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寡悬殊成语的近义词、反义词、意思、出处

2024年10月16日成语大全71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众寡悬殊”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请大家帮忙参考、众寡悬殊的殊是什么意思、众寡悬殊·夜以继日同类的成语有哪些?、众寡悬殊的意思、悬殊的意思是什么、蜀汉北伐的战略问题(望高人不吝赐教!)、上面是看图猜成语上面很多人字下面是1个重叠的寡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出自哪首诗?众寡悬殊的意思众寡悬殊的寡是什么意思九个人和一个寡打一成语寡不敌众的成语故事带寡的成语有哪些等

目录索引:
1:成语“众寡悬殊”的词条资料
2:请大家帮忙参考
3:众寡悬殊的殊是什么意思
4:众寡悬殊·夜以继日同类的成语有哪些?
5:众寡悬殊的意思
6:悬殊的意思是什么
7:蜀汉北伐的战略问题(望高人不吝赐教!)
8:上面是看图猜成语上面很多人字下面是1个重叠的寡字

9:“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出自哪首诗?

10:众寡悬殊的意思

11:众寡悬殊的寡是什么意思

12:九个人和一个寡打一成语

13:寡不敌众的成语故事

14:带寡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众寡悬殊”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衆寡懸殊
成语读音:zhòng guǎ xuán shū
成语简拼:ZGXS
成语注音:ㄓㄨㄥˋ ㄍㄨㄚˇ ㄒㄨㄢˊ ㄕㄨ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寡不敌众、众寡不敌、大相径庭
反义词: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半斤八两
成语出处:《隋书 杨善会传》:“每恨众寡悬殊,未能灭贼。”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双方人数多少差别很大。众:多;寡:少。
成语用法:众寡悬殊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指差距很大。
成语造句:琼华不能再笑了,在众寡悬殊的形势下,她有些可怜这位被呼为“遗产”的少年了。(茅盾《一个女性》)
英文翻译:a great disparity in numerical strength
其他翻译:<德>ein krasser zahlenmǎβiger Unterschied zwischen beiden Seiten<法>une grande disparité numérique

成语“众寡悬殊”的扩展资料

1. 请大家帮忙参考
一、姓氏源流
阚(Kàn 阚)姓源出有二:
出自姜姓,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大夫名止,被封于阚(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南),世称阚止,他的后代以封邑为姓,形成阚氏。
出自姞姓,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有阚国(今山东省嘉祥县北),是黄帝吉姓子孙的封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阚氏。
得姓始祖:阚止。根据《尚友录》的记载,阚氏是春秋时期齐国卿士阚止的后代,望族出于会稽。《姓氏考略》记载,阚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地名,故地就在今天山东省汶上县西南的南旺湖中。这个地方,正是我国阚氏家族的发源地,他们的祖先“以地为氏”而姓了阚。《春秋三传》记载,鲁桓公十一年,桓公便曾与宋文公会于阚地。当地的居民有人以地名为自己的姓氏。阚氏后人奉阚止为阚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阚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有位高官叫“止”,受封享用阚地的物产,人们就称他为阚止。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阚地就在现今山东汶上县一带。而阚的先人,追溯上去就是姜太公,即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的姜尚。姜尚也是齐国的创建人。所以阚姓是源自姜姓的。而姜姓始祖正是神农炎帝,炎帝出生于陕西歧山西南的姜水之演,就以姜为姓,阚屯正是炎帝的传人。据《尚友录》的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名止,受封于阚地(在今山东省坟上县境),人们就称他为阚止,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姓阚。其中一支沿京杭运河南迁至眙盱,扬州,江浙,闽台。又有一小支,从眙盱沿淮河上溯向西,散居于淮河两岸。一支于明朝末年,随军驻扎北京南口镇,因屡立战功,朝廷降旨家族坟地可种45棵万年松,现后人多居于昌平区南口镇北虎峪村,约有200人,一支于民国左右北上,来到北京,现散居于北京通州区,又以通州区胡各庄乡黎辛庄居多,约有150人左右,之后有部分外分。而阚止的后代,大部分现都居住在山东境内,其中:新太的汶南、放城、土门,莱芜的寨子、丈八丘、录家以及泰安、菏泽、博山、高密、临沂、沂源、沂水、平阴居多。新中国成立前后有部分人外迁之东北及山西一带。根据《姓氏考略》记载:音瞰。齐邑,鲁昭公在乾侯取阚是也。齐大夫食采者氏焉。望出天水、会稽。
