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刀()()”「刀笔吏」

2025年04月14日成语大全17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刀笔吏”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古代“刀笔吏”一词是怎么来的?、刀笔吏是什么?、刀笔吏的出处、求“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如何解释?、刀笔吏是什么意思?、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刀笔吏”的词条资料
2:古代“刀笔吏”一词是怎么来的?
3:刀笔吏是什么?
4:刀笔吏的出处
5:求“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如何解释?
6:刀笔吏是什么意思?

成语“刀笔吏”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dāo bǐ lì
成语简拼:DBL
成语注音:ㄉㄠ ㄅ一ˇ ㄌ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三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刀笔老手、刀笔之吏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 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
成语用法:刀笔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痞。
成语造句: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8回:“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
英文翻译:pettifogger

成语“刀笔吏”的扩展资料

1. 古代“刀笔吏”一词是怎么来的?
“刀笔吏”这个词一般来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往更久远的来说就要追溯到青铜时代了。在青铜时代有一种青铜器叫做“削”。“削”应该是用来削东西的吧。我们知道,在纸没有发明之前,我们写字用的都是竹简。如果,字写错了,就用刀削掉重写。所以说,在古代读书人或者政客一般都会随身带着笔和刀,刀就是为了防止写错字将错误改正。由于刀和笔一起使用,人们就称这样的文职官员为“刀笔吏”。这是最初的“刀笔吏”。
后来,人们又将特将讼师幕僚称为“刀笔吏”。意思就是说这个人精通法律规则,写文章文笔犀利,用笔像用刀一样。这些“刀笔吏”用刀一般的文笔,经常将许多处理不了的案件像扭转乾坤一样将本不能获胜的案件扭转过来。最终就是无中生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事情转化为另外一种形态。
最初有明确记载“刀笔吏”的是战国策和汉书。在古代,我们有许多名人曾经都当过刀笔吏,比如萧何。“刀笔吏”到了清朝的官场,更是将其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很多人犯了罪就会花重金去讨好这些“刀笔吏”,让他们为自己写好措辞,很多情况下,本来不好的事情,经过“刀笔吏”这么一描述,就会化险为夷。
如果放在现在,“刀笔吏”或许和现在的律师有着相似的地方。这纯个人观点。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刀笔吏是什么?
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在古代,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刀笔吏的出处
《战国策·秦策五》:“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汉书·张汤传》:“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
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求“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如何解释?
而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16),而刀笔吏深文巧诋(17),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18),以胜为功。上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19),欲诛之以事。(16)面触:当面冒犯指责。 徒:只是。怀诈饰智:心怀奸诈而外逞智巧。饰:装饰于外,此指显露。 取容:傅取对方的欢心。(17)深文巧诋:深抠文法,巧言进行诋毁。(18)反其真:恢复事实真相。 (19)唯:虽然,纵然。说:同“悦”,喜欢。而汲黯常常诋毁儒学,当面抨击公孙弘之流内怀奸诈而外逞智巧,以此阿谀主上取得欢心;刀笔吏门苛究深抠法律条文,巧言加以诋毁,构陷他人有罪,使事实真相不得昭示,并把胜狱作为邀功的资本,于是皇上越发地倚重公孙弘和张汤,公孙弘、张汤则深恨汲黯,就连皇上也不喜欢他,想借故杀死他。要全文翻译的话下面一个网址里有的
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刀笔吏是什么意思?
刀笔吏的由来“吏”在中国古代的职责经常是世的,他们一般都不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而是接受技能教育。对于“吏”者,“从政”是一种工作,他们的职责是按照既定的规章和条例完成日常、程序性的事务。我们平日里常说的“刀笔吏”一词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 在我国历史上,较早的正式书写都是写在竹或木制成的简上的。竹木简始于春秋时期,一直使用到公元四世纪才逐渐绝迹。由于简上的文字都是用毛笔蘸墨或漆汁书写在简片上的,所以一旦出现书写错误需要修改的时候,人们就使用一种被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后重写,叫做“刊”。“刊”的本意是“个性”的意思,成语“不刊之论”仍旧保留着这个原始的意义。这种青铜削又称作刀,一般长度为20厘米左右,非常便于携带。 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刀笔并用,因此历代的文职官吏也被称作“刀笔吏”。唐代张祜做有《从军行》一首:“少年金紫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飞。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后来发展到赞颂别人能写好文章时,也说成是“刀笔精通”。写好字的简用绳子编连起来,可以卷起来,叫做“册”。如果文章改动的地方较多,就得抽掉几片竹简,叫做“删”。“删”字从刀,也离不了“削”;把文章送给别人看,自谦的话是请予“斧正”,意即修改的地方太多,一个一个地“削”太费事,不妨就像用斧子一样一路大刀阔斧地砍过去。
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303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