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字是“贱”字的成语「贵少贱老」

2025年04月14日成语大全17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贵少贱老”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贵开头的四字词是什么?、贵开头的四字成语、少有什么成语、李敖都对不上来的对联“弟子三千,百贵。”200分请大家参与、表示很年老的词语、贱与俗之风盛行、贵少贱老kgup什么?等

目录索引:
1:成语“贵少贱老”的词条资料
2:贵开头的四字词是什么?
3:贵开头的四字成语
4:少有什么成语
5:李敖都对不上来的对联“弟子三千,百贵。”200分请大家参与
6:表示很年老的词语
7:贱与俗之风盛行
8:贵少贱老kgup什么?

成语“贵少贱老”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貴少賤老
成语读音:guì shǎo jiàn lǎo
成语简拼:GSJL
成语注音:ㄍㄨㄟˋ ㄕㄠˇ ㄐ一ㄢˋ ㄌㄠ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贵壮贱老、贵壮贱弱
成语出处:《史记·匈奴列传》:“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见“贵壮贱老”。
成语用法:贵少贱老作谓语、定语;指对待老年与青年的态度。
成语造句:“乌桓、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也”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乌丸者,东胡也……贵少贱老,其性悍骜。”《三国志·魏志·乌桓鲜卑东夷传》

成语“贵少贱老”的扩展资料

1. 贵开头的四字词是什么?
贵不可言 贵不期骄 贵不召骄 贵耳贱目 贵而贱目 贵古贱今 贵冠履轻头足 贵贱高下 贵极人臣 贵贱无常 贵贱无二 贵人多忘事 贵人多忘 贵人贱己 贵人善忘 贵少贱老 贵远鄙近 膏腴贵游 贵阴贱璧 贵远贱近 贵壮贱老 贵壮贱弱 贵在知心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贵开头的四字成语
贵不召骄、
贵在知心、
贵壮贱老、
贵壮贱弱、
贵阴贱璧、
贵远鄙近、
贵极人臣、
贵耳贱目、
贵远贱近、
贵无常尊、
贵不可言、
贵而贱目、
贵人多忘、
贵不期骄、
贵贱无二、
贵少贱老、
贵贱高下、
贵德贱兵、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少有什么成语
【傲慢少礼】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安老怀少】安:安顿;怀:关怀。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
【必不可少】绝对需要,指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弊多利少】指弊端超过有利。
【不可缺少】必不可少的。
【不少概见】概:梗概,大略。所能见到的只是一个梗概。指很难真正见到。
【长安少年】旧指都城里豪奢轻狂的贵家子弟。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抽:提取;补:补助。指提取多馀的补益不足的。
【辞多受少】辞:推辞掉。受:接受。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
【惨礉少恩】惨:严酷;礉:核实,引申为苛刻;恩:恩情。形容用法严酷苛刻。
【惨绿少年】宋钱易《南部新书》己、宋宋谠《唐语林·识鉴》、宋孔平仲《续世说·贤缓》均载有此事。本指穿淡绿衣衫的少年。后称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子为“惨绿少年”,本此。
【惨绿少年】惨绿:浅绿,指服色。原指穿浅绿衣服的少年。后指讲究装饰的青年男子。
【词少理畅】词:言词;畅:通行无阻。虽然言辞不多,但说理畅达。
【齿少气锐】见“齿少心锐”。
【齿少气锐】指年轻气盛,锐意进取。
【齿少心锐】年轻气盛,锐意进取。
【齿少心锐】指年轻气盛,锐意进取。
【丑媳妇少不得见公婆】比喻害怕见人而不得不见人。
【沉重少言】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亦作“沉厚寡言”、“沉重寡言”。
【短吃少穿】指衣食困乏。
【多多少少】或多或少。
【多可少怪】可:许可,允许;怪:责怪。允许的多,责怪的少。指对人比较宽容大度。
【多谋少断】能多方谋划,但缺少决断力。
【多凶少吉】凶害多,吉利少。
