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字的成语「涣然冰释」
成语“涣然冰释”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涣然冰釋成语读音:huàn rán bīng shì
成语简拼:HRBS
成语注音:ㄏㄨㄢˋ ㄖㄢˊ ㄅ一ㄥ ㄕ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烟消云散、冰消瓦解、化为乌有
读音纠正:涣,不能读作“huān”。
错字纠正:涣,不能写作“换”;冰,不能写作“并”。
成语辨析:见“冰消瓦解”(73页)。
成语出处: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涣然:消散的样子;释:消散、解除。指像冰块溶化流散一样。比喻误会、疑虑、隔阂等完全消除。
成语用法:涣然冰释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比喻相互间的嫌隙等消除。
成语造句:误解和偏见并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涣然冰释。
英文翻译:clearly melted as the ice
日文翻译:さらりと氷解(ひょうかい)する
其他翻译:<德>Argwohn (od. Zweifel) schmilzt wie Eis
成语“涣然冰释”的扩展资料
1. 语文搭配,烦恼涣然冰释对吗?不对涣然冰释不能和烦恼搭配烦恼可以和烟消云散搭配涣然冰释 [ huàn rán bīng shì ] 【解释】: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出自】:《老子》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2. 求高考易错成语50个,用错的句子,即其正确解释
高考易错成语辨析 (破折号后的句子为误用用法)
1鼎足而立: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2一劳永逸:劳苦一次就可以永远安逸。
3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和遭遇灾难。
4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妙。大多指工艺美术、园林等。
5虚与委蛇:虚,假意。与,跟。委蛇,敷衍。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6.炙手可热:意思是刚一挨近就热得烫手,比喻气焰盛,势大,使人不敢接近。
7.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且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8.灯红酒绿:形容五光十色的繁花景象或极其奢侈的生活。
9.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走出了巷子和胡同。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轰动一时的情景。
10.想入非非:指想进入一般识力所达不到的境界。后来借指脱离实际,幻想不可能实现的事。
11.万马齐喑:比喻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沉闷局面。
12.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贬义)
12.莘莘学子:莘莘,众多。
13.不孚众望:不能使人信服。
14.不负众望:没有辜负大家的希望。
15.休戚相关:休,喜悦。戚,忧愁。形容关系紧密与利害相关。
16.美轮美奂:形容华丽的房屋高大而众多。
17.始作俑者:第一个制作殉葬的土木偶的人。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开创者。
18.以儆效尤:以处理一个案例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儆,警戒,告诫。尤,过错。
19.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一气写成,无需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他写稿子常常是文不加点,笔走龙蛇,简直使人无法卒读。
20.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和不可磨灭的言论。不刊,不能消除,不可删改。
21.弹冠相庆:弹去帽子上的灰尘,表示庆贺。形容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也指坏人准备上台。——斯韦思林杯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怀抱。当普天弹冠相庆时,人们不得不佩服蔡振华在用人上的智慧。
——今年学校又新建住房4栋,\’五一\’前后又有一百二十六名青年教师将乔迁新居,个个都弹冠相庆。
22.涣然冰释:涣然,消散的样子。冰释,像冰一样消融。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诚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烦恼只需哈哈一笑便涣然冰释,笑不过是改变情绪的一种方法。
23.大方之家: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来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的家。
24.不耻下问:是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辱。
——他是个计算机家,又会两种外语,我们初学计算机的人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我们一定要谦虚谨慎,不耻下问,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把工作做得更好。
25.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的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贬义)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正道沧桑》演出后,一时间观众趋之若鹜,报刊如潮。
26.苦心孤诣:苦心是指费尽心思。孤诣指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费尽心思,刻苦钻研,在学问技艺等方面达到别人所不及的境地。
27.明日黄花:过了重阳节的菊花。意思是即将枯萎,没有什么可赏玩了。比喻过时的事物。
——李大伯拍着孩子们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明日黄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读书啊。
28.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美玉。比喻精美的物品、美好的文章或有用的人才很多。
29.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项,脖子。背,脊背。一般用于否定形式。
30.比翼双飞:特指夫妻亲密无间,形影不离。
31.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凑近他的耳朵给他讲。形容长者严厉而又恳切地教导。
——他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能够在工作中少犯许多错误。
32.不易之论:不可更改的言论、说法。形容言论、意见非常正确。
33.豆蔻年华:指代女子十三十四岁。
——这位老人唯一的儿子正值豆蔻年华,却因盗窃和打架斗殴而被判刑4年。
34.青梅竹马: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一起游戏。
35.自食其果:自己吃下自己种出来的果子。比喻自作自受。
——如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36.毫发不爽:一点也不差。毫发,毫毛和头发,形容极其细微。
——小王今天淋了雨,周身湿透,毫发不爽,应赶快吃点防感冒的药。
38.首鼠两端:形容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或动摇不定。首鼠:犹豫,进退两难。
——1999年产值要超历史,创税也要超历史,长江机床厂确立的这个目标,真可谓是首鼠两端。
39.如蚁附膻:就像蚂蚁附着在有膻味的东西上。比喻臭味相投的人追逐某种丑恶、污秽的事物。也用来指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卑劣行径。
——一曲曲古老的音乐带着古文明的气息在大厅里回旋,满座的听众如醉如痴,如蚁附膻。
40.气冲斗牛:形容精神旺盛,意气高昂,或非常生气,愤慨之极。
——西湖胜景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气冲斗牛的,是白堤和苏堤。
41.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
——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在操场上,真是如坐春风。
42.不以为然:是含有“认为不是、不对”的意思。
——某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对闯红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不朝汽车撞,总会没事的。
43.鼎力相助:敬辞,大力帮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44.醍醐灌顶: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底醒悟。
——一番耐心的开导如醍醐灌顶,许队长心头的种种疑虑全都消释了。
45.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遵循和仿效的做法。
——事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致酿成了\’8.19\’大火。
