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民”的成语「涂炭生民」

2024年05月16日成语大全45

成语“涂炭生民”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tú tàn shēng mín
成语简拼:TTSM
成语注音:ㄊㄨˊ ㄊㄢˋ ㄕㄥ ㄇ一ㄣ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民生涂炭、生灵涂炭、涂炭生灵
反义词:国泰民安、安居乐业
成语出处:明·沈采《千金记·登拜》:“狂秦暴虐,涂炭生民。”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涂炭:烂泥和炭火。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成语用法:涂炭生民作谓语、宾语;指社会时局。
成语造句: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一回:“叔宝无道,涂炭生民。天兵南征,势同压卵。”
英文翻译:People are greatly afflicted.

成语“涂炭生民”的扩展资料

1. 带碳的成语有哪些
石字旁的碳在化学中常用,表示C这个元素,在文学里不常见,常见的是炭火的炭。
冰炭不投、
握炭流汤、
民生涂炭、
黎庶涂炭、
雪里送炭、
万民涂炭、
漆身吞炭、
吞炭为哑、
坐于涂炭、
生灵涂炭、
势如冰炭、
枘凿冰炭、
生民涂炭、
雪中送炭、
涂炭生灵、
践冰履炭、
踞炉炭上、
苍生涂炭、
冰炭相爱、
冰炭不相容、
冰炭不同器、
冰炭不同炉、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涂炭的引证解释
1. 比喻极困苦的境遇。
孔传:“民之危险,若陷泥坠火。” 晋 潘岳《西征赋》:“竭股肱於昬主,赴涂炭而不移。” 太平天囯 汪潭《建天京于金陵论》:“於是龙车光降金陵 ,日驭威临建业。后舞前歌,出军民於涂炭。” 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三:“北伐的目的是为了治世安民,是为了拯生民于涂炭。”
2. 借指陷入灾难的人民。
南朝 梁 沉约 《梁鼓吹曲·道亡》:“救此倒悬拯涂炭,誓师刘旅赫灵断。” 清 吕守曾 《经史法戒诗》之十:“治安共说 梁天监 ,南北通和救涂炭。”
3. 泥淖和炭灰。喻污浊之地。亦谓污浊。
《孟子·公孙丑上》:“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韩诗外传》卷一:“廉洁直方,疾乱不治,恶邪不匡,虽居乡里,若坐涂炭。”《东观汉记·赵熹传》:“遇更始亲,皆踝跣涂炭,饥困不能前。”《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六年》:“ 柳元景欲救 怀文 ,言於上曰:‘ 沉怀文三子,涂炭不可见;愿陛下速正其罪。’”
4. 蹂躏;摧残。
《后汉书·党锢传序》:“海内涂炭,二十馀年,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水浒传》第六三回:“滥官当道,污吏,殴死良民,涂炭万姓。”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以愚观之,晋、楚互为雌雄,不相上下,诚得一人合二国之成,各朝其,息兵修好,生民免于涂炭,诚为世道之大幸。”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戕贼人道,涂炭生灵,是不仁也。” 峻青《故乡杂记》:“如果不消灭这个敌人……我们的人民,不晓得还要遭受多大的涂炭。”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当你的妲己祸国殃民生灵涂炭毁了你的江山也毁了你 那么形容纣王的是哪一句
形容纣王最贴切的一句是:不爱江山更爱美人。
传说妲己是一个蛇蝎美人,千古淫恶的罪魁祸首,具体的事实约有:
第一,纣王为了讨好妲己,派人搜集天下奇珍异宝,珍禽奇兽,放在鹿台和鹿苑之中,每每饮酒作乐,通宵达旦。
第二,严冬之际,妲己遥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而将他双脚砍下,研究其不怕寒冻的原因。
第三,妲己目睹一孕妇腹部隆起,因为好奇不惜剖开孕妇肚皮看看腹内究竟,枉送了母子二人的性命。
第四,妲已怂恿纣王杀死忠臣比干,剖腹剜心,以印证传说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窍” 说法。
扩展资料:
“不爱江山爱美人”这句诗是清代诗人陈虞之的作品,说的主角是明朝神宗皇帝,也就是很多影视作品的主角明万历帝的儿子。
万历皇帝颇宠爱神宗的母亲郑贵妃,一心想立他为太子,继承大统。但由于立嫡立长的制度,身位皇三子的神宗无法得到群臣的认可,无奈之下万历只能改立皇长子。太子的母亲是一名宫女,因此也注定了太子得不到万历皇帝的过多关心,更别说是喜爱了。
皇帝想立皇三子为太子,然而此举得到大臣们的反对,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大臣多次进行抗议,最终只以万历皇帝妥协作为结局。
太子虽然在群臣们的一路保护下当如愿以偿,无奈父亲不待见自己也对自己没有信心,每日饮酒作乐胡作非为,身体很差,在他的父亲万历皇帝驾崩后的一个月,他也追随父亲的步伐驾崩了,这就是历史上的明光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妲己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
昭君出塞 作者 离开自己 (1)《赤壁》(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诗意: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一只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只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一场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斗,英雄云集,何等壮伟。“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全诗最精彩的,当然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是议论。“认前朝”,本来可以写对这场战争的回顾,但是他省略了,所以不是缅怀,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历史评价,而是直接的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他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观察、思考着历史,顿使诗歌平添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气概。