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冠()()”的成语「弱冠之年」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弱冠之年”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古稀之年,及笄之年,弱冠之年,期颐之年,不惑之年,分别代表多少岁?、弱冠之年是多少岁:20岁、弱冠之年表示多大岁数、弱冠之年、什么年,后来是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弱冠之年表示多大岁数、弱冠之年是什么弱冠之年是多少岁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耄耄之年 及笄之年 弱冠之年都什么时古人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说法是什么?如:二十岁(弱冠之年)弱冠之年代表多少岁弱冠之年前面是什么之年?弱冠之年指几岁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弱冠之年”的词条资料
2:古稀之年,及笄之年,弱冠之年,期颐之年,不惑之年,分别代表多少岁?
3:弱冠之年是多少岁:20岁
4:弱冠之年表示多大岁数
5:弱冠之年
6:什么年,后来是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
7:弱冠之年表示多大岁数
8:弱冠之年是什么
成语“弱冠之年”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ruò guàn zhī nián成语简拼:RGZN
成语注音:ㄖㄨㄛˋ ㄍㄨㄢˋ ㄓ ㄋ一ㄢ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出处:清·吴骞《拜经楼诗话》第四卷:“所谓才子者,须是王子安弱冠之年,学问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称之。”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弱:年少;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成语用法:弱冠之年作宾语;多用于男子。
成语造句: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36回:“到了弱冠之年,从了七八位有名大教习,学得一身武艺。”
成语“弱冠之年”的扩展资料
1. 古稀之年,及笄之年,弱冠之年,期颐之年,不惑之年,分别代表多少岁?古稀之年:70岁,及笄之年:15岁(女子),弱冠之年:20岁(古人二十岁成年,行冠礼,男子),期颐之年:100岁,不惑之年:40岁。www.gyjslw.com
2. 弱冠之年是多少岁:20岁
【词目】弱冠之年【读音】ruò guàn zhī nián【释义】冠:古代仪礼,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出处】《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弱冠之年表示多大岁数
20岁(男)——弱冠;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摘自www.gyjslw.com
4. 弱冠之年
【词目】弱冠之年 【读音】ruò guàn zhī nián 【释义】冠:古代仪礼,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 【出处】《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示例】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卷四:“所谓才子者,须是王子安弱冠之年,学问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称之。” 补充: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50岁——年过半百60岁——花甲70岁——古稀80~90岁——耄耋之年100岁——期颐来自www.gyjslw.com
5. 什么年,后来是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
第一个是垂髫之年,垂髫读作chuí tiáo。
由于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垂髫:亦作“垂龆 ”。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扩展资料:
1、孩提:一般指的是2~3岁的儿童。
2、垂髫(tiao):一般指的是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少女(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4、豆蔻:一般指的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年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5、束发:一般指的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 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归有光 《 项脊轩志 》)。
6、及笄:一般指的是女子十五岁。(女子拾伍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7、弱冠:一般指的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8、而立:一般指的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9、不惑:一般指的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10、知命:一般指的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11、花甲、耳顺:一般指的是六十岁。
12、古稀:一般指的是七十岁。
13、中寿:一般指的是八十岁。
14、耄耋(mào dié):一般指的是八九十岁。
15、期颐:一般指的是一百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垂髫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6. 弱冠之年表示多大岁数
男子20岁称为弱冠。意思为成年,但还比较“弱”,无法真正承担起家庭责任。所以古时也不提倡男子20岁就成家。真正男子成熟定为30岁,为“强”。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7. 弱冠之年是什么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8. 弱冠之年是多少岁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弱冠之年是20岁,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古代年龄称谓具体如下:
一、幼年
1、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2、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3、孩提。指2—3岁的儿童。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4、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5、总角。8、9岁至13、14岁的少年。
6、黄口。10岁以下。
二、少年
1、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的年龄。
2、豆蔻。女子13、14岁。
3、二七之年。女孩14岁。
4、及笄(jī)。指女子15岁。
5、舞勺之年。指男孩子13—15岁期间。
6、志学之年。指男子15岁。
7、束发。男子15岁。
8、舞象之年。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
9、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三、青年
1、加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2、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3、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4、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24岁。
5、而立。男子30岁。
四、中年
1、不惑。男子40岁。
2、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男子50岁。
五、老年
1、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男女均指60岁。
2、花甲。60岁。
3、古稀、从心之年。70岁。
4、耄耋。七八十的年纪。
5、期颐。指百岁高寿。
6、茶寿。指108岁。
7、双稀、双庆。140岁,古稀是70岁,双稀即140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9. 耄耄之年 及笄之年 弱冠之年都什么时
