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人得利」的成语故事和用法

2023年03月25日成语故事128

“渔人得利”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


什么叫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读音是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一般指本词条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4个义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读音是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1]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王想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王跟赵王说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中文名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感情色彩
贬义词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结构
主谓式组合的复句式
成语资料
基本信息
【汉字书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汉语注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漫画
【感情色彩】贬义词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渔翁得利是什么意思
【成语】: 渔翁得利【拼音】: yú wēng dé lì【解释】: 渔翁:比喻第三者。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渔人得利什么意思
原句固话是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j 是什么意思?
鹬蚌相持: 解释: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 渔人得利: 解释:趁着双方争执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鹬蚌相睁,渔人得利读音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读音:[ 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rén dé lì ] 基本解释:原意指鹬和蚌互相争持不下,结果让渔翁把它们一起捉了。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 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例句:这真叫做‘~’。若是倪善继存心忠厚,兄弟和睦,肯将家私平等分析,这千两黄金,弟兄大家该五百两,怎到得滕大尹之手? ★《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原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可以翻译如下: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渔翁得利的上一句?
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释〗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古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翻译
【解 释 一】 有一句古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简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解释 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类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形的外壳。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 处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自己渔人得利。” 【提示】 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注释】 且——将要 赵——春秋战国时国名 伐——攻打 方——正在。 曝(pù)——晒。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战国时有名的说客。 惠王——赵国国君 易水——河流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甘——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yù)——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qián)——同“钳”,夹住。 喙(huì)——嘴,指鸟兽的嘴。 雨 (yù)——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擒——捕捉 【寓意】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诗文翻译】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会有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渔人得利”扩展:

错字纠正:渔,不能写作“鱼”。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近义词:渔翁得利
成语解释:趁着双方争持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
成语用法:渔人得利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简拼:YRDL
造句: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鹬蚌相持,自己渔人得利。”
繁体成语:漁人得利
读音纠正:得,不能读作“dě”。
成语读音:yú rén dé lì
成语注音:ㄩˊ ㄖㄣˊ ㄉㄜˊ ㄌ一ˋ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2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