【多许少与】答应人家的多,给予人家的少。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
【多疑少决】决:决断。遇事疑虑很多,缺少决断力。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指男女相爱的感情多,胸怀大局的气概少。比喻文艺作品中男欢女爱多,社会斗争题材少。
【分甘绝少】绝:拒绝,引伸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反老为少】反:同“返”,返回;少:年轻。由衰老恢复青春。
【分文不少】丝毫没有短少。
【寡二少双】寡:少。很少有第二个。形容极其突出。
【寡恩少义】形容人冷酷无情、刻薄自私。
【寡见少闻】听的少,见的少。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膏粱年少】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寡情少义】寡:少。形容人冷酷无情,刻薄自私。
【贵少贱老】看重年轻力壮者而轻视年老体弱者。同“贵壮贱老”。
【寡闻少见】听的少,见的少。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寡言少语】言语很少。形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也形容心情沉闷,不爱讲话。
【花多子少】花虽开得很多,但果实却很少。多比喻妇人孕多而不育。
【好谋少决】好:喜爱,善于。善于谋划但缺少决断。
【悔其少作】指不满其年轻时未成熟的作品。
【会少离多】相会少,别离多。感慨人生聚散无常或别离之苦。
【厚重少文】厚重:敦厚稳重;文:文采。形容人稳重敦厚,质朴平实。
【尽多尽少】指尽其所有。
【侭多侭少】方言。犹言尽其所有。
【酒逢知己千杯少】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绝甘分少】绝:拒绝,引伸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忌克少威】忌克:忌恨贤能,欲出人头地;威:威信。形容猜忌、刻薄,没有威望。
【敬老慈少】尊敬老人,爱护儿童。同“敬老慈幼”。
【积少成多】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聚少成多】聚:集合,会合。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会由少变多。
【绝少分甘】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吉少凶多】凶:不吉利。指估计事态的发展趋势不妙,凶害多,吉利少。
【没魂少智】智:智慧。形容失魂落魄的样子。
【木强少文】木强:质朴而倔强;少文:缺少文采和礼教。形容人质朴倔强,不会文饰。
【离多会少】离别的时候多,在一起的时间少。
【狼多肉少】供不应求。
【劳而少功】少:不多。花了力气却只收到微小的效果。
【讷口少言】讷口:不善于说话。不善言谈,说话不多。
【男女老少】泛指所有的人。
【老老少少】指老人与小孩。
【立少观多】指略一作为而影响很大。
【年少气盛】指年纪轻,气势旺盛。
【老少无欺】对小孩和老人都不欺骗。
【年少无知】年纪轻,不太懂事。
【老医少卜】指医者以年老有经验为贵,卜者以年轻敢于决断为贵。
【翩翩年少】比喻男子年少俊秀,文采风流。
【翩翩少年】翩翩:形容举止洒脱。形容言谈举止洒脱的青年男子。
【轻薄少年】轻薄:放荡。比喻轻佻放荡的年轻人。
【缺吃少穿】指衣食困乏。亦作“缺吃短穿”。
【妻儿老少】指父、母、妻、子等全体家。同“妻儿老小”。
【裙屐少年】裙:下裳;屐:木鞋。裙屐是六朝贵族子弟的衣着。形容只知道讲究穿戴的年轻人。
【缺头少尾】形容残缺不全或办事不周到。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全。各种贤人、老少聚集在一起。
【妻贤夫祸少】祸:灾难。妻子贤惠丈夫在外灾祸就少。
【缺心少肺】心:心眼。缺少智谋。
【清心少欲】指保持心地清净,少生欲念。
【缺衣少食】衣食不足。指贫穷。亦作“缺食无衣”。
【人多阙少】指求官职的人多而空额少。阙,旧时指官职的空额。
【人烟稀少】人烟:指住户。指住户少。
【少安勿躁】少:稍微,暂时;安:徐缓,不急;勿:不要;躁:急躁。暂且安心等一会儿,不要急躁。
【少安毋躁】少:稍微,暂时;安:徐缓,不急;毋:不要;躁:急躁。暂且安心等一会儿,不要急躁。
【少安无躁】稍稍安静,不要急躁。
【少不更事】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少不经事】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少吃俭用】即省吃俭用。
【少吃没穿】缺少吃的,没有穿的。形容生活困难。
【少吃缺穿】缺乏衣食。比喻贫困。