三、历史名人
阚 泽:字德润。三国时吴国山阴人。少时家贫,帮人书为业,每完一篇,朗读一遍,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后来不但成为学者,而且精通历法数学,并举孝廉。进拜太子太傅。每次朝廷大议,经典所疑,都请教于他。以儒学勤劳,封为都乡侯。
阚 骃:字玄阴,后魏时敦煌人,自小聪敏好学,博通经传,三史群言,经目则诵,在学界就已出名,时人谓之宿读,后来在朝中做尚书官。他整理校定了前代学者的著作三千多卷,为中国文化史的整理出了一份力。他注王朗《易传》,又撰《十三州志》行于世。官秘书考课郎中时,给文吏30人,典校经籍,刊定诸子3000余卷。留下文化遣产,为中国文化史的整理作出了贡献。
阚 棱:伏威邑人,唐朝猛将,其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陌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伏威据江淮,以战功显,署左将军。部兵皆群盗,横相侵牟,棱案罪杀之,虽亲故无脱者,至道不举遗。从伏威入朝,拜左领军将军、越州都督。公祏反,棱与南讨,青山之战,与陈正通遇,阵方接,棱脱兜鍪谓众曰:“不识我邪?何敢战!”其徒多棱旧部,气遂索,至有拜者。公祏破,棱功多,然颇自伐。公祏被禽,乃诬与己谋;又伏威、王雄诞及棱赀产在丹阳者当原,而赵郡王孝恭悉籍入之,棱自诉,忤孝恭。遂以谋反诛。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天水在西汉时称上县,陇西郡,汉武帝时置天水郡,天水大水郡所辖;东汉时天水郡改为汉阳郡;三国时为蜀魏相争之地。以后归虽有变化,但天水之名始终未变。
会稽郡: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原越地称大越,隶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
2、堂号(缺)
============================================================
【阚姓宗祠通用对联】
〖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陌刀无敌;
朝议辄咨。
——佚名撰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阚棱,善用陌刀,长丈余,临阵无敌。下联典指三国吴·阚泽,官中书令,朝中之议,有疑辄访之。
-----------------------------------------------------------------
〖阚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擅经传之学;
决廷议之疑。
——佚名撰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敦煌人阚驷,字玄阴,聪敏过人,博通经、传,过目成诵,曾注王朗的《易传》,另撰有十三部州志。北凉王沮渠蒙逊很看重他,任他为秘书考课郎中,负责点校经籍,勘定了诸子百家三千余卷,后官尚书。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山阴人阚泽,字德润,家中贫困,以教书为生,博览群书,兼通历数。举孝廉后,历官钱塘长、中书令、侍中、太子太傅,封都乡侯。朝中每次言论大事,有关经典的疑问,往往都向他咨询。
--------------------------------------------------------------------------------
【中国人民解放军阚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阚思颖女红军
阚思颖(1910-——),女,又名甘棠,四川省南溪县人。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1926年加入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在宜宾叙府女中读书时,深受同学赵一曼的影响。由于拒绝其父将她嫁给一个恶霸的儿子,逃出家庭,先后到重庆中法大学、上海文治大学学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投奔苏区参加革命。1933年进入瑞金中央党校高级班,后任中央局妇女部秘书。1934年10月长征开始时,任中央政治部宣传科科长。遵义会议后,调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妇女科工作,1935年2月,留川滇黔边区任红军游击纵队司令部秘书,特委机关总支书记和政治宣传队队长。在战斗中练就了一手好枪法,而且和男指挥员一道勇敢的投入和指挥战斗,一次,纵队驻守在威信罗布坳沙坝时,被叙南保商队和江安保安队围剿,和李桂洪观察了敌情后,主动请战,率领一个中队埋伏在苕藤坡将敌军的旗杆打断,率部猛攻,打死打伤敌部10多人,缴获10多支枪,将敌军赶出了威信境内,随后与纵队一起攻克了洛表,之后又捣了川南团队的老巢,端了洋炮台,使川南保安队不敢和红军战斗,得到了民众的赞扬。在长观司战斗中,冒着枪林弹雨,跟随政治委员徐策战斗,徐策在观音塘身负重伤,她组织队伍撤到罗布坳准备安置伤员,又遇滇军击,徐策牺牲。余泽鸿继任特委书记兼纵队政治委员,在川滇黔边区红军游击纵队司令部任党总支书记和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6年11月,由于叛徒告密,游击队被敌包围,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不幸被捕,连夜送到扎西,在关押期间,始终机智的和敌人周旋,继续开展斗争。随后被押送到昭通,在狱中敌人多次会审,“我是爱国青年,跟着红军来磨墨写标语的,我在游击队中只知道写标语,其他的都不知道。”敌人最后以“红军宣传员”的帽子监禁起来。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联合抗日。1937年4月获释被送往四川,经过家乡南溪时,被父亲保释回家,关在一间小屋子里,要她在家经商,不许再参加政治活动。不久破窗逃出,乘船东下,在重庆寻找到中共党的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担任中共川康特委妇委书记,特委委员……
