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直”「正直公平」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正直公平”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公平和公正的区别?、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是什么成语、公平正直的动物是什么动物、能体现正直的词语、如何理解公平,正直,正派,尊重是人格魅力之本、填写关于正直公平公正的成语不什么不什么、有关公平的名言警句?为人正直公平处事的中外名人有哪些有什么成语是形容人正直的形容公平正直的人的成语公平正直的动物是什么动物"公平"和"公正"的区别??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意思翻译为人正直的故事等
目录索引:
1:成语“正直公平”的词条资料
2:公平和公正的区别?
3: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是什么成语
4:公平正直的动物是什么动物
5:能体现正直的词语
6:如何理解公平,正直,正派,尊重是人格魅力之本
7:填写关于正直公平公正的成语不什么不什么
8:有关公平的名言警句?
成语“正直公平”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ZZGP
成语注音:ㄓㄥˋ ㄓˊ ㄍㄨㄥ ㄆ一ㄥ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正直无私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王闰香夜月四春园》:“我平日所行正直公平,所断之事并无冤枉。”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公正不偏,处事公道
成语用法:正直公平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造句: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53回:“你要能够办得正直公平,使世无冤鬼,人无鬼祟。”
成语“正直公平”的扩展资料
1. 公平和公正的区别?公平和公正的区别:1、公平和公正这两个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公平”的侧重点则在于公平尺度;“公正”的侧重点是在公正、正义的价值取向方面。《辞源》对于公正的解释是:“不偏私,正直”;对于正直的解释是:“不偏不曲,端正刚直”;而对于公平的解释则很简洁:“不偏袒”。2、公正和公平这两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公正和公平的概念是人们平时的习惯用语,意思差不多,可以通用。但广义上的公正和公平的概念不宜用于正式的场所。狭义上的也就是严格意义上的特别是理论层面上的公正和公平这两个概念,则各自有着明确的含义,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别。3、公正和公平侧重点不同:所谓社会公正,就是指“给每个人他(她)所应得”;而所谓社会公平,则是指对待人或对待事要“一视同仁”。显然,公正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它所侧重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且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 而公平则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它所强调的是衡量标准的“同一个尺度”,即:用同一个尺度衡量所有的人或所有的事,或者说是强调一视同仁,用以防止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采取不同标准的情形。至于尺度本身是不是合理、正当的,公平就不予以考虑了。所以,凡是公正的事情必定是公平的事情,但是公平的事情不见得是公正的事情。这是公正和公平的最为重要的区别。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2. 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是什么成语
关于正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案萤干死】:书案上借以照明的萤火虫都干死了。形容正直的读书人做官被贬或死后,居处荒凉的景况。
【秉公任直】:持心公正,处事正直。
【不宾之士】:宾:客人。不以客人自居的人士。形容以主人翁的面目出现的人,敢于提意见,提建议。现多指实事求是,不客气、不虚伪的正直人士。
【不吐不茹】: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草茅危言】:草茅:指民间;危言:直言。指民间敢于指责朝政的正直言论。
【朝阳鸣凤】:比喻品德出众、正直敢谏之人。
【黜邪崇正】:斥退奸邪,崇尚正直。
【聪明正直】: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大直若诎】: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同“大直若屈”。
【大直若屈】: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屈:枉屈。极为正直的人,表面上好像枉屈;极为灵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笨拙。
【谠论侃侃】:谠论:公正、正直的言论。对上敢于直言,谈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谠言嘉论】:公正、正直而有说服力的言论。
【谠言直声】:谠言:公正的言论;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气壮的言论。
【盗怨主人】:比喻奸恶的人怨恨正直的人。同“盗憎主人”。
【盗憎主人】:主人:物主。盗贼憎恨被他所盗窃的物主。比喻邪恶的人憎恨正直的人。
【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贵的正直史家。
【端人正士】:指端庄正直的人。
【恶直丑正】:使奸邪者改恶从善。亦指嫉害正直的人。
【方正不阿】: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方正不苟】:方正:正直;苟:苟且,不正派。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刚正不阿】: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刚正无私】:刚:刚直;正:正直。刚直方正而没有私心。
【刚直不阿】: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羔羊素丝】:羔羊:小羊羔,此指小羊羔的皮;素:白。用小羊羔的皮毛缝制衣服,用素丝作为装饰。旧时称赞士大夫正直节俭,品德与仪表一样美。
【耿介之士】: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指正直的人。
【公正不阿】: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公正廉明】:公平正直,廉洁严明。
