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的成语「不越雷池一步」

2025年02月04日成语大全3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不越雷池一步”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不越雷池一步是什么意思、“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句话出自哪个典故?、不越雷池一步最早的雷池是什么意思、“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来历及典故中的“雷池”指的是什么的??、等

目录索引:
1:成语“不越雷池一步”的词条资料
2:不越雷池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句话出自哪个典故?
4:不越雷池一步最早的雷池是什么意思
5:“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来历及典故中的“雷池”指的是什么的??

成语“不越雷池一步”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bù yuè léi chí yī bù
成语简拼:BYLCYB
成语注音:ㄅㄨˋ ㄩㄝˋ ㄌㄟˊ ㄔˊ 一 ㄅㄨ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六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不敢越雷池一步
成语出处: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有一种惯例,从来送客,只到自己房门为止,不越雷池一步。” 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不敢越过界限,形容拘谨
成语用法:不越雷池一步作谓语、状语;形容人保守拘谨。
成语造句:王朔《枉然不供》:“虽无惊天地、泣鬼神、利国利民的大功德,也是乐天敬业,不越雷池一步。”

成语“不越雷池一步”的扩展资料

1. 不越雷池一步是什么意思
雷池:今安徽望江县南。 “不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来源于晋.庾亮《报温峤书》,东晋时,世族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其中,护军将军庾亮的声势最大。他职掌中央大,受到晋成帝的赏识。凡是朝廷大事,晋成帝都要听取他的意见。对此,镇守历阳的苏峻将军十分不满:我沙场屡建战功,庾亮凭什么青云直上!于是,他命令部下向庾亮讨伐。消息传到驻守在雷池附近的温峤都督那里。他听说庾亮受围,立刻发兵救援。不料,庾亮写信叫他切勿越过雷池一步。因为雷池一旦失守,历阳也就保不住。 这个成语原意是要温峤坐镇防地,不要越过雷池去京都。现指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范围。
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句话出自哪个典故?
好像是东晋的时候,庾亮被围攻,有人听到消息就要去救他,他反而写信告诉那人,不要轻举妄动,不能越雷池半步,不然那里就保不住了。
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3. 不越雷池一步最早的雷池是什么意思
越雷池一步的原意是要江州刺史温峤坐镇防地,不要越过雷池去京都。现指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范围。雷池的来历,有关记载说:雷池,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北岸望江县雷池乡境内,是由雷水汇积而成。雷水源出湖北省黄梅县境,经宿松入泊湖,串湖后流至望江县城东南十五里处积而为池,故曰雷池。又因居九江至南京的长江水道要冲,扼黄梅、宿松、太湖内河航运之...越雷池一步的原意是要江州刺史温峤坐镇防地,不要越过雷池去京都。现指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范围。雷池的来历,有关记载说:雷池,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北岸望江县雷池乡境内,是由雷水汇积而成。雷水源出湖北省黄梅县境,经宿松入泊湖,串湖后流至望江县城东南十五里处积而为池,故曰雷池。又因居九江至南京的长江水道要冲,扼黄梅、宿松、太湖内河航运之咽喉,形势险要,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全部
摘自www.gyjslw.com
4.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来历及典故中的“雷池”指的是什么的??
“不敢越雷池一步”典出东晋丞相廋亮《报温峤书》:晋咸和二年,历阳太守苏峻反,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被围,驻守寻阳的平南将军温峤准备率大军驰援,廋亮回书劝阻道:“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雷池:河川名。位於安徽省望江县南。至县南潴而为池,而称为“雷池”。蓄积後池水东流,入於长江。
不敢越雷池一步:原意是要江州刺史温峤坐镇防地,不要越过雷池去京都。
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形容人保守拘谨不敢为。
出自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典故:
东晋时,世族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其中,护军将军庾亮的声势最大。他职掌中央大,受到晋成帝的赏识。凡是朝廷大事,晋成帝都要听取他的意见。对此,镇守历阳的苏峻将军十分不满:我沙场屡建战功,庾亮凭什么青云直上!于是,他命令部下向庾亮讨伐。消息传到驻守在雷池附近的温峤都督那里。他听说庾亮受围,立刻发兵救援。不料,庾亮写信叫他切勿越过雷池一步。因为雷池一旦失守,历阳也就保不住。
雷池因此便名著史册,“不敢越雷池一步”也成为后人熟悉的一个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300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