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榜安”「出榜安民」
成语“出榜安民”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chū bǎng ān mín成语简拼:CBAM
成语注音:ㄔㄨ ㄅㄤˇ ㄢ ㄇ一ㄣ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4回:“收军进高唐州城内,先传下将令,休得伤害百姓。一面出榜安民,秋毫无犯。”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榜:官府告示。张贴告示,安抚百姓
成语用法:出榜安民作谓语、定语;用于政府行为。
成语造句:金玉舟《赵匡胤》第40章:“一方面出榜安民,一方面派部下各将,分兵数路,出城打听周保权下落。”
英文翻译:issue a proclamation to reassure the people
成语“出榜安民”的扩展资料
1. 三国演义 张飞义释严颜 简介 150字左右刘备入川不利,庞统死于“落凤坡”,于是向孔明告急。孔明先派两路先锋赵云和张飞分别从水旱两路入川。走陆路的张飞被老将严颜阻于巴郡,百般攻打未果,后张飞设计生擒严颜,然张飞并未“泄恨”杀掉严颜,而是“亲解其缚,请于上座”,严颜为张飞大义所感,投降了刘备。于是严颜为前部,所经关口(皆是严颜门生)尽皆开关放行,故畅通无阻,赶在赵云之前与刘备汇合,张飞立首功一件。内容来自gyjslw.com
2. 《宋史·辛弃疾传》记叙了辛弃疾的哪几件事
一、名字出身: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二、受学情况: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按:宋史错讹不少,此处只提及一二,请详参邓广铭先生所著《辛稼轩年谱》及《辛弃疾传》)
三、南归契机: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按:辛公自幼随祖父赞“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则卜筮之说,认为其进一步坚定了辛公南归的决心则可,却不能当作根本原因。)
四:参加义(河蟹)军(河蟹),决策: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五:斩义端及青兕之称由来: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馀,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匄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六:缚叛贼张安国于金营之中并献俘行在(壮举详参洪迈《稼轩记》):
七:奏论恢复,上策万言(宋史本传此处上书时间有误)
八:守滁大治,创奠枕楼,详参《奠枕楼记》
九:平茶寇赖文正
十:创湖南飞虎军
十一:江右大饥,举办荒政(辛公出榜安民榜文仅用八字:闭粜者配,劫禾者斩。还有其他说法,大意一样)
十二、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时置备安库,积镪至五十万缗,用以籴米粟,供宗室及军人之请给。
(邓广铭先生所著《辛弃疾传》:福州滨海常有“海盗”为患,故军队数量较多;宋廷南渡后,赵姓皇族的一支也南迁到福州,其日常用度全由福州地方<河蟹>政<河蟹>府供应。南迁之初,这一支宗室不满二百人,每年须由福州供给三万贯,其后人口繁衍,费用也不止此数了。
这两项费用每年都需大量钱粮。福建多山,可耕种土地面积少,而人口较稠密,当地收成稍有不好便出产不够,需到邻境籴买。福建地方<贴吧>政<贴吧>府即负担这样繁重的开支,一旦需大量籴买粮食,便感到格外棘手。
稼轩在担任福建提点刑狱兼摄福建安抚使时对于上述情况已经很清楚,也深思熟虑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他以为如果不从全盘筹划,不尽量节省浮费,积储足够数量的钱谷,一遇缓急将无法支应。因而他此次重回福州,对于一路百姓清静不扰以免发生任何事故;开支则尽量加以撙节,并设“备安库”将撙节下来的数目全部储存在库内。几个月后库中所存便满五十万贯。这一年福建地区年景很好,预计秋收之后,谷价下降,动用这五十万贯钱可买二万石粮食,便足够供给宗室和军队的粮饷,可称有备无患了。
编制、训练军队及行师用兵韬略本为稼轩所长,而在福建,为防御“海盗”和境内可能发生的事故,也有加强军事防守力量的必要。因而在动用备安库中存款籴买粮食的计划之外,稼轩还打算打造一万副铠甲,招募强壮,把军额扩充到一万人,严加训练,使它也能成为像湖南飞虎军那样雄壮的武装力量。
然而刚到秋收季节,收籴的工作刚刚开始,制铠甲募军的工作还没有进行,谏官艾对稼轩提出了弹劾:“残酷贪饕,奸赃狼藉。”依然不容任何分辩,稼轩的福州守和福建安抚使之职全被罢免,只有一个挂名的差事: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
十三:辛公暮年时仕宦进退(真虎不用真鼠枉用,想想都伤心,不愿多说)
十四:跋绍兴辛巳亲征诏草 :
“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初,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此虏犹俱存也,悲夫。嘉泰四年三月门生弃疾拜手谨书。”
十五:阅卷,怒士子不敬先贤同名赵鼎;得赵方
十六:稼轩居士之号由来: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於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
十七:敛同僚
十八:与朱熹同游武夷山赋棹歌。
十九:哭朱子: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二十:稼轩集行世
二十一: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闲,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多谢叠山)内容来自gyjslw.com
3. 《宋史·辛弃疾传》记叙了辛弃疾的哪几件事
