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称臣”「纳贡称臣」
成语“纳贡称臣”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納貢稱臣成语读音:nà gòng chēng chén
成语简拼:NGCC
成语注音:ㄋㄚˋ ㄍㄨㄥˋ ㄔㄥ ㄔㄣ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称臣纳贡
成语出处:《清史稿·太宗本纪》:“宜要其纳贡称臣,以黄河为界。”gyjslw.com
成语解释:缴纳贡品,自称为臣下。后来也用以比喻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成语用法:纳贡称臣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投降。
成语造句:老舍《四世同堂》:“因为对于一个也许就走马上任的特务主任是理当纳贡称臣的。”
英文翻译:pay tribute and submit to or give in
成语“纳贡称臣”的扩展资料
1. 称臣纳贡啥意思古代小国向大国称臣,作为大国的藩国,每年进贡一些物品钱财什么的。gyjslw.com
2. 明朝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有那几个朝代和这不一样?举出实例
和亲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平常的事情;汉,隋唐皆有与外族的和亲,比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金城公主等;二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五胡乱华,一场纷乱,汉人衣冠岌岌可危。宋朝曾向辽和金称臣纳贡;至于元朝,只能说我们汉人是被征服的,是蒙古人的帝国;清朝后期的卑躬屈膝,结友邦之友好,就不用说了。gyjslw.com
3. 康熙与郑经谈判内容“按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是什么意思
康熙平定三藩后,台湾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威胁,康熙决定解决台湾问题,派明珠到台湾谈判,台湾给出的条件是仿朝鲜例称臣(意为要将台湾成为一个藩国),不剃发(保留汉人传统),不登岸(实质是将台湾孤悬海外),实质上是分裂中国。gyjslw.com
4.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出处及由来?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出自大明祖训。拓展资料:我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由于满清的缘故有人对明朝极尽污蔑之能事,好象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实,只要细心比较,就会发现明朝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和号称最强大的汉、唐相比,明朝亦毫无逊色!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朝则是匈奴。愚昧者总是津津乐道于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汉朝去给单于老婆送礼,请她吹枕边风,这样才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宁死不降,最后明朝另立新君打败了蒙古。汉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则是御驾亲征五征蒙古。“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适用于整个汉朝,而明朝也有过类似的辉煌。与唐朝相比。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弃都南逃蜀中。明朝则从未有过这种例子。大家知道明朝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崇祯皇帝当年,北京形势很危急,有人劝他迁都,他不去,有人劝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江山社稷。这与清廷的咸丰皇帝致京城百姓于不顾两度仓狂逃离北京以及清廷末帝溥仪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认贼作父更有着天壤之别。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gyjslw.com
5. 贡物称臣什么意思
国上贡财物,甘做臣子,接受统治gyjslw.com
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向外族签订不平等条约称臣纳贡的是李世民的“渭水之盟”吗?
是汉朝的刘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外族进贡屈服。夏商周,甚至是春秋战国动乱分裂时,华夏对外族的政策,一直都要求对方进贡,不进贡就打。打不赢也没有认输的。刘邦开创了向外族屈服的先例,尽管有些破不得以,但是这在华夏民族来说,是为奇耻大辱。所以汉朝几代皇帝都是愤恨异常。连汉文帝都在宫中演武。图谋复仇。死后他的皇陵也叫霸陵。以示不忘仇恨,期望雪耻。gyjslw.com
7. 唐朝国力强盛,为何建立之初,却要向突厥称臣割地?