——这点小错误还算不上什么,不足为训,您不要老记在心上,畏首畏尾是干不好工作的。
46.暴虎冯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
47.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如今,他的脸上早已没有了刚下岗时期期艾艾的神情,浑身上下都透着成功者的自信。
48. 耳熟能详:听得多了,也就能详尽地说出来。
——好的文章只要读得多了便耳熟能详。
49.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我们中学生要宵衣旰食,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50.当务之急:当前急需办的事。
——家们特别指出,推广普通话是我们目前当务之急的大事。
51.抵掌而谈:形容高谈阔论,话极投机。抵掌:击掌,鼓掌。
52.官样文章:指有固定套式的例行公文。引申为没有实际意义的虚文滥调。
——应用文,比如“合同”“调查报告”“总结”等官样文章,一般不使用文学语言。
53. 颐指气使: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形容有势的人傲慢的神态。
——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认真仔细地进行讲解,而且还颐指气使,示意大家积极发言。
54.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对的。
55.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
——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汗牛充栋,比比皆是,根本算不得什么。
56. 暴殄天物:意思是任意残害虐杀各种生物,后来也指不知爱惜物品,任意糟蹋浪费。
57. 间不容发:距离很近,中间不能放进一个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58. 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看得多了,长期浸润其中,无形中受到影响。
59. 怙恶不悛:怙,依赖;悛,悔改。坚持做恶不肯悔改。
60.非池中物:不是久居池水中的东西。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61.不名一钱: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名:占有。
62.美女簪花:形容书法的隽秀多姿,如同美女戴花。
63.千载一时:一千年才有这样一次时机。形容很难遇到的机会。
64.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离异后重又团聚。
65.牝鸡司晨 :母鸡报晓。旧时比喻妇女掌当政。
66.藕断丝连:莲藕已经折断,丝还连着。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多指男女之间情意未断。
67. 罄竹难书:磬,尽。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罪行多,写不完。
68.不一而足:原来指不是一件事就可以满足,后来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事或不止出现一次。
69. 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排泄洪水的沟壑。比喻把自己的困难和祸害转嫁给别人。
70.差强人意:差,稍微,比较的。强,振奋。原来指能振奋人的意思。现在形容某人某事大体能使人满意。
71.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往不绝,连续不断。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救灾物资络绎不绝地到达灾区,灾民们终于有了欢声和笑语。
72.评头品足:原来指无聊的人评论妇女的容貌。现在泛指对人对事说长道短,挑剔毛病。
——文艺晚会结束后,评委们经过一番评头品足,反复比较,终于确定了获奖名单。
73.半青半黄:是指庄稼半熟半不熟,也可以比喻其他事物或思想未达到成熟阶段。
——他气得脸色半青半黄,嘴唇哆嗦了半天,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74.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
——我们对入校新生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结果是成绩悬殊,良莠不齐。
75.祸起萧墙:祸乱从内部发生。
——没想到,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严重事故,真是祸起萧墙。
76.见异思迁:形容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一。也指不安心工作,见到别的工作就想改行。
77.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顺从别人,跟着人家走。
——正视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亦步亦趋,博采众长,为的是发展自己。
78.指手画脚:现在多指不负责任地乱加指点、 批评,或任意发号施令。
——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79.付之一笑:用一笑来对待它。形容不屑于理会。
——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
80.一蹴而就:一抬脚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吴教授真不愧为丹青妙手,在他的笔下,一幅画三下两下便一蹴而就了。
81.屡试不爽:多次试验都不错。爽:差错。
——各种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却屡试不爽,效果不尽如人意。
82.借箸代筹:原意是借你面前的筷子来指画当前的形势。后来表示代人策划。
——没有资金,没有原料,我们只有借箸代筹,渡过难关。
83.脍炙人口:原来比喻美味人人爱吃,后来比喻美好的诗文人人称赞传颂。
——反对腐败的口号一经提出,就产生了脍炙人口的影响。
84.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我们俩分别将近十年,想不到在这里萍水相逢。
85.正襟危坐:的确是形容恭敬严肃的样子。但由于它的字面意思是正衣襟,端正地坐着,因而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坐着的人,不能形容人的站相或者走相。
——铃声一响,欧阳教授便正襟危坐地走上讲台。
86.励精图治:形容振奋精神力求把国家和地方治理好。主要指精心治理国家,适用对象为统治者。
——我国历史学家励精图治,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历史著作。
87.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模仿、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
——帮助别人,要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不能暴风骤雨般生吞活剥地去解决问题。
88.倾巢而出:全体出动。多用于贬义。
——在澳门回归祖国的日子里,许多单位的干部都倾巢而出,参加清洁马路的活动。
89.梁上君子:躲在屋梁上的先生。窃贼的代称。
——李登辉妄言台湾与大陆是\’国与国\’关系,并说这是代表\’民意\’,企图将自己装扮成梁上君子,真是无耻到极点。
90.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也写作“升堂入室”。
——当这名小偷登堂入室,准备再次盗窃王云家的财物时,被刑警当场逮个正着。
91.相濡以沫:比喻人在困境之中以微薄的力量竭力相互救助。
——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人相濡以沫,美满幸福。
92.讳莫如深:隐瞒得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美国对别国的人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93.饮鸩止渴:鸩,一种毒鸟。喝毒酒解渴。比喻采取极有害的方法来解决眼前困难,不顾后果。
——一味陶醉在成功的幻想之中,不肯制定切实的措施,这无以于饮鸩止渴。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3. 成语涣然冰释的意思
涣然冰释 [ huàn rán bīng shì ]【解释】: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出自】:《老子》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示例】:误解和偏见并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比喻相互间的嫌隙等消除出 处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例 句曹靖华《飞花集》:“其实,如果了解当年具体实况,任何疑惑,都会~了。”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4. 烟消云散和涣然冰释是同义词吗
二者不是近义词。【成语】: 烟消云散【拼音】: yān xiāo yún sàn【解释】: 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出处】: 《朱子全书·治道二·祯异》:“使一日之间,云消雾散,尧天舜日,廓然清明。”【举例造句】: 他的兴致被突然传来的坏消息吹得烟消云散。【近义词】: 烟消火灭、销声匿迹、云消雾散【反义词】: 烟雾弥漫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5. 涣然冰释形容什么
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6. 跪求好心人帮我翻译一下文言文.