八十岁及笄之年指女子满了15岁二十岁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10. 古人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说法是什么?如:二十岁(弱冠之年)
1、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2、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3、赤子:本意是指初生的婴儿,因为婴儿的皮肤呈赤色。颜师古:“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
4、孩提:指2—3岁的儿童。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5、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6、垂髫:亦作“垂龆 ”。3、4岁至7岁(女)、8岁(男)的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总角:8、9岁至13、14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诗经》中就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10、黄口:10岁以下。本指幼鸟,后指儿童。《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11、幼学:10岁左右。《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12、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的年龄。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13、豆蔻:女子13、14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杜牧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4、二七之年:女孩14岁。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5、及笄:指女子15岁。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6、舞勺之年:指男孩子13——15岁期间。《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17、志学之年:指男子15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8、束发:男子15岁。到了15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归有光 《 项脊轩志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19、舞象之年: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20、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21、加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即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2、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23、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24、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24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25、而立:男子30岁。立,“立身、立志”之意。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30岁为“而立”之年。
26、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27、不惑:男子40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28、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29、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男子50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30、六九年:即54岁。
31、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32、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33、古稀、从心之年:70岁。
34、耄耋:七八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35、期颐: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36、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37、双稀、双庆:140岁。古稀是70岁,双稀即140岁。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1. 弱冠之年代表多少岁
弱冠之年代表20岁,古时汉族男子20岁行成人礼冠礼,表示已成年可婚嫁,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
古代的男子在到了二十岁的年纪,也就是弱冠之年之后,要在自家的宗庙里举行加冠礼。一般来说,加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特邀德高望重的贵宾为行冠礼的男子加冠。在加冠的次数上,分别加上三次,各自代表该男子往后开始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力。
三次加冠结束后,特邀的贵宾还要向行冠礼的男子宣读祝词,赐予他一个“美”字,寓意他在未来能成为受人尊敬的男子。此外,古代的男子在行冠礼的时候,要将头发盘成发髻,然后再带上帽子,这样方能称之为“冠礼”。
扩展资料:
关于年龄的称谓:
1、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2至3岁称孩提。
3、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称龆年。
4、10岁以下称黄口。
5、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6、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7、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8、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9、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0、16岁称碧玉年华;
11、20岁称桃李年华。
12、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biao)梅之年。
13、男子20岁称弱冠。
14、30岁称而立之年。
15、40岁称不惑之年。
16、50岁称知命之年。
17、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18、70岁称古稀之年。
19、80岁称杖朝之年。
20、80至90岁称合耄耋之年。
21、100岁称期颐或人瑞。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2. 弱冠之年前面是什么之年?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3. 弱冠之年指几岁
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
拓展资料
一、弱冠之年
1、出处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2、示例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卷四:“所谓才子者,须是王子安弱冠之年,学问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称之。”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地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3、古代弱冠之礼的讲究
弱冠之年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弱冠之年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二、其他年纪别称
男子:弱冠(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杖朝(80岁)、耄耋(90岁)、期颐(100岁)
女子:金钗(12岁)、豆蔻(13岁)、及笄(15岁)、碧玉(16岁)、桃李(20岁)、花信(24岁)、摽梅(出嫁)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