【公正严明】:公平正直,廉洁严明。
【沽名卖直】:故作正直以猎取名誉。
【沽誉买直】:故作正直以猎取名誉。同“沽名卖直”。
【古之遗直】:遗:留下来的;直:正直。有古代遗风的正直的人。
【好谀恶直】:谀:讨好奉承;直:正直。喜欢讨好奉承,厌恶正直劝谏。
【坚忍质直】:质:品质。坚韧不拔,品格正直。
【蹇谔之风】:正直敢言的作风。
【謇谔之风】:謇谔:正直敢言。正直敢言的作风。
【謇谔自负】:謇谔:正直敢言;自负:自恃。正直敢言而自许很高。
【謇謇谔谔】:謇謇:正直,诚实;谔谔:直言敢谏。形容忠正直言。
【洁清自矢】:指保持自身清廉正直。
【襟怀坦白】:襟怀:胸怀;坦白:正直无私。形容心地纯洁,光明正大。
【举枉措直】: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举直厝枉】:起用正直者而罢黜奸邪者。同“举直错枉”。
【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举直错枉】:举:选拔。直:正直,指正直之人。错:通“措”,废弃,放弃。枉:弯曲,比喻邪恶之人。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邪佞人。亦作“举直厝枉”、“举直措枉”。
【据义履方】:义:义理;履:遵循;方:方法。依据道义,遵循理法。指为人正直不苟。
【君仁臣直】:仁:仁义;直:正直。君主仁爱,臣下才能直言相谏。
【侃侃谔谔】: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谔谔:说话正直。说话正直,理直气壮。
【魁垒之士】:魁垒:光明磊落;士:旧时指读书人。为人正直,胸怀坦荡的人。
【凛然正气】:凛然: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正气:正直的气概。形容极威严的英雄气概,使人敬畏。
【芒寒色正】: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
【鸣凤朝阳】: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直:公正,正直。不能简单地相信别人很正直,而应当提防他存心不良。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直:正直;不仁:不讲道义。不要相信表面上的正直,要防备别人心存不良。
【挠直为曲】:将直的拗成弯的。比喻变刚强正直为阿世取容。
【内疚神明】:内疚: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神明:聪明正直的神祗。指良心受到责备。
【逆耳利行】:犹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谓忠诚正直的话虽然不顺耳,但有益于行为。
【欺人以方】:方:方正,正直。比喻用合乎人情的方法来欺骗人。
【千仞无枝】:比喻人品正直。
【清白之人】:品行正直,身世清白的人。
【清风峻节】:清廉正直的风尚,高尚峻伟的气节。
【清廉正直】:清白廉洁,为人正直不阿。
【清正廉洁】: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廉洁。
【史鱼秉直】: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直谏著名;秉:秉性;直:正直。史鱼秉性正直。形容人秉性刚直不阿。
【史鱼之俦】: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直谏著名;俦:同伴。像史鱼一样正直。常用于形容刚直的人。
【恃直不戒】:恃:倚仗;戒:戒备。自恃正直,不加戒备。
【守正不阿】:正:公正;阿:偏袒。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
【守正不挠】: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
【守正不桡】: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屈从,不讲情面。同“守正不挠”。
【淑人君子】:指善良贤惠,公道正直的人。
【素丝羔羊】:指正直廉洁的官吏。
【鶗鴂雕卉】:比喻谗言伤害正直的人。鶗鴂,鸟名,杜鹃。
【退食从容】:指官吏品行节俭正直,仪容从容自得,可为楷模。
【外方内员】:指外表正直,内心圆滑。
【外方内圆】:外方:外表有棱角,刚直;内圆:内心无棱角,圆滑。指人的外表正直,而内心圆滑。
【危言谠论】:危、谠:正直的意思。正直的言论。
【危言高论】:正直而不同凡响的言论。
【危言核论】: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危言覈论】: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危言逆耳】: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
【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温恭直谅】:温恭:温和谦恭;直谅:性格正直,能谅解人。指和气、谦恭、正直、诚信的高尚品德。
【小枉大直】:在小的方面不妨有些枉曲,在大的方面必须保持正直。
【心地正直】:指为人正直,不存邪念。
【心正气和】:内心正直,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胸中正,眸子瞭】:为人正直,眼睛就明亮。
【血性男儿】:指刚强正直,勇敢热情的男子汉。
【言方行圆】:指言论正直而行为圆滑。
【一介之夫】:介:耿介。一个正直的人。
【一介之士】:一个微末的士人。指忠心正直的人。
【以直报怨】: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公正、正直。以公道的态度对待自己怨恨的人,把恩惠施与对自己有恩的人。
【义胆忠肝】:指为人正直忠贞。
【真金不怕火来烧】:比喻真理或立身、行事正直的人经得起实践检验,不怕任何非议。
【铮铮有声】:铮铮:金相击声。比喻为人正直,名声很好。
【正大不阿】:阿:迎合,偏袒。正直磊落,不逢迎,无偏私。
【正人先正己】:正:正直,公正。要让别人做到公平正直就必须自己先做到。
【正色危言】: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
【正色直言】: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
【正视绳行】:谓言行正直。
【正言若反】:正言:正直的话。把正直的话当成反话。比喻误解他人的好意。
【正直公平】:指正直而又公道,不偏袒。
【正直无阿】:阿:曲从,迎合。为人处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正直无私】:为人做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直道不容】:按正直的道理行事而不被社会容纳。
【直道事人】:正直无私地对待人。
【直而不挺】:指作事按正直之道而行,但有变通。
【直节劲气】:气节正直,操守刚劲。
【直谅多闻】:直:正直;谅:信实;多闻: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
【直木必伐】:直木:笔直的树木;伐:砍。成材的树必被砍伐。比喻正直的人容易招怨。
【直内方外】:形容内心正直、做事方正。
【直如弦】:像弓弦一样直。形容为人正直。
【直言谠议】:谠:正直。正直的言论。
【直言骨鲠】:言辞正直,气节刚劲。
【直言极谏】:①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②直言极谏科的省称。