扎西的歌谣唱道:“遥想当年花木兰,不爱闺帷爱剑戈,更有今日女红军,粗衣草鞋为民急。”扎西人民怀念红军游击队的女英豪,扎西人民在传颂她的事迹。
附录:长征中的巾帼英雄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时,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共8万余人的长征队伍中有32名女干部,出发不久,因工作需要,彭儒和陈壁英留下来,未参加长征。正式参加长征的女干部是30名(尚有若干负责护理的妇女群众)。她们中有的在中央政府或军队担任要职,有的是经过挑选的省级妇女骨干。30名长征女战士除蔡畅、康克清、刘英等6人外,其余24人被编入中央工作团,团长是董必武,副团长是徐特立,后改编为干部休养连,李坚真任连指导员,吴仲廉任秘书。干部休养连是一支特殊的连队,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师团级以上的伤病员,报务员、机要员,也有待产的孕妇。周恩来曾多次下令,要绝对保证她们安全。在干部休养连负责宣传、护理的女战士被称为政治战士,她们除了负责宣传群众、筹粮筹款外,还要寻找民夫,做好担架排和运输班的工作,责任重大。女战士个个尽责尽职,任劳任怨,缺少民夫时,她们就代民夫扛肩。在为时一年的艰苦转战中,30名女红军没有一个人掉队,除阚思颖(后改名甘棠)、李桂英和谢小梅中途留下参加地方工作外,其余27名女战士安全到达陕北。
阚禹平烈士
阚禹平(1891-1933.11),湖北省通山县人。1925年参加革命,同年在通山县镇南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任通山县镇南中学党支部负责人。先后在阳新、通山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组织建立农民赤卫军,并参加鄂南暴动。1927年,鄂南暴动失败后,与叶金波等人领导农民赤卫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以沉水山为中心的赤色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参加通山秋收起义,成功地夺取县城,消灭了县内的主要反动势力,建立了工农政府,任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委员,扩大了农民革命军,为鄂南农民秋收起义建立了后方基地。1928年通山县委在大畈竹林下重新成立,当选为中共通山县委委员。与叶金波、阮旦明、谭俊华、阮立梅等人团结战斗,恢复与整顿了5个区委和2个特支。各乡村建立了43个党支部,党员人数421人,有组织的工农游击队近1000人。1930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红3师成立,任红3师军需科科长,负责全师的给养供应。经常带领后勤人员筹粮筹款,并亲自组建了红3师后方医院和被服厂。还参加指挥了大畈、通山、龙港等战斗,受到鄂东南道委表彰。1932年11月随红3师转战江西。当部队行至横路时,遇敌重兵伏击。红军浴血奋战,部队伤亡惨重。部队突出重围后,回到龙港休整,被当时鄂东南道委保卫局以“改组派”罪名,错杀于龙港,时年42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
【中国共产党阚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阚学增烈士
阚学增(1905-1930.10.17),湖北省通山县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毕业于县城高等小学,回乡任私塾教员。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在共产党员魏书的影响下,追求进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到武昌参加武汉国民政府举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独立14师任排长。1927年6月率全排士兵起义,这排士兵被改编为通山县板桥区农民自卫队,任自卫队长。1927年11月中共通山县板桥区委成立,任区委书记。1928年1月当选为中共通山县委执行委员。1930年下半年,带领自卫军攻打通山县城,因众寡悬殊,武器落后,未能成功。10月17日,通山农军再次组织力量围攻县城。经过激烈的战斗,农军冲进县城。这时,敌人重新组织力量,向城内农军反扑,农民自卫军损伤较大,被迫撤离县城。战斗中身负重伤。为掩护战友撤退,带领十几名战士在城外的马肚山上阻击敌人的追击。凭借一个山包作掩护,居高临下,手握双枪,一边向山下敌人射击,一边命令身边的十几名战士撤出阵地。这时,山下敌人又一次扑来,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扑上来的几名敌兵同归于尽,牺牲时25岁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众寡悬殊的殊是什么意思
众寡悬殊的意思就是双方人数多少相差很大。殊在这里的意思是:多少不同,有差别差距的意思!
