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杼之疑」的成语故事
“投杼之疑”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与大思想家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人跑来误传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害怕,就投杼逾墙而走以“投”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投字开头的成语 :投桃报李、投机倒把、投鼠忌器、投机取巧、投石问路、投其所好、投袂荷戈、投杼之疑、投笔从戎、投梭之拒、投传而去、投隙抵罅、投鼠之忌、投畀豺虎、投瓜报玉、投膏止火、投袂而起、投梭折齿、投闲置散、投鞭断流、投之豺虎、投石超距、投杼逾墙、投畀有北、投杼市虎、投杼之惑、投笔请缨、投河觅井、投置闲散、投刃皆虚、投诸四裔、投桃之报、投木报琼、投壶电笑、投山窜海、投胎夺舍、投诚反戈、投戈讲艺、投舒丧命内容来自gyjslw.com
疑字组词有哪些
“疑”[yí] 组词:疑问、疑惑、猜疑、嫌疑、质疑、疑虑、无疑、犹疑、犯疑、疑窦、疑忌、答疑、可疑、迟疑、疑点、阙疑、析疑、疑惧、疑似、疑团。
疑 【yí】是人们一种最直接的反映状态,即面对不知所表现出来的困惑、迷茫、不解。
其主要含义有:
1.不信,猜度(?):疑惑。疑问。疑心。疑团。疑虑。疑窦。疑点。疑端。猜疑。怀疑。半信半疑。
2.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疑案。疑难。疑义。存疑。
3.信。
疑 【yí】造句:
1.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容置疑的必然规律。
2.报刊上常有不明飞行物的报道,我对这件事半信半疑。
3.他探头探脑的可疑举动引起了警察的注意。
4.犯罪嫌疑人最终供认了自己的罪行。
5.大胆产生勇气,多疑却产生恐惧。
6.这部悬疑小说情节曲折,扣人心弦。
7.外地的推销员由于形迹可疑,被保安人员跟踪了好长时间。
8.我怀疑她生病了,不然她不会缺课的。
9.“辨忽微于毫芒,察迹象于疑似”,成功的教学往往在于细微处见精神显功力。
10.对她莫名其妙的行为,我疑惑不解。内容来自gyjslw.com
翻译文言文(曾母投杼)
你好!成语词目: 曾母投杼 拼音读法: zēng mǔ tóu zhù 解释意思: 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 成语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成语举例: 联以不明,虽有曾母投杼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三国志·吴书·孙传》)内容来自gyjslw.com
带疑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半信半疑】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东猜西疑】指胡乱猜疑。
【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毫不迟疑】毫:一点儿。一点儿也不迟疑。
【好问决疑】喜欢向别人请教,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解惑释疑】解:解释;释:消除。解答疑难问题,消除困惑情绪。
【进退狐疑】进退两难,迟疑不决。
【将信将疑】将:且,又。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居之不疑】居:处于;不疑:不疑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毫不怀疑。
【满腹狐疑】狐疑:象狐狸那样多疑。一肚子的疑惑。比喻疑惑不解的神态。
【邻父之疑】邻父:指邻居的老年人。比喻那些心存偏见而喜欢主观用事的人。
【狼顾狐疑】指左顾右昐,存有畏惧和犹豫之心。狼顾,狼走路时常常回头看;狐疑,狐狸本性多疑。
【切鈇之疑】鈇:通“斧”。比喻凭主观臆断而产生的疑心或成见。
【赏奇析疑】欣赏奇文而析其疑义。
【深信不疑】非常相信,没有一点怀疑。
【听微决疑】注意细微的情节,解决疑难的问题。形容思想缜密,善于通过听察解决疑难。
【投杼之疑】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比喻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所赞成的疑虑。
【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无容置疑】不会错,毫无疑问。
【毋庸置疑】毋庸:不必。不必怀疑。
【无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形迹可疑】举动和神色值得怀疑。
【行迹可疑】行迹:行动的踪迹;可疑:值得怀疑。举动和神色值得怀疑
