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瓜蔓抄
“瓜蔓抄”的成语故事:
明成祖时期,大臣景清藏着凶器入朝,想刺杀明成祖朱棣,为明惠帝朱允炆报仇,事情败露。成祖大怒,下令将景清磔死,并将他的家族全部株连,后来还不解恨,把与他相关的乡亲与邻居全部处死,于是整个村子变为废墟如何划分九族
说法一
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选自国文参考书第九课)
n 说法二
中国古代「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
n 相关故事:
安徽凤阳朱元璋,以一孤苦无依、魁梧戽斗的流浪儿,做过牧童、小和尚、行乞缘,最后投效郭子兴军,身经百战,历时十六载,终於驱逐元虏,建元洪武,定都南京,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
太祖自小父母双亡,兄姊五人或死或离。人单丁薄,无奥无援,即位后却大大地发挥了「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的本能,总计生下二十六个儿子。太祖又鉴於隋、唐君主大旁落藩镇,导致衰亡,又以宋代内重外轻,以致外侮纷至沓来,亦导致亡国。乃分封诸子,虽「分封不锡土,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以资预防。
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殁,享年七十一。由於太子早逝,遗诏传位於太孙允炆。
所谓九族,从己身往上数:父、祖、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数:子、孙、曾孙、玄孙,总共九族。所谓十族,外加门下学生,连坐被杀者达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亲之发配充军者高达千余人,时称「瓜蔓」是也。
中国古代「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
方孝孺被称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辅佐朱元璋孙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满朝廷(其实是一大派系)。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后,第一个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两次见新皇帝都是披麻带孝、嚎啕痛哭,朱棣低声下气请他代拟诏书(逼他表态),他只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朱棣问他:「难道你不怕死吗?」方孝孺答:「要杀便杀,诏不可草。」朱棣:「难道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不要说九族,诛十族也不怕。」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门生」凑成十族,统统杀掉。
以今日观点,方孝孺一派在「金陵政」中势力极大,若方孝孺肯表态,文官系统就可收编,方孝孺死忠前帝,他的门生,派系就不可信任。很可能这代表了当时江南民气,导致朱棣不得不迁都燕京(今北京)。
九代的直系亲,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 关于九族说法不一: 一种认为是从本人算起向上五代,向下五代,共是九代为九族;另一种认为是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为九族。n说法一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选自国文参考书第九课)n说法二中国古代「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n相关故事:安徽凤阳朱元璋,以一孤苦无依、魁梧戽斗的流浪儿,做过牧童、小和尚、行乞缘,最后投效郭子兴军,身经百战,历时十六载,终于驱逐元虏,建元洪武,定都南京,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太祖自小父母双亡,兄姊五人或死或离。人单丁薄,无奥无援,即位后却大大地发挥了「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的本能,总计生下二十六个儿子。太祖又鉴于隋、唐君主大旁落藩镇,导致衰亡,又以宋代内重外轻,以致外侮纷至沓来,亦导致亡国。乃分封诸子,虽「分封不锡土,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以资预防。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殁,享年七十一。由于太子早逝,遗诏传位于太孙允炆。所谓九族,从己身往上数:父、祖、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数:子、孙、曾孙、玄孙,总共九族。所谓十族,外加门下学生,连坐被杀者达八百七十三人,其它外亲之发配充军者高达千余人,时称「瓜蔓」是也。中国古代「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方孝孺被称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辅佐朱元璋孙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满朝廷(其实是一大派系)。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后,第一个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两次见新皇帝都是披麻带孝、嚎啕痛哭,朱棣低声下气请他代拟诏书(逼他表态),他只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朱棣问他:「难道你不怕死吗?」方孝孺答:「要杀便杀,诏不可草。」朱棣:「难道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不要说九族,诛十族也不怕。」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门生」凑成十族,统统杀掉。以今日观点,方孝孺一派在「金陵政」中势力极大,若方孝孺肯表态,文官系统就可收编,方孝孺死忠前帝,他的门生,派系就不可信任。很可能这代表了当时江南民气,导致朱棣不得不迁都燕京(今北京)。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瓜蔓抄作为惨无人道的连坐法,到底是怎么样的?