成语释义
解释:众:与’寡’相对,泛指很多人;寡:与’众’相对,表示人极少。悬:距离远,大。众寡悬殊:形容双方人力的多少相差极大.
成语出处
出处:《隋书·杨善会传》:’每恨众寡悬殊,未能灭贼。’
成语示例
例句:
1.八路与日寇众寡悬殊,很快,胜负就分出来了.
2.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3.琼华不能再笑了,在~的形势下,她有些可怜这位被呼为’遗产’的少年了。(茅盾《一个女性》)
词语辨析
近义词:寡不敌众、众寡不敌、大相径庭
反义词: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半斤八两、不相上下、工力悉敌
成语用法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指差距很大
外文翻译
英文翻译:The disparity of numerical strength is too great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3. 众寡悬殊·夜以继日同类的成语有哪些?
一、(众寡悬殊)是主谓式成语,同类的例子如下:
精神焕发jīng shén huàn fā【解释】焕发:光彩四射的样子。形容精神振作,情绪饱满。
白黑不分bái hēi bù fēn【解释】比喻清浊混乱,是非不明。
是非分明shì fēi fēn míng【解释】正确与错误非常分明。
白黑颠倒bái hēi diān dǎo【解释】颠倒:错乱。指白黑不分、是非颠倒。
宾朋满座bīn péng mǎn zuò【解释】宾客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友聚会。
表里不一biǎo lǐ bù yī【解释】表面与内在不一样。
步履维艰bù lǚ wéi jiān【解释】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
才华横溢cái huá héng yì【解释】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二、(夜以继日)是偏正式成语,同类的例子如下:
黯然神伤àn rán shén shāng【解释】指心神悲沮的样子。
黯然失色àn rán shī sè【解释】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百尺竿头bǎi chǐ gān tóu【解释】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便宜行事biàn yí xíng shì【解释】便宜:方便,适宜。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处理,不必请示。
半路出家bàn lù chū jiā【解释】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
伯仲之间bó zhòng zhī jiān【解释】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间:中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不败之地bù bài zhī dì【解释】原意是指善于打仗的就有取胜的把握,不会落到挫败的境地。后泛指办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搏手无策bó shǒu wú cè【解释】搓着双手,毫无办法。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4. 众寡悬殊的意思
众寡悬殊的意思是双方人数具有很大的差别。即一方人特别多,另一方人特别少。
众:指人多;寡:指人少;“众“和”寡“是一对相对应的词语。悬:表示极端的程度,形容距离特别大。
资料拓展:
【成语拼音】zhòng guǎ xuán shū
【成语出处】《隋书 杨善会传》:“每恨众寡悬殊,未能灭贼。”
【词性】中性词
【近义词】寡不敌众、众寡不敌、大相径庭、天悬地隔、天渊之别
【反义词】势均力敌、旗鼓相当、不相上下、半斤八两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悬殊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差别很大。
读音: xuán shū
引证: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六·召平》:“智愚之悬殊乃若此。”
翻译:聪明和愚笨的差别竟然有这么大。
引用:峻青《海啸》第三章:“双方的力量是十分悬殊的, 小于的处境是十分险恶的。”
例句:大家用同一个题目作文,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相差悬殊。
扩展资料
相关成语:
1、贫富悬殊 [ pín fù xuán shū ] 贫的和富的相差极大。
出处:朱自清《论且顾眼前》:“现在的贫富悬殊是史无前例的。”
例句:作者提倡调整个人所得税率以打击贫富悬殊的问题,也就是强度更大的累进所得税制。
2、众寡悬殊 [ zhòng guǎ xuán shū ] 形容双方人力的多少相差极大。
出处:《隋书·杨善会传》:“每恨众寡悬殊;未能灭贼。”
翻译:经常痛恨因为双方人力的相差太大,所以不能消灭贼人。
例句:他在双方力量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决定用智谋取胜。来自www.gyjslw.com
6. 蜀汉北伐的战略问题(望高人不吝赐教!)
