立即逃跑。 畏影而走 比喻庸人自扰。亦作“畏影恶迹”。 望洋而叹 见“望洋而叹”。 望屋而食 谓军行不带粮草,随处就食。 望风而靡 ①见对方的威势就服服帖帖。形容畏惧之状。②望见对方就为之折服倾倒。形容钦敬之状。③同“望风披靡”。 望风而降 风:踪影。降:投降。看见敌人的影子便缴械投降。形容军队毫无士气。 望风而遁 远远望见敌人的踪影或强大气势,即行遁逃。 妄尘而拜 指迎候有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推而广之 推展开来而且把它扩大。也指从一件事情推及其它。 同日而言 同“同日而论”。 同日而论 犹言相提并论。 同日而道 同“同日而论”。 同年而语 犹言相提并论。 同年而校 犹言相提并论。 探口而出 犹言脱口而出。 贪而无信 贪婪而又不守信用。汉·应劭《鲜卑胡市议》:“以为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帅庐落之居,又其天性,贪而无信。” 随寓而安 见“随遇而安”。 死而无怨 怨:怨恨。死了也不怨恨。《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我说出你那破绽,教你死而无怨。” 死而复生 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死而不朽 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长存。 顺非而泽 顺从错误言行且加以润饰。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施施而行 形容走路缓慢。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施而不费 给人以恩惠利益,而自己又耗费不多。亦作“惠而不费”。 神而明之 指表面玄妙的事理。 三思而行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曲肱而枕 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着。枕着弯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跷足而待 踮起脚跟等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语出《汉书·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墙面而立 面对墙壁对立。形容目光短浅。亦作“面墙而立”。 起死人而肉白骨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将死的也说活了。 破门而入 砸开门进去。多指盗贼行为。 贫而无谄 谓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 品而第之 品:品评,区分;第:等第,等级。品评优劣而后确定他的等级。 涅而不淄 见“涅而不缁”。 泥而不滓 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 目逆而送 逆:迎。目逆:眼睛迎着当面走过来的人。眼睛注视着迎来,注视着送走。形容对所见的人十分关注或敬佩。 默而识之 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明鼓而攻之 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敏而好学 敏:聪明。天姿聪明而且喜好学习。 秘而不言 见“秘而不露”。 扪虱而言 扪:摸。一面用手捉虱子,一面谈话。形容不拘细节,随便谈话。亦作“扪虱而谈”、“扪虱倾谈”。 没而不朽 没:同“殁”,死。指人的身体虽死,但其精神、业绩、文章永存人间。 满而不溢 器物已满盈但不溢出。比喻有资财而不浪用,有才能而不自炫,善于节制守度。 量力而为 量:估量。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乐而忘死 形容胸襟旷达,忘怀一切。 乐而不厌 喜爱而不厌倦。 乐而不荒 同“乐而不淫”。 老而不死是为贼 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款款而谈 款:诚恳。诚恳而从容的谈话。 夸夸而谈 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侃侃而言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绝裙而去 绝裾:扯断衣襟。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 卷席而葬 谓用苇席裹尸而埋葬。极言葬礼之薄。 卷席而居 极言生活之不安定,随时准备逃难。 见几而作 几:苗头;作:行动。指发现一点苗头就立刻采取措施。 计日而俟 见“计日而待”。 虎而冠 冠:把帽子戴在头上。比喻生性残虐的人。 国而忘家 谓为国事而忘其家。 贵而贱目 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观机而作 见“观机而动”。 观机而动 时:时机。等待时机然后行动。 顾而言他 见“顾左右而言他”。 高而不危 身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 改而更张 同“改弦更张”。 肤寸而合 谓(云气)逐渐集合。 焚薮而田 同“焚林而田”。薮,林薮。 焚林而畋 同“焚林而田”。 焚林而田 烧毁树林以猎取野兽。比喻取之不留馀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焚林而狩 同“焚林而田”。 分而治之 ①分别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 废然而反 废然:沮丧失望的样子。反:返回。怀着失望的心情而归来。形容因消极失望而中途退缩。亦作“废然思返”、“废然而返”。 犯而勿校 见“犯而不校”。 斗而铸兵 见“斗而铸锥”。 待贾而沽 亦作“待价而沽”。