【直言切谏】: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同“直言极谏”。
【直言危行】:危行:直行。正直的言论和行为。
【直言正谏】:指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
【直言正论】:正直公道的言论。
【直言正色】: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鸷鸟不双】:鸷鸟:凶猛的鸟。凶猛的鸟不成双。比喻正直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中正无私】:中正:正直。正直而无私心。
【中正无邪】:中正:正直。正直而没有邪念。
【忠鲠不挠】:鲠:鱼刺,借喻正直。忠诚正直,不向恶势力屈服。
【忠言谠论】:谠:正直。出言忠诚,立论正直。
【忠言逆耳】:逆耳:不顺耳。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众曲不容直】:曲:弯曲,比喻邪恶;直:笔直,比喻正直。比喻在众多的坏人里不能容纳正直的人。
【庄庄其士】:庄庄:端庄正直。行为端庄正直的人。
【纵曲枉直】:指纵容有错误的人却冤枉正直的人。形容不主持正义。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公平正直的动物是什么动物
獬豸,也称廌或解豸,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头生一角,追随在中国首任“大法官”皋陶左右,能辨明善恶忠奸、是非曲直,遇到不平,则用角抵之,是最好的法官。正因为此,从诞生之日起,獬豸就与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成就各种法学教材对于“法”字的造字结构的解释:古体的“法”写作“灋”,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而“廌”,则为獬豸,遇到不直之人,则“去”之。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能体现正直的词语
一视同仁 一清二白 大义灭亲 大公无私
义无反顾 正气凛然 正直无私 执法如山
刚正不阿 冰清玉洁 克己奉公 严于律己
两袖清风 忍辱负重 奉公守法 表里如一
斩钉截铁 忠心耿耿 忠贞不渝 贫贱不移
高风亮节 涓滴归公 虚怀若谷 堂堂正正
深明大义 童叟无欺 谦虚谨慎 廉洁奉公
毅然决然 豁达大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襟怀坦白 舍己为人 舍生忘死 舍生取义
义薄云天 忠心耿耿 刚直不阿 见义勇为
疾恶如仇 虚怀若谷 芝兰其心 洁身自好
光明磊落 襟怀坦荡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如何理解公平,正直,正派,尊重是人格魅力之本
人格是做人的品牌
人格如金,纯度越高,品位越高。做人一辈子,人品做底子。
道德可以弥补智慧上的缺陷,但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上的缺陷。人的两种力量最有魅力:
一种是人格的力量,一种是思想的力量。
品行是一个人的内涵,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做人德为先,待人诚为先,做事勤为先。
“四个经得起”:经得起看,经得起考,经得起问,经得起查。公道正派,是一个人格情操、一种思想境界,是做人的第一修养、第一准则、第一信条。贪欲是修身养德的大敌。个人自重,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利;对人尊重,重人格、重劳动、重益;办事稳重,讲原则、讲程序、讲效率。正直和诚实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能宽容有过于自己的人、对自己有成见的人会得到更大的帮助和回报。勇敢不是没有畏惧,而是最终战胜了畏惧;坚强不是毫不懦弱,而是最终克服了懦弱;公正并非毫无私情,而是最终拒绝了私情;廉洁并非从无贪欲,而是最终顶住了贪欲。
做人要有厚度、有气度,有纯度,对事业要有浓度,对批评要有风度,对朋友要有温度,对是非要有尺度。
做人要有志气,做事要有底气和正气。靠素质立身,靠勤奋创业,靠品德做人,困难面前先让自己承担,荣誉面前先让自己靠边,危险面前先让自己闯关。对上级不媚,对同级不损,对下级不伪,对自己不私。
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关心别人是一种品质,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学习别人是一种智慧,团结别人是一种能力,借鉴别人是一种收获。
多留财富,少留包袱;多留风范,少留遗憾;多留经验,少留缺陷。应当学会倾听,学会微笑,学会赞扬。以过硬的素质服人,用高尚的人格聚人,靠扎实的作风带人。
闻“诤言”不怒,闻“微言”不弃,闻“褒言”不喜,闻“错言”不怨,闻“无言”不安。立身靠信,立业靠勤,立世靠才,立功靠拼。容言勿压制,容过勿苛求,容嫌勿报复。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填写关于正直公平公正的成语不什么不什么
上网查的,求啊啊成语词目 解释 不卑不亢 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不茶不饭 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 不痴不聋 人不傻,耳朵也不聋。常与“不成姑公”连用,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形容长辈要宽... 不瞅不睬 不看也不答理。 不打不成相识 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 不悱不发 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不愤不启 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 不丰不杀 丰:厚;杀:减少。不奢侈也不啬俭。不增加也不减少。 不尴不尬 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 不古不今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 不管不顾 指对人不照料,也指举动莽撞,不顾别人。 不哼不哈 不言语,该说而不说。 不即不离 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不疾不徐 疾:急速。徐:缓慢。不急不慢。指处事能掌握适度的节律,不太快或不太慢。 不稼不穑 稼:播种;穑:收获谷物。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不骄不躁 不骄傲,不急躁。 不今不古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 不矜不伐 矜、伐:自夸自大。不自经为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谦逊。 不亢不卑 亢:高傲;卑:低、自卑。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不愧不作 愧、怍:惭愧。光明正大,问心无愧。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7. 有关公平的名言警句?