孔明被人所谤,不外其用兵、用人、与刘氏父子二人之关系三事。
孔明用兵能力,世人多引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评语:“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结果就此得出孔明用兵不行的结论,加上多有论孔明北伐无尺寸之功、战略失败者,二者观点结合,看起来甚是相得益彰。
且不说陈寿《诸葛亮传》前面把孔明写的近乎完美,怎么也得给他加点缺点——否则陈寿作为晋臣,如此美化敌国丞相,自个吃饭的家伙可就有点小小危险了——就算陈寿写了这些,也得结合前面的评价“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共同考量,综合观之,颇与东坡“书不如画、画不如文、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之评类似,即孔明最为擅长理政,其治国能力在泱泱中华历史上可排名前十位,殊无异议——即使是极端反亮者,也很难就这点指摘什么,然而孔明治政优于用兵,并不等于孔明不会用兵,或者用兵能力低下。孔明军事家这顶帽子,以在下之见,还是可以戴的牢牢的。
下面就孔明蜀汉建兴六年——十二年(公元228年——234年)对魏国五次北伐的成败进行分析,兼论孔明的用兵能力。
一、北伐前的战略准备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蜀汉昭烈帝刘备伐吴大败,病逝于永安白帝城,逝前将后主刘禅托孤孔明,并命后主事亮如父,可谓信任备至[1]。后主即位,孔明封侯开府,又领益州牧。由于孔明此前已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更领司隶校尉——掌握蜀汉军政大,又稽查京畿百官。故孔明此时大在握,政事无巨细,咸决于孔明。
孔明荷托孤之重,内修政理,治理因昭烈大败而至疲敝的蜀汉;外结东吴,修补因东吴偷荆州和昭烈伐吴而破裂的两国关系,以免蜀汉两面受敌。
孔明又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叛乱,耗时约半年,春出秋平,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2]。此次平乱,孔明采用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3],七擒七纵孟获[4],收服南中人心,使后来南方再未发生大规模的全局叛乱,经过诸葛亮时期李恢、马忠等及其后张嶷的治理,南中渐渐稳定,巩固了后方。或言”七擒孟获“不足以信,然考孟获一生,并非等闲之辈,其为夷、汉所服,兼并叛军余部,退却至南中南部,由于孟获熟悉当地地理,又得民心,回旋余地应当较大,只有在久战失利、日暮途穷、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真心实意的投降。故无论”七擒孟获“一事真伪与否,其实质却始终无二,即孔明征服南中人心的结果[一]。
南中烟瘴之地,向来难治,西汉王莽遣宁始将军廉丹,发兵十余万击之,然而将士运粮困难兼疫病,连年不能克而还。而且偏远之地,不习王化,民风彪悍,好勇斗狠,因此南中少数民族文化虽不发达,战斗力却极强——说白了,人家少数民族文化确实低点,可是身上两膀子肌肉和IQ却一点不差。世界历史上冷兵器时代野蛮战胜文明之战例,数不胜数,罗马帝国亡于蛮族入侵,我国历史上五胡乱华、富庶的北宋屡屡受制于辽、金,便是明证。后来孔明平定南中后,选南中劲卒组成战斗力惊人的“无当飞军”,又是明证[5]——第四次北伐时,王平守南围,所率领的就是这支“无当飞军”,魏国大将张颌率兵来攻,然王平所部战斗英勇,视死如归,张颌终无功而返——南中少数民族部队的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再考虑到南方特有的复杂热带丛林地形、瘴气等影响,孔明能在短短时间内(五月渡泸,其秋皆平)令南中归心,实名将之轨,只此一事,功绩便可比东汉名将伏波马援[二],军事家的帽子,想来是无法摘掉了。
