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众附”「众心归附」
成语“众心归附”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zhòng xīn guī fù成语简拼:ZXGF
成语注音:ㄓㄨㄥˋ ㄒ一ㄣ ㄍㄨㄟ ㄈㄨ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众望有归、众望所归、众望攸归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一卷:“随世宗征伐,屡建大功,众心归附。” 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归:归附,趋向。众人所期望和敬仰的。形容在群众中威望很高
成语用法:众心归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众心归附”的扩展资料
1. 乘其初叛,众心未附,疾往击之。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趁着他刚叛变,众人的心还没有归附他,赶快前往进攻他。
公益成语:gyjslw.com
2. 人心归附是什么意思
人心归附指人心所向 众望所归指人民群众都认可他,承认他,倾向他。
公益成语:gyjslw.com
3. 乌兰布通之战,强大的游牧民族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
公元1690年,在今天内蒙古大草原的(今赤峰境内),两支旌旗鲜明的军队展开厮杀,双方的队伍皆以骑兵为主,同时兼杂着火器部队与步兵,漫山遍野的军队来往冲杀,弓箭与枪炮交相辉映,直至最后陷入了残酷的肉搏战。当战场硝烟散尽之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他的对手,最后一支雄霸漠北的游牧部落——噶尔丹蒙古人,终究折戟沉沙在辽阔的草原。自此之后,游牧民族的世界再也无力重燃成吉思汗式的荣耀。
01 噶尔丹席卷漠北
早在乌兰布通之战前的十余年前,本于漠西蒙古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就一统天山南北,先是杀和硕特部首领,又赶走土尔扈特部(该部在乾隆时期又从伏尔加河流域迁回),成为漠西蒙古领袖。随后,准噶尔又南越天山征服塔里木盆地诸国,并一直向东远征到河西走廊西部一带。
到1680年左右,准噶尔汗国又向西征服了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与哈萨克的部分区域,成为了内亚草原地带规模最大的游牧帝国。在成为西北霸主之后,准噶尔将矛头指向了蒙古人光荣的发源地——漠北草原。
1688年,噶尔丹在沙俄的侧翼相应之下,悍然越过阿尔泰山脉,进入蒙古高原,向鄂尔浑河流域的喀尔喀蒙古(漠北蒙古,后来俗称的外蒙古)发动攻击,喀尔喀人狼狈逃窜向内蒙古,并向康熙皇帝求援。于是,大清与准噶尔部的大战一触即发。
02 噶尔丹的隐忧
席卷漠北后的噶尔丹虽然看起来势力雄厚,然其背后却有难言之隐。在噶尔丹在漠北耀武扬威的当口,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也就是当年噶尔丹所弑兄长的遗子)在北疆伊犁河流域自立大旗,带走了噶尔丹东征大军中的五千兵力(占噶尔丹部众总数的六分之一),并与清政府公然联合,从而极大削弱了准噶尔部在南疆与中亚的统治力量。
随后,准噶尔大军百年成为了流窜与大漠南北的无家之军,被其裹挟的蒙古军队虽多,但难以真正归心,反倒是掌握了满蒙联盟大旗的清政府,利用存亡救续的大义,获得了大漠南北蒙古人的心理归附。
03 大清强军
转观清朝方面,康熙皇帝对于这场战争的准备十分充足,他不仅提前预知了噶尔丹南下的主要目的是“劫掠”而非占地,并且坚定了“不使其一人一马还”的全面歼灭战略。康熙皇帝在战争之前先后九次巡查蒙古地区,在黑龙江到西安的遥远战线上制定了完备战略策应体系。当噶尔丹主力在呼伦贝尔地区大肆掳掠之后,便向南沿大兴安岭西麓南下,而康熙皇帝则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附近的必经之地与噶尔丹的强盗军团迎面对战。
图/清朝皇帝出征
交战之前的清军军力明显占优势地位,八旗军与蒙古各部落共计十万人左右,是当时噶尔丹部的两到三倍,其中包括了满洲火器营与汉族鸟枪兵5000余人,热兵器力量与拥有俄国滑膛枪但数量相对较少的噶尔丹军持平。清军初战并不顺利,康熙皇帝的舅舅佟国纲在统领左路军队冲杀时被枪杀,多名蒙古族将领阵亡,后依靠清军集体战力的优势才将噶尔丹军队逼入高处险寨中。
图/乌兰布通之战地图
随后,噶尔丹军队在清军围困之下不得以求和,并乘空隙逃亡漠北,而此时的康熙皇帝已经与漠北各部进行了深度合作,不仅将大量人畜迁往漠南,更让漠北各部伺机偷其归路,导致噶尔丹的部落在军事封锁之下只得逃回漠西,丧失了再次南下的根本力量。公益成语:gyjslw.com
4. 众心归附 的 拼音 是
众心归附拼音:[zhòng xīn guī fù]众心归附[释义] 众人所期望和敬仰的 [出处] 《杨家将演义》
公益成语:gyjslw.com
5. 众心归附 的 拼音 是
众心归附拼音:[zhòng xīn guī fù]众心归附[释义] 众人所期望和敬仰的 [出处] 《杨家将演义》公益成语:gyjslw.com
6. 乘其初叛,众心未附,疾往击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趁着他刚叛变,众人的心还没有归附他,赶快前往进攻他。公益成语:gyjslw.com
7. 朱元璋26子, 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 甚至连朱棣都选择隐忍呢?
