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的成语「奉行故事」
成语“奉行故事”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fèng xíng gù shì成语简拼:FXGS
成语注音:ㄈㄥˋ ㄒ一ㄥˊ ㄍㄨˋ ㄕ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循规蹈矩
反义词:推陈出新、独树一帜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魏相传》:“相明《易经》,有师法,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以为古今异制,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奉行:遵照办理;故事:老规矩、老章程。按照老规矩办事。
成语用法:奉行故事动宾式;作谓语;指按照老规矩办事。
成语造句:这起公事到了警察局,伯珍也不免奉行故事,吩咐局里的警兵。(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回)
英文翻译:act in accordance with practices and rules
成语“奉行故事”的扩展资料
1. 有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开卷有益 · 博而不精 · 百发百中 · 捕风捉影 · 必恭必敬 · 百感交集 · 兵贵神速 · 杯弓蛇影 · 不寒而栗 · 不合时宜 · 不自量力 · 不拘一格 · 不可多得 · 不堪回首 · 不可救药 · 别开生面 · 不可同日而语 · 不伦不类 · 伯乐相马 · 班门弄斧 · 白面书生 · 八面威风 · 不名一钱 · 拔苗助长 · 不屈不挠 · 不求甚解 · 髀肉复生 · 病入膏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拔山举鼎 · 博士买驴 · 冰山难靠 · 背水一战 · 半途而废 · 不贪为宝 · 白头如新 · 百闻不如一见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抱薪救火 · 标新立异 · 不学无术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不远千里 · 不因人热 · 别有天地 · 不遗余力 · 百折不挠 · 百丈竿头 · 不自量力 · 不知所云 · 宾至如归 · 拔帜易帜 · 残杯冷炙 · 寸草春晖 · 草船借箭 · 乘风破浪 · 才高八斗 · 城狐社鼠 · 沧海桑田 · 草菅人命 · 草木皆兵 · 程门立雪 · 长驱直入 · 车水马龙 · 乘兴而来 · 沉鱼落雁 · 乘人之危 · 车载斗量 · 大笔如椽 · 打草惊蛇 · 雕虫小技 · 大材小用 · 多多益善 · 大腹便便 · 大公无私 · 当局者迷 · 大逆不道 · 大器晚成 · 当务之急 · 开诚布公 · 不得要领 · 抛砖引玉 · 二桃杀三士 · 尔虞我诈 · 罚不当罪 · 奋不顾身 · 分崩离析 · 风吹草动 · 覆巢无完卵 · 分道扬镳 · 奉公守法 · 负荆请罪 · 发奸擿伏 · 返老还童 · 发蒙振落 · 风声鹤唳 · 覆水难收 · 赴汤蹈火 · 分庭抗礼 · 防微杜渐 · 负隅顽抗 · 负重致远 · 管鲍之交 · 各得其所 · 感恩图报 · 过河拆桥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无忧 · 各自为政 · 华而不实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浃背 · 后来居上 · 合浦珠还 · 后起之秀 · 后生可畏 · 火树银花 · 坚壁清野 · 间不容发 · 井底之蛙 · 鸡口牛后 · 江郎才尽 · 见猎心喜 · 鸡鸣狗盗 · 九牛一毛 · 胶漆相投 · 举一反三 · 开诚布公 · 空洞无物 · 沆瀣—气 · 克己奉公 · 开卷有益 · 侃侃而谈 · 口蜜腹剑 · 开门揖盗 · 空前绝后 · 克勤克俭 · 旷日持久 · 困兽犹斗 · 开天辟地 · 口若悬河 · 空中楼阁 · 刻舟求剑 · 脍炙人口 · 狼狈不堪 · 力不从心 · 两败俱伤 · 乐不思蜀 · 老当益壮 · 劳而无功 · 论功行赏 · 老马识途 · 老牛舐犊 · 老妪能解 · 老生常谈 · 梁上君子 · 蓝田生玉 · 滥竽充数 · 狼子野心 · 芒刺在背 · 买椟还珠 · 马革裹尸 · 门可罗雀 · 名落孙山 · 孟母三迁 · 马首是瞻 · 毛遂自荐 · 门庭若市 · 木人石心 · 牛鼎烹鸡 · 怒发冲冠 · 鸟尽弓藏 · 南柯一梦 · 弄巧成拙 · 穷兵黩武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难兄难弟 · 南辕北辙 · 天真料漫 · 千变万化 · 七步之才 ·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曲高和寡 · 曲尽其妙 · 千金市骨 · 千钧一发 · 千里鹅毛 · 黔驴技穷 · 千虑一得 · 巧取豪夺 · 七擒七纵 · 杞人忧天 · 曲突徙薪 · 千万买邻 · 犬牙交错 · 千人所指 · 千载难逢 · 气壮山河 · 日不暇给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人给家足 · 如火如荼 · 人杰地灵 · 日暮途穷 · 入木三分 · 人琴俱亡 · 人弃我取 · 忍辱负重 · 任人为贤 · 人人自危 · 如释重负 · 入吾彀中 · 人心如面 · 如鱼得水 · 人言可畏 · 孺子可教 · 手不释卷 · 士别三日 · 死不旋踵 · 师出无名 · 三寸之舌 · 水滴石穿 · 死而不朽 · 伤风败俗 · 三顾茅庐 · 双管齐下 · 死灰复燃 · 十行俱下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尸居余气 · 司空见惯 · 水落石出 · 三令五申 · 四面楚歌 · 三迁之教 · 三人成虎 · 杀身成仁 · 水深火热 · 识时务者为俊杰 · 三生有幸 · 尸位素餐 · 塞翁失马 · 上下其手 · 上行下效 · 随月读书 · 守株待兔 · 三折其肱 · 土崩瓦解 · 同仇敌忾 · 同仇敌忾 ·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同甘共苦 · 同工异曲 · 天经地义 · 天下无双 · 天涯海角 · 天衣无缝 · 一夔已足 · 穷兵黩武 · 庄周梦蝶 · 曾参杀人 · 以强凌弱 · 完壁归赵 · 韦编三绝 · 无出其右 · 为虎作伥 · 刎颈之交 · 无可奈何 · 望梅止渴 · 五日京兆 · 危如累卵 · 万死不辞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五色无主 · 亡羊补牢 · 未雨绸缪 · 妄自尊大 · 下笔成章 · 下车泣罪 · 先发制人 · 兴高采烈 · 心旷神怡 · 朽木不雕 · 休戚相关 · 先声夺人 · 小巫见大巫 · 小时了了 · 小心翼翼 · 一败涂地 · 有备无患 · 一不做、二不休 · 一傅众咻 · 一傅众咻 · 以强凌弱 · 饮醇自醉 · 一代楷模 · 一发千钧 · 约法三章 · 以古非今 · 叶公好龙 · 以管窥天 · 言过其实 · 一国三公 · 以规为滇 · 愚公移山 · 一鼓作气 · 一挥而就 · 与虎谋皮 · 异军突起 · 有脚阳春 · 以卵击石 · 以邻为壑 · 夜郎自大 · 一毛不拔 · 一鸣惊人 · 一木难支 · 以貌取人 · 羽毛未丰 · 有名无实 · 一诺千金 · 一暴十寒 · 一窍不通 · 一钱不值 · 予取予求 · 一丘之貉 · 一日千里 · 一日三秋 · 一丝不拘 · 一身是胆 · 以身试法 · 一事无成 · 一网打尽 · 义无反顾 · 一问三不知 · 一误再误 · 月下老人 · 忧心如焚 · 一衣带水 · 一意孤行 · 一叶障目 · 有志竟成 · 一字千金 · 有恃无恐 · 饮鸩止渴 · 自惭形秽 · 横跋扈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汉书卷七十四.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翻译
汉书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一〕徙平陵。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二〕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三〕茂陵大治。
〔一〕师古曰:「说者谓相即魏无知之后,盖承浅近之书,为妄深矣。」
〔二〕师古曰:「传谓县之传舍。」
〔三〕师古曰:「杀之於市。」
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雒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还。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一〕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幼主新立,以为函谷京师之固,武库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为关都尉,子为武库令。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二〕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浅薄也!」