网上多有军事白饭大言南中文化不行,言下之意,南中将兵不会用计使诈(这好像跟文化没啥关系,倒是跟IQ有关),平定南中,小case,派一偏将足矣——此等谬论在下惊为天人之际,始知无知者无畏,古人诚不余欺也。
经过数年治理,蜀汉逐渐恢复元气[6]。蜀汉建兴五年,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年轻的明帝曹睿继位。孔明认为北伐魏国,兴复汉室的机会来到了,遂向后主上书千古传颂的出师表,决心出师北伐。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孔明居然采取主动进攻的态势,乍想确实颇费思量,难免给人孔明不自量力、未能审明天下大势之感。然对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详加考察,便不难理解。首先,蜀汉以克定中原、兴复汉室为旗帜,必须在军事行动上有所交待,若仿东吴偏安一隅,则名实皆失。加之吴蜀联盟基础非常脆弱,若非双方共同面临魏国的军事威胁,早就掐的不可开交,只有通过北伐魏国,蜀汉才能将联盟脆弱的纽带系的更加牢固。其次,蜀汉仅一州之地,魏却独占九州[7],加上当时中原又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倘若两国相安无事,和平发展,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对蜀汉而言,只剩坐以待毙一条路——后世蜀地割据政所作所为,便是榜样。天幸中原历经多年战乱,此时在魏国统治下的休养生息刚刚开始,若将战场开到魏国境内,通过战争强制打乱魏国休养生息的步伐,令其疲于奔命,无法放手发展经济,如此可以避免两国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蜀汉亦可寻觅时机,徐图进取。
孔明虽决意实现先帝遗愿,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魏国九州,然而在众寡悬殊的局面下,应当如何选择作战方略?从孔明后来的军事行动综合分析,孔明采取了出兵魏国防守相对薄弱之边地,蚕食雍凉,夺取与魏国分庭抗礼之基,徐图关中及中原的战略。
当时蜀汉北部边境面临的形势是:北伐以汉中为根据地,可以从汉中翻越秦岭,北进关中,也可以西出陇右,蚕食雍凉。前路共有四条通道,从东向西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子午道是从汉中向东到洋县,沿汉水向东再折向北,过宁陕县,经子午镇到长安,古人以北为子,以南为午,故称子午道,此亦刘邦当年入蜀之通道。傥骆道也是从汉中向东,经成固到洋县,沿傥水经骆谷关,再沿骆河到陕西周至,因其沿傥水、骆河而行,故得名傥骆道,其开辟时间较晚,路途艰险,历史上使用极少。褒斜道是沿褒水和斜水(今石头河)开辟的翻越秦岭的著名通道,南起汉中城北的褒谷口,北到郿县的斜谷口,褒斜道南连入蜀的金牛道,是川陕之间的主要通道。陈仓道是汉中向西再向北,迂回经勉县、略阳、青泥岭、凤县、古散关,至陈仓(今陕西宝鸡),此道北沿塔河,南连嘉陵江,道路平缓,然迂回费时[]。(整理自中国国家地理)
换言之,蜀汉进兵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出兵关中,直指长安,切断关中与陇右的联系,关门打狗,平定陇右,进而吞并雍凉,以为讨贼抗敌之基,此策若成,蜀汉可坐拥西南、西北半壁江山,实力大大加强,隐隐有当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关中、以窥天下之势。且雍凉多产良马,可组织一支精锐骑兵,将来与魏军在平原的对决,又多胜算。缺点在于关中乃魏之战略要地,长安重镇若失,必天下震动,若魏军集中优势兵力与蜀汉战略决战,以蜀汉当时的实力,是绝对招架不起的。