等待善价出售,亦比喻怀才待用或待时而行。语本《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从风而靡 ①谓如风之吹草,草随风倾倒。比喻强弱悬殊,弱者不堪一击,即告瓦解。②谓如风之吹草,草随风倾倒。比喻仿效、风行之迅速。 从风而服 从:顺从;服:服从。象顺风倒下一样就迅速服从了。 出污泥而不染 比喻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 础泣而雨 柱子的基石泣湿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方向。 触类而通 见“触类旁通”。 触类而长 语本《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孔颖达疏:“谓触逢事类而增长之。”意谓掌握一类事物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知识。 重足而立 迭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恐惧。 乘兴而来 兴冲冲地来到 秤薪而爨 薪:柴;爨:烧火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不从大处着眼。 察察而明 谓在细枝末节上用心,而自以为明察。《晋书·皇甫谧传》:“若乃圣帝之创化也,参德乎二皇,齐风乎虞夏,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旧唐书·文苑传上·张蕴古》:“勿浑浑而浊,勿皎皎而清,勿没没而暗,勿察察而明。”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 不壹而足 见“不一而足”。 不壹而三 指再三;多次。 不幸而言中 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真的发生了。 不勤而获 指不劳而获。 不了而了 犹不了了之。 不劳而成 不须劳苦就能有成就。 倍道而行 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半涂而废 半路上终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 铤而走险 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坐而待旦 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比喻心情迫切。 坐而待弊 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采取积极的措施。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表面上是道学先生,做起事来连猪狗都不如。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0. 求《证孔子》的翻译。。。。急啊!
两个道学先生的言论不和,各自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真的道学而相互诋毁对方的是假的,久久没有结论,于是请证于孔子。孔子走下台阶,向两位鞠躬作揖,说:“天下的道理甚多,为什么要相同?二位老先生都是真正的道学,我一直有所敬仰、钦佩,哪里还有假的呢?”二人大喜,离开了。孔子弟子说:“夫子为什么骗他们呢?”孔子说:“这种人哄得他们走了就行了,惹他们干什么!”大致就这样吧,好久没翻译文言文了……仅供参考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1. 鲁迅——吴敬梓之《儒林外史》中 吴敬梓著作皆奇数,故《儒林外史》亦一例,为五十五回;其成殆在雍正末
敬梓之所描写者即是此曹(指“制艺而外,百不经意”的书生),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这是鲁迅的主张。他在《什么是讽刺?》一文中曾举例说言行不一,自相矛盾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事,诸如穿起洋服拜佛,道学先生发怒,“但‘讽刺’却正是在这个时候照下来的一张像,一个撅着屁股,一个皱着眉心,不但自己和别人看起来有些不雅观,连自己看见也觉得不很雅观”(鲁迅,1980,卷六,328页)这就形成讽刺,可见讽刺的关键,是把那些常见的,谁也不觉得奇怪的生活场景捕捉下来,如实的加以描绘。一些可鄙可笑的现象自然流露出来,而达到了讽刺的目的。《儒林外史》的写法多是如此。《史略》说: 敬梓之所描写者即是此曹(指“制艺而外,百不经意”的书生),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2. 有道学先生这个成语吗
道学先生发音: dào xué xiān shēng 释义: 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恼的是道学先生。” 示例: 你怎么也是这么个道学先生!——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九回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3. 道学得很是什么意思
就是为人很古板,思想行为举止像古代的道学先生一样,有一点讽刺意味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4. “大抵浮生若梦,”谁说的
曾国藩是个道学先生,但道学先生也喜欢美女,他纳过个妾,叫大姑。大姑死了,他写了副挽联: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处销魂。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36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