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字的成语「祖宗家法」

2024年09月10日成语大全64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祖宗家法”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慈禧太后临死前,为何留下了后宫不得干政的遗嘱?、祖宗家法的介绍、中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祖先?、宫廷杖责、祖宗之法是什么制度、北宋祖宗之法的背景,名词解释,内容,意义、等

目录索引:
1:成语“祖宗家法”的词条资料
2:慈禧太后临死前,为何留下了后宫不得干政的遗嘱?
3:祖宗家法的介绍
4:中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祖先?
5:宫廷杖责
6:祖宗之法是什么制度
7:北宋祖宗之法的背景,名词解释,内容,意义

成语“祖宗家法”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祖宗家灋
成语读音:zǔ zōng jiā fǎ
成语简拼:ZZJF
成语注音:ㄗㄨˇ ㄗㄨㄥ ㄐ一ㄚ ㄈㄚ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不要说好是妃子,就是皇后,也严禁寻国事说一句话。这是规矩,也叫做‘祖宗家法’。”来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封建时代祖先制定的家族法规。
成语用法:祖宗家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祖宗家法”的扩展资料

1. 慈禧太后临死前,为何留下了后宫不得干政的遗嘱?
一个原因是,慈禧太后快要去世的时候溥仪只有3岁,她非常的清楚,她自己去世之后溥仪根本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而且作为一个掌握清朝长达数十年的统治者,她有眼界、有见识、学识丰富,她自己也很了解古往今来,历史上很多的朝代灭亡更替,都是因为皇帝年幼,无法掌控执政,被后宫的女性干政而导致最后国家灭亡的。
她不想在自己死后,清朝也因为后宫干政而灭亡,所以死前才留下这样的遗嘱,来防止后宫女性因溥仪年幼而干涉清朝的朝政。
但其实后宫不得干政是清朝祖宗家法,很早就有了。慈禧太后掌握清朝的朝政数十年,自己早就违背了祖训,但她的遗嘱又再次强调这条规定,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她认为自己有政治头脑、有才华、有谋略,具有处理政务的能力,能够掌管好国家,而其他的女性是没有能力做到这些的,这也是她潜意识里面对于女性的歧视。
另一个原因是,溥仪是慈禧太后自己挑选的继位者。她自己违背祖宗家法,干涉朝政长达数十年之久,醉心势,奢靡享乐,做了许多心狠手辣手辣之事,也把国家一度推入更加艰难贫弱之地。
但她也非常的重视自己死后的名誉,想要像武则天一样,被后世称道,所以她想在自己死之后把执政交还给皇帝,并且留下后宫不得干政的遗嘱,来表示自己曾经干政都是因为迫不得已,自己还是很尊重祖宗家法的。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祖宗家法的介绍
祖宗家法,封建时代祖先制定的家族法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不要说好是妃子,就是皇后,也严禁寻国事说一句话。这是规矩,也叫做‘祖宗家法’。”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祖先?
祖先,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既亲切又陌生的语词,恐怕只有中国人会有如此深厚的情结,那么,祖先究竟是什么呢?祖先,无疑代表着我们的历史、代表着我们过去的集体记忆,不了解他,我们就不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些根本而又永恒的哲学之问。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敬祖崇祖的传统,从早期的祖先崇拜到后来的祭祖都无疑说明了这一点。直到今天,每到清明,作为个体,我们依然会到祖先坟头凭吊祭扫;作为集体,我们依然会到黄帝陵凭吊祭扫。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华夏民族根脉之所在,祭奠他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重要的是对集体记忆的追思,这种集体记忆已成为我们的精神依托,失去它,既缺了乡愁的冲动,也少了家园的存续。我们的生命是父母所给予的,父母的父母由此无穷上溯则是我们的初祖所赐,所以我们的生命是祖先生命的延续,没有了祖先的过去也就没有了我们的今天,对祖先的追忆不仅是对祖先存在的肯定,更是对自己生命的肯定,从这点来说,否定祖先即是否定我们自己。