训学斋规
《读书》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绉折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此,最为可法。
扪虱新话《陈善‧扪虱新话》
《读书须知出入法》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读书牢记则有进益》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虽然,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
性理大全
《读书法》
程子曰: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今或滞心于章句之末,则无所用也。此学者之大患。凡观书,不可以相类泥其义不尔,则字字相梗。当观其文势,上下之意如充实之谓美。与诗之美不同。尝觉读书有令人喜时,有令人手舞足蹈时,或问莫是古人之意与先生之意相合,后如此否。曰:是也。论语孟子只剩读着,便是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问世有以读书为文为艺者,曰:为文谓之艺,犹之可也。读书谓之艺,则求诸书者,浅矣。张子曰:观书必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得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加新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上蔡谢氏曰:学者先学文,鲜有能至道。至如博观泛览,亦自为害。故明道先生教余,尝曰:贤读书慎,不要寻行数墨。
龟山杨氏语,罗仲素曰:某尝有数句教学者,读书之法云,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此盖某所自为者如此。
和靖尹氏曰:吕献可尝言,读书不须多读,得一字行取一字。伊川亦尝言,读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行得便是会读书,二公之意正同。读书须是看圣人用心处,自家临事一一要使。
延平李氏曰:读书者,知其所言,莫非吾事,而即吾身以求之,则凡圣贤所至,而吾所未至者,皆可勉而进矣。若直以文字求之说,其词义以资诵说,其不为玩物丧志者几希。
东莱吕氏曰:读书有思索,人往往不苟,不曾读书与曾读书识理趣者,观其所为,便可见。凡读书必务 精熟,若或记性迟钝,则多诵数遍,自然精熟,记得坚固。若是遍数不多,只务强记。今日成诵,来日便忘,其与不曾读书,何异。凡为学之道,必先至诚,不诚未有能至焉者也。何以见其诚居处齐,庄志意凝,定不妄言。不苟笑,开卷伏读,必起恭敬如对圣贤,掩卷沈思,必根义理以闲邪。僻行之悠久,习与性成便有圣贤前辈气象。为学之本,莫先于读书,读书之法须令日有课程,句读有未晓大义,有未通不惜与人商确,不惜就人授读。凡人多以此为耻,曾不知不如是,则有终身之耻也。后学读书,未曾识得,目前大略,便要说性命,此极是害事为学,自有等级。后生学问,聪明强记,不足畏。惟思索寻究者,为可畏耳。
象山陆氏曰:大抵读书训诂,既通之后,但平心读之,不必勉加揣量,则无非浸灌培养,鞭策磨厉之功。或有未通晓处,姑缺之无害,且以其明白昭晰者,日加涵泳则自然日充日明,后日本原深厚,则向来未晓者将亦有涣然冰释者矣。读书作文亦是吾人事,但读书本不为作文,作文其末也。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者亦可知矣。
勉斋黄氏曰:平居当以敬自持,令心虑宁静。至于读书则平心定气,端庄严肃,须以吾心默观圣贤之语,常使圣贤之意自入于吾心,如以镜照物,妍丑自见镜,何心哉。今人所以不善读书,非是圣贤之意难明,乃是吾心纷扰,反以汨乱圣贤之意,读书只是沈静精密则自然见得分明,切不可萌轻易自喜之心,便解得六经通彻,亦何足自喜,亦岂敢轻易才如此。便不足以任重后生,且收敛静退,歉然常若,不足方能有进。观书者,最怕气不平,且如公冶长一章。谢上蔡则谓圣人,择婿惊人如此,杨龟山则谓圣人所以求于人者,薄可免于刑戮,而不累其家,皆可妻也。上蔡气高者也,龟山气弱者也,故所见各别如此,要之当随文平看,方见得圣人之本意,此观书之大法。
北溪陈氏曰:读四书之法,毋过求毋巧凿毋旁搜毋曲引,亦惟平心以玩,其旨归而切己,以察其实用而已尔。果能于是四者,融会贯通而义理昭明,胸襟洒落,则在我有衡尺度,由是而稽诸经与凡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皆莫不冰融冻释,而轻重长短截然一定。自不复有锱铢分寸之或紊矣。
范阳张氏曰:朋友讲习,固天下乐事,不幸独学则当尚友,古人可也。故读论语如对孔门圣贤,读孟子如对孟子,读杜诗苏文则又凝神静虑,如目击二公。如此用心,虽生千载之下,可以见千载人矣。
程子曰:凡看书各有门庭,诗易春秋不可逐句看,尚书论语可以逐句看。六经之言,在涵蓄中默识,心通精义为本。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为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求圣人之心。而吾之所以未得焉者,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其必有见矣。古之学者皆有传授,如圣人作经,本欲明道。今人若不先明义理,不可治经。盖不得传授之意云尔。如系辞本欲明义,若不先求卦义,则看系辞不得。圣人之道,如河图洛书,其始止于画。上便出义,后之人既重卦,又系辞求之未,必得其理,至如春秋,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不过只是当年数人而已。学者不观他书,只观春秋亦可尽道。卦爻始立义既具,即圣人别起义以错综之,如春秋已前,既已立例,到近后来,书得全别一般事,便书得别有意思,若依前例,观之殊失之矣。苏季明常以治经为传道,居业之实居常讲习,只是空言无益,质之两先生。伯淳先生曰:修辞立其诚,不可不子细,理会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若修其言辞,正为立己之诚,意乃是体当自家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实事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也,终日干干大小之事,却只是忠信所以进德为实。下手处修辞立其诚,为实修业处。
正叔先生曰:治经实学也,譬诸草木区以别矣。道之在经大小远近高下精粗,森列于其中。譬如日月在上,有人不见者,一人指之不如众人指之。自见也如中庸一卷书,自有至理推之。于事如国家有九经及历代圣人之迹,莫非实学也,如登九层之台,自下而上者,为是人患居常讲习空言,无实者盖不自得也。为学治经最好苟不自得,则尽治五经,亦是空也。今有人心得识达,所得多矣。虽亦好读书却患在空虚者,未免此弊。
张子曰:经籍亦须记得,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聋盲之指麾。故记得便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亦不可无诵数。
龟山杨氏因言,秦汉以下,事曰亦须是一一识别,得过欲识别,得过须用着意六经,六经不可容易看了。今人多言要作事,须看史,史固不可不看,然六经先王经世之迹在焉,是亦足用矣。必待观史未有史书,以前人以何为,据盖孔子不存史而作春秋,春秋所以正史之得失也,今人自是不留意六经,故就史求道理,是以学愈博,而道愈远。若经术明自无工夫及之,使有工夫及之,则取次提起一事,便须断遣处置得行,何患不能识别。
鲁斋许氏曰:讲究经旨,须是且将正本,反复诵读,求圣人立言,指意务于经内,自有所得。若反复读诵,至于二三十遍以至五六十遍,求其意义,不得然后以古注证之。古注训释不明,未可通晓。方考诸家解义择其当者,取一家之说,以为定论。不可泛泛,莫知所适从也。诵经习史,须是志屏弃外物,非有父母师长之命,不得因他而辍。
程子曰:凡解文字,但易其心自见理,理只是义理,甚分明。如一条平坦底道路。且如随卦言,君子向晦入宴息,解者多作遵养,时晦之晦或问作甚晦字。曰:此只是随时之大者,向晦则宴息也,更别无甚义。或曰:圣人之言,恐不可以浅近。看他曰:圣人之言,自有近处,自有深处,如近处怎生强要,凿教深远得。汉儒之谈经也,以三万余言,明尧典二字。可谓知要乎,惟毛公董相有儒者,气象东京,士人尚名节,加之以明礼义,则皆贤人之德业矣。
《读史》