一、没有完全的平等,就没有爱。
出自:〔俄〕屠格涅夫《罗亭》
介绍: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
二、人应当尊重自己,人应该对所有一切的人都骄傲地说:我是和你一样的,我在各方面是和你平等的,我和你一样有利生活得很好,有利过丰富的生活。
出自:〔苏〕高尔基《给彼·亚·特拉文》
介绍:玛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三、君王是不能享受友谊的。因为友谊的基本条件是平等,而君王与臣民的地位却太悬殊了。
出自:〔英〕培根《论友谊》
介绍: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
四、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力。
出自:〔英〕洛克《政府论》
五、正义的原则,引用一句名言来说,就是:“一视同仁。”
出自:〔英〕葛德文《政治正义论》
介绍:威廉·葛德文(William Godwin, 1756-1836),英国政治学家和著名作家,出生于1756年,早年受过严格的宗教教育。他的父亲是加尔文教派的传教士,他自己也曾投身于宗教事业,作过牧师。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8. 为人正直公平处事的中外名人有哪些
(1)海瑞是明朝中后期出现的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是倾力反对贪官污吏的政治实干家,是敢于冒死骂皇帝荒淫无道的忠勇之臣,是为腐败官场所不容的刚直不阿的坚贞之士,是深受黎民百姓爱戴的“海青天”,是被史家誉称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儿大丈夫。
海瑞为官一生,为民为国操劳一世,其以一人之身反抗满朝贪污腐败的高风亮节,在明朝时期朝纲不举、政事不修的萎靡社会风气中,注定了其悲剧性的命运。
海瑞在福建省南平县任了将近四年的县学教谕,虽屡屡冒犯上司,但由于其为人正直,业绩斐然,深得一些正派官员的交相推荐,嘉靖三十七年海瑞终于得到京师吏部的垂青,被委以浙江淳安知县一职,这一年海瑞已经四十六岁了。在海瑞上任之前,淳安县的风气之颓废,治理之混乱出乎海瑞的意料。海瑞到淳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革除县府各官的“常例”(所谓的“常例”,是明朝中后期各级官吏敲诈勒索下级官员和黎民百姓的一种较为文雅的叫法,即官吏们为了应付各种排场开销和交际应酬之需,想出各种名目向下摊派),此事于民有百益而无一害,但却把所有的同僚全都得罪了。众官除了俸薪外丝毫不敢侵占一厘民脂民膏,他们都过上了清贫的日子。不少官吏也学着海瑞一样,督促自己的家人或织布、或垦田,以作日常周济之需。
在京师做低级官员时,面对昏庸的皇帝和颓废的朝政,海瑞毅然买好棺材上疏死谏,写了一篇名为《治安疏》(又称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著名奏章。海瑞这篇奏疏被史家们看作是“史无前例”的天下奇文,就在于它几乎全盘否定了一个拥有至高无上皇的一国之君的人格,他抨击嘉靖皇帝其实是一个自私、虚荣、残忍、多疑和愚蠢的君主,连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更别说作为一个君王。嘉靖皇帝虽被气得暴跳如雷,但不得不承认海瑞的旷世忠耿,想杀了他,又怕落得个杀忠臣的千古恶名。海瑞出狱后受到了朝中六部的中下层官员和京师百姓的夹道欢迎。户部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赢得了整个京城人的敬仰,除了人们崇拜海瑞的赤胆忠心外,更代表了朝政颓废已久的官吏民众之民心所向。但在海瑞坐牢期间,其两个儿子却不幸被瘟疫夺去了性命。
在苏州、南京做南直隶等高官时,海瑞开始展开一场肃贪倡廉的行动,声势浩大地在南直隶境内展开。海瑞上任一个月后,被送到南京刑部的贪官就有100多人。有一个县从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等,一共被抓了10多人,几乎把一个县衙门的官吏全抓空了。海瑞在南直隶境内的反贪行动初见成效后,接下来他便向以乡官集团为首的地方豪绅开战了。海瑞在处理乡官豪绅兼并农民土地问题上遇上了难题。江南最大的乡官、海瑞的恩人、前内阁首辅徐阶是江南占田最多者,也是民愤最大者,在法与情的较量中,海瑞做出了果敢的抉择。为此,一个以前内阁首辅徐阶为首的反对海瑞的乡官缙绅集团,就在海瑞力督豪绅大户退田的幕后,悄然成立了。江南乡官缙绅们走的是三管齐下的路子,他们一方面唆使朝中高官弹劾海瑞;另一方面,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动用吏部尚书等高官重臣,交相致函海瑞,软硬兼施,欲使其妥协;再一方面采取走海瑞母亲的路子,企图逼海瑞就范。在江南高官云集的宦海中,海瑞几乎找不到一个支持者,但海瑞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动,终于完成了乡官退田还民工作。因遭乡官的报复,海瑞为此失去了第三个、也是其唯一的儿子海中行。海中行是被子人捂死后丢进了苏州河,此案一直没有了结,海瑞又陷入了新的麻烦和灾难之中,失去儿子的海瑞之妻吴氏吊死在自己的房间。灾难性的打击接踵而至,吴氏自杀半个月后,海瑞夫人王氏因病情急剧加重而去世。随后,海瑞因得罪了满朝文武,被迫罢官,归老家海南。
十五年后海瑞以七十二岁的高龄东山复起,任南京右都御史,再举反贪污腐败的大旗。对罪大恶极的贪官实施剥皮的极刑,声震天下,受到贪官集团的合力反对。
万历十五(公元1587)年海瑞死于任上时,家里的钱竟不足以办丧事用。真正为海瑞的去世悲嚎不已的是江南的黎民百姓。南京的市面早已罢市数日,只有两种营生的店铺才开门,并且生意兴隆。一是布店,而且只卖得出白布黑纱,南京的市民家家都为海瑞披麻带孝,供奉灵堂;另一个是画店,海瑞的头像在画师的笔下还未彻底完成,旋即就有人迫不及待地抢购而去,画师们的手都画肿了,海瑞的头像还是供不应求。一个雨雪霏霏的日子,海瑞的灵枢由京师运回海南岛,丧船由秦淮河出发,两岸挤满了南京的市民学子、士绅官吏,还有当年南直隶境内的百姓们。船走了二十里、三十里、五十里、八十里、一百里!两岸的哀嚎、两岸的泪水、两岸的依依惜别之情,依然如在城内。