孔子云:“慎终追远,民?怨楹褚印!鄙髦兆吩都仁嵌宰嫦鹊目隙ê蜕??丛吹淖匪迹挥质嵌愿鎏逶鹑蔚牡8河肷??某行?换故嵌宰约捍嬖诘娜贤?肷??庖宓奶窖啊N颐堑拇?澄幕?泻芏喽寂ㄋ跤诟裱浴⑺子镏校?纭肮庾谝?妗薄?安恍⒂腥?,无后为大”、“父债子偿”自己有所成就往往会说“全赖祖上阴德、祖宗保佑”仔细想来,人是一种理性存在者,除了动物性的需求,还会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人是无法忍受无意义的存在的,即便人生没有意义,我们也会赋予其意义。中国人虽然没有西方人那样对宗教的热忱,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以达永恒的彼岸天国,但对生命是有所寄托的,其所追求的是在现实的、此岸世界的超越,是不求来生的,是“只争朝夕”的,那么何以如此呢?中国人是个重生的民族,不追求“向死而生”,求的是“开枝散叶”、“香火延续”以此达到生命的生生不息、代代永续。这是将有限的伦理个体(即道德主体、独立的自我)纳入无限的伦理总体,从而超越之,以实现永恒。如此我们便不会担忧生命的有限,因为我们的文化追求“香火永续”,子孙的生命既来源于祖先,又担负着祖先生命的延续(传宗接代),这就如同接力赛一般,每代人都有其规限的责任,只要尽己所能即可。从这点来说,我们无须担忧个人生命的有限,我们担忧的是不能履行自己的责任(传宗接代),或者说担忧的是无限的伦理总体在自己这一环断裂,这不仅仅是无法屡责的问题,更是生命意义消解的问题。
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天性,这些我们从祖先那里可得到些许印证,如“人死为鬼”、“灵魂不灭”的观念,我想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构想的另一世界生命的存续,以此来慰藉自己。对于死亡的问题一直是哲学所讨论的重大问题,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这一点,如柏拉图的“哲学是对死亡的练习”,伊壁鸠鲁的“死亡并不可怕,当死亡未来临时,我们离死还很远;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塞涅卡的“死亡是我们走向新生的台阶”荀子的“死,人之终也。”,韩非的“人尽之谓死”,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西方对死亡的超越是“向死而生”,中国对死亡的超越是“向生而生”。
由之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土壤是很难培育出宗教之花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断然说明这一点,祭祀祖先的意义上文已详细说明,此不赘述。我们的“祖先情结”似乎异常浓厚,皇帝贵为天子,势之大无出其右者,但依然有“祖宗家法”约束着他,最为典型的是宋朝赵匡胤所立的“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祖规家训,终宋一代,皇帝受之约束,鲜有越雷池者。不惟皇帝如此,祖先之影响随处可见,即便破落至阿Q之流者也会抬出祖先,冒出一句“我们祖上也曾阔过”
凡事有一利则有一弊,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祖先在给我们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无疑是沉重的包袱,这种“祖先情结”的存在否认了我们独立人格的存在,作为个体永远被固定在这一链条之上,欲求自由而不得,以伦理总体的追求代替和消解了自己的追求。个人想要挣脱这一无形之网无疑是“蚍蜉撼大树”,即便是在今天,在全球化的冲击之下,“祖先的影子”或多或少依然有所依存,它已渗透在我们的日常行为及风俗习惯之中,几千年的传统自有其强大的惯性,也许我们不自觉,但它确实存在!
作者:东园公
特此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制作出品,未经授,不得匿名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4. 宫廷杖责
中国古代用大竹板或大荆条拷打犯人脊背臀腿的刑罚。杖刑的起源甚早,《尚书·舜典》有“鞭作官刑”的说法,意即用鞭杖惩罚失职的官吏。汉、魏、晋都设有鞭杖的刑罚。至南北朝梁武帝(502~54在位)时,才把杖刑列入刑书,作为一项正式的刑罚手段。
虽然杖责这种刑罚看起来似乎很普遍,但是翻遍史料,整个清朝记录在案的宫中女眷遭受“杖责”事件也只有三次而已:
一、乾隆帝惇妃杖责宫女
惇妃汪氏是乾隆帝晚年非常宠爱的一位嫔妃,汪氏不仅长相美丽还很会讨乾隆帝喜欢,因为生下了被乾隆帝视若珍宝的十公主,所以惇妃地位更加稳固,一时间风光无限。
由于母女二人都深受乾隆帝宠爱,所以惇妃逐渐变得骄横起来,一次,惇妃因为一时火大竟下令杖责身边犯错宫女,因为惇妃脾气大,加之宫女身体瘦弱,一顿廷杖打下来,这位宫女竟然被打死。
乾隆帝闻讯后大怒,不仅将惇妃将为惇嫔,还责令其赔偿宫女家大量丧葬费和生活费,不仅如此,乾隆帝还说“即使是富有四海的自己,也从不无故伤人,身边人即使犯错,一般也就打二十板子,最多不过四十。”
由此可见,宫女犯错,并不轻易遭受杖责的,诸如“一丈红”这样的酷刑更是极少使用。
二、咸丰帝玫嫔杖责宫女
另一次宫女遭受杖责是发生在咸丰年间,咸丰帝宠爱的玫贵人也因为宫女犯了小错而大发脾气,一怒之下对一名宫女施以廷杖之刑。
宫女遭受廷杖的消息很快便传到咸丰帝那里,咸丰帝非常气愤,将玫贵人叫到御前训斥道:“当年老祖宗乾隆爷在世的时候,他的惇妃非常得宠,即便生育了乾隆爷宠爱的十公主,还因为打死宫女而遭到惩罚,何况是你一个小小的贵人呢?”