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三〕遮大将军,自言愿复留作一年以赎太守罪。河南老弱万余人守关欲入上书,关吏以闻。大将军用武库令事,遂下相廷尉狱。〔四〕久系逾冬,会赦出。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杨州刺史。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相与丙吉相善,时吉为光禄大夫,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行治)〔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臧器于身。」〔五〕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六〕居部二岁,徵为谏大夫,复为河南太守。
〔一〕师古曰:「殆,危也。」
〔二〕师古曰:「惟,思也。」
〔三〕师古曰:「来京师诸官府为戍卒,若今卫士上番分守诸司。」
〔四〕师古曰:「光心以武库令事嫌之,而下其贼杀不辜之狱也。」
〔五〕师古曰:「易下系辞云:『君子臧器於身,待时而动。』言不显见其材能。」
〔六〕苏林曰:「霁音限齐之齐。」臣瓒曰:「此雨霁字也。霁,止也。」师古曰:「二说皆是也。音才诣反,又音子诣反。」
数年,宣帝即位,徵相入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四岁,大将军霍光薨,上思其功德,以其子禹为右将军,兄子乐平侯山复领尚书事。〔一〕相因平恩侯许伯奏封事,言:「春秋讥世卿,恶宋三世为大夫,〔二〕及鲁季孙之,皆危乱国家。自后元以来,禄去王室,政繇冢宰。〔三〕今光死,子复为大将军,兄子秉枢机,昆弟诸婿据势,在兵官。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四〕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寖不制。〔五〕宜有以损夺其,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雍蔽。〔六〕宣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霍氏杀许后之谋始得上闻。乃罢其三侯,令就第,〔七〕亲皆出补吏。於是韦贤以老病免,相遂代为丞相,封高平侯,食邑八百户。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先召斩丞相,然后废天子。事发觉,伏诛。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
〔一〕师古曰:「山者,去病之孙。今言兄子,此传误。」
〔二〕师古曰:「解在五行志。」
〔三〕师古曰:「繇与由同。」
〔四〕师古曰:「通籍谓禁门之中皆有名籍,恣出入也。」
〔五〕师古曰:「寖,渐也。不制,不可制御也。」
〔六〕师古曰:「雍读曰壅。」
〔七〕师古曰:「禹及云、山也。」
元康中,匈奴遣兵击汉屯田车师者,不能下。上与后将军赵充国等议,欲因匈奴衰弱,出兵击其右地,使不敢复扰西域。相上书谏曰:「臣闻之,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於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於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於边境,虽争屯田车师,不足致意中。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今边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食草莱之实,常恐不能自存,难於动兵。〔一〕『军旅之后,必有凶年』,〔二〕言民以其愁苦之气,伤阴阳之和也。出兵虽胜,犹有后忧,恐灾害之变因此以生。今郡国守相多不实选,〔三〕风俗尤薄,水旱不时。案今年计,子弟杀父兄、妻杀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臣愚以为此非小变也。今左右不忧此,〔四〕乃欲发兵报纤介之忿於远夷,殆孔子所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五〕愿陛下与平昌侯、乐昌侯、平恩侯及有识者详议乃可。」〔六〕上从(其)〔相〕言而止。
〔一〕师古曰:「不可以兵事动之。」
〔二〕师古曰:「此引老子道经之言。」
〔三〕师古曰:「言不得其人。」
〔四〕师古曰:「左右谓近臣在天子左右者。」
