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堂”「满堂灌」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满堂灌”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如何杜绝"满堂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如何改变“满堂灌”的小学数学课堂、什么是讲授教学法?它的优缺点是什么?、列举三种课堂教学的方法、孔子世家中“不愤不启,举一隅不已三隅反,则弗复也”是什么意思、大数据在教学中有什么应用、为什么说成也细节败也细节?教学中存在的几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西方教育理念有何差异等
目录索引:
1:成语“满堂灌”的词条资料
2:如何杜绝"满堂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3:如何改变“满堂灌”的小学数学课堂
4:什么是讲授教学法?它的优缺点是什么?
5:列举三种课堂教学的方法
6:孔子世家中“不愤不启,举一隅不已三隅反,则弗复也”是什么意思
7:大数据在教学中有什么应用
8:为什么说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成语“满堂灌”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滿堂灌成语读音:mǎn táng guàn
成语简拼:MTG
成语注音:ㄇㄢˇ ㄊㄤˊ ㄍㄨㄢ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三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解释: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观地将众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
成语用法:满堂灌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教学等。
成语造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
英文翻译:cramming method of teaching
成语“满堂灌”的扩展资料
1. 如何杜绝满堂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界也出现过这样一种现象:“满堂灌”不好,那就“满堂问”。这表面上好象是注意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懂得要启发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实际上“满堂问”却只是“满堂灌”的一个变式。如果“满堂灌”的不可取在于采用灌输式、填鸭式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那么“满堂问”呢?仍是老师在操纵,按照老师自己设计的思路,一个连一个问题,一环扣一环,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表面上很热闹,其实学生仍是在被动接受,被动地把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填”起来,而且如此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常常会使学生苦不堪言。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如何改变“满堂灌”的小学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但是课堂中真正的师生互动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什么是讲授教学法?它的优缺点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探究式教学一路高歌猛进,讲授——演示教学法这个过去课堂上的霸主也变得羞羞答答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教学方法也是这样,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关键是我们找到它的优势,并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才能去落实新课改的四大理念。讲授——演示法的优势是: 一、适用学生范围广。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较低,可以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课堂的公平性。 二、有利用学生系统高效的掌握知识。新课改后我们面临着任务重,课时少的压力,使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掌握大量系统化的知识。 不过讲授——演示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误区:如把讲述简单处理为满堂灌,或把演示单纯理解为教师演示,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应该注意避免。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列举三种课堂教学的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发现法;探究法等;不同学科也有不同的具体教学方法。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孔子世家中“不愤不启,举一隅不已三隅反,则弗复也”是什么意思
论语述而第七【原文】 7·8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音yǔ,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大数据在教学中有什么应用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新的技术革命带来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其中,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变化。所以当今以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成为新时期重大突破发展的一个前沿,也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
一、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
简单地说,大数据就是一个数量很大的数据集合。我们之所以称其为大数据(Big Data),一是因为数据量大,二是因为变化快,三是因为构成复杂,四是因为蕴含着大的价值;通常将其也归结为4V,即Volume(大量)、Variable(多样)、Velocity(高速)、Veracity(精确)。
1.大量
每个人每天都在制造数据,每个单位也不例外,大数据既来源于互联网上的数据,也来源于物联网。2006年,我们个人所用的数据平均已经到达了TB时代,人们预测到2020年,整个世界的数据量将达到35.2个ZB,而1个ZB等于10亿个TB,由此可以想象这个数据量之大。这就是我大数据之所以巨大的由来。