这种惩罚其实是比诛九族还要恐怖的一种惩罚人的手段。是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会使用的一种极端手段。我们都知道诛九族有多么的恐怖,他是只要跟你有一点关系的亲戚都会被你连累。但是这种惩罚却是比诛九族还要恐怖的,最严重的时候一个人犯罪,有可能会连累几千人。这种惩罚是从诛九族开始衍生来的更恐怖的一种刑罚,而诛九族,其实在秦朝那时候只是开始有的,不过那时候只是诛三族。
大家都理解到了诛九族的恐怖,可是还有一种比他更恐怖一些,那就是诛十族,因为株九族是连累你的亲戚,还有你母亲的亲戚跟你妻子的亲戚。那件事发生在在明朝的时候,朱棣因为争夺皇位,诛杀了建文帝,有的人不愿意承认他是正统,所以他就对些个人实行了诛十族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除了前面说的诛九族里面的那些亲戚之外,还把他的学生也一起杀掉了。
据说杀掉了800多人,而且还有千百人被拉到边疆去充军。但是这么恐怖的惩罚却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就是我们这一次说的这个惩罚。不止杀掉你的所有亲戚,还把你的学生也杀掉。更不止这些还要把你学生的学生也都差掉,只要是跟你认识的全部都要杀光。就像顺藤摸瓜一样,一个一个的全都摘掉杀绝。
而被实行这个惩罚的人跟之前那个受了诛十族惩罚的人其实是朋友。两人之前都是建文帝的大臣,不过因为这个人跟朱棣关系比较好,所以他没有受到牵连,还被封为御史大夫。但是这个人忘不了旧主在有一次上朝的时候准备刺杀朱棣,不幸被发现,于是就对他家实行了这个惩罚。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蔓”和它的多音字的区别是什么?
1.蔓读音为màn和蔓读音为wàn的区别是意思不同。
2.蔓(màn),多用于合成词,如蔓草、蔓延等,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扩展滋生。
3.蔓(wàn)细长能缠绕的茎:瓜蔓儿,扁豆爬蔓儿了,wàn(瓜蔓),màn(藤蔓)。
4.造句
(1)像橡树般一寸寸长大起来的友情,要比像瓜蔓般忽然蹿起来的友情更为可靠。
(2)真正的友谊不是一株瓜蔓,会在一夜之间蹿将起来,一天之内枯萎下去。
(3)荧光假单胞菌株M18在离体条件下,能有效抑制甜瓜蔓枯病菌的菌丝生长。
(4)纪纲当初因瓜蔓事件清查有功升为正二品的都督佥事,要知道六部的尚书也只是正二品,再往上的品级非功臣宿将而不可得。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瓜蔓抄”什么意思?
瓜蔓[ guā wàn chāo ]
【释义】指旧时统治者对臣下、人民的残酷诛戮迫害。辗转牵连,如瓜蔓之蔓延,故称。形容刑罚过度株连,一人有罪,株连九族。
【同韵词】有理不在声高、缟纻之交、二三其操、凤友鸾交、断怪除妖、众人拾柴火焰高、飞遁鸣高、一团糟、妒火中烧、海阔天高
【出处】《明史·景清传》:藉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村里为墟。
延展阅读:株连九族
株连九族:就是一人犯死罪,家族成员与其共同承担刑事责任的刑罚制度,在古代称为’族’,故’族’者,即意味着由一个人的死罪扩展为家族成员的共同死罪。
这一违背人性、情理以及古代统治者自己津津乐道的恤刑原则的暴虐刑制在中国古代长盛不衰的根源,实在是中国传统法律中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九族定义
株连九族是古代刑罚族诛的一种,从古代族诛的实际情况看古代九族应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这里的族人指直系亲和配偶)
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
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
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瓜蔓抄是怎样的典故?