(2)包公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积淀了民间社会对法律的理解和情感,学者徐忠明的《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一书通过追溯包公故事的叙述史来审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考量底层百姓的清官信仰与法律想象,对于现代法治文化的构建发挥着积极作用。包公故事在近年来兴起的“戏说历史”的热潮中,被粗制滥造的电视剧
再加工、再破坏。这种商业化的文化垃圾无疑是对民间记忆的一种破坏,而在泛滥于各种媒体的时评中,“法治”这个词也日益被庸俗化,“青天情结”被打上“人治”的标签,而成为一种禁忌。这种精英立场与底层百姓的价值选择明显发生冲突。底层百姓在遇到冤屈的时候,总是寄希望于体制内解决。制度的变迁是缓慢的,个人的不公正对待则是火烧火燎、如置身于倒悬之中。在封建制背景下,包公既要维护皇,又要伸张正义,所以,他极力谋求天道、民意和法律的协调。可见,包公故事不仅是一种文学叙事,更是一种法律叙事,体现着传统中国人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识、法律心态和法律情感。
民众对法律的理解总是从具体的生活境遇展开的。他们对法律智识人士的信赖并不建立在理论思维和学术逻辑上面,而是看这些运作司法力的人能否将民间的情理纳入政治力的认同视野中。包公故事之所以深入民心,是因为它不是用法言法语汇集的法律智慧大全,而是它蕴含了民间对法律的想象、诉求和意义分析。公平和正义是一个体验性很强的东西,难以格式化、标准化。秋菊所寻求的那个“说法”,只有她自己才能清楚。学者苏力发现业化极强的司法在与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知识相遇后,法律修辞不得不屈从于习惯和民众的感受。基层法院在工作报告中可以完全按照上级法院的口吻说话,可是,在实际司法运作中,基层法官必须掌握充分的乡土生活经验,并且将之与国家力意求有机结合,才能够“摆平”纠纷冲突。包公司法成功的关键也在于此。虽然中国古代法律作为一种伦理法律与现代法律模型有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同样都是国家法,出自统治阶级,出自精英知识分子。制度安排下的“意义网络”与百姓法律心态之间的冲突不言而喻。在“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的乡土社会,有着不同的习惯法知识系统,但是,在包公崇拜上却出奇地一致。包公故事作为一种集体记忆沉淀在传统文化之间。虽然本不同,叙述方式不同,剧种区调不同,但是人们对清廉官吏为民惩恶扬善的理想却是共同的。
传统中国人把阻却通往正义的道路的障碍归结于贪官身上,这似乎是一种浅见。近年来清官文化的批判者恨不得把清官描绘成阻挡历史进步的绊脚石,因为正是他们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清廉如水才延续了封建制的寿命。这种荒谬的说法是不堪一击的,它不仅否定了人在现实环境里的真实要求,而且也无形中陷入了“制度万能”和历史幻想的误区。钱穆说:“历史上没有历久不坏的制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所以,我们必须用辩证的眼光考察历史,轻易地否认每一种制度、每个人的选择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合理性都是非理性的。从《宋史·包拯传》到戏曲小说野史笔记,包公故事被民间话语不断地改写,这里面隐含着民间向司法力发言的一种精神需要。在官府的话语霸面前,小民百姓的声音被大大遏制。他们本不愿动官,但被逼无奈时便跑到衙门口击鼓鸣冤,在希求得到司法救济的同时,又心怀对贪官污吏、官官相护、葫芦僧断判葫芦案的恐惧,司法的不确定性给百姓造成心理上的无所适从,而包公则成为一个心理安全阀。平民百姓在包公故事的叙述中获得了对公平正义的想象性满足,虽然包公作为帝国政治秩序和立法秩序的忠实维护者,其在民本关怀上的努力是有限的。包公的魅力在于修补和变通中赋予法律文本以生命和力量。培根在《论司法》中说:“我们知道法律体现着正义,但这也要人能正确地运用它。”包公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的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清廉如水,更在于他能够明察秋毫、用法律来解决世俗现实中的种种实际问题,既是个清官,又是个能法之士。包公故事中对刑讯和酷刑大加渲染,喝堂威、惊堂木、刑杖、夹棍等所制造的森严气氛,不能不说是叙述者在特定心理情势下的一种工具化演绎。艺术化作品与官方正史、档案文牍所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真实”。包公故事所负载的是一种理解的真实。底层百姓对法律的阅读、理解和接受是真实的,这种真实常常被遮蔽和忽略,因为他们难以成为法律的内在参与者。按照法家的观点,民众只是被治理和控制的对象而已。“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韩非子》)在包公故事的流变中,民间的叙述者扮演了虚拟的司法官的角色,所谓的“包公”断案在很大程度上是民间的司法想象。所以,我们不必在法律技术上对包公戏有过多的苛求。来自www.gyjslw.com