2.多样
数据类型繁多,涵盖内容丰富,类型复杂,既有结构化的数据,也有半结构化的数据,还有非结构化的数据,包括了教学系统中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文件格式,以及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互动信息如点评信息、交互信息等。
3.高速
一方面数据流飞速产生,需要实时获取,即在第一时间抓住重要信息并分析决策。另一方面数据变化快,处理速度高。大数据需要云计算,大数据与云计算相向而行、发展迅速。
4.精确
连续不断的监控数据流,实现360度监测,通过对数据业化的分析,从中提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好比沙里淘金,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
二、大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
1.大数据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改变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校面向非计算机业所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在大一开设,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在开课前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模拟一级B等级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收集各种数据,比如,收集每位学生在参加模拟等级考试中产生的各模块考试成绩,并对产生的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最后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可以对每一位学生制订他们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制订出他们的学习计划;进而拟出教师对该门课程针对上课班级甚至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教学内容。这样制订出的课程教学内容才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2.大数据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拿着统一的教材集中在教室,教室是课堂的主要教学阵地,教师采用的也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慕课”及“微课”等。“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这就要求教师制作出教学视频、课件、习题等大量有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的学习数据,以便学生通过公共交互平台进行学习、练习以及反馈等。
教师在充分了解“慕课”“微课”及“翻转课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教学的实践,实现由知识培养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
3.大数据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考核评价体系的改变
由于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导致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难以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成绩。新模式下,学生在登录公共交互平台进行学习、练习时会产生大量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挖掘,就可分析出学生哪部分知识学得好,哪部分需要多复习、多操作或者多做一些习题。所以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应当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推动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级率,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空间。摘自www.gyjslw.com
7. 为什么说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生活的溪流往往是由一些琐屑的事情、无足轻重的事件以及那些过后不留一丝痕迹的细微经验渐渐汇集而成的,正是它们才构成了生命的全部内涵。
曹植是天生的文学家,却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他做事像个孩子,只管做,不想后果,只顾眼前洒脱就行了。
有一年,曹操带兵攻打东吴,留曹植守卫邺城,后来孙投降,曹操得胜回邺城,一到家就有人状告曹植,称其“擅开司马门,且奔驰于驰道”。把曹操气坏了。原来“司马门”是魏宫正门,只有曹操本人车驾可以出入;而“驰道”是天子用车道,极为雄伟,曹操比天子还“大牌”,也建造了“驰道”。
曹操不在家,曹植得意忘形,玩疯了,其实,他哪儿有篡位的野心呢?但曹操可不这么想,“我还没死,就要取而代之?!”
曹植不只因为“擅开司马门,且奔驰于驰道”令曹操反感,还由于他对工作极为不认真,酗酒误事,更令曹操气愤。有一次曹仁被关羽围攻,曹植奉命援救。本来这是好好表现的机会,但曹植却没有控制住自己,因酗酒误了大事。至此曹操完全对曹植失去了信心。
由此可见,要想成大事,不仅不能放任自己,疏忽细节;相反,越注意细节,越“拘小节”,越容易成功。
有人认为,“行大事不拘小节”,就是说作为一名有志者。应当干大业、成大事,而不应拘泥于细微琐碎的小节,“小节无伤大雅,何必小题大做”?其实不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节问题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平时不拘小节,就有可能微恙成大疾,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宋朝有个叫吕元膺的人,一直在东都做郡守。有一次,他邀请一位掌管钱粮的下级弈棋。正巧这个时候,忽然有人来报,说有紧急事务需要处理。吕元膺没有办法,只好让那个钱粮官等他回来继续下完这盘棋。
当吕元膺抽身去处理紧急公务时,这位钱粮官趁机偷换了一颗棋子,最后在不利的情况下反败为胜,赢了这盘棋。吕元膺当时对此虽有察觉,但并未吭声。过了一段时间,吕元膺借故把这个钱粮官调离身边,并预言此人终将因贪污而获罪。
后来果然被言中!不久就传来消息,钱粮官因私匿公款,已被刺配三千里外了。