〔五〕师古曰:「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谓冉有、季路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故相引之。颛臾,鲁附庸国。萧墙,屏墙也,解在五行志。」
〔六〕师古曰:「平昌侯王无故、乐昌侯王武,并帝之舅。平恩侯许伯,皇太子外祖父也。」
相明易经,有师法,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一〕以为古今异制,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数条汉兴已来国家便宜行事,及贤臣贾谊、晁错、董仲舒等所言,奏请施行之,曰:「臣闻明主在上,贤辅在下,则君安虞而民和睦。〔二〕臣相幸得备位,不能奉明法,广教化,理四方,以宣圣德。民多背本趋末,〔三〕或有饥寒之色,为陛下之忧,臣相罪当万死。臣相知能浅薄,不明国家大体,时用之宜,惟民终始,未得所繇。〔四〕窃伏观先帝圣德仁恩之厚,勤劳天下,垂意黎庶,忧水旱之灾,为民贫穷发仓廪,赈乏餧;〔五〕遣谏大夫博士巡行天下,〔六〕察风俗,举贤良,平冤狱,冠盖交道;〔七〕省诸用,宽租赋,弛山泽波池,〔八〕禁秣马酤酒贮积:〔九〕所以周急继困,慰安元元,便利百姓之道甚备。臣相不能悉陈,昧死奏故事诏书凡二十三事。臣谨案王法必本於农而务积聚,量入制用以备凶灾,〔一〇〕亡六年之畜,尚谓之急。〔一一〕元鼎二年,平原、勃海、太山、东郡溥被灾害,〔一二〕民饿死於道路。二千石不豫虑其难,使至於此,〔一三〕赖明诏振捄,乃得蒙更生。〔一四〕今岁不登,谷暴腾踊,〔一五〕临秋收敛犹有乏者,至春恐甚,亡以相恤。西羌未平,师旅在外,兵革相乘,臣窃寒心,宜蚤图其备。〔一六〕唯陛下留神元元,帅繇先帝盛德以抚海内。」〔一七〕上施行其策。
〔一〕师古曰:「既观国家故事,又观前人所奏便宜之章也。」
〔二〕师古曰:「虞与娱同。」
〔三〕师古曰:「本,农业也。末,商贾也。趋读曰趣。」
〔四〕师古曰:「惟,思也。繇读与由同。由,从也,因也。」
〔五〕师古曰:「餧,饿也,音乃贿反。」
〔六〕师古曰:「行音下更反。」
〔七〕师古曰:「言其往来不绝也。」
〔八〕师古曰:「弛,放也,言不禁障之也。波音陂。」
〔九〕师古曰:「秣,以粟米?马也。酤酒者,糜费深也。贮积者,滞米粟也。」
〔一〇〕师古曰:「谓视年岁之丰俭。」
〔一一〕师古曰:「畜读曰蓄。礼记王制云:『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一二〕师古曰:「溥与普同。」
〔一三〕师古曰:「虑,思也。」
〔一四〕师古曰:「捄,古救字。」
〔一五〕师古曰:「价忽大贵也。」
〔一六〕师古曰:「蚤,古早字也。」
〔一七〕师古曰:「帅,循也。繇与由同。由,从也。」
又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一〕曰:「臣相幸得备员,奉职不修,不能宣广教化。阴阳未和,灾害未息,咎在臣等。臣闻易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四时不忒;圣王以顺动,故刑罚清而民服。』〔二〕天地变化,必繇阴阳,〔三〕阴阳之分,以日为纪。日冬夏至,则八风之序立,万物之性成,各有常职,不得相干。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四〕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五〕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六〕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司冬;〔七〕中央之神黄帝,乘坤艮执绳司下土。〔八〕兹五帝所司,各有时也。东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北方。春兴兑治则饥,秋兴震治则华,冬兴离治则泄,〔九〕夏兴坎治则雹。明王谨於尊天,慎于养人,故立羲和之官以乘四时,〔一〇〕节授民事。〔一一〕君动静以道,奉顺阴阳,则日月光明,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三者得叙,则灾害不生,五谷熟,丝麻遂,〔一二〕屮木茂,鸟兽蕃,〔一三〕民不夭疾,衣食有余。若是,则君尊民说,上下亡怨,〔一四〕政教不违,礼让可兴。夫风雨不时,则伤农桑;农桑伤,则民饥寒;饥寒在身,则亡廉耻,寇贼奸宄所繇生也。〔一五〕臣愚以为阴阳者,王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贤圣未有不繇者也。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於先圣。高皇帝所述书天子所服第八〔一六〕曰:『大谒者臣章受诏长乐宫,曰:「令群臣议天子所服,以安治天下。」相国臣何、御史大夫臣昌〔一七〕谨与将军臣陵、太子太傅臣通等议:〔一八〕「春夏秋冬天子所服,当法天地之数,中得人和。故自天子王侯有土之君,下及兆民,能法天地,顺四时,以治国家,身亡祸殃,年寿永究,〔一九〕是奉宗庙安天下之大礼也。臣请法之。中谒者赵尧举春,〔二〇〕李舜举夏,儿汤举秋,贡禹举冬,〔二一〕四人各职一时。」大谒者襄章奏,制曰:「可。」』孝文皇帝时,以二月施恩惠於天下,赐孝弟力田及罢军卒,祠死事者,颇非时节。〔二二〕御史大夫朝错时为太子家令,奏言其状。臣相伏念陛下恩泽甚厚,然而灾气未息,窃恐诏令有未合当时者也。愿陛下选明经通知阴阳者四人,各主一时,时至明言所职,以和阴阳,天下幸甚!」相数陈便宜,上纳用焉。
