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愬”字结尾的成语「肤受之愬」

2023年08月28日成语大全210

成语“肤受之愬”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fū shòu zhī xiāng
成语简拼:FSZX
成语注音:ㄈㄨ ㄕㄡˋ ㄓ ㄒ一ㄤ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肤受之诉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指谗言。肤受,谓浮泛不实,或谓利害切身。
成语用法:肤受之愬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你想外国人又不是包龙图,况且又不懂中国话,自然中了他的‘肤受之愬’了。”

成语“肤受之愬”的扩展资料

1. 肤受之愬 bmge什么?
百不失一里出外进龙章麟角以守为攻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装腔作态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2.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什么意思
意思是:“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出自《论语·颜渊篇》
原文片段: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扩展资料:
简介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3. “耳食肤受”,“风卷云舒”是什么意思?
“耳食肤受”的典故出自《论语》【耳食之谈】 ,【肤受之愬】指谗言。肤受,谓浮泛不实,或谓利害切身。说的是不经深入考察,道听途说,理解事物虚浮而泛泛,不切实际。“风卷云舒”意思应该很简单吧,不就是形容天上景色,风吹云动吗。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4.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是什么意思
意思为: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扩展资料:
句子评析: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文章背景:
本篇共计2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颜渊》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5. 中国哪治疗肝病最好?
上`海`新`科`医灬院`肝灬病`科`021灬527灬306灬79
.
.
.
.
.
.
.
.
.
.
.
.
.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
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
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
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11·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
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
(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
;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
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
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
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
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
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
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
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
无信不立。”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
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
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
,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
,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
。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
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
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
:“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
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
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
,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
厌旧。’”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
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
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
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12·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
时候。
12·13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
敢不走正道呢?”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
有人偷盗。”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
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
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
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
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 “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
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
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
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
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
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
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
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
吗?”
12·22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
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
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
:“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
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
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
就被疏远了。”
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
其辱。”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6. 《论语》中(颜渊)”有关爱情的语句是哪些?
没有。颜渊篇全文。
【原文】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析】
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原文】
12·3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3)斯:就。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评析】
“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
【原文】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道:“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道:“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解析二
【原文】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评析】
如上章所说,司马牛宣布他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这一章,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1),肤受之愬(2),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3)也已矣。”
【注释】
(1)浸润之谮:谮:音zèn,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不易觉察。
(2)肤受之愬:愬:音sù,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
(3)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原文】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原文】
12·8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2)。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
【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评析】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原文】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1)?”曰:“二(2),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解析三
【原文】
12·10子张问崇德(1)辨惑(2)。子曰:“主忠信,徙义(3),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4)。’”
【注释】
(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2)惑:迷惑,不分是非。
(3)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拢。
(4)诚不以富,亦祗以异:祗:音zhī,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此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评析】
本章里,孔子谈的主要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思佰”、“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
【原文】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粮食再多,我能吃到吗?”
【原文】
12·12子曰:“片言(1)可以折狱(2)者,其由也与(3)?”子路无宿诺(4)。
【注释】
(1)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即片面之辞,古时也叫“单辞”。
(2)折狱:狱,案件。折狱即断案。
(3)其由也与:大概只有仲由吧。
(4)宿诺:宿,久。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
【译文】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评析】
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狱”,这是为什么?历来有这样几种解释。一说子路明决,凭单方面的陈述就可以作出判断;二说子路为人忠信,人们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纠纷都在他面前不讲假话,所以凭一面之辞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说子路忠信,他所说的话绝无虚假,所以只听其中一面之辞,就可以断定案件。
但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子路在刑狱方面是卓有才干的。
【原文】
12·13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2)乎!”
【注释】
(1)听讼:审理诉讼案件。
(2)使无讼:使人们之间没有诉讼案件之事。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解析四
【原文】
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评析】
以上两章都是谈如何从政为官的问题。孔子借回答问题,指出各级统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君主之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原文】
12·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
孔子说:“广泛学习、遵纪守法,就不会误入歧途!”