蜀汉北伐时,魏军兵力有多少,一直缺乏相关史料(窃以为是陈寿不敢直言蜀汉以弱克强、故为魏军讳故),不过晋书记载司马昭东讨诸葛诞叛乱时给魏帝的上表中提到“今诸军可五十万”之语[8],虽然那时魏帝已经沦为傀儡,不过还不至于白痴到自己国家有多少兵力都不清楚,司马昭在自己傀儡面前虚构兵力,似乎也没那个必要。加上此时其他全国各地守军、诸葛诞叛乱军队,总兵力大概估算有六十万——七十万左右[三]。由于魏国政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有蜀汉、东吴两大劲敌虎视眈眈,保留一支强大的军队理所当然,以此推论,孔明北伐时魏军的总数量大致与此相差不远,甚至更多也有可能,因为孔明殁后直到姜维大举北伐前,魏国西线军事压力大减,有可能精简西线兵力以集中对付东南东吴的威胁。
上面的数字在三国志裴注中也有例证,在孔明四次北伐时,曾提及司马有“雍、凉劲卒三十余万”[9]观蜀汉军队数量,考察相关史料[10],基本保持在十万左右,四、五次北伐时,应当接近十万这个数字,前三次则相对较少。故可得出孔明北伐时魏蜀兵力比约为6:1,在下认为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客观的。
若蜀汉直取长安,魏国为保战略要地,会调集多大规模的兵力反扑,可想而知。孔明第一次北伐,单是张合攻打街亭的部队就高达五万人[11],魏明帝亲往长安督战,加上曹真在郿的大军,闻之令人胆寒。然而那时孔明攻打的不过陇右、祁山而已,若孔明旌麾指向长安,可以想象魏国会有多大的军事反应。此时蜀军已离开汉中,失去了巍巍秦岭的天然防守优势,将被迫与魏国在其擅长的平原地形上展开战略决战,难度可想而知。
以孔明一生谨慎的性格,兵指长安过于冒险,颇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味道,且成功几率实在不高,孔明既负托孤之重,岂能如此莽撞行事?——不是孔明不想赌一把,而是根本就赌不起。因此,北伐的第二种选择,即蚕食雍凉、夺取与魏国分庭抗礼之基,徐图关中及中原,也就顺理成章了。此策略见效虽缓,然胜在步步为营,徐图进取,颇有逐渐反客为主、量变到质变之妙。
这一策略与我朝立国倒颇为相似,太祖武皇帝当年的战略主张,即著名的“农村包围城市”,就是先从国民党政府难以涉足的农村和山区下手开展工作。抗战时期亦是如此,运动战的思想和敌后根据地的建立,都是避开敌人主力,在敌人力所不及的地方发展力量。若是不顾客观情况,一味把老毛子的理论当教条,张口就是洋大人语录,一个劲往大城市钻,跟优势敌人硬碰硬,结果如何?王明、李德、博古同志早就给出了惨痛答案。即使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羽翼已丰,可与国军进行正面歼灭战,三大战役还不是先从国军防守最为薄弱的东北开打,而非直奔平津而去。结果虽历长达二十八年,其间更是屡遇艰难险阻,然我朝终开共和基业——夺取天下的时间确实长了点,不过非太祖之策,并无一策可开国。
网上舌辩滔滔之辈多论孔明不识时务、以卵击石、空耗国力,然问其有何良策可兴复汉室,却皆钳口结舌,并无一言。在下观之,此等空谈之士以一言赠之,实恰如其分:“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www.gyjslw.com
7. 上面是看图猜成语上面很多人字下面是1个重叠的寡字
敌众我寡 [dí zhòng wǒ guǎ][解释]敌方人数多,我方人数少。形容双方对峙,众寡悬殊。[出自]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8.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出自哪首诗?