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用一“锁”字,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试想英雄如曹操者,于横扫天下胜利之后,拥江东二乔于铜雀台,弦歌艳舞,以享受缠绵之春色,当是何种得意气概。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言河山破碎,生民涂炭之类,而拈出“二乔”入魏以暗喻,同样把东吴领袖人物之风流儒雅的风神传递出来了。但是杜牧之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又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2)《短歌行》——曹操 青青子衿,幽幽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赤壁为曹操一气打完官渡,决心拿下赤壁,攻入柴桑(今九江)。 曹操率兵80万之多,却被不敌东吴3万水兵,其原因有三: 一、曹操之兵水土不服(天气有关); 二、完全是乌合之众,老弱病残(也有精锐之师)但都不懂水; 三、有孔明(诸葛亮)、公瑾(周瑜)之策,以曹操兵力的二十七分之一溃之。 解析“赤壁之战”到底为了谁而战?曹操就为一个女人打过一次仗,是平袁绍那次,为了得到袁绍的儿媳妇甄氏,可后来甄氏让曹丕给娶了。而电影中只是别人随口那么一说而已,当时曹操并没有承认他是为了一个女人打仗,想象曹操最爱的也不是女人,他又不是纨绔子弟,他最爱的是才子,他明明就是十分爱才子的,要说他是为了刘备身边的猛将和才子打这场仗,我还可以接受,要说他为了小乔,我是不会信的。因为小乔毕竟是一个女人,就算她再漂亮,曹操也不会用那么多军人的生命来换。 (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宋)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5)《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6)咏赤壁——王周(唐) 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 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7)悠悠赤壁 ——杜 甫(唐) 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 帝子留遗憾,曹分屈壮图。 (8)过赤壁偶成佳句 明 ·王奉 (一) 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公。 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 (二) 孟德雄心瞰啖吴,皇天未肯遂共图。 水军八十万东下,赤壁山前一火无。 (9)古战场赤壁感怀 明 ·方逢时 危矶绝峭倚清江,人道曹刘旧战场。 往事已随寒浪灭,遗踪惟有暮山长。 云霞尚带当年赤,芦荻空余落日黄。 欲吊英雄千古憾,渔歌声里又斜阳。 (10)赤壁山 ——明 ·龙仁夫 踣吕摧袁虎视眈,阿瞒气势展江南。 矶头一霎东风转,天下江山自此三。 (11)赤壁石刻元 ·朱桢 赤壁之山上摩空, 三江之波浩无穷。 峭壁穷峙江流东, 当年麈战乘东风。 百万北走无曹公, 鼎立已成烟焰中。 大书石上莓苔封, 千年不泯周郎功。 我今送客放舟去, 江山如日还英雄。 (12)登赤壁山 ——明·魏 裳 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 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 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 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 (13)拜缣—— 明·任乔年 先生羽扇独从容,百万魔消一剑风。 欲识英雄真手段,杯中白水望溶溶。 (14)赤壁怀古 ——清·曹雪芹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姓名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15)握瑾怀瑜——杨易 巴丘琴殇魂慰兄,羽扇美酒两相拥。 义会总角举秣陵,佳配霓裳笑江东。 水触三江破楼船,火烧赤壁隳艨艟。 问天再借五百年,两分天下与争雄! (16)赤壁——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分三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请 一二э④⑤陆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炭表示的成语
【冰炭不投】比喻彼此合不来。
【冰炭不同炉】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
【冰炭不同器】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里。比喻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冰炭不相容】冰:冰块;炭:炭火。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并存。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冰炭同器】比喻两种人或两类事物虽然存在于一个地方,但性情各异。
【冰炭相爱】爱:亲近。冰和炭互相接近。比喻互相救助。
【苍生涂炭】涂: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进火坑那样痛苦。
【践冰履炭】踩冰踏炭。比喻历经各种艰险。
【踞炉炭上】踞:蹲、坐。蹲在炉子的炭火之上。形容处境险恶,不堪忍受。
【民生涂炭】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黎庶涂炭】形容人们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
【漆身吞炭】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枘凿冰炭】比喻事物尖锐对立,互不相容。
【生民涂炭】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生灵涂炭】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势如冰炭】就像冰块和炭火一样。形容两者不能相容。
