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字的成语「正言不讳」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正言不讳”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乾隆的弟弟弘昼为什么不用改名字避乾隆名讳、不什么什么讳的成语、“讳”的读音是什么?是什么意思?、讳可以组什么词?、正言不讳造句?、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什么意思、等
目录索引:
1:成语“正言不讳”的词条资料
2:乾隆的弟弟弘昼为什么不用改名字避乾隆名讳
3:不什么什么讳的成语
4:“讳”的读音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5:讳可以组什么词?
6:正言不讳造句?
7: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什么意思
成语“正言不讳”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zhèng yán bù huì
成语简拼:ZYBH
成语注音:ㄓㄥˋ 一ㄢˊ ㄅㄨˋ ㄏㄨㄟ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直言不讳、直言无隐、自认不讳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卜居》:“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说话爽直,毫无忌讳。
成语用法:正言不讳作定语、状语;指直说。
成语造句: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唐 苏试《〈凫绎先生文集〉叙》
成语“正言不讳”的扩展资料
1. 乾隆的弟弟弘昼为什么不用改名字避乾隆名讳1、首先跟乾隆与雍正的执政观不同。雍正的执政观相对严苛,而乾隆一上台就宣布要“以宽为政”,而名字避讳就是此执政观的一个体现。
2、其次,乾隆认为,因为皇帝一个人而要求所有皇子改名字是不符合“孝悌”观念的。“孝”指的孝顺父母,名字是父亲所赐,强迫兄弟改名是对父亲的不敬;“悌”是友爱手足,强迫兄弟们改名同样是对手足不够亲善的表现。而这两点恰恰是儒学道义中最受推崇的德行。
3、基于以上原因,清朝自乾隆皇帝开始形成了皇帝名讳自行回避的策略,就是不改其他人的名字,只改皇帝的名字。
4、在雍正帝胤禛继位后,即下令兄弟们把“胤”改成“允”,以避讳。当十三爷怡亲王去世后,特殊表彰,由“允祥”恢复“胤祥”。
乾隆帝即位后,没有要求兄弟们改名字。在禅位后,将嘉庆帝永琰改名为颙琰,以避免其他兄弟们改名。道光帝也是类似,以绵宁改为旻宁。后来的几位皇帝自己或兄弟们都不再改名了,直到大清亡了。
扩展资料:
清人人关以前是不避讳的。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是后来根据满文音译的,当时既没有避讳习俗,也没有汉名,所以不避讳。至今满文研究者仍常把努尔哈赤译为努尔哈齐,认为这才与满语相符。
顺治帝名福临,是人关后第一位皇帝,入关时才6岁,但名字早就有了“福临”二字,虽说如同他的年号“顺治”一样,用汉语解释很有开国吉祥的寓意,但实际是满文名字的音译。
传说顺治帝曾说朕有福,不能因此就令天下人无福,所以不避讳。笔者未见出处。
查清代档案,直到清朝灭亡,福、临二字经常出现,顺治帝给他的第二个儿子取名福全,顺治帝的孙子雍正帝给他的第七、八、九这三个儿子取名福宜、福惠、福沛(可惜这三个孩子没福,都夭折了),可见顺治帝的讳是不避的。
清之避讳,自康熙帝之汉名玄烨始,康熙以前不避也。
康熙帝大量接触了汉文化,取了汉文名字,在文化管制方面也更加严格。涉及皇帝名字的时候,就要回避。例如康熙帝的御名叫玄烨,凡写字刻书,都要以元代玄,以煜代烨。
例如《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要改为“元之又元,众妙之门”,紫禁城北的玄武门改为神武门,《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黄”改“天地元黄”,等等。但康熙时期有关避讳的案件很少,雍正乾隆时期最为严格。
乾隆帝名弘历(历),即位后,大学士鄂尔泰等奏请避御名。乾隆帝认为:“避名之典,虽历代相沿,而实乃文字末节,无关于大义也”,此建议“不必行”,以后“凡遇朕御名之处,不必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避讳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历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不什么什么讳的成语
不讳成语 : 供认不讳、 不讳之门、 正谏不讳、 毫不讳言、 临文不讳、 不讳之朝、 直言不讳、 正言不讳、 自认不讳、 讳恶不悛、 不讳之变、 直认不讳、 不讳之路摘自www.gyjslw.com
3. “讳”的读音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读音:[huì]
部首:讠 五笔:YFNH
释义:1.避忌,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 2.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组词】
不讳[bù huì] 不隐讳。 《楚辞·卜居》:“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 汉 王充 《论衡·效力》:“ 谷子云 、 唐子高 章奏百上,笔有馀力,极言不讳,文不折乏,非夫才知之人,不能为也。” 宋 苏轼 《上韩...