〔一〕师古曰:「表为标明之。采,撮取也。」
〔二〕师古曰:「豫卦象辞也。忒,差也。」
〔三〕师古曰:「繇与由同。」
〔四〕张晏曰:「木为仁,仁者生,生者圜,故为规。」
〔五〕张晏曰:「火为礼,礼者齐,齐者平,故为衡。」
〔六〕张晏曰:「金为义,义者成,成者方,故为矩。」
〔七〕张晏曰:「水为智,智者谋,谋者重,故为。」
〔八〕张晏曰:「土为信,信者诚,诚者直,故为绳。」
〔九〕师古曰:「天地之气不闭密也。」
〔一〇〕师古曰:「乘,治也。」
〔一一〕师古曰:「各依其节而授以事。」
〔一二〕师古曰:「遂,成也。」
〔一三〕师古曰:「屮,古草字。蕃,多也,音扶元反。」
〔一四〕师古曰:「说读曰悦。」
〔一五〕师古曰:「乱在外为奸,在内为宄。繇与由同。其下类此。」
〔一六〕如淳曰:「第八,天子衣服之制也,於施行诏书第八。」
〔一七〕师古曰:「萧何、周昌也。」
〔一八〕师古曰:「陵,王陵。通,叔孙通。」
〔一九〕师古曰:「究,竟也。」
〔二〇〕应劭曰:「四时各举所施行政事。」服虔曰:「主一时衣服礼物朝祭百事也。」师古曰:「服说是也。」
〔二一〕师古曰:「高帝时自有一贡禹也。儿音五奚反。」
〔二二〕师古曰:「罢军卒,卒之疲於军事者也。罢音疲。一曰新从军而休罢者也,音薄蟹反。」
相敕掾史案事郡国及休告从家还至府,辄白四方异闻,或有逆贼风雨灾变,郡不上,相辄奏言之。时丙吉为御史大夫,同心辅政,上皆重之。相为人严毅,不如吉宽。视事九岁,神爵三年薨,諡曰宪侯。子弘嗣,甘露中有罪削爵为关内侯。〔一〕
〔一〕师古曰:「弘坐骑至宗庙下,大不敬也。」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治律令,为鲁狱史。积功劳,稍迁至廷尉右监。坐法失官,归为州从事。武帝末,巫蛊事起,吉以故廷尉监徵,〔一〕诏治巫蛊郡邸狱。时宣帝生数月,以皇曾孙坐卫太子事系,吉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二〕吉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置闲燥处。〔三〕吉治巫蛊事,连岁不决。后元二年,武帝疾,往来长杨、五柞宫,〔四〕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於是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诏狱系者,〔五〕亡轻重一切皆杀之。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狱,吉闭门拒使者不纳,曰:「皇曾孙在。他人亡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相守至天明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曰:「天使之也。」因赦天下。郡邸狱系者独赖吉得生,恩及四海矣。〔六〕曾孙病,几不全者数焉,〔七〕吉数敕保养乳母加致医药,视遇甚有恩惠,以私财物给其衣食。
〔一〕师古曰:「被召诣京师。」
〔二〕师古曰:「重音直用反。」
〔三〕师古曰:「闲读曰闲。闲,宽静之处也。燥,高敞也。」
〔四〕师古曰:「长杨、五柞宫并在盩厔,往来二宫之间。」
〔五〕师古曰:「条谓疏录之。」
〔六〕师古曰:「吉拒闭使者,天子感寤,乃普赦天下。其郡邸系狱者,既因吉得生,而赦宥之恩遂及四海也。」
〔七〕师古曰:「几音钜依反。数音所角反。次下亦同。」
后吉为车骑将军军市令,迁大将军长史,霍光甚重之,入为光禄大夫给事中。昭帝崩,亡嗣,大将军光遣吉迎昌邑王贺。贺即位,以行淫乱废,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诸大臣议所立,未定。吉奏记光曰:「将军事孝武皇帝,受襁褓之,任天下之寄,〔一〕孝昭皇帝早崩亡嗣,海内忧惧,欲亟闻嗣主,〔二〕发丧之日以大谊立后,〔三〕所立非其人,复以大谊废之,〔四〕天下莫不服焉。方今社稷宗庙群生之命在将军之壹举。窃伏听於众庶,察其所言,诸侯宗室在(列位)〔位列〕者,未有所闻於民间也。而遗诏所养武帝曾孙名病已在掖庭外家者,〔五〕吉前使居郡邸时见其幼少,至今十八九矣,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愿将军详大议,参以蓍龟,岂宜褒显,先使入侍,〔六〕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决定大策,天下幸甚!」光览其议,〔七〕遂尊立皇曾孙,遣宗正刘德与吉迎曾孙於掖庭。宣帝初即位,赐吉爵关内侯。