9. 有什么成语是形容人正直的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秉公任直】持心公正,处事正直. 【不吐不茹】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聪明正直】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黜邪崇正】斥退奸邪,崇尚正直. 【谠论侃侃】谠论:公正、正直的言论.对上敢于直言,谈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端人正士】指端庄正直的人. 【谠言嘉论】公正、正直而有说服力的言论. 【谠言直声】筏贰摧荷诋沽搓泰掸骏谠言:公正的言论;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气壮的言论. 【方正不苟】方正:正直;苟:苟且,不正派.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方正贤良】方正:正直;贤良:才能,德行好.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耿介之士】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指正直的人.摘自www.gyjslw.com
10. 形容公平正直的人的成语
负气仗义、
慨当以慷、
刚正不阿、
慷慨激昂、
铁面无私、
芒寒色正、
襟怀坦白、
正直无私、
千仞无枝、
端人正士、
直内方外、
秉公任直、
正视绳行、
光明磊落、
贤良方正、
大直若屈、
公平正直、
铮铮有声、
黜邪崇正、
危言危行、
一介之士、
血性男儿、
谠论侃侃、
聪明正直、
清廉正直、
不吐不茹、
谠言直声、
侃侃谔谔、
直言不讳、
洁清自矢来自www.gyjslw.com
11. 公平正直的动物是什么动物
獬豸,也称廌或解豸,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头生一角,追随在中国首任“大法官”皋陶左右,能辨明善恶忠奸、是非曲直,遇到不平,则用角抵之,是最好的法官。正因为此,从诞生之日起,獬豸就与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成就各种法学教材对于“法”字的造字结构的解释:古体的“法”写作“灋”,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而“廌”,则为獬豸,遇到不直之人,则“去”之。来自www.gyjslw.com
12. 公平和公正的区别??
公平和公正的区别:1、公平和公正这两个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公平”的侧重点则在于公平尺度;“公正”的侧重点是在公正、正义的价值取向方面。《辞源》对于公正的解释是:“不偏私,正直”;对于正直的解释是:“不偏不曲,端正刚直”;而对于公平的解释则很简洁:“不偏袒”。2、公正和公平这两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公正和公平的概念是人们平时的习惯用语,意思差不多,可以通用。但广义上的公正和公平的概念不宜用于正式的场所。狭义上的也就是严格意义上的特别是理论层面上的公正和公平这两个概念,则各自有着明确的含义,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别。3、公正和公平侧重点不同:所谓社会公正,就是指“给每个人他(她)所应得”;而所谓社会公平,则是指对待人或对待事要“一视同仁”。显然,公正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它所侧重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且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 而公平则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它所强调的是衡量标准的“同一个尺度”,即:用同一个尺度衡量所有的人或所有的事,或者说是强调一视同仁,用以防止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采取不同标准的情形。至于尺度本身是不是合理、正当的,公平就不予以考虑了。所以,凡是公正的事情必定是公平的事情,但是公平的事情不见得是公正的事情。这是公正和公平的最为重要的区别。摘自www.gyjslw.com
13.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意思翻译
The key point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is fair and integrity.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4. 为人正直的故事
(1)海瑞是明朝中后期出现的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是倾力反对贪官污吏的政治实干家,是敢于冒死骂皇帝荒淫无道的忠勇之臣,是为腐败官场所不容的刚直不阿的坚贞之士,是深受黎民百姓爱戴的“海青天”,是被史家誉称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儿大丈夫。
海瑞为官一生,为民为国操劳一世,其以一人之身反抗满朝贪污腐败的高风亮节,在明朝时期朝纲不举、政事不修的萎靡社会风气中,注定了其悲剧性的命运。
海瑞在福建省南平县任了将近四年的县学教谕,虽屡屡冒犯上司,但由于其为人正直,业绩斐然,深得一些正派官员的交相推荐,嘉靖三十七年海瑞终于得到京师吏部的垂青,被委以浙江淳安知县一职,这一年海瑞已经四十六岁了。在海瑞上任之前,淳安县的风气之颓废,治理之混乱出乎海瑞的意料。海瑞到淳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革除县府各官的“常例”(所谓的“常例”,是明朝中后期各级官吏敲诈勒索下级官员和黎民百姓的一种较为文雅的叫法,即官吏们为了应付各种排场开销和交际应酬之需,想出各种名目向下摊派),此事于民有百益而无一害,但却把所有的同僚全都得罪了。众官除了俸薪外丝毫不敢侵占一厘民脂民膏,他们都过上了清贫的日子。不少官吏也学着海瑞一样,督促自己的家人或织布、或垦田,以作日常周济之需。