程子曰:某每读史到一半,便掩卷思量,料其成败。然后却看,有不合处,又更精思,其闲多有幸而成,不幸而败,今日只见成者,便以为是,败者便以为非,不知成者煞有不是,败者煞有是底。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几,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今人只将他见成底事,便做是便不知煞有误人处。凡读史不徒要记事迹,须要识治乱安危,兴废存亡之理,且如读高帝一纪,便须识得汉家四百年,终始治乱,当如何是亦学也。
南轩张氏曰:观史工夫,要当考其治乱,兴坏之所以然。察其人之是非邪,正至于几,微节目与夫,疑似取舍之闲,尤当三复也。若以博闻见助,文辞抑末矣。于定国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史氏将谁欺,赵盖韩杨之死皆在定国之手,冤莫大焉。大凡看史不可被史官瞒过,张释之为廷尉,有惊乘舆马者,上欲诛之,释之以为当,罚金。且曰:法者天下之公共也,且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释之知廷尉为天下之平,而不知人君为天下之平。问读通鉴之法曰:治乱得失源流人才邪,正是非财赋本末用,兵法制嘉言善行,皆当熟究之。
东莱吕氏曰:观史先自书始,然后次及左氏,通鉴欲其体统,源流相承接耳。
范阳张氏曰:如看唐朝事,则若身预其中,人主情性如何,所命相如何,当时在朝士大夫孰为君子,孰为小人,其处事孰为当,孰为否,皆令胸,次晓然可以口讲。而指画则机会圆熟,他日临事必过人矣。凡前古可喜可愕之事,皆当蓄之于心,以此发之,笔下则文章不为空言矣。
鲁斋许氏曰:阅子史必须有所折衷,六经论孟乃子史之折衷也。譬如家法之有律令格式赏功罚罪,合于律令格式者为当,不合于律令格式者为不当。诸子百家之言,合于六经语孟者为是,不合于六经语孟者为非。以此夷考古之人,而去取之鲜有失矣。阅史必且意于一家,其余悉屏去候阅,一史毕历历默记,然后别取一史而阅之,如此有常。不数年,诸史可以备记苟阅。一史未了,杂以他史,纷然交错,于前则皓首不能通一史矣,惟是读三传当参以史记,读史记当参以前汉文辞繁要,亦各有法,不可不知。
看史记当先看其人之大节,然后看其细行。善则效之,恶则以为戒焉,所以为吾躬行之益,徒记其事而读其书,非所谓学也。
读书录《薛瑄‧读书录》
《论学》
为学第一工夫,立心为本,心存则读书,穷理躬行践履皆自此进。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程子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收之。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皆此意也。学道固自圣贤之书,而入苟徒翫心章句之闲,而不求实理之所在,则亦无以有诸己矣。道学以五经四书为本,用心于史学者,无自而入道。孟子心致志,四字读书之至要。邵子诗云:不读人闲非圣书。凡不正之书皆不可读。自有文籍以来,汗牛充栋之书,日益多要当择,其是而去其非,可也。郑声乱雅乐,杂书乱圣经。余事量力所及而已,非可必也,惟读书一事,乃吾之本心所得,肆力其闲,而莫余止者也。韩子吾老着读书,余事不挂眼之句,实获我心焉。万金之富,不足以易吾一日读书之乐也。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而不知厌也。读书以防检,此心犹服药以消磨此病,病虽未除,常使药力胜则病自衰,心虽未定,常得书味深,则心自熟,久则衰者,尽而熟者化矣。学有所得,必自读书,入读书千熟万熟,时一言一句之理,自然与心融会为一,斯有所得矣。读前句如无后句,读此书如无他书,心乃有大得。读书所以不见德崇业广者,只是讲说不曾实行,如读学而时习章,便能学而时习否。读其为人也,孝弟章便能孝弟否。读颜渊问仁章,便能非礼勿视听言动否。若不能如此,只是讲说耳。读书贵知要只。颜子四勿心不绝想,口不绝念,守之勿失,循之勿违。岂有差错,泛观天下之书,而不知用力处,虽多亦奚以为。不察理之有无,而泛读一切不经驳杂之书,务以闻见该博,取胜于人。吾知其记愈多,而心愈窒,志愈荒,而识愈昏矣。如此读书,非徒无益,是又适。所以为心术之害也。凡读书须虚心定气,缓声以诵之,则可以密察其意。若心杂气粗,急声以诵,真村学小儿读诵,斗高声又岂能识其旨趣之所在也。读书当出己之口,入己之耳。读书惟宁静宽徐,缜密则心入,其中而可得其妙,若躁扰褊急粗略以求之,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者也焉。足以得其妙乎。口念书而心外驰,难乎有得矣。朱子曰:童遇云读书千遍,其意可见。又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非思之力也,精神之极也,非妄语也,此言读书熟思之精,自有通悟时也。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唯精心寻思,体贴向身心事物上来,反复考验其理,则知圣贤之书一字一句,皆有用矣。读书讲明道义,求日用之实理也,若读书而不讲明道义,则溺心于文字之闲,终不能知实理之所在。圣贤之书,神而明之,在乎人,不然书特尘编耳。书能神而明之,则活泼泼地。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今万事万物之理,能因书以知理,则理有实用,不然书自书理自理何以有实用哉。《程朱传注》少有用心于其闲者。偶持一卷中庸,书因思此书满天下,能因中庸之书,实得中庸之理者,几何人哉。舍小学四书五经,宋诸儒性理之书,不读而先读他书,犹恶泰山而喜丘垤也,藐乎吾见其小矣。程子曰: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人焉。尔读书之法,皆当由辞以得意。徒得其辞而不得其意,章句文字之学也。四书顷刻不可不读。人果能诚心求道,虽五经四书正文中亦自有入处。若无诚心向此,虽经书一章反复以数万言释之,人亦不能有得也。莫不饮食鲜能知味,日用而不知,凡民也。不独凡民为然,恐读书而不明理者亦然。读圣贤之书,句句字字见有的实用处,方为实学。若徒取为口耳文词之资,非实学也。得意忘言,乃知读书不可滞于言辞之闲,当会于言辞之表。读书皆以明本来固有之理,而欲行之无疑耳。圣贤言格物,致知处便,当效其格物致知,言存养省察处便,当效其存养省察,圣贤为教之法,无不效其所为,则读书有切己之益,而不为口耳之陋矣。读书必精不二,方见义理。有一念之杂即隔一重矣,以鸿鹄之心读书,必不能造乎精微。濂洛关闽之书,一日不可不读,周程张朱之道,一日不可不尊。舍此而他学,则非矣。读圣贤书,于凡切要之言,皆体贴到自己身心上,必欲实得而力践之,乃有益。不然书自书,我自我,虽尽读圣贤书,终无益也。读书不于身心有得,懵然而已。读书只当以正文传注为本,正文传注已通析尚有可疑者,乃可参考语录诸说,窃见传注之外,皆有诸儒小注经文不过数语,而小注乃至数千百言,其实学者不但不能周览并经文,传注亦不能精矣。若有大圣贤作,必重加芟削矣。读书必得其要,天命之性是也。读书固不可不思索,然思索太苦,而无节。则心反为之动。而神气不清,如井泉然,淆之频数则必浊。凡读书思索之久,觉有倦意,当敛襟正坐,澄定此心,少时再从事于思索,则心清而义理自见。
《体认》
读书当着实体,认如读中庸首章天命之谓性,便当求天命之性的在何处,读大学首章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便当求三者的为何事如此,则道理跃如皆在,心目之闲,自不为文字言语所缠绕矣。读书之久,见得书上之理与自家身上之理,一一契合,方始有得处。读书体贴到自己身心上,方有味。皆实理也。圣贤岂欺我哉。实理皆在乎万物万事之闲,圣贤之书不过摸写其理耳,读书而不知实理之所在。徒滞于言辞之末,夫何益之有。人读书果能于圣人之言,句句皆体之身心,而力行之,即是颜子亦足以发之意。读书记得一句便寻一句之理,务要见得下落,方有益,先儒谓读书,只怕寻思近,看得寻思二字最好如圣贤,一句言语,便反复寻思,在吾身心上,何者为是,在万物上,何者为是。使圣贤言语,皆有着落,则知一言一语,皆是实理,而非空言矣。
《胡居仁‧居业录》
《丽泽堂学约》
一读书务以小学为先,次四书以及六经,与周程张朱司马邵之书,非理之书,不得妄读。一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毋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王守仁语录
《传习录》
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共发编《曹于汴‧共发编》
《语录》
古人之书,不可不多读,但靠书不得靠读,不得靠古人不得。
