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乘之国」的成语故事

2023年12月27日成语故事77

“千乘之国”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年轻时开坛讲学,听者纷纭。休息时,他与弟子们谈论各自的理想,子路说:“给我一个千乘之国,即使有内忧外患,只要三年我就能让它全民皆兵,有勇有谋。”孔子笑他使勇好斗,转而问冉求,冉求则提倡礼乐兴邦


什么叫千乘之国,万乘之君
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战车。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万乘之君 (wàn shèng zhī jūn)      【解释】:乘:四匹马拉的车。指大国的国君。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不受于褐宽之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示例】:陛下作中华之主,为~,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 ★《明史·外国传·日本》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道。动词,治理的意思。2、千乘之国。乘,读作shèng.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乘。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所记载的城濮之战,晋文公也只七百乘。千乘之国,在孔子时期已经不是大国,因此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3、国。研究中国文化要注意,看到秦汉以前古书里的“国”字,很多学习者都会产生误解。老子说“小国寡民”,讲老子的思想,就讲小国政治,应该知道秦汉以上,到汉代初期的“国”字,不是我们现在的国家概念,那个时期的“国”字、“邦”字都是地方政治的单位。所谓“诸侯就国”指的是中央政府下个命令,要这些地方官(诸侯)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封地)上去。4、人。这里的人与民相对,指的是某个特殊阶层。很明显指的不是百姓,而只能是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5、敬。一般用于表示工作态度,因而常常与“事”字连用。是指对“事”所抱的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译文】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千乘之国”到底是一个拥有多少军队的国家?
4000匹战马!1000战车的国家!每车4人!对于1辆战车72步卒不敢苟同!资治通鉴’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照你这么说燕国和齐国都有72万以上的军队?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战国时代千乘之国是哪五个?
。“战国”这个名词,今人多用来代表春秋以后至秦统一前的历史时代,而古人起初则是指当时活动于中原及附近区域的那些诸侯国家;狭义的说法仅指七雄,见《战国策·赵策三》“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战国策·燕策一》:“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广义的说法则把中山、宋、鲁、卫几个中等邦国包括进去,如刘向《战国策书录·叙》说当时:“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盖为战国。”这样说的原因,是由于那些“千乘之国”也具有一定实力,虽然比不上七雄。但也能够对时局产生某些积极的影响,和强邻抗衡。《战国策·齐策五》载:“日者,中山悉起而应燕、赵。南战于长于,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宋康王也曾‘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 [ 注:《战国策·宋卫策》。 ] 。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由也,千乘之国 出自论语哪里
『5·7』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不知也:仁道至大,仁德至高,孔子不以轻许人,故说不知。犹上章雍也不知其仁之义。
又问:盂武伯又问,然则子路为何等人。
治其赋:古者征兵员及修武备皆称赋。治赋,即治军也。
千室之邑:千室之邑,于时为大邑,惟卿大夫家始有之。
百乘之家:其时诸侯有车千乘,卿大夫家则百乘。
为之宰:宰指家宰邑宰言。
赤也何如:公西华名赤,亦孔子早年弟子。
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古人平居则缓带,低在腰,遇有礼事,则束带在胸口,高而紧。宾者大客,如国君上卿。客者小宾,国君上卿以下。两字分用有别,合用则通。公西华有外交才,可使束带在朝,与宾客相应对。
孔子平日讲学极重仁,仁乃人生之全德,孔子特举以为学问修养之最高标准,而又使学者各就才性所近,各务长,惟同向此全德为归趋。人求全德,亦不可无长。子路、冉有、公西华,虽未具此全德,然已各有长。此章不仅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教育精神之伟大。
【白话译文】
孟武伯问:“子路可说是一个仁人吗?”孔子说:“我不知。”孟武伯再问。(那么他究是怎样的人呀?)孔子说:“仲由呀!一个具备千乘兵车的大国,可使他去治其军事,若问他的仁德,我就不知了。”
(孟武伯又问)
“冉有怎样呢?”孔子说“冉求呀!一个千户的大邑,具备兵车百乘的大家,可使他去做一总管。若问他仁德,我就不知了。”
(孟武伯又问)
“公西华怎样呢?”先生说:“赤呀!国有宾客,可使他束起带,立在朝上应对一切,若问他仁德,我就不知了。”
〖续貂〗
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生之全德,是学问修养之最高标准,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即便是对自己,孔子也自谦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千乘之国 是啥意思
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战车。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古代的千乘之国有多少部队?
商末周早期1乘10人,3人在车上,7人车下步兵,千乘之国有兵万人左右,当时人口少,车多,相对来说千乘之国很少,总共就1、2个。算上每车10人的辎重兵,最多不过2W人。而且一般只有天子才有这么多兵力。诸侯不过数千兵马而已西周末年东周初人口增长,兵力也增长了,出现了千乘的诸侯国比如郑国,鲁国,齐国,当时每乘30人,车上3人,车下步兵12人,15名辎重兵。不过这种情况到春秋末才普及。左传记载晋楚大战,楚军胜,俘晋车百乘,兵千人,这是春秋初期的事,说明当时仍然是10兵1车。后来秦晋争霸时兵力就更多了,《春秋》言每车3人,徒兵72,加上25个辎重兵,正好100人。千乘之国有兵10W。车兵多少跟当时情况有关。古代战争没平民什么事,都是贵族的特,只有贵族才架车作战,家奴、仆人做徒兵(步兵),架车的是主子,当徒兵是很没面子的事。晋伐一个山地小国时,副将建议下车作战,被主将驳斥。初期大家都没多少奴隶,自然徒兵就少。后来生产发展了,战争频繁,战争奴隶增多了,所以徒兵也越来越多。到后来贵族逐渐腐败,不再能作战了,就开始由国家组织军队,于是战车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战国时代千乘之国是哪五个?
。“战国”这个名词,今人多用来代表春秋以后至秦统一前的历史时代,而古人起初则是指当时活动于中原及附近区域的那些诸侯国家;狭义的说法仅指七雄,见《战国策·赵策三》“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战国策·燕策一》:“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广义的说法则把中山、宋、鲁、卫几个中等邦国包括进去,如刘向《战国策书录·叙》说当时:“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盖为战国。”这样说的原因,是由于那些“千乘之国”也具有一定实力,虽然比不上七雄。但也能够对时局产生某些积极的影响,和强邻抗衡。《战国策·齐策五》载:“日者,中山悉起而应燕、赵。南战于长于,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宋康王也曾‘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 [ 注:《战国策·宋卫策》。 ] 。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千乘之国是什么意思
千乘之国_词语解释【拼音】:qiānshèngzhīguó【解释】: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千乘之国。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千乘之国”扩展: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用法:千乘之国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中等诸侯国。
成语读音:qiān shèng zhī guó
成语注音:ㄑ一ㄢ ㄕㄥˋ ㄓ ㄍㄨㄛˊ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造句: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1回:“说来说去都是千乘之国,不知支那之外,更有五洲万国的了。”
成语解释: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英文翻译:ancient state with a thousand chariols
成语简拼:QSZG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01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