【少成若性】指自幼形成的习惯就好像天性一样。
【少达多穷】达:得意;穷:不得意。形容得志时少,而穷愁失意时多。
【僧多粥少】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
【事烦食少】每日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可吃饭很少。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
【少见多怪】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后常用来嘲笑见识浅陋的人。
【少慢差费】数量少,速度慢,质量差,材料费。
【疏谋少略】计谋、策略很少。形容不善谋划。
【少年老成】原指人年纪虽轻,却很老练。现在也指年轻人缺乏朝气。
【少年老诚】指人年纪虽轻,却很老练。同“少年老成”。
【少女嫩妇】指年青妇女。
【三老四少】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少气无力】气不壮,没力量。形容精神不振。
【少私寡欲】寡:少;欲:欲望。指仆人的欲望很小。
【少所见,多所怪】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
【食少事繁】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同“食少事烦”。
【食少事烦】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
【少所许可】对人对事,很少中意、赞许。常指人的眼界高。
【少头没尾】比喻事物残缺不全或办事不周到。
【少头缺尾】比喻事物残缺不全。
【少条失教】指没规矩,无教养。
【少头无尾】形容残缺不全或办事不周到。
【少小无猜】猜:猜疑。指男女幼小时一起玩耍,天真无邪,不避嫌疑。
【少言寡语】指平时说话不多。
【少衣缺食】缺乏衣食。比喻贫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少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少壮派】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一群人。指思想邀进,敢做敢想的年轻人。
【天上少有,地下难寻】形容极其少有,珍贵。
【五陵年少】指京都富豪子弟。
【五陵英少】指京都富豪子弟。同“五陵年少”。
【无情少面】不讲情面。
【凶多吉少】凶:不幸;吉:吉利。指估计事态的发展趋势不妙,凶害多,吉利少。
【闲话少提】没有用的话就不要说了。多用于章回小说,也指说话和写文章不要扯远。
【闲静少言】不爱说笑,很少讲话。
【言简意少】简:简练。语言简洁,内容贫乏。
【有你不多,无你不少】指无关紧要的人,可有可无。
【遗老遗少】遗老:旧称前朝的旧臣;遗少:留恋旧时代的少年。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朝的老人和青年。也泛指留恋过去、思想顽固陈旧的人。
【以少胜多】用少量兵力战胜强大的敌人。
【英雄出少年】杰出的人物大都从年轻人中产生。
【优游少断】优柔:犹豫不决。指遇事犹豫,不果断。
【争多竞少】为得到的多少而争吵。形容过分计较。
【争多论少】为得到的多少而争吵。形容斤斤计较。
【重厚少文】持重敦厚而少于文饰。
【资浅齿少】资历浅,年纪轻。
【众少不敌】众:多;敌:抵挡。少数敌不过多数。
【众少成多】犹积少成多。指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少变多。
【主少国疑】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
【粥少僧多】比喻东西少而人多,不够分配。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4. 李敖都对不上来的对联“弟子三千,百贵。”200分请大家参与
弟子三千,百贵
须弥十万,一尊
解析:
须弥:“须弥”一词原是梵文音译,相传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在佛经中也称为“曼陀罗”。俗用法中泛指大山,有“纳须弥于芥子”之言。
同时须弥山在佛教中极具意义,它又称须弥楼。据佛教观念,它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为佛家的宇宙观。借此为“一尊”。在此“一尊”同时也代表佛教的最高果位。
须弥十万:佛经有言“千中千界名为大千世界。则有十万须弥等故名三千大千世界。”在此指万千世界。
下联:须弥十万,一尊 的意思就是千界万物中,只有一种境界是最尊贵的。
词语:
用山名,有:须弥山(现实中在银川有须弥山),十方山(陇西),万寿山(北京),一担山(辽阳)。
