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的成语「即心是佛」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即心是佛”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是谁的思想?、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即心是佛无心是道 道是什么、即心是佛,心外无佛,那么多佛菩萨是谁呢?、即心即佛什么意思?、即心即佛 歌词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佛语有云:“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这是什么意思。...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即心是佛”的词条资料
2:“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是谁的思想?
3: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
4: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是什么意思
5:什么叫即心是佛无心是道 道是什么
6:即心是佛,心外无佛,那么多佛菩萨是谁呢?
7:即心即佛什么意思?
8:即心即佛 歌词
成语“即心是佛”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jí xīn shì fó成语简拼:JXSF
成语注音:ㄐ一ˊ ㄒ一ㄣ ㄕˋ ㄈㄛ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即心即佛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七卷:“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师即大悟。” 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佛:佛陀。佛教禅宗认为修行无须他求,只要求之于内心,便可以悟道成佛
成语用法:即心是佛作谓语、定语;用于佛教等。
英文翻译:The Buddha is in the heart.
成语“即心是佛”的扩展资料
1.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是谁的思想?菩提达摩。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
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
“即心即佛”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自心即是佛。当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就脱胎换骨似地进入超越和解脱的境界。每个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不必向外求,只要时刻关照好自己的内心,努力去修行就好了。扩展资料: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佛还是悉达多太子的时候也是经历了多年的修行,才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的。所以,众生佛性本就是平等的,学会关照好自己的内心,自信自立,自己就是佛。如果心不作佛,那么心就不是佛。心作六道。心就好像一张白纸一样,心中是什么样子,就会显现出什么样子,就好像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一样。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即心即佛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是什么意思
只要信佛则无须整日念经因为佛在心中
摘自www.gyjslw.com
4. 什么叫即心是佛无心是道 道是什么
即心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倓虚法师开示说,心是性之量,佛是性之体,生是量之具.则量是体具之量,体是量具之体..........,又说无心是道,无心是无意识分别心,是道,道是法身,是理法聚,又叫理体,是真理所聚.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即心是佛,心外无佛,那么多佛菩萨是谁呢?
心,就是自心。任何佛菩萨,他的自心都是自己的佛。他的心不是别人的佛,别人的心不是他的佛。所以即心即佛心外无佛是指自心佛,不要错会。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即心即佛什么意思?
意即“见性成佛”。 禅宗讲究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佛性,所谓不假他求。 就是说,佛,不要向外去寻求。佛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你能明心见性,你自己就是佛。 所谓佛也曾是人,在禅师眼里,自己与佛是应该平起平坐的。 佛宗用语,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据记载是马祖道一禅师提出来的.据<祖堂集.马祖传>载:道一’每谓众曰:汝今各信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另外,<道一禅师塔鸣并序>也记:道一常说:佛不远人,即心而证 马祖道一的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推演与理论阐释,层层递进。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层 面:一、“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础,确立自信自立;二、“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三、“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坚持应世利人。“平常心”是 马祖道一禅法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旨趣,它排除了善恶、染净等二元对立的区别性,主张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现心性、张扬真理。它继承并发展了慧能等祖师们的禅 法思想,也深受《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等义理的影响。“平常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品质,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 信仰价值趋向。 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佛教信仰者,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心,具备人格自立的思想基础。这就是马祖道一首先要讲“即心即佛”的出发点。在《语录》中,马祖道一告诉弟子们: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达磨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 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 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 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 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在这段话里,马祖首先肯定即心即佛,然后指出它是达磨所传的上乘之法,又引《楞伽经》为证。其 论证的推理过程是:因为诸法性空无自性,求法者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即心即佛 歌词
歌曲名:《即心即佛》
原唱:云泉法师
作词:武治旭
作曲:李瑞龙
辑:《即心即佛》
发行时间:2011-10-11
歌词:
佛前的烛火是回家的灯
谁还在贪恋这虚华的梦
斩断烦恼那缠绕的藤
升起一念菩提在心中
逆境断除嗔怨的憎
顺境舍弃贪执的情
放下贪嗔痴三恶的种
跳出六道轮回的梦
因果总不空
命却非前定
福祸无门
由心生
浮尘如泡影
巧立善恶名
梦中有色
色亦空
不分别 烦恼即是菩提
不取舍 执着自消去
不外求 离相内看觉照起
不寻觅 即心即佛道不迷
佛前的烛火是回家的灯
谁还在贪恋这虚华的梦
斩断烦恼那缠绕的藤
升起一念菩提在心中
逆境断除嗔怨的憎
顺境舍弃贪执的情
放下贪嗔痴三恶的种
跳出六道轮回的梦
因果总不空
命却非前定
福祸无门
由心生
浮尘如泡影
巧立善恶名
梦中有色
色亦空
不分别 烦恼即是菩提
不取舍 执着自消去
不外求 离相内看觉照起
不寻觅 即心即佛道不迷来自www.gyjslw.com
8. 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
意即“见性成佛”。 禅宗讲究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佛性,所谓不假他求。 就是说,佛,不要向外去寻求。佛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你能明心见性,你自己就是佛。 所谓佛也曾是人,在禅师眼里,自己与佛是应该平起平坐的。 佛宗用语,是说不须向面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据记载是马祖道一禅师提出来的.据<祖堂集.马祖传>载:道一’每谓众曰:汝今各信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另外,<道一禅师塔鸣并序>也记:道一常说:佛不远人,即心而证 马祖道一的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推演与理论阐释,层层递进。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层面:一、“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础,确立自信自立;二、“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三、“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坚持应世利人。“平常心”是马祖道一禅法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旨趣,它排除了善恶、染净等二元对立的区别性,主张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现心性、张扬真理。它继承并发展了慧能等祖师们的禅法思想,也深受《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等义理的影响。“平常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品质,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信仰价值趋向。 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佛教信仰者,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心,具备人格自立的思想基础。这就是马祖道一首先要讲“即心即佛”的出发点。在《语录》中,马祖道一告诉弟子们: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达磨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在这段话里,马祖首先肯定即心即佛,然后指出它是达磨所传的上乘之法,又引《楞伽经》为证。其论证的推理过程是:因为诸法性空无自性,求法者应无所求;三界唯心,心性平等;所以众生心地佛性具足,即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9. 佛语有云:“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这是什么意思。...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这个(心)既是觉性名佛,解释;觉性即是佛。(非)字当离开,离开觉性便无佛可谈。禅宗修行离开语言文字、虽然要有明师引导但是悟道靠自己。验道是师以禅语示,弟子随答,便明了悟与非悟。
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