方孝孺与景清宁死也不归附朱棣,因此多人被株连,这种做法被称为“瓜蔓”。
残忍的手段
建文帝的重臣齐泰、黄子澄是成祖号称“清君侧”发动反叛的借口,成祖的名单上第一个就是他们的名字。
南京城破之后,他们先后被抓,由成祖亲自审问,这两个人都抗辩不屈,被永乐皇帝下令同时磔毙。
还有兵部尚书铁铉,被抓到南京,觐见新皇帝时居然背对着皇帝,不肯行礼,也不肯说话。成祖命令两边的人抓住他,让他回身正对着自己,可是铁铉大力挣扎,说什么也不肯回过头来。成祖暴怒,命人将他的耳朵、鼻子割下来,上锅蒸熟了,硬是塞入铁铉的口中,还问他味道怎么样?这可真是亘古未有的残忍刑罚。铁铉却忍住剧痛,反而大声回答说:“这是真正的忠臣孝子的肉,味道怎么会不好呢?”
成祖更加生气了,喝令手下当场就把他凌迟处死。眼见着自己身上的肉被一片一片的剜下来,铁铉竟然到死还是骂不绝口。成祖这时好像被气的失去了人的理智,非要看到铁铉向自己屈服不可。铁铉这时已经死了,成祖还命人搬了一口大锅放在殿上,里面盛满了滚烫的热油,把铁铉的尸体扔了进去,就见尸体立刻就被炸成了焦团,这时成祖才命人将铁铉的焦尸朝向自己坐的龙椅摆放,可是不知是不是铁铉的灵魂未散,尸体始终反身向外,不肯正对着殿上。后来两边的人用铁棒夹住了残骸,举着他让他面向殿上,成祖这才笑道:“你现在终于肯来朝见我了吗?”话还没说完,就见锅中的热油飞溅而起,烫伤了那些用铁棒架住铁铉尸身的人的手足。那些人见了这种可怕的情景,都立刻扔下棒子退在一边不敢上前了,铁铉的尸身仍然反立如前。成祖这时也不禁为这种情况弄得大惊失色,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命人将尸身安葬了。
其他在名单中的官员还有户部侍郎卓敬,右副都御史练子宁,礼部尚书陈迪,刑部尚书暴昭、侯泰,大理寺少卿胡闰,苏州知府姚善,御史茅大芳等,都被陆续地抓来,面对新皇帝残酷的手段却没有一个人肯屈服,结果都备受荼毒,不是被打掉牙齿,就是被割了舌头,也有的被截断手足,都受尽酷刑而死。等杀了这些人以后,成祖还是不满意,又怕被他杀死的这些人的亲要向他报复,所以决心要斩草除根,于是这些人的亲也都相继被杀了。
这之中,死的最惨烈的要算是当时著名的文士方孝孺,他的倨傲态度彻底激怒了本就嗜杀的成祖,最后被灭十族。
其他不在名单之内的官员像修撰王艮、王叔英,都给事中龚泰,都指挥叶福,衡府纪善周是修,江西副使程本立,大理寺丞邹瑾,御史魏冕等人,在燕王攻城时,都守节自杀。在这些以身殉国的人中,最奇怪的是一个东湖樵夫,谁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只见他每天都背着木柴到城里来卖,从来都是口不二价。这时听说了建文帝自焚而死的消息,竟然趴在地上大哭了起来,柴也不要了,直接投湖自尽。不得不让人感叹就是如此小民也深知忠义二字。
壬午殉难
建文帝这些忠诚的大臣中还有一个像战国时的义士荆轲一般的英雄人物,就是左佥都御史景清。这个人平时倜傥洒脱,但最注重名节,燕王攻破南京即位以后,听说了他的名声很火,就让他官复原职。
使大家都意料不到的是,他居然毫不推辞的就接受了新的任命。那些以前就认识他的人都大惑不解,也有人在一边偷偷的嘲笑,说他言行不一,贪生怕死,他也毫不为意。后来,宫中的钦天监夜观星象,发现天象有了异变,这在古代可是一件大事。负责的官员马上向皇帝报告了这个情况,说是有一颗星星发生异常现象,发出耀眼的红色光芒,而且直朝帝星而来。