在京师做低级官员时,面对昏庸的皇帝和颓废的朝政,海瑞毅然买好棺材上疏死谏,写了一篇名为《治安疏》(又称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著名奏章。海瑞这篇奏疏被史家们看作是“史无前例”的天下奇文,就在于它几乎全盘否定了一个拥有至高无上皇的一国之君的人格,他抨击嘉靖皇帝其实是一个自私、虚荣、残忍、多疑和愚蠢的君主,连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更别说作为一个君王。嘉靖皇帝虽被气得暴跳如雷,但不得不承认海瑞的旷世忠耿,想杀了他,又怕落得个杀忠臣的千古恶名。海瑞出狱后受到了朝中六部的中下层官员和京师百姓的夹道欢迎。户部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赢得了整个京城人的敬仰,除了人们崇拜海瑞的赤胆忠心外,更代表了朝政颓废已久的官吏民众之民心所向。但在海瑞坐牢期间,其两个儿子却不幸被瘟疫夺去了性命。
在苏州、南京做南直隶等高官时,海瑞开始展开一场肃贪倡廉的行动,声势浩大地在南直隶境内展开。海瑞上任一个月后,被送到南京刑部的贪官就有100多人。有一个县从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等,一共被抓了10多人,几乎把一个县衙门的官吏全抓空了。海瑞在南直隶境内的反贪行动初见成效后,接下来他便向以乡官集团为首的地方豪绅开战了。海瑞在处理乡官豪绅兼并农民土地问题上遇上了难题。江南最大的乡官、海瑞的恩人、前内阁首辅徐阶是江南占田最多者,也是民愤最大者,在法与情的较量中,海瑞做出了果敢的抉择。为此,一个以前内阁首辅徐阶为首的反对海瑞的乡官缙绅集团,就在海瑞力督豪绅大户退田的幕后,悄然成立了。江南乡官缙绅们走的是三管齐下的路子,他们一方面唆使朝中高官弹劾海瑞;另一方面,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动用吏部尚书等高官重臣,交相致函海瑞,软硬兼施,欲使其妥协;再一方面采取走海瑞母亲的路子,企图逼海瑞就范。在江南高官云集的宦海中,海瑞几乎找不到一个支持者,但海瑞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动,终于完成了乡官退田还民工作。因遭乡官的报复,海瑞为此失去了第三个、也是其唯一的儿子海中行。海中行是被子人捂死后丢进了苏州河,此案一直没有了结,海瑞又陷入了新的麻烦和灾难之中,失去儿子的海瑞之妻吴氏吊死在自己的房间。灾难性的打击接踵而至,吴氏自杀半个月后,海瑞夫人王氏因病情急剧加重而去世。随后,海瑞因得罪了满朝文武,被迫罢官,归老家海南。
十五年后海瑞以七十二岁的高龄东山复起,任南京右都御史,再举反贪污腐败的大旗。对罪大恶极的贪官实施剥皮的极刑,声震天下,受到贪官集团的合力反对。
万历十五(公元1587)年海瑞死于任上时,家里的钱竟不足以办丧事用。真正为海瑞的去世悲嚎不已的是江南的黎民百姓。南京的市面早已罢市数日,只有两种营生的店铺才开门,并且生意兴隆。一是布店,而且只卖得出白布黑纱,南京的市民家家都为海瑞披麻带孝,供奉灵堂;另一个是画店,海瑞的头像在画师的笔下还未彻底完成,旋即就有人迫不及待地抢购而去,画师们的手都画肿了,海瑞的头像还是供不应求。一个雨雪霏霏的日子,海瑞的灵枢由京师运回海南岛,丧船由秦淮河出发,两岸挤满了南京的市民学子、士绅官吏,还有当年南直隶境内的百姓们。船走了二十里、三十里、五十里、八十里、一百里!两岸的哀嚎、两岸的泪水、两岸的依依惜别之情,依然如在城内。
(2)包公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积淀了民间社会对法律的理解和情感,学者徐忠明的《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一书通过追溯包公故事的叙述史来审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考量底层百姓的清官信仰与法律想象,对于现代法治文化的构建发挥着积极作用。包公故事在近年来兴起的“戏说历史”的热潮中,被粗制滥造的电视剧
再加工、再破坏。这种商业化的文化垃圾无疑是对民间记忆的一种破坏,而在泛滥于各种媒体的时评中,“法治”这个词也日益被庸俗化,“青天情结”被打上“人治”的标签,而成为一种禁忌。这种精英立场与底层百姓的价值选择明显发生冲突。底层百姓在遇到冤屈的时候,总是寄希望于体制内解决。制度的变迁是缓慢的,个人的不公正对待则是火烧火燎、如置身于倒悬之中。在封建制背景下,包公既要维护皇,又要伸张正义,所以,他极力谋求天道、民意和法律的协调。可见,包公故事不仅是一种文学叙事,更是一种法律叙事,体现着传统中国人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识、法律心态和法律情感。
民众对法律的理解总是从具体的生活境遇展开的。他们对法律智识人士的信赖并不建立在理论思维和学术逻辑上面,而是看这些运作司法力的人能否将民间的情理纳入政治力的认同视野中。包公故事之所以深入民心,是因为它不是用法言法语汇集的法律智慧大全,而是它蕴含了民间对法律的想象、诉求和意义分析。公平和正义是一个体验性很强的东西,难以格式化、标准化。秋菊所寻求的那个“说法”,只有她自己才能清楚。学者苏力发现业化极强的司法在与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知识相遇后,法律修辞不得不屈从于习惯和民众的感受。基层法院在工作报告中可以完全按照上级法院的口吻说话,可是,在实际司法运作中,基层法官必须掌握充分的乡土生活经验,并且将之与国家力意求有机结合,才能够“摆平”纠纷冲突。包公司法成功的关键也在于此。虽然中国古代法律作为一种伦理法律与现代法律模型有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同样都是国家法,出自统治阶级,出自精英知识分子。制度安排下的“意义网络”与百姓法律心态之间的冲突不言而喻。在“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的乡土社会,有着不同的习惯法知识系统,但是,在包公崇拜上却出奇地一致。包公故事作为一种集体记忆沉淀在传统文化之间。虽然本不同,叙述方式不同,剧种区调不同,但是人们对清廉官吏为民惩恶扬善的理想却是共同的。