〔一〕师古曰:「音之欲反。」
〔二〕师古曰:「亟,急也,音居力反。」
〔三〕师古曰:「虽无嫡嗣,旁立支,令宗庙有奉,故云大谊。」
〔四〕师古曰:「恐危社稷,故废黜之。」
〔五〕苏林曰:「外家犹言外人民家,不在宫中。」晋灼曰:「出郡邸狱,归在外家史氏,后入掖庭耳。」师古曰:「晋说是也。」
〔六〕师古曰:「侍太后。」
〔七〕师古曰:「省纳而用之。」
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一〕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及霍氏诛,上躬亲政,省尚书事。是时,掖庭宫婢则令民夫上书,自陈尝有阿保之功。〔二〕章下掖庭令考问,则辞引使者丙吉知状。掖庭令将则诣御史府以视吉。〔三〕吉识,谓则曰:「汝尝坐养皇曾孙不谨督笞,汝安得有功?〔四〕独渭城胡组、淮阳郭徵卿有恩耳。」分别奏组等共养劳苦状。〔五〕诏吉求组、徵卿,已死,有子孙,皆受厚赏。诏免则为庶人,赐钱十万。上亲见问,然后知吉有旧恩,而终不言。上大贤之,制诏丞相:「朕微眇时,御史大夫吉与朕有旧恩,厥德茂焉。〔六〕诗不云虖?『亡德不报。』〔七〕其封吉为博阳侯,邑千三百户。」临当封,吉疾病,上将使人加绋而封之,及其生存也。〔八〕上忧吉疾不起,太子太傅夏侯胜曰:「此未死也。臣闻有阴德者,必飨其乐以及子孙。今吉未获报而疾甚,非其死疾也。」后病果愈。〔九〕吉上书固辞,自陈不宜以空名受赏。上报曰:「朕之封君,非空名也,而君上书归侯印,是显朕之不德也。方今天下少事,君其精神,省思虑,近医药,以自持。」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
〔一〕师古曰:「遭遇谓升大位也。」
〔二〕师古曰:「谓未为宫婢时,有旧夫见在俗间者。」
〔三〕师古曰:「视读曰示。」
〔四〕师古曰:「督谓视察之。」
〔五〕师古曰:「共音居用反。养音弋亮反。」
〔六〕师古曰:「茂,美也。」
〔七〕师古曰:「大雅抑之诗。」
〔八〕应劭曰:「吉时病不能起,欲如君视疾,(如)〔加〕朝服拖绅,就封之也。」师古曰:「绋,系印之组也,音弗也。」
〔九〕师古曰:「愈与愈同。」
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一〕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二〕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
〔一〕师古曰:「长给休假,令其去职也。」
〔二〕师古曰:「艾读曰乂。」
於官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耆酒,数逋荡,〔一〕尝从吉出,醉欧丞相车上。〔二〕西曹主吏白欲斥之,〔三〕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四〕西曹地忍之,〔五〕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六〕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七〕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囊,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随驿骑至公车刺取,〔八〕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九〕因曰:「恐虏所入边郡,二千石长吏有老病不任兵马者,宜可豫视。」吉善其言,召东曹案边长吏,琐科条其人。〔一〇〕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一一〕以得谴让。〔一二〕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亡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繇是益贤吉。〔一三〕
〔一〕师古曰:「逋,亡也。荡,放也。谓亡其所供之职而游放也。耆读曰嗜。」
〔二〕师古曰:「欧,吐也,音一口反。」
〔三〕师古曰:「斥,弃逐。」
〔四〕师古曰:「言无所容身也。」
〔五〕李奇曰:「地犹第也。」师古曰:「地亦但也,语声之急也。」
〔六〕师古曰:「茵,蓐也,音因。」
〔七〕师古曰:「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经常说的一个词“故事”是什么意思?