成祖听了这话心里也很害怕,所以对身边的人都很留意。这一天,他上朝的时候,远远的就看见景清穿着一身大红色的衣服迎面走来,心中马上就起了疑心。果然在殿上朝见时,景清忽然一跃上前,冲向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成祖心中早有准备,马上起身闪开,命令身边的护卫将他拿下,一搜身,果真藏着一把利刃。成祖震怒地质问他想干什么,景清慨然答道:“我本来想为先帝报仇,可惜没有成功。”成祖大怒,命人把他的皮剥下来,悬挂在长安门上示众。
有一天成祖出巡,正巧路过了长安门下,本来吊在城门上的皮,竟然自断绳索,扑向成祖。成祖很是诧异,命人一把火把皮烧了。可是这天夜里,成祖刚刚睡着,就梦见景清手中提着一把长剑向他走来,他马上惊醒,心中惊恐不已,第二天一上朝,就命人把景清夷灭九族。以上这些死难的建文帝的遗臣都是忠臣义士。因为这一年是建文四年,岁在壬午,所以就叫做壬午殉难。
成祖对这些不肯向他屈服的人既恨又惧,所以加重对他们的刑罚,不但官员本人惨死在各种酷刑之下,而且辗转牵连,凡是和这些人有一点关系的人就统统被杀。成祖的这种做法被称为“瓜蔓”,被无辜株连的人非常多,不但是亲戚朋友子弟同学被杀,就连犯人的左邻右舍也逃不了死罪,甚至有时整个村子的人都被杀光了。
从此以后,建文帝的旧臣,除了归附新皇帝的以外,其他不愿归降的人都死的死,逃的逃,大多难逃杀身灭门之祸。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蔓和它的多音字的区别
1.蔓读音为màn和蔓读音为wàn的区别是意思不同。
2.蔓(màn),多用于合成词,如蔓草、蔓延等,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扩展滋生。
3.蔓(wàn)细长能缠绕的茎:瓜蔓儿,扁豆爬蔓儿了,wàn(瓜蔓),màn(藤蔓)。
4.造句
(1)像橡树般一寸寸长大起来的友情,要比像瓜蔓般忽然蹿起来的友情更为可靠。
(2)真正的友谊不是一株瓜蔓,会在一夜之间蹿将起来,一天之内枯萎下去。
(3)荧光假单胞菌株M18在离体条件下,能有效抑制甜瓜蔓枯病菌的菌丝生长。
(4)纪纲当初因瓜蔓事件清查有功升为正二品的都督佥事,要知道六部的尚书也只是正二品,再往上的品级非功臣宿将而不可得。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古代株连九族这么严重,家属中为什么没有人逃跑?
古代社会强调家庭伦理,于是就设计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赏罚制度。比如荫庇,一个人有了力,自己的家族家人或子孙后代以及亲都可以受到照顾、庇护;又比如株连,一人犯罪,全家也要跟着遭殃。
我们重点聊聊株连。东汉末年刘熙作《释名》有解释:“罪及余人曰诛。诛,株也,如株木根,枝叶尽落也。”事实上,古代的株连,波及的范围并不仅仅有家人,还有亲友、同事,甚至邻居也要跟着遭殃。大家常常听说的满门斩、夷三族、家灭族就是于株连的范畴。
株连有多重,最为严重的无疑株连九族。哪九族呢?一般而言,九族是泛指,说白了就是统称,但有时也确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就是父亲自己一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母族三就是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妻族二就是岳父、岳母。
如此一来,与犯事者有血缘姻亲关系的都一网打尽了。历史上有很多人犯了株连之罪。如荆轲刺杀秦王不成被灭“七族”(史记说法),杨玄感起兵失败后“罪及九族”,最为严重的是方孝孺被株连十族(九族之外又添加了学生),受株致死达800多人,时人更是以“瓜蔓”相称。
既然株连如此严重,有人问了,族人中有没有逃跑的可能呢?