荆川稗编
《原学篇》
何为三代之前,学术如彼三代之后,学术如此汉微,有遗风魏晋以降,日以陵夷非后人之用心不及,前人之用心,实后人之学术,不及前人之学术也,后人学术,难及大概有二。一义理之学,二辞章之学。义理之学,尚攻击辞章之学,务雕搜耽义理者,则以辞章之士为不达,渊源玩辞章者,则以义理之士为无文彩要之辞章,虽富如朝霞,晚照徒焜耀人耳目。义理虽深如空谷寻声,靡所底止二者,殊途而同归。是皆从事于语言之末,而非为实学也。所以学术不及,三代又不及汉者,抑有由也。以图谱之学不传,则实学尽化为虚文矣。其闲有屹然,特立风雨不移者,一代得一二人。实一代典章文物法度纪纲之盟主也,然物希则价难平,人希则人罕识世,无图谱人亦不识图谱之学。张华晋人也,汉之宫室千门万户,其应如响,时人服其博物,张华固博物矣。此非博物之效也,见汉宫室图焉,武平一唐人也,问以鲁三桓郑七穆春秋,族系无有遗者,时人服其明春秋,平一固熟于春秋矣,此非明春秋之效也,见春秋世族谱焉,使华不见图,虽读尽汉人之书,亦莫知前代宫室之出处,使平一不见谱,虽诵春秋,如建瓴水,亦莫知古人氏族之始终。当时作者后世史官,皆不知其学之所自况他人乎,臣旧亦不之知,及见杨佺期洛京图,方省张华之由见杜预公子谱,方觉平一之故,由是益知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且萧何刀笔吏也,知炎汉一代宪章之所,自歆向大儒也。父子分争于言句之末,以计较毫厘得失,而失其学术之大体,何秦人之典,萧何能收于草昧之,初萧何之典,歆向不能纪于承平之后,是所见有异也。逐鹿之人,意在于鹿,而不知有山求鱼之人,意在于鱼而不知有水。刘氏之学意在章句,故知有书,而不知有图。鸣呼,图谱之学,绝是谁之过与。
《叙学》
性无不统,心无不宰,气无不充,人以是而生,故材无不全矣。其或不全,非材之罪也,学术之差,品节之紊,异端之害,惑之也。今之去古远矣,众人之去圣人也。下矣幸而不亡者,大圣大贤。惠世之书也,学之者,以是性与是,心与是,气即书以求之俾邪,正之术明诚伪之辨,分先后之品,节不差笃行而固守。谓其材之不能全,吾不信也。诸生从余问,学有年矣。而余梗于他故,不能始。卒成夫教育英才之乐,故具为陈读书为学之次序,庶不至于差,且紊而败其全材也。先秦三代之书,六经语孟为大世。变既下,风俗日坏,学者与世俯仰,莫之致力,欲其材之,全得乎。三代之学,大小之次第,先后之品节,虽有余绪竟亦莫知,适从惟当致力,六经语孟耳。世人往往以语孟为问学之始,而不知语孟圣贤之成终者。所谓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者也。圣贤以是为终学者,以是为始未说圣贤之详。遽说圣贤之约,不亦背驰矣乎。所谓颜状未离,于婴孩高谈已,及于性命者也,虽然句读训诂不可不通,惟当熟读不可强解优游。讽诵涵泳,胸中虽不明了,以为先入之主,可也。必欲明之不凿则惑耳,六经既毕,反而求之自得之矣。治六经,必自诗。始古之人十三诵诗,盖吟咏情性,感发志意,中和之音在是焉。人之不明血气蔽之耳,诗能导情性,而开血气使幼而常闻歌诵之声,长而不失刺美之意,虽有血气焉,得而蔽也。诗而后书,书所谓圣人之情,见乎。辞者也,即辞以求情,情可得矣。血气既开,情性既得,大本立矣。本立则可以征。夫用,用莫大于礼,三代之礼,废矣。见于今者,汉儒所集之礼,记周公所著之,周礼也。二书既治,非春秋无以断也,春秋以天道王法,断天下之事业也。春秋既治,则圣人之用见矣,本诸诗以求其情,本诸书以求其辞,本诸礼以求其节,本诸春秋以求其断。然后以诗书礼为学之体,春秋为学之用,体用一贯,本末具举,天下之理,穷理,穷而性尽矣。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后学夫易,易也者。圣人所以成,终而成始也。学者于是用心焉,是故诗书礼乐不明则不可以学,春秋五经不明则不可以学。易夫不知其粗者,则其精者岂能知也。迩者未尽,则其远者,岂能尽也。学者多好高务远,求名而遗实,逾分而远探,躐等而力穷。故人异学家异传圣人之意,晦而不明也。六经自火于秦传,注于汉疏,释于唐议,论于宋,日起而日变,学者亦当知其先后,不以彼之言而变吾之良知也。近世学者,往往舍传注疏释,便发诸儒之议论,盖不知议论之学,自传注疏释,出特更作正大高明之论尔。传注疏释之于经,十得其六七。宋儒用力之勤,铲伪似真补,其三四而备之也。故必先传注而后疏释,疏释而后议论。始终原委,推索究竟以己意体察为之,衡折之于天理,人情之至,勿好新奇,勿好僻异,勿好诋讦,勿生穿凿,平吾心易吾气,充周隐微毋使亏欠。若发强弩必当穿彻,而中的。若论罪囚棒,棒见血而,得情毋惨刻毋细碎毋诞妄毋临深。以为高渊实昭,旷开朗恳,恻然后为得也。六经既治,语孟既精,而后学史先立乎,其大者小者弗能夺也。胸中有六经语,孟为主,彼废兴之迹,不吾欺也。如持平衡,如悬明镜,轻重寝扬,在吾目中,学史亦有次第,古无经史之分,诗书春秋皆史也,因圣人删定笔削立,大经大典即为经也,史之兴自汉氏始,先秦之书,如左氏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皆掇拾记录。无完书,司马迁大集群书为史记。上下数千载,亦云备矣。然而议论或驳而不纯,取其纯而舍其驳,可也。后世史记皆宗迁法,大同而小异,其创法立制纂承六经,取三代之余烬为百世之准绳。若迁者可谓史氏之良者也,班固前汉史,与迁不相上下。其大原则出于迁,而书少加密矣。东汉史成于范晔,其人诡异好奇,故其书似之。然论赞情状,有律亚于迁,固自谓赞,是吾文之奇,作诸序论,往往不减。过秦则比拟,太过三国陈寿所作,任私意而好文,奇功伟迹往往削没,非裴松之小传,一代英伟之士,遂为寿所诬。后世果有作者必当改作,以正寿之罪。奋昭烈之幽光,破曹瞒之鬼贼,千古一快也。晋史成于李唐,房杜诸人,故独归,美太宗耳。繁芜滋蔓诬谈,隐语鄙亵之事,具载之,甚失史体。三国过于略,而晋书过于繁,南北七代各有其书,至唐李延寿总为南北史,遣辞记事,颇为得中。而其事迹污秽,虽欲文之,而莫能文矣。隋史成于唐兴亡之际,徼讦好恶,有浮于言者,唐史二旧书刘煦所作,固未完备,文不称事,而新书成于宋欧。宋诸公虽云完备,而文有作为之意,或过其实而议论纯正,非旧书之比也。然学者当先旧而后新,五代二书皆成于宋旧,则薛居正新,则欧阳子也。新书一出,前史皆废,所谓一洗。凡马空者也,宋金史皆未成金史,只有实录宋事纂录甚多,而东都事略,最为详备。是则前世之史也,学者必读,历代全史考之废兴之由。邪正之迹,国体国势制度文物,坦然明白,时以六经旨要立论,其闲以试己意,然后取温公之通鉴,宋儒之议论。校其长短是非,如是可谓之学史矣。学者往往全史未见,急于要名,欲以为谈说之资,嘴吻之备,至于通鉴亦不全,读撮钩节通鉴之大旨,温公之微意随以昧没,其所以成就亦浅浅乎。史既治则读诸子老庄列阴,符四书皆出一律,虽云道家者,流其闲有至理,存取其理而不取其寓,可也。素问一书虽云医家者,流三代先秦之要典也,学者亦当致力孙吴姜黄之书,虽云兵家智术战陈之事,亦有名言不可弃也。荀子议论过高好奇,致有性恶之说,然其王霸之辨,仁义之言,不可废也。管子一书,霸者之略,虽非王道亦当读也,扬子云太元法言,发孔孟,遗意后世,或有异论者,以其有性善恶混之说,剧秦美新之论事,莽而篡汉,韩子谓其文颇滞涩,苏子谓以艰险之辞,文肤浅之理,而温公甚推重之。以为在孟荀之上,或抑或扬,莫适所定,虽然取其辞而不取其节,可也。贾谊董仲舒刘向皆有书,惜其犹有战国,纵横之余,习惟董子三策,明白纯正。孟轲之亚,非刘贾所企也。文中子生于南北,偏驳之后,隋政横流之际,而立教河汾作成,将相基唐之治,可谓大儒矣。其书成于门弟子董薛姚窦之流,故比拟时,有太过遣辞发问,甚似论语。而其格言至论,有汉儒所未道者,亦孟轲氏之亚也。韩子之书浑厚典丽,李唐一代之元气也。与汉氏比隆矣,其诋斥佛老扶持,周孔亦孟轲氏之亚也,诸子既治,宋兴以来,诸公之书,周程张之性理,邵康节之象数,欧苏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7. 高考常见的以“一”字开头的成语及意思