犯讳[fàn huì] 旧时指不避尊亲或上级的名讳
避讳[bì huì] 封建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bì hui] 忌讳;由于道德或审美的原因或可能遭到危险而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
讳言[huì yán] 因有所顾忌而隐讳不说
隐讳[yǐn huì] 因有难言之隐或忌讳而隐瞒不说
“讳”为谜底的谜语:伟人虽逝话犹存(打一汉字)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讳可以组什么词?
避讳,隐讳,忌讳,不讳,直言不讳,讳疾忌医,讳莫如深,不讳之路,正言不讳,无可讳言,临文不讳,连讳,国讳,家讳,空讳,上讳下讳。无所忌讳,入门问讳,密讳,讳兵畏刑。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5. 正言不讳造句?
2、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我的缺点。3、这个犯罪嫌疑人对他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4、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我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对我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什么意思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出自屈原的《卜居》,意思是事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
原句如下: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
【释义】所谓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长处;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您(还是)按照您自己的心,决定您自己的行为(吧)。龟壳蓍草实在无法知道这些事啊!
《卜居》作品介绍:
《卜居》是《楚辞》中的一篇。“卜居”的意思是占卜自己该怎么处世。相传为屈原所作,实际上是楚国人在屈原死后为了悼念他而记载下来的有关传说。文章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了屈原的愤慨和不满,歌颂了他坚持真理、不愿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
《卜居》原文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卜居》参考译文
屈原已经遭到放逐,三年了不能与楚王相见。竭尽智慧效忠君王,而仍被阻隔于小人的谗言。心中烦闷思虑紊乱,不知应该怎么办。就去拜见太卜郑詹尹说:“我有许多疑惑之事,愿请教先生帮我决断。”詹尹数好筹策拂拭龟壳说:“您将有什么见教之言?”
屈原说:
“我应该诚实勤恳抱朴尽忠?
还是无休无止送往迎来八面玲珑?
应该除草助苗努力耕耘?
还是游说贵以求取虚名?
应该直言不讳不怕危及自身?
还是贪图世俗富贵苟且偷生?
应该远走高飞保全真性?
还是阿谀逢承屈己从俗,奴颜婢膝地取媚妇人?
应该廉洁正直清白自处?还是圆滑嬉笑,如油脂滑腻似熟皮柔能缠柱?应该气宇轩昂像矫健的千里驹?还是像水中的野鸭飘浮不定随波逐流,苟且保全身躯?应该与骏马并驾齐驱奔驰?还是追随劣马的步子?应该与天鹅并着翅膀飞翔,还是与鸡鸭争抢食粮?这到底哪个吉利哪个凶险?哪样不能做哪样可以干?世道浑浊秽恶不清,薄薄的蝉翼被认为很重,千钧之物却被认为太轻;发音宏亮的黄钟被毁坏抛弃,鄙俗的瓦釜之声却被说成雷鸣;谗佞的小人趾高气扬,贤能之士却没有声名。叹息着只能默默不出声,谁知道我的廉正坚贞?”
詹尹于是放下筹策辞谢说:
“一尺有嫌它太短之处,
一寸有觉其够长之时;
美好的事物也会有所不足,
高深的智慧也会有所不知;
卦数的推算有所不及,
神灵的法力有所不至。
用您自己的心去思考,
按您自己的意愿行动,
龟卜蓍占实在不能料知此事。”
屈原简介: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一字行;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自称颛顼的后裔。 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