咸丰帝下令,将玫贵人降为玫常在,过了几天,宫女因为伤重而去世,咸丰帝又将玫常在再降为官女子,并褫夺了封号。由此可见,并不是谁都能在任何情况下随意使用廷杖之刑的。
三、慈禧太后廷杖珍妃
和以上两名宫女遭受廷杖不同的是,慈禧太后对光绪帝的宠妃珍妃也施以了廷杖之刑,究其原因是因为珍妃破坏祖宗家法、干预朝政,并且还有卖官鬻爵的行为。
慈禧加给珍妃的这些罪名确实是珍妃做下的,但是清朝从无廷杖嫔妃的先例,慈禧此举,主要是要打击一下珍妃嚣张的气焰,为自己不受皇帝待见的侄女隆裕皇后出气,同时借此打击光绪帝。
慈禧对珍妃施以的不是普通廷杖,二十“褫衣廷杖”,说白了就是扒了衣服打板子。这不要说是对于嫔妃,就是对于宫女,也少有如此,慈禧此举为了就是羞辱珍妃。
整个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有记录的宫中女眷遭受廷杖记载的也就是这三次,廷杖虽不对宫女随便使用,但是对于宫中的太监确是经常使用的,太监与宫女不同,他们出身低贱,大多是贫苦农家走投无路的孩子,与出身八旗的宫女自然不可相比。
扩展资料:
杖刑的手艺技巧:
三百六十行中没有这一行,但这一行绝对是靠手艺吃饭的。笞杖在手,生杀、轻重仅在一念之间。于是,怎么打人就成了一门学问。李伯元《活地狱》第九回提到此事:
从来州县衙门掌刑的皂录,这小板子打人,都是要预先操练熟的。有的虽然打得皮破血流,而骨肉不伤;亦有些下死的打,但见皮肤红肿,而内里却受伤甚重。
有人说,凡为皂录的,预先操练这打人的法子,是用一块豆腐,摆在地下,拿小板子打上去,只准有响声,不准打破;等到打完,里头的豆腐都烂了,外面依旧是整整方方的一块,丝毫不动,这方是第一把能手。凡是犯罪的人,晓得自己理屈,今日难免责打,不惜花钱给这掌刑的……
这样一来,掌握这种高超本领的人,不仅能够顺利完成笞杖任务,而且可以执法违法,从中渔利。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刑罚分考十四》记载,明代厂卫负责施行廷杖的校卒在训练时,先用皮革绑扎成两个人形,一个里面放上砖头,一个外面包上纸,然后再给他们穿上衣服,让校卒对他们行杖。
放砖头的人形是用来练习“外轻内重”手法的,要求能做到看起来似乎打得很轻,衣服也不要破损,但里面的砖头要打碎。包纸的人形是用来练习“外重内轻”手法的,要求做到看起来似乎打得很重,但里面包裹的纸不能损伤。行杖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才算合格。
清代方苞《狱中杂记》中曾记载着他在刑部监狱中亲眼看见的一件事:有三个犯人遭受同样的杖刑,为了少吃点苦头,他们事前都贿赂了行杖的差役。
一个犯人送了三十两银子,被稍微打伤一点骨头,养了一个月的伤;第二个犯人送了一倍的银子,只打伤一点皮肉,不到一个月就好了;第三个犯人给了一百八十两银子,受刑后当晚就步履如常了。
很显然,有钱人犯错误,只要打点得力,一般是可以免去皮肉之苦的。最苦的是那些老百姓们,老钱见不着几个,到头来犯点错误,使不上银子,一准落得被狠揍一顿了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杖刑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祖宗之法是什么制度
“祖宗之法”,也叫“祖宗家法”、“祖宗法”、“祖宗之制”、“祖宗法度”、“祖宗典制”、“祖宗故事”等等。后世帝王对其开国祖宗,一般都持有祗畏敬奉的心态,也力图总结并继承他们的治道家法。在家国同构的封建政体下,家法族规作为“准法律规范”得到统治者的承认,形成家法补充国法、国法混同家法的独有的历史现象。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6. 北宋祖宗之法的背景,名词解释,内容,意义
宋人心目中的“祖宗之法”(“祖宗家法”),是一核心精神明确稳定而涉及面宽泛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应该循守的治事态度;既包括贯彻维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从根本上讲,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的社会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交汇作用的结晶;其出发点着眼于“防弊”,主要目标在于保证政治格局与社会秩序的稳定。应该说,“祖宗之法”是赵宋多年以来动态累积汇合而成的。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71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