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字结尾的成语「鼎分三足」

2025年04月02日成语大全29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鼎分三足”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鼎分三足是不是成语、三分鼎足是何意?出自于哪?、鼎分三足的意思及成语故事、摆放三足鼎和四足鼎有什么区别?、等

目录索引:
1:成语“鼎分三足”的词条资料
2:鼎分三足是不是成语
3:三分鼎足是何意?出自于哪?
4:鼎分三足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5:摆放三足鼎和四足鼎有什么区别?

成语“鼎分三足”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dǐng fēn sān zú
成语简拼:DFSZ
成语注音:ㄉ一ㄥˇ ㄈㄣ ㄙㄢ ㄗㄨ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鼎足三分
成语出处:《水浒传》第二十回:“今番克敌制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见“鼎足三分”。
成语用法:鼎分三足作宾语、定语;指三方分立。

成语“鼎分三足”的扩展资料

1. 鼎分三足是不是成语
【成语】:鼎分三足【拼音】:dǐng fēn sān zú【解释】: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鼎足三分”。【出处】:《水浒传》第二十回:“今番克敌制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三分鼎足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比喻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并立对峙。也形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刘邦的大将韩信统率大军荡平了齐国,派人去向刘邦请求说:“齐国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如果不暂立一个王来镇压它,形势肯定不稳。希望让我暂代齐王,这对稳定当前局势较为有利。”
刘邦当时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处境不利,只得同意韩信当齐王。
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大势后认为,韩信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韩信说:“一个人的贵贱,看骨骼形相;喜忧,看脸上气色;成败,看他的性情和决断大事的能力,用这三条来看相,保证万无一失。”韩信就请他看相。蒯通望着韩信,良久,又让韩信转过身去,想了一会,说道:“您的面相,将来最高不过封侯,而且还有性命危险;从您的背影看来,将来却是贵不可言。”
韩信感到不可理解。
蒯通说:“楚汉相争,旷日持久,百姓怨恨。平庸无能的人,断不能平息这场战争。你如果帮助汉王得了天下,将来不过封侯,而如果背叛汉王自立,您就可以跟楚汉三分天下,像鼎的三足一样相互对峙(三分鼎足)。这样,刘、项谁也不敢先动手。以您的雄才大略,去阻止楚汉的争斗,这样做顺应了百姓的愿望,谁不感谢您的恩德?天下诸侯,一定会服从。天赐良机,切莫错过,否则,您现在帮刘邦,将来反受其祸,望您三思啊!”
韩信听了蒯通之言,觉得进退两难,最后还是决定不背叛刘邦而落不义之名。后来韩信在垓下用“四面楚歌”之计,逼得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得了天下。韩信被封淮阴侯,但刘邦总怀疑他会造反,而且蒯通的言论也传到耳中,于是乘韩信不备,让吕后把他诱杀了。来自www.gyjslw.com
3. 鼎分三足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三分鼎足拼音:sān fēn dǐng zú解释: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成语故事:     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韩信不听蒯通的意见,最后被吕后诱杀。
摘自www.gyjslw.com
4. 摆放三足鼎和四足鼎有什么区别?
区别:三足鼎为阳鼎,四足鼎为阴鼎,祭天则用三足鼎,祀地则用四足鼎

介绍: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
概述: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 旌表功绩,记载盛况。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的铜鼎。
分类: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 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 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 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后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 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 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 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 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 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 制沉雄厚实, 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 青铜艺术品。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303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