几乎没有。主要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
古代有完备的户籍制度
户籍管理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后代不断发展。秦朝是全民户口登记,汉代是“编户齐民”,唐代在已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团貌”的程序。意思是说,对于在册户民不仅要每三年登基一次,还要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等体貌特征。明代建立职业户,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分工,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户籍。在系统的户籍制度里,人员与人员之间,户与户之间,族与族之间什么关系,一目了然,基本上可以掌握八九不离十。所以,要株连谁,翻翻这个一目了然。
株连往往事出突然
古代家株连往往事出突然,官员有时候早上去上朝,中午就被关进大牢,判株连之罪。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方孝孺被朱棣召到朝廷要求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不从,还边哭边骂。朱棣一气之下,就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古代社会君至上,往往人治居多,特殊情况下定一个人罪名,是不需要经过司法程序的。既然事出突然,消息定然保密,族人就无逃跑的可能。
即便有人逃走,也难逃遍及全国的通缉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瓜蔓抄的成语出处
《明史·景清传》:藉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村里为墟。 杂歌谣辞·黄台瓜辞_古诗文网 [作者]李贤[全文]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抄和炒组词。
组词:包、查、传、撮、邸、调灰、兜、发、附、攻、宫门、瓜蔓、监、集、节、寇、科、目披手、闹、侵、入、诗、手、史、书、讨、誊、小、一、盐、摘、辕门、杂、照、转。炒组词:炒炒闹闹、炒炒七七、炒刺、炒地皮、炒肝、炒股、炒股票、炒聒、炒锅、炒货、炒金、炒冷饭、炒买炒卖、炒卖、炒米、炒面、炒闹、炒戚、炒青、炒勺、炒铁、炒团、炒咬、炒鱿鱼、炒作、斗炒、闹炒、闹炒炒、棋炒、热炒、厮炒。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古代的犯人被株连九族时,那些人为什么不逃跑呢?
在古装剧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对于一些严重犯罪如谋反、叛逆,犯事的人会被判以株九族的处罚,这种刑罚极狠,不仅自己脑袋搬家,还会使整个家族陪葬。那得知自己被株连的亲们是何反应呢?古往今来的历史表明他们一般都是等死的,这谜一般的操作令人费解,为什么他们不逃跑呢?
关于诛九族历史记载
株九族,全称株连九族,意思是一个人犯死罪,他的九族都要因为他被处死的刑罚。其中九族就是父族四(爷爷、奶奶和父亲的兄弟姐妹,自己的兄弟姐妹)、母族三(姥姥、姥爷和母亲的兄弟姐妹)、妻族二(岳父岳母);也有说法是上自高祖,下至元孙。其实九族真正指的是所有和罪人有亲缘关系的人,只要你沾亲带故都可能被处死。
这种刑罚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最开始是夏启时,当时是为了能够让出征将士服从命令,若违反军令,则会将犯者和他儿子一起处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有了“夷三族”。直至伍子胥投吴伐楚 后世的皇帝发觉灭族不彻底,更会遭来强烈反扑,为了朝局稳定,所以逐渐实行起了株连九族的刑罚。
最大型的诛族现场就是“瓜蔓”:朱元璋时丞相胡惟庸被“诛九族”,诛杀人数达上万人。朱元璋儿子朱棣更是把不拥护他的方孝儒“诛了十族”,即除了亲人,学生和朋友也要算。
亲人宁死不逃的原因
一.封建社会里,百姓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传统观念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观念,皇帝是绝对威,其指令他们不敢反抗,只好逆来顺受,不敢跑。还有就是心存侥幸。古时儒家文化盛行,遵守伦理纲常,罪不及老幼,根本不用逃。
二.古代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会犯株九族这样大罪的人,基本上都达官显贵,朝廷早有预料,动作迅速,等到其家人知道自己被株连的时候,为时已晚,捉拿的士兵都到了,根本跑不掉。
三.各家各户的人员都要在官府登记造册,相当于户口本,即使有人侥幸逃跑了,官府一查便知,然后就会全国通缉。
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不说,这时候亲人们已经没了,自己苟活更加痛苦。不仅无人收留,颠沛流离而且被抓住了还会受酷刑,再被处死,根本跑不掉。与其更痛苦的死去,还不如坐等被杀,至少不更痛苦了。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瓜蔓抄作为惨无人道的连坐法,到底是怎么样的?
