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多言”的成语「多言数穷」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多言数穷”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如何理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以及它的读音、道德经原文 多闻数穷 多言数穷、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的中是什么意思、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含义是什么?、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多言数穷”的词条资料
2:如何理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以及它的读音
3:道德经原文 多闻数穷 多言数穷
4: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的中是什么意思
5: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含义是什么?
成语“多言数穷”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DYSQ
成语注音:ㄉㄨㄛ 一ㄢˊ ㄕㄨㄛˋ ㄑㄩㄥ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成语用法:多言数穷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
成语“多言数穷”的扩展资料
1. 如何理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以及它的读音多言数穷,不如守中。ō yán shuò qióng ,bú rú shǒu zhōng 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望
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道德经原文 多闻数穷 多言数穷
多言数穷,是传世本的本。民间流传的本基本上都是这么写的。而“多闻数穷”是1973年马王堆出土了汉初老子甲乙本,当中2个本的老子,内容均为“多闻数穷”。但是也不知道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原文。很可能应该取“多闻数穷”,因为年代很早,而又有2个本一起佐证。
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的中是什么意思
一、解答:话说多了就会影响、限制和羁绊自己的行动。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让人困惑,难以施行。不如虚静。二、拓展:1、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2、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含义是什么?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因此,“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是教诲我们,从心上来讲,要修养诚敬谦和的仁德。诚是真诚,敬是恭敬。内心有真诚,外面言行都表现得恭敬,敬人、敬事、敬物。自己能够谦卑,必定能够跟人和谐相处,这是仁德。有这种诚敬谦和的仁德,自然他就能够敏于事而慎于言。不用人教,不用刻意,他言语自然就会谨慎。所以这句话实际上是从事上来教我们存养仁心。《论语[2]》里有一段是“司马牛问仁”.司马牛是宋国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兄长叫司马桓,这个人不仁。为什么?他想谋反,想把国君(当时是宋景公)谋害了,自己可以当王。司马牛他跟他的哥哥相反,他是一个很有仁德的人,他不愿意参与到他哥哥谋反的计划当中。因为弑君篡位这是天下人皆得以诛之,会招来灭族之祸的。所以当时司马牛也非常地忧虑,忧国忧兄,他是进退两难。这个时候更需要慎言,说话稍不谨慎,可能会有难以挽回的过失。说到底,还是一个智慧的问题,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这个分寸的把握也要凭智慧。智慧从哪来?心地清净就有智慧了。人为什么没有智慧?多半因为有私情。私是自私自利,情就是感情用事。《大学》里面讲的,“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就是让我们心正,要放下私情。所以《道德经》上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讲话,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没有经过再三的思考就说话,那这后果可能是很可怕的.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