【犹豫狐疑】犹豫:迟疑;狐疑:多疑。指生性多疑,拿不定主意。
【以疑决疑】用疑惑的认识来判断捉摸不定的事物。
【薏苡之疑】薏苡: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可供食用酿酒,并入药。薏米被进谗的人说成了明珠。比喻被人诬谄,蒙受冤屈。
【众难群疑】众人心中都有疑难。
【主少国疑】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
【自信不疑】相信自己,绝不怀疑。
【阴疑阳战】 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
【质疑问难】 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疑行无成】 行动犹豫疑虑,就不能成功。
【疑信参半】 指半信半疑。
【疑心生暗鬼】 指因为多疑而产生各种幻觉和错误判断。
【疑团莫释】 心里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开。
【疑事无功】 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
【疑神疑鬼】 这也怀疑,那也怀疑。形容非常多疑。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怀疑的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的人就不要怀疑他。指用人应充分信任。
【满腹疑团】 疑团:许多弄不清的问题。形容心里充满了疑问。
【迟疑未决】 迟疑:犹豫不定。形容犹豫疑惑,拿不定主意
【迟疑不决】 迟疑:犹豫不定。犹豫疑惑,不能决定
【恫疑虚喝】 虚张声势,恐吓威胁。
【好问决疑】 喜欢向别人请教,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狐疑不决】 传说狐狸多疑,所以称多疑叫狐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
【稽疑送难】 考察疑端,排除难点
【毫无疑义】 一点也没有可以怀疑的地方。表示完全明确肯定。内容来自gyjslw.com
投杼曾参事可嗟,余下诗句
流传着不止一个本。
本1,梁克家疑诗题壁
《潮汕孙氏志略》编著者孙淑彦选编的疑诗本是:
投杼曾参事可嗟,角弓斜影误杯蛇。
尘除饭甑疑偷饭,履纳瓜田岂盗瓜
新息无心留薏苡,广平有意赋梅花。
夜阑秉烛添招怅,何日看笼壁上纱。
本2,梁克家疑诗题壁高凉兰石
曾母投梭事可嗟,杯中弓影却惊蛇。
整冠李下非偷果,纳履田中岂盗瓜。
马援无心归薏米,广平有意赋梅花。
通宵秉烛情难信,何况佳人隔帐纱。
说的是梁克家在孙家执教。一日,濡笔以手指之,碰巧污染了邻居曾氏少女的衣裳,曾女疑遭挑逗,归告于母。公于是题疑诗于墙壁,不辞而别。
本3,梁储 《孙氏教馆题壁诗》:
投杼曾参事可嗟,角弓斜影误杯蛇。
尘除饭甑疑偷饭,履纳瓜田岂盗瓜。
马援无心留薏苡,广平有意赋梅花
秉烛达旦犹疑忌,何况寒儒隔窗纱。
大意相似,梁储在房内洗笔,隔窗摔干笔水时,墨汁无意溅污了恰巧经过的孙家女儿的纱衣,引起猜疑。梁储感到天大冤枉,便在墙壁上题一诗明志而去。
梁克家是梁储的先祖。内容来自gyjslw.com
投开头的四字成语
投开头的四字成语 :
投桃报李、
投机倒把、
投鼠忌器、
投机取巧、
投其所好、
投石问路、
投袂荷戈、
投杼之疑、
投梭之拒、
投笔从戎、
投传而去、
投隙抵罅、
投瓜报玉、
投梭折齿、
投畀豺虎、
投膏止火、
投袂而起、
投鼠之忌、
投置闲散、
投刃皆虚、
投河觅井、
投山窜海、
投笔请缨、
投之豺虎、
投鞭断流、
投石超距、
投杼之惑、
投畀有北、
投杼市虎、
投木报琼内容来自gyjslw.com
以“投”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投字开头的成语 :投桃报李、投机倒把、投鼠忌器、投机取巧、投石问路、投其所好、投袂荷戈、投杼之疑、投笔从戎、投梭之拒、投传而去、投隙抵罅、投鼠之忌、投畀豺虎、投瓜报玉、投膏止火、投袂而起、投梭折齿、投闲置散、投鞭断流、投之豺虎、投石超距、投杼逾墙、投畀有北、投杼市虎、投杼之惑、投笔请缨、投河觅井、投置闲散、投刃皆虚、投诸四裔、投桃之报、投木报琼、投壶电笑、投山窜海、投胎夺舍、投诚反戈、投戈讲艺、投舒丧命内容来自gyjslw.com
带有投字的成语
投鼠忌器、
投桃报李、
投笔从戎、
走投无路、
投机倒把、
五体投地、
投机取巧、
臭味相投、
情投意合、
投石问路、
明珠暗投、
举手投足、
投其所好、
话不投机、
投鞭断流、内容来自gyjslw.com
投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投字开头的成语有:投桃报李、投机倒把、投鼠忌器、投石问路、投机取巧、投其所好、投传而去、投袂而起、投畀有北、投戈讲艺、投袂荷戈、投笔从戎、投杼之疑、投鼠之忌、投膏止火、投瓜报玉、投梭折齿、投我以桃、投刃皆虚、投山窜海、投杼之惑、投之豺虎、投杼市虎、投石超距、投诸四裔、投杼逾墙、投舒丧命、投胎夺舍、投梭之拒、投缳自尽内容来自gyjslw.com
投杼之惑、跪而吮上乳,玄武门事变后,理解李世民父子的举动是何意吗?