瓜蔓是一种比连坐法更狠的家方式,连坐法只株连九族,而瓜蔓则连亲朋好友都算上,不留一个活口,就像瓜蔓直接扯了,种子哪里还有依存呢,这种让人绝后的方法就叫瓜蔓。所以被称为历史上最狠的家方式,在明朝中晚期用的最多,所以也被称为明瓜蔓法,可见当时人们受其影响是有多么的严重,也正是因为这种刑罚极其残酷,在后来就不用了,只是被史书记载,流传了下来。
商鞅变法的时候,提出了诛灭三族的做法,就是父、子和自己,这三族不能活,而在后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诛连九族的做法。这九族分别是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正史记载的实在和九族,而也有野史记载,说有另外一种说法,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儿之子、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母之母、从母子;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一种是纵向的处罚,一种是横向的处罚,不管怎么罚,殃及的人都很多,都算是比较残酷的。
朱棣建都立业之后,开始了更为严酷的刑罚,株连式组合瓜蔓。曾有儿歌是这么唱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从这儿歌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刑罚是要将受罚者赶尽杀绝的,可见其手段之凶残。
不过,在明朝后期,由于瓜蔓牵连的人实在太多,杀戮太广,这种刑罚逐渐被人所诟病,后来在清朝时期,乾隆废除了这一刑罚,给这种残酷的刑罚画上了句号。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明朝刑法 刑罚
明代统治阶级的立法指导思想,主要是掌握立法、司法、行政最高力的皇帝和参与立法的大臣的立法观点。当然主要是朱元璋的思想,他不仅将大集于一身,还以他个人的思想统一全国,立法思想与他的出身相关。他崇尚法家的君主制主义、暴力镇压主义,主张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他的法制思想其实是以法家为主,儒家为辅,以严刑酷法为主,德礼教化为辅,法儒结合,刑礼并用。这是中国法制思想史上的一大变化,适应了极端制统治的需要。
1.立法因时制宜
明代的皇帝从朱元璋开始到明神宗,都主张法律要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根据社会治安的实际需要确定刑罚的轻重。朱元璋对皇位继承人太孙朱允炆所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即虽然他本人把刑用重典作为一时的宜,并要求子孙们适时而变,采用轻刑,但从总体趋势上看,随着制政治的日趋腐朽、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刑罚不断加重。朱元璋认为元朝的败亡,在于中央昏暗不明,软弱无力,各级官员作威作福,纲纪败坏,法纪无存。宋元以来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刺激,地主豪绅盘剥兼并,贪官污吏巧取豪夺,均达到疯狂局面,只有采用重刑,威慑臣民,才能巩固极端君主制的中央集统治。
2.立法必须礼律结合
朱元璋在洪武三十年颁行《大明律》时明确指出:“朕有天下,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刊著为令,行之已久。”明礼和定律相结合,从而治理天下,这是朱元璋一贯思想。他的继承者建文帝进一步宣传崇礼赦疑,礼重于刑的思想,其用意也是礼律结合,巧妙使用。这是从历代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的,独刑罚可以压服人,但不能使人心服,可以取一时之效,但并非长治久安之策。就是说,刑事镇压和德礼教化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三、明朝的立法
1.《大明律》
是朱元璋亲自主持制定的明朝正式法典。从起草、修改到颁布,共历时三十余年。说明朱元璋十分重视封建法制建设,他不仅把个人的意志上升为全国的法律,而且使其定型化、永久化。明太祖命令子孙代代遵守,“群臣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大明律》于是成为明最重要的法典,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代表性的律典,共三十卷,7篇,460条。后世的法律学者评议说《大明律》比唐代的《永徽律》更为复杂,又新设许多篇目,虽说条数减少,而内容体裁非常精密,很有科学的律学的楷模。后来的《大清律》也都是大部分沿这部更定的《大明律》,是极端制主义统治在立法上的体现。
2.《明大诰》
朱元璋亲自编辑的四篇:《大诰一篇》、《大诰续篇》、《大诰三篇》、《大诰武臣》,是由案例、峻令和朱元璋的训斥等组成的。其中主要是有关严惩官民过犯的案例汇编和带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由于《大诰》是御制圣书,故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朱元璋还以力为后盾,采用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段对大诰进行强制性的宣传普及。他要求家家户户都要有《大诰》,如果有,犯笞杖徒流则减等处刑;若没有,则加重处刑。并命令各类学校讲授大诰,科举考试考 《大诰》 ,命乡民集会宣讲大诰。结果全国上下购买大诰,讲读成风。有十九万的宣传队伍。
3.编例
明朝的例又称条例,是皇帝就某一具体案件的判决所下的诏令,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例弥补常法的不足,防止法外遗奸。但总体而言,因为例是君主因人因事随时作出的判决,它往往是君主意志随意性的体现,因此汇编的例也不能保障法的健康发展。它不仅能补律,也能破律、代律,使律成具文,而且数量太多,导致“人不知律”。可见,统治者的意志变化,不能不破坏法的统一。
4.明会典
它是行政法规。取材于官藏档案史册,内容广博,记述详备,可称得上明朝行政法规全书。体例上,与《唐六典》有相同之处,它采取官统其事、事归于职的编制方法,即以官职分卷,卷下记载有关的律令、事例。但《明会典》以六部为纲,在六部中分司科,司科下标明种种条目,这是与《唐六典》不同的地方,说明它更适应了明朝绝对制主义统治的需要。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急!!!!!!!!!!!
原文