用佛家中可类比的名词,有:须弥界、十法界、万象世界、一真法界,具体解释就不罗列了。
可惜对佛学领悟不够,或许有以须弥、十、万、一为名的典籍,我还不了解。
用字及平仄对仗:
弟子、须弥均为并列关系的名词,三千、十万、百、一均为数词,贵、尊均为形容词。平仄基本对仗。
前面看到有“画知语”对出的一联:道典十二,一理
词语和对仗方面略有参差,也不失为一个好联。
UYNAF[原创]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表示很年老的词语
白发青衫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ái fà qīng shān,意思是指年纪很大了,却还没有什么成就。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贱与俗之风盛行
代货币,银两与制钱并行流通。在一般情况下,国家度支和大宗交易多用银,“国家地丁课程俸切捐赎,无不以银起数”〔1〕,“部司库藏,皆以银为出入”〔2〕。铜钱主要用于平民百姓与商人进行交换等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便是农民以谷帛易钱,以钱购物,交纳赋税不能直接以钱文,而必须折色兑银缴纳。因此,银与钱在流通中的比价如何,对国计民生影响甚巨。从嘉庆年间即19世纪初期,银贵钱贱的问题逐步显现,鸦片战争爆发后,这一问题愈益严重,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化。
一、银贵钱贱之缘起
清代,银与钱的比价,清初定为纹银每两当制钱一千,流通于市场。这一规定虽然只在清初短期内如此,但无形中却成为整个清代银与钱比价的标准,即是以此作为判断银钱贵贱的尺度。
清前期,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幅度不大。但到嘉庆年间,白银外流日甚一日,银与钱的比价开始发生巨大变动,银贵钱贱以直线上升的趋势发展,以致道光末年每银一两所换制钱达二千余文,银贵钱贱从而成为严重困扰社会和危害劳动人民的瘤疾。
二、道光末年银贵钱贱加剧之状况
鸦片战争前,由于银元冲击所引起的白银折耗和鸦片走私导致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问题已十分严重,清政府曾采取多方面的对策,但未能收效。在鸦片战争前夕,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3〕,较清初年一千文已增加近2/3。鸦片战争后,一方面由于此前导致银贵钱贱的原因并未消除,另一方面随着国内贸易的扩大,对白银的需求增加,也对银钱比价产生了影响。更重要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西方侵略者的掠夺和巨额战争赔款,以及大量倾销产品和鸦片贸易合法化所导致的外贸逆差的扩大,使白银外流的情况更为惊人。据统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直接掠夺商民和官府库银及现金,计7302894元银元〔4〕,加上《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两项合计,至少在2830万元以上;又据彭泽益综合考订各种不同的估计所得出的统计数字表明,自1843—1846年间中国对外贸易逆差输出白银约有 3900—4700多万银元。而1847—1848年间,据估计中国每年须以白银支付的贸易逆差约为1000万银元〔5〕。由此可知,从1843—1848年,中国白银净出数为六七千万元之多(不包括战争赔款)。合计19世纪三四十年代(1830—1848年)白银外流的总数,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竟达1.2亿两以上。这巨大漏卮,相当于道光年间每岁财政收入四千多万两的三倍还多,怎么不使中国市场银两稀少,银贵钱贱呢?如马克思所说的“天朝的白银几近涸竭”〔6〕了。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道光末年银贵钱贱的情况日趋严重,到1844年,据王庆云《纪银钱价值》中载:“今银价每两二千,较昔平时钱价益倍之,较贵时几及三倍。”〔7〕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8〕。1846年包世臣在《致前大司马许太常书》中说:“南方银一两皆以二千为准,北方闻更甚于此。”〔9〕至于1847至1850年间的情况,彭泽益根据直隶宁津县大柳镇一家商店帐册的记录,以战前的1821—1836年银钱比价为指数(100)进行推算,此数年银与制钱的兑换额分别为:1847年2167.44文,1848年2299.34文,1849年2354.98文,1850年2230.32文。这份有代表性的材料基本反映了当时全国银钱比价波动的情况。道光末年,银钱比价已是嘉庆初年与鸦片战争前的一倍,甚至更多。