【原文】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评析】
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评析】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原文】
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评析】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化的倾向。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原文】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3),必偃(4)。”
【注释】
(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评析】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原文】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 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对相互对立的名词,即“闻”与“达”。“闻”是虚假的名声,并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这里同样讲的是名实相符、表里如一的问题。
解析五
【原文】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1)修慝:慝:音tè,改正邪恶的念头。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
(3)忿:忿怒,气愤。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多做自我批评,不去批评别人,不就是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仍谈个人的修养问题。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这样,人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别迷惑了。
【原文】
12·22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1),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2)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3),不仁者远(4)矣。汤(5)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6),不仁者远矣。”
【注释】
(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
(2)乡:同“向”,过去。
(3)皋陶:音ɡāo 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4)远:动词,远离,远去。
(5)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
(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评析】
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仁是人的发现。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但在历史上,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原文】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译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评析】
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一伦是最松弛的一种。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所以清末志士谭嗣同就认为朋友一伦最值得称赞,他甚至主张用朋友一伦改造其他四伦。其实,孔子这里所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原文】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评析】
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这是君子之所为。以上这两章谈的都是交友的问题,事实上在五伦当中,儒家对于朋友这一伦还是比较重视的。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7. 论语求教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谮,毁人之行也。肤受,谓肌肤所受,利害切身。如易所谓“剥床以肤,切近灾”者也。愬,愬己之冤也。毁人者渐渍而不骤,则听者不觉其入,而信之深矣。愬冤者急迫而切身,则听者不及致详,而发之暴矣。二者难察而能察之,则可见其心之明,而不蔽于近矣。此亦必因子张之失而告之,故其辞繁而不杀,以致丁宁之意云。杨氏曰:“骤而语之,与利害不切于身者,不行焉,有不待明者能之也。故浸润之浸润,如水之浸灌滋润,渐渍而不骤也。谮、肤受之愬不行,然后谓之明,而又谓之远。远则明之至也。书曰:‘视远惟明。’”译文: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8.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
原文】 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1),肤受之愬(2),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3)也已矣。” 【注释】 (1)浸润之谮,谮,音zèn,谗言。这是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不易觉察。 (2)肤受之愬:愬,音sù,诬告。这是说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 (3)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原文】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9. 受四字成语大全
  表里受敌 内外受到敌人的攻击。  传道受业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辞多受少 辞:推辞掉。受:接受。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  代人受过 受:承受,担待;过:过失,过错。替别人承担过错的责任。  担惊受怕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耳听心受 用耳朵听,并记在心里。  肤受之诉 比喻被人说了有关切身利益的坏话。  肤受之言 肤:肤浅;受:感受。指肤浅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  伏法受诛 伏法:由于违法而受处死刑;诛:杀死。犯法被杀。  腹背受敌 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感同身受 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临危受命 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末学肤受 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逆来顺受 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全受全归 封建礼教认为人的身体来自父母,应当终身洁身自爱,以没有受过污辱损害的身体回到父母生我时那样。  授受不亲 授:给予;受:接受。旧指男女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指儒家束缚男女的礼教。  受宠若惊 宠:宠爱。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私相授受 指不是公开的给予和接受。  无功受禄 禄:旧时官吏的薪俸。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小受大走 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引颈受戮 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  自作自受 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霉。  挨冻受饿 指无衣无食的穷困境况。  熬枯受淡 指忍受清苦的生活。  熬清受淡 指忍受清苦乏味的生活。  八面受敌 ①谓功力深厚,能应付各种情况。②砚名。  背腹受敌 指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  吃惊受怕 受惊骇。  大请大受 指优厚的待遇。  担惊受恐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耽惊受怕 担受惊吓。  盗嫂受金 以之为因小眚而遭谗被疑的典实。  肤受之愬 指谗言。肤受,指浮泛不实,或指利害切身。  含冤受屈 遭受委曲,忍受冤枉。同“含冤负屈”。  急脉缓受 比喻用和缓的办法应付急事。也比喻诗文在进行中,故意放松一笔,以造成抑扬顿挫之势。同“急脉缓灸”。  计功受爵 衡量功绩而授予爵禄。受,授。  计功受赏 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同“计功行赏”。受,授。  躭惊受怕 犹言担受惊吓。  论功受赏 评定功劳,接受赏赐。  忍饥受饿 忍受饥饿。形容生活极其贫困,艰难度日。  受制于人 制:控制。被别人控制。  束身受命 束身:约束自身,不放纵。比喻投案。指投案归顺过去以后、听从命令。  四面受敌 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  五积六受 形容不便活动,只能呆板地坐着。  相安相受 指互相帮助,使彼此安居。  虚己受人 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沿才受职 根据人的才能授以相称的职务。  膺箓受图 ①指帝王得受图箓,应运而兴。图,河图;箓,符命。②道教指经过修炼,受天地道箓而名列仙籍。  膺图受箓 道教指经过修炼,受天地道箓而名列仙籍。也指帝王得受图箓,应运而兴。图,河图;箓,符命。  与受同科 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  挨打受气 挨:遭受。受人打骂与虐待  挨打受骂 挨:遭受。受人打骂与虐待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0. 肤受之愬 bmge什么?