众所周知,自古皇家欲至上,为了太子之位、皇帝位置,兄弟反目,父子成仇,但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登基大宝,坐稳皇帝位之后,在他的26个儿子中,直接立大儿子朱标为太子,其他皇子为什么没人敢争,甚至连文武兼备的朱棣也选择隐忍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俗话说: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乞丐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打天下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个杀伐果断之人,不然也不会夺得天下。但一个新生王朝的建立必然经历炮火战争,生灵涂炭、经济颓废在所难免,在治理国家时则需要仁厚治天下,当朱元璋在战火中建立了大明王朝后,就需要一位能够为这个国家休养生息、能够用仁厚之心治理天下的君主出现,而朱标无外乎就是最合理的人选,他不仅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而且知识渊博,性格仁厚,所以自然也就成了皇位继承的最佳人选。
1、朱标的出身好。
朱标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嫡长子,而且出生于战火中。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非常好,他们是患难夫妻,即使在朱元璋成为皇帝后,也只有马皇后敢管他,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所以爱屋及乌,朱元璋对于他和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再加上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将其对马皇后的思念便全部灌注在朱标的身上,这也是固定其太子之位的重要原因。
并且,在中国封建传统下,家天下是有着重要规定,不管是帝王还是侯爵都是按照嫡庶长幼顺序来的。按照封建王朝所尊崇的祖制来说,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是皇帝的嫡长子,朱标是老大,而且还是皇后所生,是嫡长子,立为太子很相当于是法定的,老二是秦王朱樉,老三是晋王朱棡,而朱棣才是老四。所以,在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时,其他儿子不敢争,也不能争。
虽然朱标英年早逝,但在朱标去世以后,老二老三还健在,如果按照祖制,有嫡长子之后是嫡子,如果没有才会到长子。就算朱元璋把皇位给自己儿子,按照顺序是老二或者老三,而朱棣还是与皇位无缘。
2、朱标能力非常强。
朱标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间,自打他出生开始,直至洪武二十五年去世,朱元璋就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唯一接班人,从来没有想过要换人。其太子之位可谓是坚如磐石。很多人觉得朱标能当太子,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嫡长子,仿佛好像他不是嫡长子,他就没能力坐稳太子之位似的。
但其实朱标真的是被大大低估了,他的能力和他的手腕,完全配得上太子之位。比如洪武十年,朱元璋下旨意明言“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非常大胆的给朱标放。在朱标以太子身份主持政务期间,正好是明朝四大案的集中爆发期。除了蓝玉案外,其余的三大案,朱标都有亲自过手。他除了因为受孙子牵连进胡惟庸案的老师宋濂向朱元璋求过情外,在史料当中看不出朱标与朱元璋在大政方针上有过明确的对立。如果他支持朱元璋,说明他是个狠人;如果他不支持朱元璋,而朱元璋又依然对他很信任,说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极高,是个城府很深的狠人。这种人当太子,朱棣那帮人岂敢造次?
皇帝让太子主持处理政事,这会对皇帝力构成相当大的威胁,所以历代皇帝都很难做到真心放手让太子参与政务。比如康熙早年对太子胤礽也是各种放,但最后出于对胤礽的不信任,还是把他废了。因为皇帝对太子放,太子如果没有极深的政治城府和忍耐力,下场通常不会太好。而朱元璋敢让朱标处理政务,且朱标从来没有受到朱元璋的怀疑,一直稳坐太子之位,这说明朱标的能力真的不一般。朱元璋甚至是故意给朱标搭台,让他作为自己在政治上的缓冲器。而朱标也借朱元璋的威慑而使人心归附自己。父子二人利益和立场高度一致,没有任何对立,这是一种政治合作,也是帝王政治。
3、朱标的“太子党”势力强大,其他皇子不敢争。
大将军蓝玉就是朱标太子党的首领人物之一,他的姐夫是常遇春,常遇春是太子朱标的岳父,蓝玉是太子妃的舅父。再加上蓝玉与太子朱标关系莫逆,视朱标为主,是太子党的武将派首脑人物。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并且蓝玉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可以说,朱元璋为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做为儿子继承大统的班底。蓝玉就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辅臣,是朱元璋门为朱标打造的太子党。因为蓝玉实在太厉害,连朱元璋都未必能完全镇得住他。就凭朱棣手底下那几块料,哪里是朱标太子党的对手?一个蓝玉就能把朱棣的十万铁骑打败。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即太子朱标病死的第二年,朱元璋故意挑起“蓝玉案”,一连诛杀了13名开国功臣。这13位被诛杀的功臣也是朱标的太子党班底。
所以,当时朱标的太子党班底非常强大,包括朱棣在内的其他皇子根本就没有实力争,也不敢争。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