大事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把这些小事认认真真地做好,不一定会取得惊人的结果,但如果对待小事马马虎虎,最终必然会影响大事。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就像财务人员填写支票或报表,你把每一项都认认真真地写好、填正确,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是如果你不小心,填错了一个数字,可能整张报表都要重填。如果填完没有核对,把这张错误的报表交给客户或其他机构,就可能会导致难以弥补的损失。
所以,认认真真做好小事是成就大事的必要条件,你这样做了,大事虽不一定成功——因为影响大事成功的还有很多因素,但是如果你没有这样做,则大事一定不成功。
在现在这个社会,“不拘小节”的人越来越不受人欢迎。更无法获得成就大事的机会。只有那些对自己负责、做事情一丝不苟的人,才会受到命运的嘉奖。
某学校招聘教师,要通过面试从几名应聘者中选出一位。几位应试者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上课铃响之后,应聘者分别微笑着走上讲台,师生互相致意之后,开始讲课。导入新课、讲授正文、总结概括、复习巩固……为了避免出现差错,每个人都按照这个标准的讲课流程进行各项工作。一位应试者为了避免满堂灌,也效法前几位应试者设计了几道课堂提问。但由于题目设计得不高明,学生的反应并不是很好。下课时,这名应试者觉得相比前几位,自己的表现并不理想,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谁知,第二天,这位认为自己没有希望的试讲者,却出乎意料地接到了录用通知。惊喜之余,他问校长为什么选中了他。校长微笑着说:“说实话,论那堂课的精彩程度,你的表现的确逊色于其他人。但是在课堂提问时。你表现出来的一个细节,却足以令其他人自惭形秽。因为你叫的是学生的名字,而不是他们的学号,更不是用手指。如果一位老师不愿意了解自己的学生,不尊重自己的学生,那么他怎么可能把学生教育好呢?你是唯一一个喊出学生名字的人,所以你是唯一的入选者。”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可就是等不到飞黄腾达的机会,于是便埋怨上天,埋怨别人。真是上天有意和他过不去,别人有意压制他吗?事实恰恰相反。其实,在别人看来,他不但没有卓越的才华,还常常把工作弄糟。不但待人没有礼貌,还经常自以为是。所以,你要想成大事,就必须注意细节。
一个穷人,会因为某种机遇而一夜之间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但一个搬运工成为一个哲学家,一个凡人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伟人,绝不是某个机遇的缘故。总之,一个人只有不断地追求,才有不断的进步;不断地行动,才会不断接近成功的目的地;不断地积累,才有不断的提高;不断地积小步,才有跨大步的力量。
德国人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德国人做事,不管事情多么微小都非常认真,从不马虎应付,每件事情都以做到最好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坐过上海地铁的人,很容易感受到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之间的差异。一号线站台宽阔,上下车非常方便。为了提醒乘客远离轨道,一号线把靠近站台50厘米内铺上金装饰,又用黑色的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边时,就会产生“警惕”意识,自觉远离危险区域。为了避免乘客不小心掉下站台,同时节省站台热量,一号线的设计者在每处都设计了相应的站台门,车来打开,车走关上,非常方便。
一号线的设计者在每个地铁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在室外出口设计了三级台阶,开始人们不理解这样设计的原因,这样做不是增加成本吗?直到缺少这些设施的二号线投入使用,人们才知道这样设计的必要。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家里开着空调,同时又开着门窗,你一定会心疼每月多支付的电费。在出口处增加一个转弯,可以大幅降低用电成本,节省开支。至于三级台阶的设计更体现出设计者的用心。上海地势较低,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而在地铁口设计三级台阶,可以防止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
相比之下,二号地铁的设计者就显得过于粗枝大叶了。没有使用装饰线提示乘客危险,所以经常有乘客无意中靠近危险地带,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人提醒乘客注意安全;为了“节省成本”,二号线省掉了站台门,结果投入使用后,经常发生乘客不小心掉下站台的安全事故,而且到了冬天,站台内气温非常低,不得不开空调提高温度;二号线的出口都设计成直的,所以用电量比一号线多出很多:室外的三级台阶二号线也省掉了,结果经常在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正是因为二号线的设计者不注意小的细节,所以二号线的运营成本比一号线高出很多。
一号线的设计者是德国人,而二号线的设计者是中国人。为什么一号线与二号线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中国人不如德国人聪明吗?不是,中国人绝不缺乏聪明才智,真正缺乏的是“精细”的精神。
做大事不拘小节,固然是一种处事态度,但这往往也是一种很危险的做法。不拘小节有时会误大事的事例不胜枚举。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做事认真仔细,才能把事做得尽善尽美。不论做什么事情,要想取得好的结果,不仅要有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要有精细的精神,踏踏实实用心去做,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做事情马马虎虎,在小事上放松自己,最终结果是大事也无法做成。
成大事者拘小节。忽视小事,做大事的人,他的成就往往不如做小事的人。相反,越注意细节,越“拘小节”,越容易成功。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8. 教学中存在的几种陈旧的教学模式
观念的落后才是真正的落后,观念转变的程度就是发展的速度。更新观念,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创新的前提条件,教师观念的陈旧老化,势必造成课堂教学的因循守旧、默守陈规。我们应当冲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数学教学的陈旧观念的束缚。下面列举了几种陈旧的教学模式。1、填鸭式
。有些教师上课时滔滔不绝,黑板写得满满的,学生不停地记笔记。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法带来很多弊病。教师讲得过多,他所能提供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主动训练能力的机会就越少,学生常处于被动位置,没有时间及时思考、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当然没法巩固。再有,讲得过多,重点不突出,学生掌握不了要领,课堂气氛也沉闷,学生客易产生疲劳。2、陈旧式。
有些教师上课停留在原始的教学状态中,只靠一只粉笔,一张嘴就可以,不用投影仪和电脑等现代化的手段来辅助教学认为浪费时间,从始至终都只靠教师讲述,根本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3、应试式