玄武门
文:正史漫谈
图:来自网络
公元626年6月,李世民率人在玄武门设伏,成功杀掉兄弟李建成、李元吉。接下来,他不得不面对父亲李渊,以对这一夺事件进行妥善收尾。在这一血腥的家庭悲剧面前,他们父子俩是怎么处理的呢?《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有如下记载:
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其后,李世民斩草除根,将建成与元吉之子悉数屠杀;紧接着,他被立为皇太子。不到两个月后,李渊退位当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基。
也就是说,在手足相残的惨剧发生后,李渊父子通过一句话、一个动作,就成功让双方下了台阶,并且为大唐的力交接定下了调子。
不过,父子俩的上述举动,自然是经过一番考虑的,其背后也都大有典故,充分体现出这对贵族父子对局势的判断。我们先看看典故本身的含义。
这个影视形象挺符合李渊
投杼之惑
杼,zhu第四声,指的是旧时织布机的梭子。’投杼之惑’,出自《战国策·秦二·秦武王谓甘茂》,是秦国左丞相甘茂在攻打韩国宜阳前,讲给秦武王的一个故事:
孔子的弟子、儒学大家曾参(即曾子),对待母亲可谓至孝。《二十四孝》中的’啮指痛心’,就是指他母子二人感情深厚到几乎有心灵感应。但就是这么一对模范母子间,同样经不起谣言的考验。
曾子与其母亲曾经在费邑居住。一天,有个与他同名同姓的当地人犯了命案,一些不知情群众不明就里,以为犯事的是杰出青年曾参。面对这种恶性案件,家人是要受牵连的,所以不断有熟人来曾家通风报信。
曾参画像
第一个人跑来告诉曾母:’你家曾参杀人了!’出于对儿子品格的信任,正在织布的曾母头都没抬,回道:’我儿子不可能杀人。’来者只得离开;
过了一会,又有人跑来通报同样的消息,曾母继续织布,不过这次没有出声;
然而,又过了片刻,当第三个人来到曾家说了同样的话后,淡定的曾母终于坐不住了,她扔下织布的梭子,翻墙逃命。
甘茂以这个故事为例,是要提前在思想上给秦武王打预防针,以避免樗里疾、公孙衍等政敌趁机在朝廷说自己坏话,让自己因此失去了国君的信任,从而在前线功败垂成。
因此’投杼之惑’这一典故可以理解为:由于听信多次重复的谣言/谎言,就放弃了曾经对某人的无比信任。
《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场景想象图
而且,由于故事主角的特殊身份,让这个典故变得具有无可比拟的说服力:你看,以大圣人曾子的完美品格,及其与母亲’啮指痛心’的深厚感情,尚且禁不起三次谎言的误导,我因他人的蒙蔽而对你产生了怀疑,就更是人之常情了是不?让咱们把酒言欢、重修旧好吧!
所以在历史上,这一典故频繁出现,用来表达希望修复彼此间信任的意愿,比如南北朝时,南梁武帝萧衍在给侯景的诏书中就提过:
当是不逞之人,曲为口端之说,遂怀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耳。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萧衍对这一典故的引用,是个典型的失败案例。如果他能坚持怀疑侯景,自己也就不会被活活饿死了。
兵临城下还在念佛的梁武帝萧衍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投杼之疑”扩展:
成语简拼:TZZY英文翻译:when slanderers are many, a lie will become believable
近义词:投杼之惑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造句:《周书·唐谨传》:“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之疑,所以益明之耳。”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解释: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疑:疑惑,疑心。比喻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所造成的疑虑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注音:ㄊㄡˊ ㄓㄨˋ ㄓ 一ˊ
成语用法:投杼之疑作宾语;指谣言。
成语读音:tóu zhù zhī y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