出自:《七律·到韶山》作者:毛主席
原文:
《七律·到韶山》
【作者】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白话译文: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扩展资料:
《七律·到韶山》是现代诗人毛泽东所做的一首七律。
《七律·到韶山》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创作背景:
韶山,一名韶山冲,在湖南湘潭西北90里,是毛泽东的故乡。1925年1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故乡,建立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后有组织人民协会。
1927年1月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又一度回到韶山。这次回到故乡,忙了三天三夜,向群众作了讲演,组织了几次农民运动工作座谈会,听取了党支部的汇报。
他特别指出要建立农民革命武装,随时准备粉碎反革命破坏农民运动的阴谋。这之后,韶山一带的农民运动更加深入发展了。
三个月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湖南反动军阀也于5月11日在长沙突然击总工会、农民协会等革命组织,逮捕屠杀革命党人,这就是血腥的“马日事变”。
这个事变激起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愤怒,各地立即组成革命武装。当时韶山也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湘宁边区司令部,集中一千多人的队伍,三百多支枪,准备配合友军夺取长沙。
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这个革命计划没有成功。农民武装力量反而被反动派各个击破。后来反对派的军队分三路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英勇抵抗,终因众寡悬殊,失败了。接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许多农民都壮烈牺牲了。
从此,经过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终于在建国后的第十年,毛泽东才得于1959年第三次返回故乡,一别32年,故乡的面貌全变了。
抚今追昔、感而赋诗。毛泽东在这次返乡,一共住了两天,与故乡父老欢聚畅谈,使人民非常激动欢乐,这两天成了韶山真正的节日。
这首七律,是25日深夜写成的。尽管1959年,年轻的共和国由于国际国内的天灾人祸,正陷入困境,毛泽东此时忧心忡忡,但作为浪漫诗人,他在故乡、在历史中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都能够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去战胜一切敌人,现在暂时的困难又有什么可怕呢!这给诗人以莫大的安慰,使诗人内心充满了激情。
在这种心情下创作的这首诗,也饱含了这种激情。摘自www.gyjslw.com
9. 众寡悬殊的意思
众寡悬殊的意思是双方人数具有很大的差别。即一方人特别多,另一方人特别少。
众:指人多;寡:指人少;“众“和”寡“是一对相对应的词语。悬:表示极端的程度,形容距离特别大。
资料拓展:
【成语拼音】zhòng guǎ xuán shū
【成语出处】《隋书 杨善会传》:“每恨众寡悬殊,未能灭贼。”
【词性】中性词
【近义词】寡不敌众、众寡不敌、大相径庭、天悬地隔、天渊之别
【反义词】势均力敌、旗鼓相当、不相上下、半斤八两www.gyjslw.com
10. 众寡悬殊的寡是什么意思
众寡悬殊,成语,意思是形容双方人力的多少相差极大。出自《隋书·杨善会传》:“每恨众寡悬殊,未能灭贼。”解释:众:与“寡”相对,泛指很多人;寡:与“众”相对,表示人极少。悬:距离远,大。众寡悬殊:形容双方人力的多少相差极大.出处:《隋书·杨善会传》:“每恨众寡悬殊,未能灭贼。”例句:1,八路与日寇众寡悬殊,很快,胜负就分出来了.2,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近义词:寡不敌众、众寡不敌、大相径庭反义词: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半斤八两、不相上下、工力悉敌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1. 九个人和一个寡打一成语
寡不敌众guǎ bù dí zhòng[释义] 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语出] 《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辨形] 敌;不能写作“故”。[近义] 众寡悬殊[反义] 旗鼓相当 势均力敌[用法] 用于战争、殴斗方面;多用来说明失败的原因。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主谓式。[例句]     ①汉朝军事大将李陵陷入匈奴重重包围之中;终因~;被俘。    ②他虽然勇武有力;但在~的情形下;只好且战且退。[英译] The few can not resist the many。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12. 寡不敌众的成语故事
没找到相关故事寡不敌众guǎ bù dí zhòng[释义] 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语出] 《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辨形] 敌;不能写作“故”。[近义] 众寡悬殊[反义] 旗鼓相当 势均力敌[用法] 用于战争、殴斗方面;多用来说明失败的原因。一般作谓语、定语。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3. 带寡的成语有哪些
曲高和寡、
优柔寡断、
孤雌寡鹤、
鳏寡孤独、
清心寡欲、
孤陋寡闻、
郁郁寡欢、
小国寡民、
寡廉鲜耻、
孤家寡人、
寡人之疾、
沉默寡言、
孤鸿寡鹄、
寡不敌众、
索然寡味、
轻诺寡信、
清汤寡水、
称孤道寡、
失道寡助、
少言寡语、
抑郁寡欢、
裒多益寡、
众寡悬殊、
众寡不敌、
落落寡合、
寡凫单鹄、
彼众我寡、
敌众我寡、
恬淡寡欲、
轻言寡信来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85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