唐朝建立之初,若没有向突厥称臣割地,就要腹背受敌,所以李渊投靠突厥,称臣纳贡,以求生存。
隋朝末期由于杨广横征暴敛,滥用民力,导致民间苦不堪言。一时之间不堪劳作的民众纷纷起义,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而在关外突厥势力极其强大,甚至已经有了效仿北魏道武帝之心,希望入主中原,便开始入侵中原之地。彼时,刀兵四起,形势异常恶劣。
李渊起兵之时,只有区区太原一地。为了防止受到刘武周以及突厥的两方夹击,李渊不得不向突厥示好,暂时忍耐。为此,甚至做出了愿与突厥可汗共同攻入中原京师,财富宝物都归可汗,人口土地尽归自己的承诺,但是也同时要求突厥约束官兵不得侵扰百姓。以此,李渊便获得了突厥兵源支持,同时也稳固了自己的大后方。
起兵仅有年余,李渊得突厥兵源援助,趁群雄各自开战无暇他顾之时,一路长驱直入,攻入长安。年后便得隋恭帝禅位,建立唐朝,年号武德。而在武德元年,浅水原之战中又得突厥之助,击败来犯的薛举部。因此,李渊又将五原郡,榆林郡赠给突厥,这也导致了突厥可以长驱直入,作乱中原。
而之后随着唐朝国力日益增长,各路群雄或被收编,或被消灭,中原之地日益统一。唐朝同突厥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武德九年,李世民同突厥签订渭水之盟,以暂时的低头获得了休养生息,整合内部的宝贵时间。而在条件成熟,兵强马壮之时,唐朝果断以突厥不守盟约擅自寇边为由,覆灭突厥。
所以,暂时向突厥称臣割地,只是为了更好得发展自己。在兵强马壮之时,便是收回利息之时。gyjslw.com
8. 当年为什么蒙古帝国与后金、满清没有占领并统治朝鲜王国与高丽王国??朝与高丽只是称臣纳贡而已,并未
藩国就是投降了。。节假日都要进贡君主国。并却礼物都很贵重,其实是在哄君主国的君王。在君主国的皇帝面前还要真诚的敬礼,表示我们永远都是好盆友,不会侵犯你的。。君主国这边不废一兵一卒,每到节假日就有各种奇珍异宝献上。。皇帝开心自豪的很呢。。换成是谁也不去打呀。。清朝末期,自己明明如此弱小,还死要面子,吹自己有多强大。。人家真打过来了。。想签什么条约就签什么条约。。所以有时候做强国的藩国也是理智的。。起码国家稳定,国民安全。。gyjslw.com
9. 有谁能给我古代中国向外称臣纳贡一览表?
五代儿皇帝石敬瑭曾无耻的尊契丹为父,割让国土,一,汉朝没有称臣纳贡之说。二,至于李渊向突厥纳贡称臣则误解,李渊确实像突厥示弱,但纳贡之说真没有。李世民就更不用说了,登基之初虽曾因突厥兵寇长安,但却以弥天之勇暂退突厥,之后更是驱逐突厥出关,被尊为天可汗。三,宋朝有些弱是真的,纳贡也有,宋辽澶渊之盟就以北宋求和,向辽输送岁币,但称臣真没有。历数中国历史,中国向来以上国正统自居,向不对外称臣,虽有某些朝代苟且求和而与外邦签订丧辱国的条约割地送钱,却没有真实意义上的纳表称臣之说。gyjslw.com
10. 北宋是不是向北方几个国家纳贡?
北宋给辽和西夏的不能算纳贡。宋辽澶渊之盟,两国约为兄弟之邦,北宋给的称岁币,给西夏的则是以赏赐的名义。南宋给金的才可称之为纳贡,因为宋金两国地位并不平等。在绍兴和议中明文写实纳贡银和纳贡绢。gyjslw.com
11. 李渊在起兵后,向突厥称臣纳贡,甚至还割让土地,为什么要这么做?
李渊之所以要讨好突厥,甚至忍气吞声,主要是为了保证自己后方基地的安全,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够更好地为夺取天下做好准备,而且这是当时李渊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了,毕竟他没有其余的精力再去对付战斗力强悍的突厥了。
其实这件事情还得从隋朝末年说起,当时天下已经大乱,李渊趁机占据了整个太原,随后宣布起兵。李渊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前往突厥示好,甚至愿意向突厥称臣纳贡,突厥首领自然非常高兴,当即派兵支援李渊,在李渊即位后,前后向突厥进献了不少财物。李渊之所以向突厥称臣,其实也是为了夺取天下着想。原来在李渊起兵前,一直有其他割据势力在窥伺他的封地,李渊意识到如果不向突厥称臣,那么自己的后方就会不安稳。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李渊才向突厥称臣,否则他做不成皇帝!