传统中国人把阻却通往正义的道路的障碍归结于贪官身上,这似乎是一种浅见。近年来清官文化的批判者恨不得把清官描绘成阻挡历史进步的绊脚石,因为正是他们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清廉如水才延续了封建制的寿命。这种荒谬的说法是不堪一击的,它不仅否定了人在现实环境里的真实要求,而且也无形中陷入了“制度万能”和历史幻想的误区。钱穆说:“历史上没有历久不坏的制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所以,我们必须用辩证的眼光考察历史,轻易地否认每一种制度、每个人的选择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合理性都是非理性的。从《宋史·包拯传》到戏曲小说野史笔记,包公故事被民间话语不断地改写,这里面隐含着民间向司法力发言的一种精神需要。在官府的话语霸面前,小民百姓的声音被大大遏制。他们本不愿动官,但被逼无奈时便跑到衙门口击鼓鸣冤,在希求得到司法救济的同时,又心怀对贪官污吏、官官相护、葫芦僧断判葫芦案的恐惧,司法的不确定性给百姓造成心理上的无所适从,而包公则成为一个心理安全阀。平民百姓在包公故事的叙述中获得了对公平正义的想象性满足,虽然包公作为帝国政治秩序和立法秩序的忠实维护者,其在民本关怀上的努力是有限的。包公的魅力在于修补和变通中赋予法律文本以生命和力量。培根在《论司法》中说:“我们知道法律体现着正义,但这也要人能正确地运用它。”包公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的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清廉如水,更在于他能够明察秋毫、用法律来解决世俗现实中的种种实际问题,既是个清官,又是个能法之士。包公故事中对刑讯和酷刑大加渲染,喝堂威、惊堂木、刑杖、夹棍等所制造的森严气氛,不能不说是叙述者在特定心理情势下的一种工具化演绎。艺术化作品与官方正史、档案文牍所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真实”。包公故事所负载的是一种理解的真实。底层百姓对法律的阅读、理解和接受是真实的,这种真实常常被遮蔽和忽略,因为他们难以成为法律的内在参与者。按照法家的观点,民众只是被治理和控制的对象而已。“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韩非子》)在包公故事的流变中,民间的叙述者扮演了虚拟的司法官的角色,所谓的“包公”断案在很大程度上是民间的司法想象。所以,我们不必在法律技术上对包公戏有过多的苛求。
《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提出关于包公的三种叙事:历史叙事、自我叙事和文学叙事。在历史叙事中,包公是维护王道政治的“劲正之臣”,在司法中则是一副刚毅正直的威猛形象,其断案智慧主要表现在对案犯心理的深刻体察、对证据获取的谲诈,以及对法律与人情的双重考量上面。包公的自我叙事则是通过奏议谏稿体现出来的竭忠于君、施爱于民的为官之道,他所追求的司法目标是“仰合天道,俯顺人情”。在文学叙事中,他是关公一样的象征性人物,寄托着草根社会的爱憎。随着文化力的下移,无论是瓦舍勾栏里的宋代话本还是元代杂剧、明代传奇戏曲,都淋漓尽致地表达着平民百姓对听讼断狱的兴趣。徐忠明因此而怀疑法学界所坚持的中国古人“厌讼”的论断。公案加侠义的叙述模式蕴含着一种批判精神。包公代表的是官方力,而侠则代表着体制外的一种力量,这两种力量结合在一起,无疑是一剂猛药,在官场黑暗、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年代,对正义无比饥渴的人们只好用这种强烈的方式来凸现这种意愿。让武艺高超的侠客为清官充当手下办差官,可以理解为边缘力向正统力的靠拢,这正是包公得神来之助的一个例证。民间对包公的神化近乎登峰造极,诸如“日间断人,夜间断鬼”等等。正义愈匮乏,弱者越是需要心理补偿,越是想入非非,他们企盼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来帮助他们实现公平正义。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就不难理解包公故事中的夸张成分。
有学者断言:“法治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是最理想的统治方式,它只是人类在寻求秩序过程中反复衡的一个结果。”(谢晖《象牙塔上放哨》)包公崇拜本身就是一种功利行动,是实用智慧和世俗聪明的集聚。道德完美、品格高尚而且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青天大老爷”不过是弱者的幻想而已。包公崇拜与法律信仰相去甚远。从包公故事中探求现代法治精神显然是可笑的。在包公的断狱中,法律对话的成分很少,更多的是一种罪与罚的因果报应,包公不过是一个催动者、落实者、制裁者而已,所谓“万事劝人休碌碌,举头三尺有神明”。徐忠明认为:“作为法律故事的民间话语,庶民百姓强调‘报应不爽’,乃是感于帝国法律不能真正达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境界。换句话说,不仅仅豪势要每每凭挟‘特’超越法律之上,而且由于帝国官僚的腐败和昏聩,致使违法作恶之人往往成为‘漏网之鱼’。”说来说去,包公故事的不断复制与改写源于民间对公共力特别是司法力的失望。作为知识精英和道德精英的包公越是被美化和神化,也就从另一方面说明这种人的稀缺。由此可见,包公故事的终结是回归常识和理性的标志。靠“黑脸”来摧折贵、靠“青天”来为民作主,是极其微弱和迷茫的。在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体制下,连清官自身的存在本身都是一个问题。细民百姓心中的“好人一生平安”的祈祷并不能产生一个清官生长机制。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