百不失一里出外进龙章麟角以守为攻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装腔作态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1. 成语 ()()之()
鸿鹄之志: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向。比喻远大志向
无稽之谈:无稽:无法考查。没有根据的说法。
一丘之貉: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莫逆之交: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害群之马: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乌合之众:象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中冓之言:中冓:内室。内室的私房话。也指有伤风化的丑话。
薏苡之谤: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
掎角之势:掎:拉住,指拉住腿;角:指抓住角;掎角:夹击敌人。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牵制敌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势。
燃眉之急:燃:烧。火烧眉毛那样紧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
隙穴之窥:比喻执着地努力,最后达到目的。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2. 带拼音的《论语》
这个不知道你要不要(有2个方式)
方式一
学而第一
不亦说yuè乎 愠yùn 孝弟tì 鲜xiǎn矣仁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道dǎo(或dào)千乘shèng之国 过则勿惮dàn改 父没,观其行xìng 贫而无谄chǎn
为政第二
居其所而众星共gǒng之 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 孟懿yì子问孝 人焉廋sōu哉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诲女rǔ知之乎 是知zhì也 子奚xī不为政 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
八佾第三
八佾yì舞于庭 相xiàng维辟公 不如诸夏之亡wú也 揖yī让而升 巧笑倩qiàn兮 禘dì自既灌而往者 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 羊 邦君树塞sè门 反坫diàn 子语鲁大tài师乐 翕xì(或xī)如也;从zòng之 皦jiǎo如也,绎yì如也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ó
里仁第四
恶wū乎成名 无适dí(或shì)也,无莫(或mù)也,义之与比bì 放fǎng于利而行,多怨 参shēn乎!吾道一以贯之 君子欲讷nè于言 事父母几jī谏 事君数shuò,斯辱矣
公冶长第五
可妻qì也 虽在缧绁léixiè之中 免于刑戮lù 仁而不佞nìng 乘桴fú浮于海 粪土之墙不可圬wū也 申枨chéng 臧zāng文仲居蔡 山节藻梲zhuō 崔子弑shì齐君 斐fěi然成章 或乞醯xī焉 匿nì怨而友其人 盍hé各言尔志
雍也第六
不贰èr过 与之庾yǔ 犁牛之子骍xīng且角 季氏使闵mǐn子骞qiān为费宰 则吾必在汶wèn上矣 自牖yǒu执其手 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 不有祝鮀ó之佞而有宋朝之美 中人以上,可以语yù上也 敬鬼神而远yuàn之 觚gū不觚
述而第七
默而识zhì之 闻义不能徙xǐ 不悱fěi不发 暴虎冯píng河 曲肱gōng而枕之 叶shè公问孔子于子路 桓魋huántuí其如予何 弋yì不射宿 诔lèi(或lěi)曰 祷尔于上下神祗qí 奢则不孙xùn
泰伯第八
慎而无礼则葸xǐ 笾biān豆之事 犯而不校jiào 使骄且吝lìn 天下有道则见xiàn 侗tóng而不愿,悾悾kōng而不信 吾无间jiàn然矣 菲fěi饮食 而致美乎黻fú冕 而尽力乎沟洫xù
子罕第九