当年唐朝军队频频失利,后来是在突厥的协助下,唐朝才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为了换取这场战争的胜利,唐朝将很多原本于自己的地方送给突厥,结果导致关中的门户洞开,突厥骑兵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关中地区。
而随着唐朝逐渐统一天下,与突厥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突厥骑兵不断入侵关中,双方的关系最终破裂。当李世民继承皇位不久,突厥就大举入侵大唐,李世民不得不向其缴纳大量财物,达成渭水之盟。不过李世民并没有就此屈服,反而励精图治,终于在四年后将突厥灭掉。gyjslw.com
12. 请教各位历史专家南宋时候的一个问题,请给我详细解释一下~~
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和金朝为并存政。 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 靖康之难后,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包括皇后,嫔妃,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员和机要大臣,宫廷女官,宫廷乐师,厨师等都被金人俘虏北上,而此时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之前要求宋皇室派亲王来做人质去金寨做人质而又被认为是冒牌货而遣返回,就这么侥幸躲过这场劫难而成为皇室唯一幸存的人,在大臣推举下在当时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登基,后迁都于临安,恢复宋国号,史称南宋,赵构便是后来的宋高宗。 南宋与金国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公元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1127)五月,赵构正式即位,是为宋高宗。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王。张邦昌后来被杀,成为宋朝唯一被杀死的文臣。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南宋派出由岳飞、韩世忠、宗泽、刘光世、张浚等众多将领指挥抗金北伐,在黄河两岸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 高宗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桧削去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岳云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 南宋在宋孝宗、宋宁宗朝时比较安定。宋宁宗以后,国势日衰。 蒙古汗国灭金,金灭亡后,南宋所面临更强大的敌人——蒙古-元朝。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宋恭宗,后来,南宋光复势力陆秀夫、文天祥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宋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崖山海战失败后,走投无路的南宋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灭亡。 北宋末年 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宋徽宗见辽国力衰退,便派使者向金提出联金灭辽事宜。宋攻燕京,大败而回。金攻陷临潢府,辽亡。宋付上巨额赎款给金,以换取燕京等地。金借口北宋收容金叛将,分兵南下,趋汴京。钦宗即位,与金人和议,金人解兵北归。次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汴京(今开封),掳走两宗北去,史称“靖康之祸”,北宋灭亡。 建立 公元1127年,金国从汴京撤军,立张邦昌为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赵构正式即位,重建宋王朝,是为宋高宗。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王。张邦昌后来被杀,成为宋朝唯一被杀死的文臣。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持“正统”史观者称为“伪齐”,以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 宋高宗在位初期年轻力壮,有意抗金,收复河山,重用主战派,以李纲为相、宗泽镇守汴京。曾多次大败金兵,令局面稍为稳定。但是,后来高宗没有对抗金朝的决心,罢免了李纲、宗泽等人。 后来金兀术挥军南下,高宗南逃至杭州,并乘船出海避难。宋将韩世忠率八千精兵,利用黄天荡优势力挫十万金兵。金兀术历经辛苦,火烧宋军船只,才能狼狈北返。从此金人不敢轻言渡江。高宗定都于临安(今杭州)。 宋金和约之订立 宋高宗赵构,由于害怕军人战胜回朝会横难制;而且亦担心钦宗回朝继承其死后的帝位(当时高宗因不能生育而绝后),所以在1138年任秦桧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秦桧削去首先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1138年宋金初次协议,南宋取回包含开封的河南、陕西之地。1140年,金朝撕毁协议,金兵分三路南侵,重占开封,宋军在许多抗金名将指挥下,取得辉煌战果。尤其是岳飞在郾城与金兵将领兀术会战,力挫金兵,乘机进兵朱仙镇,收复了黄河以南一带,与开封只有四十五里。后来,高宗听取了秦桧意见,以十二面金牌下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服从命令。在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 宋室中期状况 宋室也曾由刘光世、张浚、韩侂胄、虞允文等众多抗金将领指挥抗金北伐,在黄河两岸也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收复淮河两岸不少失地并签订多项条约。 