一把死拿 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 一败如水 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象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一败涂地 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般见识 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一斑窥豹 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一板三眼 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板一眼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瓣心香 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 一棒一条痕 比喻做事扎实。 一本万利 本钱小,利润大。 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一鼻孔出气 同一个鼻孔出气。比喻立场、观点、主张完全一致。 一笔勾销 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一笔抹煞 抹煞:勾销。画一笔,全部抹掉。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一臂之力 臂:胳膊。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 一表非凡 表:外貌;凡:平凡。形容人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一表人才 表:指外貌。形容人容貌俊秀端正。 一秉至公 秉:掌握、主持;至:极、最。办事一切都出于公心。形容大公无私。 一病不起 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恶化,终至死亡。 一波三折 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一不扭众 一个人难违反众人的意见。 一不压众,百不随一 少数敌不过多数。 一不做,二不休 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兴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兴做到底。 一步登天 登:上。一步跨上青天。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境界或程度。有时也用来比喻人突然得志,爬上高位。 一步一个脚印 比喻做事踏实。 一步一鬼 走一步路就好象碰到一个鬼。形容遇事多疑。 一草一木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一差二错 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差错。 一长两短 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 一笔勾断 全部取消之意。同“一笔勾消”。 一笔勾消 全部取消之意。亦作“一笔勾销”。 一笔抹摋 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同“一笔抹煞”。 一笔抹杀 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一碧万顷 形容青绿无际。 一鞭先著 后以为争先的典实。亦泛指先行。 一鞭一条痕 比喻做事着着落实或说话切中要害。同“一棒一条痕” 一表非俗 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 一表人材 形容容貌英俊。表,仪表。 一表人物 形容容貌英俊。表,仪表。 一表堂堂 形容仪表堂皇。 一秉大公 指言论行事全秉公心。 一秉虔诚 指诚心诚意。 一波才动万波随 指一波方动,万波随之而起。比喻事情开端后的不断发展变化。 一波万波 比喻事情开端后的不断发展变化。同“一波才动万波随”。 一步一趋 ①形容紧跟着行走。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常含贬意。 一差半错 指变故,差错。 一差二误 指意外的差错和失误。 一差二悮 指意外的差错和失误。同“一差二误”。 一差两讹 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差错。同“一差二错”。 一长半短 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同“一长二短”。 一长二短 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 一倡三叹 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一倡一和 ①指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倡,亦作“唱”。②指鸣声相... 一唱百和 形容附和的人极多。 一彻万融 犹言一通百通。一个主要的弄通了,其他的自然也都会弄通。 一尘不到 形容清净纯洁。 一尘不缁 犹一尘不染。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一成不易 一经形成,不再改变。同“一成不变”。 一弛一张 弛:放松弓弦。张:拉紧弓弦。古时常以比喻施政宽严相济;现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松有紧,劳逸结和。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比喻说话夸大之极。同“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比喻说话夸大之极。 一吹一唱 吹:吹嘘。唱:唱和。两个人说话,互相帮衬。 一槌定音 借指凭一句话作出最后决定。同“一锤定音”。 一辞同轨 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一蹴而成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同“一蹴而就”。 一蹴而得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同“一蹴而就”。 一蹴可几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几,近,及。同“一蹴而就”。 一寸赤心 一片赤诚的心。同“一寸丹心”。 一搭一档 指互相配合,彼此协作。有时含贬意。 一代不如一代 代:父子相继为一代。一代比一代差。 一代鼎臣 一个时代中大家所景仰的大臣。同“一代宗臣”。 一代文宗 宗:宗师。一个时代为众人所宗仰的文学家。亦作“当世辞宗”、“一代宗匠”、“一代辞宗”。 一代宗臣 一个时代中大家所景仰的大臣。 一旦一夕 形容很短的时间。同“一朝一夕”。 一刀两段 ①一刀斩为两段。比喻坚决断绝关系。同“一刀两断”。②指斩首,被杀。 一点半点 指微小而不定的数量。 一点灵犀 ①指犀角上有纹,两头感应通灵,故比喻心心相印。②指聪敏。 一点一滴 形容微小零星。 一雕双兔 指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一跌不振 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同“一蹶不振”。 一定不移 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同“一定不易”。 一而二,二而三 由一至二,由二至三。指由此及彼联想开去。 一而二,二而一 两件事看似不同,实际上却相同。 一而光 比喻彻底清除。同“一扫而空”。 一帆顺风 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同“一帆风顺”。 一反既往 一:完全;既往:从前。完全与以前相反。 一反其道 一:整个,完全;反:相反;其:他的;道:轨道。完全与以前的轨道相反。 一饭三吐哺 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比喻求贤殷切。 一吠百声 即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付出一份劳力就得一分收益。 一分一毫 形容很少的数量。 一佛出世 犹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一佛出世,二佛涅盘 佛家称生为出世,死为涅盘。指死去活来。 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死去活来之意。出世,生;生天,死。 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死去活来之意。出世,生;生天,死。 