“故事”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作为两个词处理的。1、指旧日的行事制度;例行的事。如:虚应故事丨奉行故事(按照老规矩敷衍塞责)。2、(1)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如:民间故事丨神话故事丨讲故事。(2)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如:故事性强。见《现代汉语词典》第7第471页: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4. “故事”的事是几声
四声
事没有轻声
gù shì ㄍㄨˋ ㄕㄧˋ
故事
--------------------------------------------------------------------------------
◎ 故事 gùshì
(1) [old practice]∶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奉行故事
虚应故事
(2) [history]
(3) 掌故,典故
(4) 旧事,先例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宋· 苏洵《六国论》
(5) [story]∶用作讲述的事情,凡有情节、有头有尾的皆称故事
民间故事
英雄故事
(6) [episode;plot]∶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故事梗概
gù shì ㄍㄨˋ ㄕㄧˋ 故事
(1).旧事,旧业。《商君书·垦令》:“知农不离其故事,则革必垦矣。”《史记·太史公自序》:“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
(2).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汉书·刘向传》:“ 宣帝 循 武帝 故事,招名儒俊材置左右。” 宋 胡铨 《戊午上高宗封事》:“ 桧 乃厉声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
(3).典故。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至於语僻难晓。”
(4).花样。《红楼梦》第六一回:“吃腻了肠子,天天又閙起故事来了。”
(5).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为表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主题服务的有因果联系的生活事件。
(6).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含有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相明《易经》,以为古今异制,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
此处所讲的意思是说古今所行的事,都是从异事开始的,从 一开始被认为异事到后来被认同,成为故事旧例。这里的故事中的故字表示“旧”的意思。来自www.gyjslw.com
7. 履行 奉行 的区别
奉行:基本解释:遵照实行:比如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按老规矩办事. 履行:意思:执行、实践。执行对他人的承诺,并行动。 两词都是动词,都是“做”的意思。“履行”的外延大于后者,即,“奉行”的“做”的限制性大。来自www.gyjslw.com
8. 有故事四字词语大全
1、虚应故事
xū yìng gù shì
【解释】故事:成例。照例应付,敷衍了事。指用敷衍的态度对待工作。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一回:“他既自己情愿,你们代我著实重打,若再虚应故事,定要狗命。”
【结构】动宾式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敷衍了事
【例句】《幻灭》:“几乎使你疑惑是虚应故事,而声嘶力竭之态,又随在暴露。”
2、奉行故事
fèng xíng gù shì
【解释】奉行:遵照办理;故事:老规矩、老章程。按照老规矩办事。
【出处】《汉书·魏相传》:“相明《易经》有师法,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以为古今异制,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
【结构】动宾式成语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指按照老规矩办事
【近义词】循规蹈矩
【反义词】推陈出新、独树一帜
【例句】这起公事到了警察局,伯珍也不免~,吩咐局里的警兵。(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回)摘自www.gyjslw.com
9. 带奉行字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
奉行的成语信受奉行奉行故事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