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恶”字的成语「十恶五逆」

2023年10月20日成语大全87

成语“十恶五逆”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shí è wǔ nì
成语简拼:SEWN
成语注音:ㄕˊ ㄜˋ ㄨˇ ㄋ一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大逆不道、罪大恶极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恶五逆,这一个家缘儿都被你收拾。”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谓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
成语用法:十恶五逆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罪名。
成语造句:清·龚自珍《发大心文》:“乃至见他十恶五逆,亦将我心置他胸魁祸首。”

成语“十恶五逆”的扩展资料

1. 十恶五逆的成语典故
若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狂妄说法、虚贪信施、滥受他人恭敬,兼犯五逆十重,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杀、盗、淫、妄、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故悭吝、故嗔及谤三宝,都会堕到阿鼻地狱。众生造作地狱恶业,有上、中、下三等。有人是被人事所逼迫,无奈而作恶。有人是恶意狠心作恶。有人做恶而欢喜,复教唆他人作恶。随恶业,业力,作恶时,心力不同,在每一个地狱之中也有上、中、下三等不同刑苦,受刑苦时间也有上、中、下三等。《观无量寿佛经》里讲,五逆十恶,临终遇到胜缘,也能往生。五逆、十恶众生闻佛名号发大忏悔心,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无不得解脱。出处: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恶五逆,这一个家缘儿都被你收拾。”示例:乃至见他~,亦将我心置他胸魁祸首。 ★清·龚自珍《发大心文》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2. 净土法门法语:何为佛经常说的五逆十恶罪
净空法师---五逆罪、十恶罪,这一生当中一定堕阿鼻地狱,
’今净土’,我们再看看这个特别法门。“五逆十恶”,这是造作极重的罪业。五逆罪、十恶罪,佛在一切经里面都是这么告诉我们的,这一生当中一定堕阿鼻地狱,这罪太重了。什么是“五逆”?
第一,“出佛身血”。释迦牟尼佛在世,提婆达多所做的,提婆达多堕地狱。佛的福报非常大,没有人能够害得了佛,而提婆达多蓄意害佛,曾经从山顶上推大石头想把佛压死。佛有护法神,护法神在空中把石头接住,碎片落下来把佛的脚砸破,流血了,这叫出佛身血。使佛受了点伤,这个罪过是堕地狱的。佛是人天导师,这个结罪不是在佛这一个人身上结罪,是在大众。你把这个人害死,大众的法身慧命没有了,结罪是从一切众生上来结罪的。佛是三界导师,你叫三界一切众生闻法得度的机缘断掉,这个罪重了。所以,这不是害一个人,害一个人哪有那么大的罪?不是害一个人,而他影响所及是三世一切众生,从这个地方结罪的。
第二,“杀阿罗汉”。阿罗汉智慧、福德比佛小太多了,佛福报大害不了他,阿罗汉可以害他,可以能够杀害,这个罪也堕阿鼻地狱。为什么?阿罗汉也是教化一方。他住在这一方,这一方人能够闻法,能够破迷开悟,能够了脱生死,你把他害死,这一方人这个机缘都断掉了,也是从这个地方结罪的。害佛、害阿罗汉,佛跟阿罗汉地位都是老师,利益一方的真正的善知识,你要害他,罪过就大了;换句话说,你要是能拥护供养,你所得的福报也就大了。孔老夫子,我们要是读历史,孔老夫子在当时并不出名,知名度没有这么高,也没有做什么大官,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实在讲是很普通一个不得志的人。自己的抱负不能发挥,怎么办?最后逼不得已,回家去找几个徒弟来教学,把自己的智慧才艺传给底下一代。他是出自于真心,没有一丝毫为自己名利着想,出自于真心。这是善知识,真善知识!影响到千年万世。遵守他教训的人,依照他教训去做的人,必定得福。他所传授的人天福报,功德尚且不可思议,何况佛与阿罗汉所传的是世出世间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所以这个罪是堕地狱。
第三:“杀父亲”。第四:“杀母亲”。父母对我们的恩德第一大,我们的身命得之于父母,没有父母哪有这个身命?我们图报恩都来不及,怎么可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3. 五逆重罪是哪些
如下:
一、杀父。父母养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
二、杀母。父母恩情是无以为报内的。
三、杀阿罗汉。罗汉是容悟道的圣人,杀罗汉也是极重的罪。
四、出佛身血。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何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和合僧。破坏僧团,如果在僧人里边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令僧人互不相和。
这五种罪是极重的罪,杀父杀母就不用说了,不光是法律所不容忍,就是人伦道德上也是极其败坏,父母养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
扩展资料:
这五种罪又称为小乘五逆罪,前二者为弃恩田,后三者则坏德田,故称五逆、五重罪。以其行为将成为堕无间地狱之因,故亦称五无间业,或五不救罪。
五逆罪-百度百科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4. 五逆重罪是哪些
如下:
一、杀父。父母养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
二、杀母。父母恩情是无以为报的。
三、杀阿罗汉。罗汉是悟道的圣人,杀罗汉也是极重的罪。
四、出佛身血。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何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和合僧。破坏僧团,如果在僧人里边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令僧人互不相和。
这五种罪是极重的罪,杀父杀母就不用说了,不光是法律所不容忍,就是人伦道德上也是极其败坏,父母养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
扩展资料:
这五种罪又称为小乘五逆罪,前二者为弃恩田,后三者则坏德田,故称五逆、五重罪。以其行为将成为堕无间地狱之因,故亦称五无间业,或五不救罪。
五逆罪-百度百科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5. 什么是五逆十恶一切业障
就是以五逆十恶为代表的所有不善业障。十恶:造作杀生、偷盗、淫欲、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五逆: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 贤善成就,普愿吉祥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6. 五戒十善和十恶五逆 请详细的介绍下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或称“十善法”)。“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经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75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