一夫当关 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一夫之勇 犹言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一夫之用 指仅能当一人之用,而无兼人之能。 一高二低 ①高低强弱或胜负输赢。②指意外的变故。 一个半个 指为数甚少。 一根一板 方言。原原本本,一五一十。 一谷不登 指歉收。同“一谷不升”。 一谷不升 指歉收。 一鼓一板 鼓、板都是演唱时用以调和节奏的,两者不可分离,因以喻互相帮衬。 一顾千金 顾:看。古之善于相马者伯乐看了马一眼,良马的身价便值千金。比喻得到贤者的推荐而使人或事物身价倍增。 一顾倾城 形容美女的眼波,也比喻女子的美貌。 一毫不差 指完全相同,没有一点差异。 一毫不苟 指十分认真,一丝不苟。 一毫不染 指一尘不染。 一毫千里 指差错虽微,造成的危害甚大。 一呵而就 一口气完成。 一狠二狠 犹言索性,干脆。多指下极大的决心。 一哄而起 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一哄而上 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同“一哄而起”。 一呼再喏 听到一声呼唤即连声应答。表示恭顺。 一狐之掖 比喻珍贵的东西。同“一狐之腋”。 一虎不河 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 一花独放 一种花独自开放。与“百花齐放”相对,常比喻缺少各种不同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 一画开天 相传伏羲画八卦,始于干卦三之第一画,干为天,故指“一画开天”。 一褱而论 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同“一概而论”。 一还一报 指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 一挥九制 一提笔就能写出九道制书。指文思敏捷。 一晦一明 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 一饥两饱 犹言每天不能饱食。形容生活贫困。 一己之见 指一个人的意见。 一家老小 指全家人。 一家无二 指一家之人没有两样。 一家一火 指所有家当什物。 一家一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或财产。亦引申为一家人。 一家之辞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同“一家之言”。 一家之学 自成一家的学派。 一家之作 自成一家的著作。 一见了然 犹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一剑之任 指以一人一剑之力。指作战的士兵,犹言一人之勇。亦指独力担任艰巨的任务。 一脚不移 借喻坚定不移。 一阶半级 阶、级:是封建时代的等级品位。指非常低微的官职。 一阶半职 指非常低微的官职。同“一阶半级”。 一接如旧 犹言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一介不苟 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同“一介不取”。 一介之才 指微小的才能。 一介之善 微小的善行。 一介之士 一个微末的士人。指忠心正直的人。 一举两全 指一举措而能顾全两面。 一举三反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一举万里 比喻前程远大。同“一举千里”。 一决胜负 进行最后的较量以决定高下。 一蹶不兴 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同“一蹶不振”。 一空依傍 指在艺术、学术等方面独创而全不摹仿。 一孔不达 指一窍不通。 一口同声 犹一口同音。 一口同音 犹言众口一词。 一口一声 犹口口声声。 一块石头落了地 比喻放下了心。 一匡九合 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后亦指立国大事。 一夔一契 夔契都是舜时贤臣,后因以之喻良辅。 一篑之功 篑:盛土的筐。指成功前的最后一筐土。比喻成功前的最后一份努力。 一壸千金 比喻物虽微贱,关键时得其所用,便十分宝贵。 一来一往 形容动作的反复或交替。 一览无遗 览:看;遗:遗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 一揽包收 指总揽一切。 一劳久逸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同“一劳永逸”。 一廉如水 为官廉洁,如流水一样清洁。 一鳞片甲 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同“一鳞半甲”。 一鳞片爪 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同“一鳞一爪”。 一路风尘 形容旅途辛苦。 一路风清 形容安定升平的景象。 一路货色 一路:同一类;货色:货物。比喻同一类丑货。 一路神祇 指同伙的人。意含讥讽。 一乱涂地 形容乱到不可收拾。 一马一鞍 比喻一夫一妻,白头偕老。 一脉同气 指出于同源。指同胞兄弟姐妹的亲密关系。 一脉相通 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 一脉香烟 指延续家世的后代。人死,后嗣须常上香祭扫,故云。 一门同气 指同门兄弟。 一门心思 指一心一意。 一梦华胥 后因称一场幻梦为“一梦华胥”。 一面之辞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指单方面的话,面的看法。 一面之款 谓只见过一面,了解不深。同“一面之交”。 一面之识 指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 一面之雅 只见过一面的交情。比喻交情很浅。同“一面之交”。 一面之缘 见一面的缘分。 一民同俗 指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一暝不视 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 一命归西 指死亡。 一命归阴 指死亡。 一命鸣呼 指死亡。常含幽默诙谐意味。 一命之荣 指受任一官的荣耀。 一模二样 犹言一模一样。样子完全相同。 一目数行 犹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目五行 犹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目之士 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一男半女 指一个儿子或女儿。 一年一度 指每年一次。 一念之误 一个念头的差错。同“一念之差”。 一牛吼地 指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距离较近。 一牛鸣 指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距离较近。同“一牛吼地”。 一牛鸣地 指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距离较近。同“一牛吼地”。 一诺无辞 一口答应,没有二话。 一片丹心 一片红心。指忠诚之心。 一片散沙 比喻力量分散,没有组织起来。同“一盘散沙”。 一偏之见 偏于一面的见解。 一偏之论 偏于一面的议论。 一嚬一笑 指不高兴或喜悦的表情。嚬,皱眉。 一品白衫 唐人推重进士,称应进士科者为“一品白衫”。意指他日可以官登一品,但今日则犹着白衫。 一掊土 抔:用手捧东西。一捧黄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一栖两雄 比喻两雄对峙,势不并存。 一齐众楚 犹一傅众咻。比喻不能有什么成就。 一气浑成 形容诗文首尾贯通,完满自然,不见雕凿。 一钱不名 指身无分文。常以形容囊橐一空或甚为贫穷。 一切万物 宇宙间所有的事物。 一清二楚 十分清楚、明白。 一邱之貉 邱,同“丘”。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同“一丘之貉”。 一曲阳关 阳关:古曲调名,古人在送别时唱。比喻别离。 