浦阳郑君仲辨[1],其容阗然[2],其色渥然[3],其气充然[4],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5],隆起而粟[6]。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刺状[7],肢体心膂[8],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9]。终日可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10],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11]。”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12]?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13]?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14],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15];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16],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17],非久于布衣者也[18]。《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19]?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20]。
[编辑本段]注释
[1]浦阳:唐时设浦阳县,五代吴越改名浦江,今浙江湖州市。[2]阗(tián)然:丰满的样子。[3]渥(wò)然:红润的样子。[4]充然:充盛的样子。[5]疹(zhěn):腄。[6]粟:谓小米粒那么大。[7]剟(ō)刺:亦作“刺剟”,即刺的意思。[8]膂(lǚ):脊梁骨。[9]瘳(chōu):病愈。[10]肝膈(gé):肝脏和膈膜,这里泛指人体的内脏。[11]为:治。[12]君:指郑君仲辨。[13]特:只。[14]疲敝:也作“疲弊”,困苦穷乏。[15]戕摩:残害、消灭。[16]无虞:无忧。[17]虑周行果:思虑周密,行为果断。[18]布衣:指平民。[19]传:指《左传》。《左传.定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20]洪武辛酉: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
本文选自《逊志斋集》卷六,文章以一位健壮的人,因手指上生了一个小疹子,不及时求医,差些送命的事为例,说明天下的事,“常发于至微”,若不防微杜渐,将成大患而不可收拾。况国家在“疲敝之余”,加上官吏的“戕摩剥削”,更加速了这一危险。文章以小见大,引喻恰切,娓娓而谈,颇有警世作用。
[编辑本段]翻译
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他的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得人像以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像割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受痛的。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瘾。一天治得好,用艾草就可以了!过十天要治得好,用药草才可。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横隔膜,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除非能从内部治它,否则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变成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忽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天下事,像这拇指的,可太多了!我们可以说,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轻忽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
从前天下的情形,有像郑先生的身体一样的强壮无病痛吗?爱天下的人,能像郑先生那样爱惜他的身子吗?可是足以成为天下的大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痏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痏不敢忽视它,只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因而几乎形成大病。何况一般人对问题,总是以非常疏忽态度来看待它,又加上国家久经战乱,民力疲困之后,一般官吏残害剥削百姓,更加速问题的恶化,此种事情加速祸害的形成是非常严重的!侥幸问题还没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而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居平民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三折肱而成良医。」(一个人曾三次折断手臂,接受那么多的医疗经验,经验有了,自己也就成为疗伤的良手了。)郑先生以后如果居官的话就应该以「拇病」的例子来作借镜。
[编辑本段]简评
我们可以说,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轻忽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
[编辑本段]作者
方孝孺(1357-1402),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浙江宁海人(宁海古古称缑城,故时人称其为“缑城先生”),。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正五品)宋濂,历任陕西汉中府学教授(从九品1392-1398),翰林侍讲(正六品1398-1399),侍讲学士(从五品,1399-1400),直至按照《周礼》更定官制,将侍讲学士和侍读学士(皆为从五品)合并为文学博士,并升任文学博士(正五品,1400-1402)。建文年间(1399-1402)担任建文帝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即成祖)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10族。作者介绍:
