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千乘之国”的典故“千乘之国”成语故事
“千乘之国”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年轻时开坛讲学,听者纷纭。休息时,他与弟子们谈论各自的理想,子路说:“给我一个千乘之国,即使有内忧外患,只要三年我就能让它全民皆兵,有勇有谋。”孔子笑他使勇好斗,转而问冉求,冉求则提倡礼乐兴邦千乘之国是哪个国家?
不是具体指一个国家 因为古代的战力主要是战车(在赵国胡服骑射前)所以以战车的多少来看国力的强大。 还有一点是 按照周朝的制度 天子六军,每军千乘,共六千乘;大国三军;中国两军;小国一军。所以说,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所以一般指 有一定国力的诸侯国 没有特指的 千乘之国 就是 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一般指齐国晋国
来自gyjslw.com
“千乘之国”到底是一个拥有多少军队的国家?
4000匹战马!1000战车的国家!每车4人!对于1辆战车72步卒不敢苟同!资治通鉴’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照你这么说燕国和齐国都有72万以上的军队?
来自gyjslw.com
千乘之国是什么意思
千乘之国_词语解释【拼音】:qiānshèngzhīguó【解释】: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千乘之国。
来自gyjslw.com
千承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意思: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
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作者:先秦·佚名
节选: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翻译: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扩展资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因为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据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去鲁适卫时56岁,(据《史记·孔子世家》)时公西华年仅14岁,大概不可能随孔子出国;又公西华是鲁国人(据《辞海》),也不可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投师孔子,所以公西华成为孔子弟子当在孔子返鲁后,即65岁以后。可见,孔子“与点”时不可能有积极从政的思想。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来自gyjslw.com
战国时代千乘之国是哪五个?
。“战国”这个名词,今人多用来代表春秋以后至秦统一前的历史时代,而古人起初则是指当时活动于中原及附近区域的那些诸侯国家;狭义的说法仅指七雄,见《战国策·赵策三》“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战国策·燕策一》:“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广义的说法则把中山、宋、鲁、卫几个中等邦国包括进去,如刘向《战国策书录·叙》说当时:“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盖为战国。”这样说的原因,是由于那些“千乘之国”也具有一定实力,虽然比不上七雄。但也能够对时局产生某些积极的影响,和强邻抗衡。《战国策·齐策五》载:“日者,中山悉起而应燕、赵。南战于长于,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宋康王也曾‘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 [ 注:《战国策·宋卫策》。 ] 。
来自gyjslw.com
千承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意思: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
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作者:先秦·佚名
节选: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翻译: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扩展资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因为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据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去鲁适卫时56岁,(据《史记·孔子世家》)时公西华年仅14岁,大概不可能随孔子出国;又公西华是鲁国人(据《辞海》),也不可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投师孔子,所以公西华成为孔子弟子当在孔子返鲁后,即65岁以后。可见,孔子“与点”时不可能有积极从政的思想。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来自gyjslw.com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道。动词,治理的意思。2、千乘之国。乘,读作shèng.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乘。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所记载的城濮之战,晋文公也只七百乘。千乘之国,在孔子时期已经不是大国,因此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3、国。研究中国文化要注意,看到秦汉以前古书里的“国”字,很多学习者都会产生误解。老子说“小国寡民”,讲老子的思想,就讲小国政治,应该知道秦汉以上,到汉代初期的“国”字,不是我们现在的国家概念,那个时期的“国”字、“邦”字都是地方政治的单位。所谓“诸侯就国”指的是中央政府下个命令,要这些地方官(诸侯)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封地)上去。4、人。这里的人与民相对,指的是某个特殊阶层。很明显指的不是百姓,而只能是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5、敬。一般用于表示工作态度,因而常常与“事”字连用。是指对“事”所抱的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译文】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来自gyjslw.com
国学里面的道千乘之国这句是什么意思
千乘之国 [ qiān shèng zhī guó ] 基本释义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兵马。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来自gyjslw.com
成语“千乘之国”扩展:
造句: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1回:“说来说去都是千乘之国,不知支那之外,更有五洲万国的了。”成语简拼:QSZG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来自gyjslw.com
成语读音:qiān shèng zhī guó
成语解释: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成语注音:ㄑ一ㄢ ㄕㄥˋ ㄓ ㄍㄨㄛˊ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用法:千乘之国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中等诸侯国。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英文翻译:ancient state with a thousand chariols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