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贪为宝”的故事
“不贪为宝”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宝玉。他非常高兴,便兜着它回家,请一个玉工来加以鉴别,玉工仔细看了后,赞不绝口地说:“这块玉好极了,没有一点毛病,是个宝贝啊。不过你得小心,别在人家面前露眼,让人家把它偷了去!” 其实,这人请玉工来家,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原来,平时极少有人上他家,这回玉工突然来,有人便不时进来张望。宋人心里不安,怕有个闪失空欢喜一场,便把宝玉秘密藏好。尽管如此,他还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如果把它卖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价值,给别人占了便宜。他考虑来考虑去,最后决定把它赠不贪为宝是何意?出自于哪?
“不贪为宝”形容清廉不贪,操守高洁。此典出自《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僇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这段话意思是说: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美玉,他把美玉献给子罕。子罕是一个清廉不贪的人,不愿意接受这块美玉。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拿给玉工看过,玉工认定它是个宝物,所以我才敢把它拿来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求钱财视为宝物,你把美玉视为宝物。如果您把美玉给了我,我们两个人就都丧失了自己的宝物。还不如您自己留着美玉,我严守自己不贪图钱财的操守,这样我们各自都会保守着自己的宝物。”献玉的人听了,连忙叩头,告诉子罕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却带着如此珍贵的玉璧,必然为盗所害,不能越过乡里。我把它送给您,是请求免于一死的。”子罕把美玉留在自己的乡里,派玉工替献玉的人加以雕琢,等献玉的人卖出玉璧,变得富有之后,才让他回到自己的家里。gyjslw.com
《不贪为宝》本文反映了子罕 () 生活态度,通过( )描写来刻画子罕的性格。
不贪为宝 词 目 不贪为宝
发 音 :bù tān wéi bǎo
释 义 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
出 处 【《左传·襄公十五年》】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人物介绍:
乐喜,字子罕,春秋时宋国的贤臣。于宋平公(前575年—前532年)时任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位列六卿。
译 文: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宝玉。他非常高兴,便兜着它回家,请一个玉工来加以鉴别,玉工仔细看了后,赞不绝口地说:“这块玉好极了,没有一点毛病,是个宝贝啊。不过你得小心,别在人家面前露眼,让人家把它偷了去!”
其实,这人请玉工来家,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原来,平时极少有人上他家,这回玉工突然来,有人便不时进来张望。宋人心里不安,怕有个闪失空欢喜一场,便把宝玉秘密藏好。 尽管如此,他还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如果把它卖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价值,给别人占了便宜。他考虑来考虑去,最后决定把它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过了几天,他见没人发现,便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到了都城,他去见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献上了宝玉,子罕不解地问:“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不过,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
宋人慌忙摇头说:“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据玉工鉴定,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献给您。” 子罕再次拒绝说:“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因为如果收下了,你和我都丧失了宝。”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只听子罕继续说道:“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了我,当然丧失了宝,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丧失了不贪这个宝。这样,双方都丧失了宝。”
宋人见子罕说了这通不收宝玉的道理,也无可奈何,只得实告道:“小民留下宝玉不得安宁,所以特地到都城来献给您。”
子罕沉思了一会儿,叫宋人暂时留下。接着,命一位玉工为这块宝玉雕琢,把它送到市场上去卖掉,把钱交给宋人,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
所以,这片文言文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意外之财,洁身自爱,一身清白,就算得上君子了。
原文
爱莲说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周濂溪集》。“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可:值得
蕃(fán):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特别,十分。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涟:水清而有微波。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
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
隐逸(yi)
: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者:~~的花。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对菊花的喜爱。
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多少人呢?
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多。
妖:美丽而不端庄
译文
水里、陆上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大多很喜爱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句句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面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
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噫!