【生人涂炭】生人: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吞炭漆身】以之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涂炭生民】涂:泥沼;炭:炭火;生民:百姓。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涂炭生灵】涂:泥沼;炭:炭火;生灵:百姓。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吞炭为哑】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改变声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万民涂炭】涂:泥淖;炭:炭火。万民如同陷入泥淖坠入火海一般。形容广大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
【握炭流汤】握炽炭,蹈沸汤。比喻不畏危难,敢于用命。
【挟冰求温,抱炭希凉】夹着冰块以求温暖,抱着火炭希望能凉快。比喻行动与目的相违背,必然徒劳无功。
【雪里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坐于涂炭】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自身也被玷污。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成语生灵涂炭的主人公是谁
王永生灵涂炭shēng líng tú tàn[释义] 生灵:生民;百姓;涂炭:烂泥和炭火。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语出] 《晋书·谯纵传》:“遂使生灵涂炭;神器流离;邦国轸麦秀之哀;宫庙兴黍离之痛。”[正音] 涂;不能读作“yú”。[辨形] 涂;不能写作“图”。[近义] 水深火热 民不聊生[反义] 国泰民安 安居乐业[用法] 用作贬义。用于使人民受到摧残;受苦受难方面。一般作谓语、宾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故事]后燕、后秦联合攻打前秦,于是前秦的国都长安被人包围,苻坚因此退到五将山,等待有适当的机会能重新再来。后来苻坚被后秦活捉处死,苻坚的儿子苻丕就一直驻在邺城。不过,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听说苻坚已经死了,就请苻丕到晋阳,在王永等人的拥护下,当了皇帝。苻丕当上皇帝以后,加封王永为左丞相。王永写了一篇召告,想号召前秦的部队去讨伐后秦和后燕。公告中说:“自从苻坚被害,国都长安沦陷后,国家就开始一蹶不振哪!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员接到这份召告以后,就要派出兵马到临晋会师,准备作战。”可惜后秦的军队实在太强大了,王永无法获得胜利,前秦也逐渐衰落,不久后就被后秦消灭了。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后3句是??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师:出兵。出自: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蜀相》,原文: 蜀相 (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涂炭的引证解释
1. 比喻极困苦的境遇。
孔传:“民之危险,若陷泥坠火。” 晋 潘岳《西征赋》:“竭股肱於昬主,赴涂炭而不移。” 太平天囯 汪潭《建天京于金陵论》:“於是龙车光降金陵 ,日驭威临建业。后舞前歌,出军民於涂炭。” 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三:“北伐的目的是为了治世安民,是为了拯生民于涂炭。”
2. 借指陷入灾难的人民。
南朝 梁 沉约 《梁鼓吹曲·道亡》:“救此倒悬拯涂炭,誓师刘旅赫灵断。” 清 吕守曾 《经史法戒诗》之十:“治安共说 梁天监 ,南北通和救涂炭。”
3. 泥淖和炭灰。喻污浊之地。亦谓污浊。
《孟子·公孙丑上》:“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韩诗外传》卷一:“廉洁直方,疾乱不治,恶邪不匡,虽居乡里,若坐涂炭。”《东观汉记·赵熹传》:“遇更始亲,皆踝跣涂炭,饥困不能前。”《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六年》:“ 柳元景欲救 怀文 ,言於上曰:‘ 沉怀文三子,涂炭不可见;愿陛下速正其罪。’”
4. 蹂躏;摧残。
《后汉书·党锢传序》:“海内涂炭,二十馀年,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水浒传》第六三回:“滥官当道,污吏,殴死良民,涂炭万姓。”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以愚观之,晋、楚互为雌雄,不相上下,诚得一人合二国之成,各朝其,息兵修好,生民免于涂炭,诚为世道之大幸。”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戕贼人道,涂炭生灵,是不仁也。” 峻青《故乡杂记》:“如果不消灭这个敌人……我们的人民,不晓得还要遭受多大的涂炭。”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0. 有关美人自刎乌江岸的古诗
  1、这句诗出自元代诗人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2、译文:  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  龙舟显威名。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   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3、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1.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下一句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出自元朝诗人张可久的作品《卖花声·怀古二首》,其古诗全文如下: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gyjslw.com/post/233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