。讲课只为了高考服务,高考不考的一点也不讲,认为不管学生有没有能力,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还是老师教给后模仿的,只要会作题就行,不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把老师的答案复制以一下,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4、厌教式。
有些教师不能透彻地掌握教材,处理教材缺少灵活性,教学方法呆板,又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更新知识,长年累月地重复这种教学,感到厌烦。另外,有些教师教学任务重,既当班主任,又同教几个班,还有中高考压力,一天忙于教学等事务之中,时间一长,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5、题海式
。老师讲一个例题,再让学生做大量的变式题,认为只要做的多了就理解,考试的时候就能够作出,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上作业过多,越学越吃力,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害怕、厌恶甚至抵触的情绪,谈到数学就害怕。6、放羊式
。老师布置大量的题目让学生做,作完后发下答案学生对更正,挑几个自己认为重点的讲一讲。
教师做到讲解有度,学生少走弯路认真学习,教师要用用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课堂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学生而展开,要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想,让学生充分地说,让学生充分地做,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9. 中西方教育理念有何差异
我国的教育使学生在不停地努力学习、努力提高。从小时候起,中国学生就被很浓的学习气氛包围。在压力的推动下,没有人会在激烈的竞争面前选择安逸。因为考试题目的答案是唯一的,如果你不按老师说的、书本上写的答,就一定是错的,这样就使学生不去研究为什么,就成了一种学习习惯。而西方国家的一个理念就是去研究为什么要学,这是一个习惯,这样才会创新。
一、我国学校教育理念与西方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观念陈旧,重知识积累轻知识应用
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十分钟就可以完成。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但我们的快进度是有代价的,即我们省略了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不会知道照着书上的程序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试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在这样一个自己动手的全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思考、选择、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这样学到的原理,就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定义,而是混杂着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生活道理。
2.重共性而轻个性
创新能力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而独特性基于个体的差异性。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重共性而轻个性,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灌输个人服从集体的社会观念。要求个体时时处处与大家保持一致。班级和学校都是集体的实物载体,个人在班级和学校的管理制度制约下,学会了压抑自我。而在以集体主义消灭个人主义的同时,也消灭了一些个性色彩浓厚的创造型人格特质。反映在教学上,学校规定了统一的教学进度,学生们被动地适应老师。学得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只好“等”,还要强迫自己继续听已经明白的课堂内容。与此同时,学得慢、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在统一的教学进度要求下不得不“赶”,而“赶”得很吃力的学生往往失去了娱乐乃至休息的时间。总之,我们的学校教育忽视个体差异的存在,用一个尺码的鞋让所有的学生去穿。其结果必然是有的人要小脚穿大鞋,有的人却要削足适履。反映在考试上,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区、一个市采取一个标准、一个模式、一张试卷。在考试形式上比较单一,即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在学校统一的尺度下,学生被剥夺了合理、有效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同时对知识的好奇心、新奇感、自发的学习动力也会荡然无存。所以,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最薄弱之处是缺乏创新意识。
3.在教育管理理念上缺乏宽容精神和民主精神
缺乏宽容精神的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是扼杀个体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这种制约不仅从外在的角度以社会控制的形式压抑个体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从内在的角度以思维习惯的形式压制个体创新思维的生成。我国中小学在教育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威型管理。东方教育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崇尚教师的绝对威,忽视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班级管理上,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忽视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上,习惯于道德说教和批评训斥,不习惯坦诚协商;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以教师的单一讲授为主,师生双方均不习惯共同讨论与答疑。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严师出高徒”。“严格”是我国教师管理学生的突出特征,而教师的强威性和学生的强服从性,则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师生关系的突出特征。威型管理因适用于应试教育而满足了现行教育的现实需要。应试教育需要的是挖掘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潜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积累或记忆尽可能多的信息,而来自威的强式的压力能够迫使学生在短时间集中精力,排除一切杂念,靠爆发力取得短时记忆的最佳效果。但也导致了学生不仅难以形成民主精神、平等意识,而且也难以形成自主意识、利意识及责任意识,并有依赖性强、选择能力低以及缺乏客观的判断力的发展趋势,致使个体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别人。这些缺陷最终限制的是个体的独立发展及创造潜能的开发。