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题目解说以及文章赏析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可记事,可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赏析“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周敦颐
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编辑本段]莲花——君子
1.理想的修身人格——君子
“仁”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君子”则是其理想的人格典范。曾参强调“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试图以君子的成立来辅助仁的修养的实现或者是将仁的高标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君子人格上。
对君子的含义要求,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讲得比较 广泛,只是讲言行中各个方面的总的原则。曾参则进入了更具体的要求。他说:“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韩诗外传集释》)另外,《曾子立事》篇还有大量的对君子的严格要求,比如:“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者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往,亦可谓知矣。”又说:“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忄冒 之言,故曰:“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句。”
显然,对君子的定义大大超过了“九思”的具体性和严格性,虽然并未超出“九思”的范围要求。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这种师徒相承的样式,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由于曾参学派对“君子”的要求过分严厉,所以有时又不免流露出一些道家者流的味道。《曾子立事》篇还说:“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这种做人的小心翼翼的态度,虽其要求基本上还是在儒家的范围之中,但用道家的逻辑来要求君子,其消极避让的倾向已很明显。这种倾向,也许是曾参当初要避免的,但思想的发展,形同其他许多人能参与其中的事情一样,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会出现自身难以把握的变形。曾参对君子修养的要求中 。
2.现代人的观念
原创:何谓君子
又要借用古人的比喻: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古今异义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意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考点
1。《爱莲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作者借助莲的形象含蓄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坚定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的作用?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3。爱莲说主旨?
作者赞美了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恶浊适逢的鄙夷之情。gyjslw.com
阅读《以不贪为宝》,回答问题
人可贪但不能过 要适可而止 不能太过 要懂得满足gyjslw.com
不能贪的名言
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公生明,廉生威。 ——官员一心为公、办事公正则会心明眼亮;居官清廉则会树立威信。 [春秋]《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财富和高官显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但对有道德的人来说,如果它们来路不正,就不要它们。 [春秋]《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当官的如果自身清正廉明,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好好干;如果自身贪邪不正,即使三钗迳辏gyjslw.com
《不贪为宝》本文反映了子罕 () 生活态度,通过( )描写来刻画子罕的性格。
不贪为宝 词 目 不贪为宝
发 音 :bù tān wéi bǎo
释 义 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
出 处 【《左传·襄公十五年》】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人物介绍:
乐喜,字子罕,春秋时宋国的贤臣。于宋平公(前575年—前532年)时任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位列六卿。
译 文: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宝玉。他非常高兴,便兜着它回家,请一个玉工来加以鉴别,玉工仔细看了后,赞不绝口地说:“这块玉好极了,没有一点毛病,是个宝贝啊。不过你得小心,别在人家面前露眼,让人家把它偷了去!”
其实,这人请玉工来家,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原来,平时极少有人上他家,这回玉工突然来,有人便不时进来张望。宋人心里不安,怕有个闪失空欢喜一场,便把宝玉秘密藏好。 尽管如此,他还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如果把它卖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价值,给别人占了便宜。他考虑来考虑去,最后决定把它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过了几天,他见没人发现,便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到了都城,他去见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献上了宝玉,子罕不解地问:“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不过,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
宋人慌忙摇头说:“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据玉工鉴定,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献给您。” 子罕再次拒绝说:“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因为如果收下了,你和我都丧失了宝。”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只听子罕继续说道:“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了我,当然丧失了宝,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丧失了不贪这个宝。这样,双方都丧失了宝。”
宋人见子罕说了这通不收宝玉的道理,也无可奈何,只得实告道:“小民留下宝玉不得安宁,所以特地到都城来献给您。”
子罕沉思了一会儿,叫宋人暂时留下。接着,命一位玉工为这块宝玉雕琢,把它送到市场上去卖掉,把钱交给宋人,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
所以,这片文言文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意外之财,洁身自爱,一身清白,就算得上君子了。
原文
爱莲说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周濂溪集》。“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可:值得
蕃(fán):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特别,十分。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涟:水清而有微波。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
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
隐逸(yi)
: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者:~~的花。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对菊花的喜爱。
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多少人呢?
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多。
妖:美丽而不端庄
译文
水里、陆上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大多很喜爱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句句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面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
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噫!
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题目解说以及文章赏析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可记事,可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赏析“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周敦颐
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编辑本段]莲花——君子
1.理想的修身人格——君子
“仁”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君子”则是其理想的人格典范。曾参强调“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试图以君子的成立来辅助仁的修养的实现或者是将仁的高标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君子人格上。
对君子的含义要求,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讲得比较 广泛,只是讲言行中各个方面的总的原则。曾参则进入了更具体的要求。他说:“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韩诗外传集释》)另外,《曾子立事》篇还有大量的对君子的严格要求,比如:“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者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往,亦可谓知矣。”又说:“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忄冒 之言,故曰:“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句。”
显然,对君子的定义大大超过了“九思”的具体性和严格性,虽然并未超出“九思”的范围要求。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这种师徒相承的样式,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由于曾参学派对“君子”的要求过分严厉,所以有时又不免流露出一些道家者流的味道。《曾子立事》篇还说:“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这种做人的小心翼翼的态度,虽其要求基本上还是在儒家的范围之中,但用道家的逻辑来要求君子,其消极避让的倾向已很明显。这种倾向,也许是曾参当初要避免的,但思想的发展,形同其他许多人能参与其中的事情一样,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会出现自身难以把握的变形。曾参对君子修养的要求中 。
2.现代人的观念
原创:何谓君子
又要借用古人的比喻: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古今异义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意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考点
1。《爱莲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作者借助莲的形象含蓄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坚定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的作用?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3。爱莲说主旨?