子见齐衰zīcuī者、冕衣裳者与瞽gù者 喟kuì然叹曰 韫椟yùndú而藏诸 求善贾gù而沽诸 虽覆一篑kuì 巽xùn与之言,能无说yuè乎 衣敝缊yùn袍,与衣狐貉hé者立 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zāng 唐棣dì之华huā
乡党第十
恂恂xún如也 侃侃kǎn如也 誾誾yín如也 踧踖cùjí如也。鞠躬如也,如不胜shēng 君召使摈bìn 足躩jué如也 襜chān如也 行不履阈yù 足蹜蹜sù如有循 私觌dí 君子不以绀緅gànzōu饰 以为亵xiè服 袗絺绤zhěn chīxì 素衣麑ní裘 非帷裳,必杀shài之食饐yì而餲ài,鱼馁něi而肉败 臭xiù恶è失饪rèn 沽酒市脯fǔ不食 乡人傩nuó 立于阼zuò阶 厩jiù焚 拖绅shēn 必正立执绥suí
先进第十一
从zòng我于陈、蔡者 冉rǎn伯牛 南容三复白圭guī 有棺而无椁guǒ 师也辟pì,由也喭yàn 因之以饥馑jǐn 铿kēng尔 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莫mù春者 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 夫子何哂shěn由也
颜渊第十二
仁者其言也讱rèn 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ù 驷sì不及舌 虎豹之鞟kuò
修慝tè 举皋陶gāoyáo
子路第十三则
则四方之民襁qiǎng负其子而至矣 期jī月而已可也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jī也 子夏为莒jǔ父宰 其父攘rǎng羊,而子证之 硁kēng硁然小人哉 斗筲shāo之人 必也狂狷juàn乎 切切、偲偲sī
宪问第十四
南宫适kuò问于孔子 羿yì善射,奡ào荡舟 裨谌bìchén草创之 夺伯氏骈pián邑三百 孟公绰chùo 久要yuē不忘平生之言 晋文公谲jué而不正 微管仲,吾其被pī发左衽rèn矣 自经于沟渎dú 其言之不怍zuò 蘧qú伯玉使人于孔子 丘何为是栖栖qī(或xī)者与 公伯寮liáo愬sù子路于季孙 子击磬qìng于卫 有荷蒉kuì而过孔氏之门者 君薨hōng,百官总己以听于冢zhǒng宰 原壤夷俟sì 以杖叩其胫jìng
卫灵公第十五
俎zǔ豆之事 虽蛮貊mò之邦行矣 乘殷之辂lù 耕也,馁něi在其中矣
季氏第十六
季氏将伐颛臾zhuānyú 虎兕sì出于柙,龟玉毁于椟dú中 固而近于费bèi 友便辟pián pì 狎xiá大人 陈亢gāng
阳货第十七
归kuì孔子豚tún 好从事而亟qì失时 夫子莞wǎn尔而笑 佛肸bìxī召 涅niè而不缁zī 吾岂匏páo瓜也哉 色厉而内荏rèn 其犹穿窬yú之盗也与 钻燧suì改火 不有博弈yì者乎 恶果敢而窒zhì者 恶居下流而讪shàn上者 恶徼jiāo以为知者 恶讦jié以为直者
微子第十八
三黜chù 长沮jū、桀jié溺耦而耕 耰yōu而不辍 夫子怃wǔ然 以杖荷蓧diào播鼗táo武入于汉 君子不施chí其亲 季騧guā
尧曰第二十
周有大赉lài 屏bǐng四恶
(注:注音以杨伯骏《论语译注》为主,并参考阎韬《论语译注》和郑民《论语译注》)
方式二
http://wenku.baidu.com/view/838fcb45b307e87101f696aa.html
这个文件不错,有注释,有注音(少了点)
不满意就和我说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3. 肤字开头的成语
肤粟股栗、
肤皮潦草、
肤受之言、
肤如凝脂、
肤受之诉、
肤寸之地、
肤见谫识、
肤受之愬、
肤寸而合、
肤见謭识、
肤末支离、
肤浅末学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4. 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 典故是什么?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_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主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勿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5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