三、银贵钱贱对国计民生危害之巨
银钱比价的急剧变动,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的阵阵痉挛,给国民生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对金融信用行业的影响。在鸦片战争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钱庄(钱铺、钱店、钱局)、银号、票号等通融银钱的信用机构,在全国各省已普遍存在,它们或经营银钱兑换或款项存放或发行钱票,其活动相当活跃,在银贵钱贱的情况下,信用行业的经营者们有的虽借银价日昂之机,进行投机活动,牟取了暴利,但大多数却难以逃脱因银贵钱贱、投机失利的命运,因为“民恐钱票化为废纸,必争就钱庄取钱,旬日之间,远近麇至,钱庄大者犹可挹注,其小者猝不能应”〔10〕,结果只能“关门逃匿”。如北京向为商贾云集之地,钱票尤其盛行,鸦片战争前计有钱铺千余家,但因经营失利而“关闭十有二三”,所存票帖“大半无从追讨”〔11〕,以至经营信用的庄主、票主等因不能维持信用而纷纷破产,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这对我国近代信贷金融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对商业的影响。由于民间各种贸易,往往大宗论银,而零卖论钱,“银贵以来,论银者不加而暗加,论钱者明加而实减,以致商贾利薄,裹足不前”〔12〕。同时,由于社会购买力的降低,“银贵钱贱,民之生计既艰,商之货物不售”〔13〕,以致道光末年“富商大贾倒罢一空,凡百贸易,十减五六”〔14〕。至于小商小贩,因其规模小、资金少,主要经营居民生活日用品,靠批发与零售之间的价格差额和销售量获取微薄之利,然而在“市肆贸迁,百物随银腾贵”〔15〕的情况下,这种价格差额愈来愈小,而一般购买力的萎缩又使销售量很难保证,这样,本小利薄的小商小贩不能不陷入贫困。骆秉章在其奏稿中承认:“向之商贾,今变而为穷民;向之小贩,今变而为乞丐。”〔16〕商业贸易因而发生了严重的萧条。
3.对手工业的影响。由于手工业者的经营特点是将自己的全部产品作为商品出售,购进所需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以从事再生产,这决定了他们对市场具有特别的依赖性。市场上银钱比价的巨大波动,使他们在卖出自己的产品换取制钱,购进较大宗的原料用银两支付的过程中,备受银贵钱贱之苦。如吴嘉宾所说“凡布帛菽粟佣工技艺以钱市易者,无不受其亏损”〔17〕,从而导致了手工业者因不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而大批失业。
4.对农民和农业的冲击。面对银贵钱贱所引起的社会危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和经济利益,总是把危机转嫁于劳动人民身上,他们所受冲击最为猛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银贵钱贱客观上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农业劳动力的价值大大地贬低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中国的经济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并开始解体。农民(特别是东南沿海及其附近的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日益紧密。市场之波动、货币价值之涨落,与他们的经济生活休戚相关,他们自然也就无法逃脱银贵钱贱的打击。因为在白银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制钱的价值大大下降了。而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所换取的是价值日贱的制钱,这就意味着农民劳动产品的价格实际上发生了大幅度的跌落,无形中暗受其苦。道光末年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银币耗,农夫织妇,毕岁勤动,低估以售之,所得之钱不可输赋”〔18〕的现象,农民受害之深,昭然可见。