作者赞美了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恶浊适逢的鄙夷之情。gyjslw.com
不贪为宝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不贪为宝
【汉语注音】:bù tān wéi bǎo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五年》:“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成语语法】:作宾语、定语;指人廉洁。
【不贪为宝的意思】: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指作风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
【不贪为宝的近义词】:廉洁奉公、两袖清风;
【不贪为宝的反义词】:贪污腐化、贪得无厌;
【不贪为宝的故事】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他兴高采烈地拿来献给大夫子罕。哪知竟遭到子罕的拒绝。这使他百思不得其解:“这块玉我先交给工匠检验过,确定是一块举世瞩目的美玉,才拿来送您的。”子罕说:“您把美玉当做宝贝,是很正常的事,把宝贝赠人,也可见您的诚心诚意,但您是否知道,我也有视作宝贝的东西呢?”那人连忙开诚布公地问:“那是什么?”“便是不贪为宝,我以不贪图、接受他人之物为宝,倘若您硬是让我接受这块美玉,不就等于要我为了您的宝贝而丢开我自己所珍视的宝贝吗?想必您不会强人所难吧,所以,这块美玉还是烦您带回去,这样,我们还能各自拥有自己视作宝贝的东西。”gyjslw.com
以不贪为宝的原文和翻译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Qi, the jade or have to offer ZiHan. ZiHan by the ephod. Offer the jade yue: ’to show jade, jade people think people treasure, so it can offer the also.’ ZiHan yue: ’I am with BuTanWeiBao; yu’s treasure, with me, and if it is, if people don’t treasure also has its treasure.’ JiShou and accuse yue: ’SIMS to debir, can not with the township, on this to please.’ dead ZiHan buy, make it in the jade of people, rich and then make the attack in its place.gyjslw.com
不贪为宝是何意?出自于哪?
“不贪为宝”形容清廉不贪,操守高洁。此典出自《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僇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这段话意思是说: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美玉,他把美玉献给子罕。子罕是一个清廉不贪的人,不愿意接受这块美玉。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拿给玉工看过,玉工认定它是个宝物,所以我才敢把它拿来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求钱财视为宝物,你把美玉视为宝物。如果您把美玉给了我,我们两个人就都丧失了自己的宝物。还不如您自己留着美玉,我严守自己不贪图钱财的操守,这样我们各自都会保守着自己的宝物。”献玉的人听了,连忙叩头,告诉子罕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却带着如此珍贵的玉璧,必然为盗所害,不能越过乡里。我把它送给您,是请求免于一死的。”子罕把美玉留在自己的乡里,派玉工替献玉的人加以雕琢,等献玉的人卖出玉璧,变得富有之后,才让他回到自己的家里。gyjslw.com
子罕以不贪为宝译文
译文: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给宋国国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把它给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所以才敢献给你。” 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作为珍宝;如果给我,我们都会丧失了珍宝,还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宝。” 献玉的人跪拜于地,告诉子罕说:“小人带着璧玉,不能安全地走过乡里,把玉石送给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于是,子罕把献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处,请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宝玉,等他富有后让他返回了家乡。 原文: 宋人或(有人)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启示: 宋国那个献玉的人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献给子罕,而子罕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廉洁。这叫“人各有其宝”,或叫人各有其志。这是不同的人生观的反映。我们要赞扬子罕洁身自好、不贪钱财的品质。做官的要是都有子罕这样“不贪”的品德,那社会就光明得多了。 道理: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那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gyjslw.com
成语“不贪为宝”扩展:
反义词:贪污腐化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繁体成语:不貪為寳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简拼:BTWB
近义词:廉洁奉公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造句: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从吾所好,岂曰富而可求;有命存焉,当以不贪为宝。”
成语读音:bù tān wé bǎo
成语解释: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
成语用法:不贪为宝作宾语、定语;指人廉洁。
成语注音:ㄅㄨˋ ㄊㄢ ㄅㄠˇ
成语出处:《左传 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