在1164年12月,张浚北伐失败后,签订《隆兴和议》(又名《干道和议》),张浚被杀把原本向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金为叔,宋为侄,金改诏表为国书,岁贡改为岁币,减少贡献,割让秦州及商州,维持疆界。绢贡献由二十五万减至二十万,岁币减至二十万银两。 在1206年,韩侂胄北伐,后来被金击退。在1208年,签订《嘉定和议》。两国改为伯侄关系,宋由贡献岁币及绢由二十万增至三十万,宋赔偿三百万军费。金放弃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献上韩侂胄首级。 南宋在孝宗、宁宗朝时比较安定。但是,宁宗以后,奸佞当道,政治腐败,国势日衰。 金的灭亡 公元1214年七月,南宋皇帝宋宁宗接纳真德秀的奏议,决定从此不再向金贡纳“岁币”,而此时,金已遭受蒙古的打击,被逼由燕京迁都至开封。为了扩大疆土以弥补被蒙古侵占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纳岁币为名,出兵南侵,南宋则与蒙古联手协议击退金军,南宋可获河南作回报。 在1232年,南宋攻下金的郑州及唐州等地。金哀宗在汴京失守后逃往归德,再逃至蔡州。哀宗向宋理宗提议联手抗蒙,向理宗说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即位不久的理宗在国家及民族仇恨和耻辱下,及在朝臣的建议,并没有理会哀宗要求,继续伐金。宋在公元1234年,金国蔡州被蒙宋联军攻陷,金哀宗自缢,金灭亡。南宋在蒙古族灭亡金朝后,失去金朝作为屏障,令南宋面临比金更强大的蒙古南下威胁。 灭亡 公元1235年,蒙军首次南侵,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度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孟珙、余玠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企图绕道而行。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占战合州受宋军的流矢所伤因而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消息后,立即准备撤军以便夺取大汗之位,而此时南宋臣贾似道派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这样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为汗。 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镇襄阳,是为襄樊之战。宋军利用汉水把资源源源不绝送入城内,才能坚守城池。守将吕文德及吕文焕坚守城池六年,贾似道派了范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两者之间不和。贾似道封锁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并不知此事。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国号为元。在1272年,张顺,张贵两兄弟的义兵曾血战元军。在1273年,樊城失守,襄阳城破,在宋军继续巷战,吕文焕最终投降,六年的襄阳保卫战结束。 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后来,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不断逃亡至南方,经过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崖山海战失败及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彻底灭亡,四十多年与蒙古-元朝的抗衡完结。[编辑本段]南宋皇帝谱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年) (1127-1162)年在位,在位36年 高宗赵构,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即位于南京(今商丘),史称南宋,1138年迁都杭州。1162年,让位给太子,自称太上皇。死于1187年,时年81岁。 宋孝宗(1127~1194年) (1162~1189)年在位,在位27年 孝宗赵伯宗,字永元。宋太祖七世孙,秀王的儿子。1162年即位,恢复岳飞的名誉,开始抗战,但被打败,与金国议和,史称“隆兴和议”。1189年,禅位与其子,称太上皇。1194年死,时年68岁。 宋光宗(1147~1194年) (1189~1194)年在位,在位5年 光宗,孝宗第三子。即位时已40多岁。1194年退位,死于1200年,时年54岁。 宋宁宗赵扩(1168~1224年) 1194年即位,在位30年 宁宗赵扩,光宗第二子。1208年,与金国签定屈辱的“嘉定和议”。死于1224年,时年57岁。 宋理宗赵昀(1205~1264年) 1224年即位,在位40年 理宗赵昀,宋太祖十世孙。宁宗无子,死后杨后力理宗为帝。确立了朱熹理学的统治地位,1234年,联合蒙古灭金。昏庸无能,骄奢淫逸。在理宗之后,南宋政治日坏。死于1264年时年60岁。 宋度宗(1240~1274年) 1264年即位,在位10年 度宗赵祺,理宗侄,父赵与芮。死于1274年,时年35岁。 宋恭帝(1271~1323年) (1274-1276)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赵显,度宗嫡子。即位时才4岁,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强迫他到西藏出家,成为高僧。1323年,被赐死。时年53岁。 宋端宗(1269~1278年) 1276年即位,在位2年 端宗,恭帝兄,度宗庶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后,兵败逃亡,途中病死。时年10岁。 卫王(1272~1279年) 1278年即位,在位1年 卫王赵昺,度宗第三子,兵败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陆秀夫负卫王投海自尽。时年8岁。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