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急()()”「风急浪高」

2025年02月17日成语大全26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风急浪高”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风急浪高不伐舟什么意思、英吉利海峡为何冬季风急浪高,夏季风浪小?、好望角风急浪高是在南半球的冬季还是夏季?、形容风大浪急的成语10个、风急浪高的近义词是什么?、风急浪高和惊涛骇浪哪个更大、风急浪高是什么意思等

目录索引:
1:成语“风急浪高”的词条资料
2:风急浪高不伐舟什么意思
3:英吉利海峡为何冬季风急浪高,夏季风浪小?
4:好望角风急浪高是在南半球的冬季还是夏季?
5:形容风大浪急的成语10个
6:风急浪高的近义词是什么?
7:风急浪高和惊涛骇浪哪个更大
8:风急浪高是什么意思

成语“风急浪高”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fēng jí làng gāo
成语简拼:FJLG
成语注音:ㄈㄥ ㄐ一ˊ ㄌㄤˋ ㄍㄠ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波涛汹涌
成语出处:《文汇报》1992.3.2:“出海口附近波涛汹涌,风急浪高。” 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形容风浪很大
成语用法:风急浪高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风浪很大。
成语造句:江上风急浪高,我们得小心行船

成语“风急浪高”的扩展资料

1. 风急浪高不伐舟什么意思
风急浪高不泛舟意思是风很大,浪很猛的时候不要去划船,因为有翻船的危险,这是劝大家不要冒险行事,看到危险要规避,跟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是一个道理。
来自www.gyjslw.com
2. 英吉利海峡为何冬季风急浪高,夏季风浪小?
查阅“中国科普博览”网可以读到这样的解释:
中、高纬度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地理条件和其它自然因素都比较复杂,这里存在着比低纬度要强大得多的冷流和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在这个过渡地带内的水温变化最剧烈,其相邻两边水温的差别也最显著。在冷流和暖流上面流过的空气,必然会受到水温对它的影响,例如:在冷流上面流过的空气会变冷;在暖流上面流过的空气会变暖。这样,在冷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往往成为冷暖空气的分界面,称为“锋面”。“锋面”附近往往容易形成风暴。因为中、高纬度的冷暖流过渡地带,比低纬度的过渡地带要强大,所以、中高纬度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比低纬度海洋狂风恶浪频繁而厉害得多了。
在中、高纬度,这个过渡地带的形成,从大气环流来看,是由于从高纬度来的东北风和偏东风,以及从副热带北缘来的西南风和强西风,在这一地区汇合的结果。但这个“带”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逐渐移动的;夏季往北移,冬季向南移。冬半年,这个“带”多半处在中、高纬度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冷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上。这时冷暖流的水温差,加剧了冷暖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异,这就助长或加强了风暴的产生与发展。夏半年,这个“带”向北移到更高的纬度去了。因此,中、高纬度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狂风恶浪,在冬半年比夏半年强烈而频繁。(一句话就是在盛行风影响下形成的洋流会随着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出现空间位置的变化)
由以上论述可以得出两个相关结论:
①中高纬度大西洋(包括英吉利海峡)上盛行西风之所以强劲重要的原因是寒暖流交汇形成锋面,锋面附近往往容易形成风暴――而并非就是因为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的气压梯度增大。
②该锋面冬季南移在英吉利海峡一带助长或加强了风暴的产生与发展,夏季北移到更高的纬度因此该海峡附近夏季风力较小。
要说明的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锋面又与极锋(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相遇形成的锋面)重叠更加剧了它们所在区域的空气涡旋的发育和海上风暴的形成。同样,极锋也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英吉利海峡题混淆了气压形成的热力原因与动力原因及由此产生的性质差异。
2.夏季英吉利海峡风力较小的真正原因应是极锋与寒暖流之间的锋面移到北纬60o,使位于北纬4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好望角风急浪高是在南半球的冬季还是夏季?
7月份,是在南半球的冬季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形容风大浪急的成语10个
波涛汹涌 惊涛骇浪 风起云涌 巨浪滔天风卷残云狂风大雨翻江倒海 白浪掀天 浪淘风簸 风急浪高 劈风斩浪 冲风破浪
摘自www.gyjslw.com
5. 风急浪高的近义词是什么?
大风大浪 希望能帮到你
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6. 风急浪高和惊涛骇浪哪个更大
惊涛骇浪吧前者只是一种状态,后者已经吓人了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7. 风急浪高是什么意思
风急浪高:表示路程艰险,也比喻是一展身手的好机会。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30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