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怎么造句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求仁得仁”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求仁得仁,甘之如饴”是什么意思?、求仁得仁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爱而不得,求仁得仁。什么意思、“求仁得仁又何怨”是什么意思?、“求仁得仁”下一句是什么、等
目录索引:
1:成语“求仁得仁”的词条资料
2:“求仁得仁,甘之如饴”是什么意思?
3:求仁得仁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4:爱而不得,求仁得仁。什么意思
5:“求仁得仁又何怨”是什么意思?
6:“求仁得仁”下一句是什么
成语“求仁得仁”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裘仁得仁成语读音:qiú rén dé rén
成语简拼:QRDR
成语注音:ㄑ一ㄡˊ ㄖㄣˊ ㄉㄜˊ ㄖㄣ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如愿以偿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成语用法:求仁得仁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如愿以偿。
成语造句:君所谓求仁得仁,亦复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驱役鬼神,预人家儿女事。(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
英文翻译:try to find humanity and finally get if
成语“求仁得仁”的扩展资料
1. “求仁得仁,甘之如饴”是什么意思?甘之如饴:甜得象糖一样.比喻对某件事物极为喜爱;或对琐碎令人厌烦的事情,心甘情愿去做,不辞劳苦.饴:糖浆.语本《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伯夷叔齐让国远去,耻食周粟,终于饿死,孔子谓其求仁而得仁,无所怨。后多用为适如其愿之意。求仁得仁: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求仁得仁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解释】: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出自】:《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示例】:君所谓~,亦复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驱役鬼神,预人家儿女事。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近义词】:如愿以偿【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如愿以偿希望能帮到你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爱而不得,求仁得仁。什么意思
爱的得不到,仁心仁义来了来自www.gyjslw.com
4. “求仁得仁又何怨”是什么意思?
含义: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求仁得仁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qiú rén dé rén,是指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无愧于心便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亦指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出 处 :《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示 例 :君所谓~,亦复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驱役鬼神,预人家儿女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
用 法:作谓语、宾语;指如愿以偿
【近义词】:如愿以偿
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没有什么埋怨怨恨的
详细释义:
1、 原指伯夷、叔齐兄弟让国,本是求仁的表现;既然让国而心安理得,已经得仁,就没有怨言了。
2、今用来比喻理想和愿望均实现。
3、也比喻一个人的作为恰如己愿,自然能心安无怨了。
4、 后人引用孔子的话,把’求仁得仁’四字用在志节上,来称为仁义而死的人,但也有人用在其他事情上,不指杀身成仁。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求仁得仁”下一句是什么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出自司马迁 的《伯夷列传》。
节选: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译文:
有学问的人,阅览的书籍极为广博,但仍然要从“六艺”中查考可信的依据。《诗经》、《尚书》虽残缺不全,然而有关虞、夏史事的记载还是可以看到的。唐尧将要退位的时候,决定禅让给虞舜。而虞舜以及后来的夏禹,四岳九牧都一致推荐,
才试任官职管理政事几十年。待到他们的功绩已经建立,然后才把帝位传给他们。这表明,天下是最珍贵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继统,传交帝位是这样的难啊!但是,有的人却说:尧要将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
并以此为耻而逃避隐居起来。到了夏代,又有卞随、务光两个人不肯接受帝位,双双投水而死。这些,又怎么说起呢?太史公说:我曾经登上箕山,那上面居然有许由的墓呢。孔子排列论述古代的仁人、圣人和贤能之人,
象吴太伯、伯夷一类,记载十分详尽。我所听说韵许由、务光,他们的德义是极高的,而有关他们的文字经书里记载得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阳(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求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门下。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均考察风俗,
采集史迹传说。继承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司马迁得以饱览朝廷藏书,又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增长了见识;他同时开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写一部“名主贤君、忠臣死义之事”的通史的遗愿。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
李陵出征匈奴时因友军接应不力身陷重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以宫刑。受此大辱,司马迁愤不欲生,
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夷列传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