方孝儒,1357--1402,方克勤之子,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时人称’缑城先生。’又因在蜀任教时,蜀献王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幼聪慧,6岁能诗,人奇其才。呼为“小韩子”15岁随父兄北上济宁,励志攻读。及长,承学于宋濂,深受器重。洪武十五年(1382),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起荐方孝儒,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上意。赐宴时,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方孝儒正之而后坐。朱喜其举止端庄,学问渊博,有期待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厚礼遣回乡。此后十年,居家读书写作,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31岁时,仇家于叔争讼,词连孝儒,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朱元璋见孝儒名,特名释放,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荐,授汉中府学教授,深为蜀献王赏识,聘为世子师。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继位,召孝儒入京,任翰林侍讲学士,次年,值文渊阁,尊师以礼,帝读书有疑,即召讲解。凡国家大事,常命孝儒就坐前批答,时宫中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孝儒任副总裁。后调文学博士,奉命与董伦、高逊志等主持京考。
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反。时朝廷征讨檄文,均出自孝儒之手,且为朝廷多方策划,抵御燕兵。四年,燕兵入京师,宫中大火,惠帝焚死,孝儒日夜恸哭于殿前。初,朱棣自北平起兵南下,军师姚广孝曾说:“南方有方孝儒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至此,朱棣命孝儒起草即位诏书,孝儒披麻带孝至,痛骂不绝,拒草诏。朱棣为孝儒设坐,并起身劝慰说:’先生何自苦,余欲学周公辅成王耳。’孝儒反问:’成王安在?’朱棣说:’渠自 焚死’。再问:’保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赖长君。’又问:’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搪塞说:’此朕家事耳,先生无过劳苦。’即示左右强行授笔,并说:’诏天下,非先生不可。’孝儒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儒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朱棣大怒,命人剁孝儒嘴,孝儒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 能遽死。:当灭十族!’于是,一面将关至狱中,一面搜捕其家,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儒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胞弟孝友临刑时,孝儒泪如雨下,孝友从容吟诗:’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孝儒亦作绝命诗一首:’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最后,朱棣将孝儒处死。所灭10族(9族及学生),达873人,行刑就达7日之久。其它外亲之入狱及充军流放者高达数千人,当时称为“瓜蔓”。孝儒死后,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庸、铭等 人捡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山上,死于宁海县城之方氏族人,有义子马子同收其残骸,投于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郑和下西洋凭什么被吹捧
郑和下西洋之举。前三次主要任务是在东南亚和南亚建立国际间和平安宁的局面,为明王朝树立“声威”,并为下一步向南亚以西更远的地方航行,建立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后四次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通过开辟新航路,让自古罕通中国的海外国家,重泽而来,“宾服”于中国,为明王朝在海外建立前所未有的功绩和广泛联系。另外,郑和下西洋使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业,以苏州为中心的丝织业,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织业,以芜湖为中心的漂染业等,都有较快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郑和下西洋既使亚非各国人民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又使中国人民在认识亚非国家方面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中国人民对海外的地理知识。郑和使团重要成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以及巩珍著《西洋番国志》三书中,对郑和下西洋所访问的主要国家的情况,都作了翔实而生动的记述。《郑和航海图》中,有关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地理知识,也有集中的反映。(摘自网络)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瓜蔓抄”扩展:
成语读音:guā wàn chāo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简拼:GWC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注音:ㄍㄨㄚ ㄨㄢˋ ㄔㄠ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用法:瓜蔓抄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造句:清·梁章钜《称谓录》第八卷:“永乐族景清,转相支连九族之姻亲,门生之门生,名瓜蔓抄。”
成语出处:《明史·景清传》:“藉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解释:形容刑罚过度株连,一人有罪,株连九族
成语字数:三字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