一、名字出身: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二、受学情况: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按:宋史错讹不少,此处只提及一二,请详参邓广铭先生所著《辛稼轩年谱》及《辛弃疾传》)
三、南归契机: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按:辛公自幼随祖父赞“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则卜筮之说,认为其进一步坚定了辛公南归的决心则可,却不能当作根本原因。)
四:参加义(河蟹)军(河蟹),决策: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五:斩义端及青兕之称由来: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馀,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匄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六:缚叛贼张安国于金营之中并献俘行在(壮举详参洪迈《稼轩记》):
七:奏论恢复,上策万言(宋史本传此处上书时间有误)
八:守滁大治,创奠枕楼,详参《奠枕楼记》
九:平茶寇赖文正
十:创湖南飞虎军
十一:江右大饥,举办荒政(辛公出榜安民榜文仅用八字:闭粜者配,劫禾者斩。还有其他说法,大意一样)
十二、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时置备安库,积镪至五十万缗,用以籴米粟,供宗室及军人之请给。
(邓广铭先生所著《辛弃疾传》:福州滨海常有“海盗”为患,故军队数量较多;宋廷南渡后,赵姓皇族的一支也南迁到福州,其日常用度全由福州地方<河蟹>政<河蟹>府供应。南迁之初,这一支宗室不满二百人,每年须由福州供给三万贯,其后人口繁衍,费用也不止此数了。
这两项费用每年都需大量钱粮。福建多山,可耕种土地面积少,而人口较稠密,当地收成稍有不好便出产不够,需到邻境籴买。福建地方<贴吧>政<贴吧>府即负担这样繁重的开支,一旦需大量籴买粮食,便感到格外棘手。
稼轩在担任福建提点刑狱兼摄福建安抚使时对于上述情况已经很清楚,也深思熟虑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他以为如果不从全盘筹划,不尽量节省浮费,积储足够数量的钱谷,一遇缓急将无法支应。因而他此次重回福州,对于一路百姓清静不扰以免发生任何事故;开支则尽量加以撙节,并设“备安库”将撙节下来的数目全部储存在库内。几个月后库中所存便满五十万贯。这一年福建地区年景很好,预计秋收之后,谷价下降,动用这五十万贯钱可买二万石粮食,便足够供给宗室和军队的粮饷,可称有备无患了。
编制、训练军队及行师用兵韬略本为稼轩所长,而在福建,为防御“海盗”和境内可能发生的事故,也有加强军事防守力量的必要。因而在动用备安库中存款籴买粮食的计划之外,稼轩还打算打造一万副铠甲,招募强壮,把军额扩充到一万人,严加训练,使它也能成为像湖南飞虎军那样雄壮的武装力量。
然而刚到秋收季节,收籴的工作刚刚开始,制铠甲募军的工作还没有进行,谏官艾对稼轩提出了弹劾:“残酷贪饕,奸赃狼藉。”依然不容任何分辩,稼轩的福州守和福建安抚使之职全被罢免,只有一个挂名的差事: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
十三:辛公暮年时仕宦进退(真虎不用真鼠枉用,想想都伤心,不愿多说)
十四:跋绍兴辛巳亲征诏草 :
“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初,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此虏犹俱存也,悲夫。嘉泰四年三月门生弃疾拜手谨书。”
十五:阅卷,怒士子不敬先贤同名赵鼎;得赵方
十六:稼轩居士之号由来: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於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
十七:敛同僚
十八:与朱熹同游武夷山赋棹歌。
十九:哭朱子: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二十:稼轩集行世
二十一: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闲,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多谢叠山)内容来自gyjslw.com
4. 求曹操爱惜才子的故事
曹操入城,即传令退了所决之水,出榜安民;一面与玄德同坐白门楼上。关、张侍立于侧,
提过擒获一干人来。吕布虽然长大,却被绳索捆作一团,布叫曰:“缚太急,乞缓之!”操曰:“缚
虎不得不急。”布见侯成、魏续、宋宪皆立于侧,乃谓之曰:“我待诸将不薄,汝等何忍背反?”
宪曰:“听妻妾言,不听将计,何谓不薄?”布默然。须臾,众拥高顺至。操问曰:“汝有何言?”
顺不答。操怒命斩之。徐晃解陈宫至。操曰:“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
操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独事吕布?”宫曰:“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操曰:“公自谓
足智多谋,今竟何如?”宫顾吕布曰:“恨此人不从吾言!若从吾言,未必被擒也。”操曰:“今
日之事当如何?”宫大声曰:“今日有死而已!”操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宫曰:
“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
公耳。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操有留恋之意。宫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操起
身泣而送之。宫并不回顾。操谓从者曰:“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宫闻言,
亦不开口,伸颈就刑。众皆下泪。操以棺椁盛其尸,葬于许都。后人有诗叹之曰:“生死无二志,
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