其二,银贵钱贱加剧,封建官府和地主为转嫁负担,肆意盘剥农民。由于“银价昂贵,每届征收钱粮,比照先年银价,已及三倍,而官复以钱易地倾泻火耗”,加上解运周折,“繁难特甚”〔19〕。官府征办钱粮的负担的确较以前增加不少。同时,政府规定交纳赋税必须用银,银价的上涨也必然加重作为田赋征收对象的土地占有者——业主的负担。直隶宁津县大柳镇市场主要农产品及手工产品零售价与白银购买力的比较表中表明,同样数目的银两,在1821—1836年间能买米一石,到1843年就能购米一石三斗四升,到1850年能购一石五斗六升,也就是说,由于需要用农产品出售换钱兑银以交纳田赋,即使赋税征额没有增加,在1843—1850年间,随着银价的上涨,赋税承担者的实际负担已增加了34%—56%,更何况官府并非自守岁取之常。如丁履恒《钱币议》中载:“官吏虑其如此(指市侩抬高银价所致之亏累),当夫定价征收之日,不得不多加其数以备折阅,不肖者遂因而生心,信称浮折。”〔20〕因此,地主和自耕农完纳赋税力不能支。据曾国藩奏称:“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钱一千。今日两银换钱二千,则石米仅得银一两五钱”〔21〕,以致业主“动以昔日两年之赋,足今一年之额”〔22〕。地少产薄的自耕农已是“倍形竭蹶”,他们不堪银贵钱贱的打击和官府的科派,纷纷“以田易命”〔23〕,失业而沦为佃农或游民。即便中小地主亦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打击。由此发生连锁反应:银贵钱贱的加剧,对清政府的财政造成了严重威胁,使中央不得不催逼于地方;地方官府因受赔累而相率倍取于民;地主苦于亏折又将增加的负担诛求于佃户,使银贵钱贱所带来的灾难最终落在农民头上。这大致反映了当时各省农民所受剥削日益加重的一个总趋势。
5.对清政府财政的影响。银贵钱贱的加剧,使清政府的财政税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要表现为税收短缺、国库空虚、度支日继。税收短缺,原因首先在于银贵钱贱使各直省不能将地丁钱粮遵额解送部库,拖欠之风盛行。清政府规定,各地征收赋税,在上交给户部时,必须以锭银解进,而老百姓交纳钱粮,多用制钱折色,这样官府就得将钱按市价兑换成银再铸成银锭,解运。但在银价日昂的情况下,每当官府批解钱粮时,市侩趁机抬高银价,“往往有今日批解钱粮而明日银价骤下”〔24〕的现象,加上火耗及解运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折耗,使得官府也受了不少赔累。据黄爵滋奏称:“各省州县地丁漕粮,征钱为多,及办奏销,皆以钱易银,折耗太苦,故前此多有盈余,今则无不赔垫”〔25〕。由于解送钱粮的赔垫,加上水旱兵革,岁不绝闻,开支日益增多,各省的财政状况已极为窘困。因此,往往“将例解银两藉词任意迁延”,或“请留款待用,或请免拨他省,或请归还原垫”,以致“入册报拨款,甚寥寥”〔26〕。据户部报告,1843年以前统计全国各省积欠地丁等项共合银593.48万两,从1843年至1847年上半年止,各省欠地丁银为206.48万两,到1847年底,各省续欠地丁银总额达106.53万两,共计银906.49万两,截止1848年底,各省陆续完报并豁免的地丁银共280万两,还欠626万两之多〔27〕。这一数字接近于战后国库每年贮存的银数。其次,是关税税源的枯竭。由于“银价日昂,商贾畏累不前,百计偷越”〔28〕,不仅商业活动大为减少,偷税漏税情况十分普遍,因此关税收入亦渐形亏短。再者,从盐课方面看,由于银价昂贵,而“各省盐商卖盐俱系钱文,交课尽归银两,昔则争为利薮,今则视为畏途”〔29〕。盐商亏累甚重,不能照常经营,私盐则趁隙充斥市场,使得盐务俱形疲弊,盐课因之大大缺额。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见,银贵钱贱使清政府国库的主要财源几近枯涸,不能向国库输送足够的银两,从而使国家的财政处于极度窘迫的状态。在鸦片战争前收支两抵尚余551万余两〔30〕,而战后每年的财政结余却明显地减少了,最多的1847年也只有380余万两,而最少的年份竟只有几十万两(1843年35.9万余两,1849年55.6万余两)〔31〕 。
总之,由于“银贵钱贱”的日益加剧,各业因之衰败凋敝,人民深受其苦,清政府因而陷入“税金不能入库,国家濒于破产”的危险境地。饱受剥削压迫,财尽苦极,走投无路的广大农民,被迫铤而走险,道光末年全国各地抗捐抗租斗争和会党起义此起彼伏,预示着一场大规模的人民反抗斗争即将到来。因此,可以说道光末年“银贵钱贱”加剧所引起的严重杜会问题,是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步痕旅游网想法:这和我们现在用的金本位制一样,叫做银本位制,因为是稀有金,价值是稳定的,遇到天灾人祸,通货彭涨,他照样不贬值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7. 贵少贱老kgup什么?
万壑千岩千差万别无胫而至蹈矩循彟快意当前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303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