(2)过度的纪律约束。满堂灌是中国课堂教学的传统特点,课堂就是教师的讲坛而不是学生的论坛。其根源在于无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创造性主体,而只是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上课时学生发言要先举手,即学生能否有发言的机会取决于老师是否恩准,不举手就发言于违反课堂纪律。所以,恰恰是在孩子们最有勇气发表见解的时候压制了他们的表达欲,也正是在他们最有可能培养自我表达能力的时候限制了他们的表达机会。
二、适应新形势,树立新理念,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1.树立新的知识观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发布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其中对知识的形态作出了新界定。知识可简称四大类:知道是什么(know-what),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样做(know-how),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这种知识四分类法所表达的含义是,知识可以分为四个基本范围:其一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于描述事实方面的知识;其二是有关“为什么”的知识,于探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其三是有关“如何做”的知识,于操作、试验、技能方面的知识;其四是有关“源于何处”的知识,于寻找信息和知识源头的知识。前两类知识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后两类知识则是我们的教育中缺乏的教育内容。
新知识观告诫我们,实践类活动的重要性是值得格外强调的,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应改变重知识积累轻知识应用的观念。哲人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那么知识就愈多愈好吗?知识是力量的基础,但只做知识的存储器我们不会有任何的力量,知识要想真正成为无穷力量的来源就必须追求知识的应用与理论的创新,知识的堆砌只是一堆散沙,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则使其具有了无穷的力量。教育的重点应该由传授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培养学习的能力,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造力。而要对其有所突破,就有必要对基础的教育理念加以完善与创新,即鼓励个性,鼓励创新。
2.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共性的教育固然便于管理,但对个性的抹煞无助于创造性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就无助于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
针对学生能力差异,学校的教学制度应有灵活性,如同样的课程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进度;班级的设置不要过于死板,可自由流动;还可以考虑在各年级设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跳级制和降级制,包括允许单科跳、降级。即使在同一个班级里,已经听懂课的学生应当允许看别的书,甚至出去玩。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学校留作业应当适时适量,针对性强并按学生的能力划分不同的层次,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形式和作业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作业。在评价学生时应将考试的分数与等级评语相结合,即使只是通过考试来评价,也应当采取书面考、操作考、闭卷考、开卷考等多种考试形式。
3.营造民主、宽容的学校教育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和谐的气氛。”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了自由、轻松,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所谓“师严道尊”也不用毕恭毕敬。而几千年来,师生间的不平等关系,严重地桎梏了两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近师严而止”几乎成了不变的真理。一种合作式的小组学习研究的气氛就这样被无端地破坏了。教师在广大人民心中有其崇高的地位,但在一朝为人师的同时,更应为其朋为之友。
课堂教学制度方面,要真正改变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局面。这些年来国家虽一再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行启发式教学,但观察整个社会的课堂教学面貌,基本上是维持着传统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虽时有新教学方法的实验,但量少而影响面小。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鼓励学生质疑解难,教师提问后留下充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耐心等待他们的回答。尤其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励他们寻找问题答案,如能通过观察,学生能直接获取答案的,教师一定提供观察机会。如自己通过操作能获取答案的,教师一定要提供操作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找到问题的答案。所以要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变课堂教学面貌,仅凭造舆论远远不够,国家应从政策上作出规定,保证学生质疑问难和自学的时间。这种时间比的分配在不同的年级应区别对待。同时,不同的学科也要把握好师生活动时间的比例。摘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