一人敌 指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指满堂之上,一人不乐,众皆为之不欢。 一日千丈 形容形势发展极为迅速。 一日三复 指在一天之内多次反复玩味。 一日三覆 指在一天之内多次反复玩味。 一日三岁 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月 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万几 形容帝王每天处理政事极为繁忙。 一扫而光 一下子就扫除干净。 一山不藏二虎 比喻两人不能相容。 一射之地 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约当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 一身二任 任:职务,责任。一个人承担两种职务。 一生九死 指经历多次生命危险而幸存。 一生一代 指一辈子。同“一生一世”。 一十八般兵器 泛指各种兵器。 一十八般武艺 泛指各种武术技艺。 一十八层地狱 佛教指极恶众生死后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汤、寒冰等十八种。比喻灾难极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级... 一时半霎 指很短的时间。 一时半晌 指很短的时间。 一时伯仲 指两人水准才能难分高下。伯仲,指兄弟。 一时千载 一千年才遇到一次。极言机会难得。 一时三刻 指很短的时间。 一时之 暂时的宜。 一时之秀 一个时期的优秀人物。亦作“一时之选”。 一时之选 指某一时期的优秀人才。 一矢双穿 犹一箭双雕。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一式一样 完全是一个式样。形容完全相同。 一事不知 比喻知识尚有欠缺。同“一物不知”。 一是一,二是二 形容说话老老实实,毫不含糊。 一手一脚 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同“一手一足”。 一死一生 指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 一岁三迁 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一岁载赦 一年之中再次赦罪。指赦免过滥。亦作“一岁再赦”。 一岁再赦 一年之中再次赦罪。指赦免过滥。同“一岁载赦”。 一索成男 旧时指头胎生子。同“一索得男”。 一塌胡涂 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同“一塌糊涂”。 一榻胡涂 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同“一塌糊涂”。 一天一地 满天满地。形容到处都是。 一通百通 通:通晓。一个主要的弄通了,其他的自然也都会弄通。 一吐为快 指尽情说出要说的话而感到畅快。 一网尽扫 犹一网打尽。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一往而深 指对人或对事物顷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同“一往情深”。 一往直前 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同“一往无前”。 一望而知 一看就明白。 一望无边 一眼看不到边际,形容地域十分辽阔。 一望无垠 辽远广阔,看不到边际。 一苇可航 一苇:一捆芦苇。用一捆芦苇作成一只小船就可以通行过去。①比喻水面相隔很近,不难渡过。亦作“航一苇”。... 一文不值 指毫无价值。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比喻一个很小的困难却使一个很大的事情无法进行,无法完成。也指一个很有本事的人,面对一个小问题而束手无... 一文如命 把一文钱看得象性命那样重。比喻极端吝啬。同“一钱如命”。 一闻千悟 形容悟性极高。指略一指点,即完全了悟。 一卧不起 指一生病就没有好转。 一无所成 一点没有成就。 一无所获 一无:全无。什么东西都没有获得。 一无所求 指没有什么要求或需要。 一无所闻 一点也没有听说,丝毫也不知道。 一夕一朝 一个晚上或一个早晨。形容很短的时间。同“一朝一夕”。 一息奄奄 只有微弱的一口气。形容垂死之状。 一席之地 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 一现昙华 比喻事物或人物一出现就很快消失。华,同“花”。 一线生机 线:微小;生机:生存的机会。还有一点儿生存的希望。 一线之路 指一条活路。 一献三酬 指人臣过蒙宠幸。亦作“一献三售”。 一献三售 指人臣过蒙宠幸。同“一献三酬”。 一相情原 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亦作“一厢情原”。 一厢情原 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同“一相情原”。 一厢情愿 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同“一相情愿”。 一笑百媚 形容美人的笑态。 一笑了事 笑一笑就算了事,指不予重视。同“一笑了之”。 一笑了之 笑一笑就算了事,指不予重视。 一笑倾城 形容女子的绝色。 一笑一颦 指脸上的表情。同“一颦一笑”。 一些半些 形容极少。 一泻百里 形容江河水势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同“一泻千里”。 一泻万里 形容江河水势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同“一泻千里”。 一心同功 同心协力,共赴事功。 一心同归 齐心趋向同一目的。 一心同体 犹言同心同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一心无二 指一心一意地做某种事情,没有杂念。 一心一腹 指一条心。 一心一力 犹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一心一路 犹一心一意。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一熏一莸 熏:香草;莸:臭草。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一言半辞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同“一言半语”。 一言半句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同“一言半语”。 一言不发 一句话也不说。 一言两语 为数不多的几句话。 一言千金 一句话价值千金。常用以形容所言之富有价值。 一言丧邦 指一句话可以亡国。 一言堂 旧时商店表示不二价的匾。现比喻领导缺乏民主作风,独断行,一个人说了算。 一言兴邦 指一句话可以兴国。 一言中的 的:箭靶的中心。一句话正好射中箭靶。比喻一句话就说到关键的地方。 一噎止餐 犹因噎废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一叶报秋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同“一叶知秋”。 一叶落知天下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一叶迷山 意指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一叶障目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一以当百 一人抵过百人。极言勇猛。 一迎一和 指一味迎合。 一拥而入 拥:拥挤。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挤了进去。 一隅之说 片面的说法;偏见。 一语双关 一句话包含两个意思。 一语中的 一句话就说中要害。同“一语破的”。 一语中人 中:中伤。以一句话中伤人。 一渊不两蛟 比喻两雄不能并立。 一缘一会 指有缘相合。 一则一,二则二 形容说话老老实实,毫不含糊。同“一是一,二是二”。 一眨巴眼 方言。一眨眼。 一针一缐 比喻细微的东西。缐,亦作“线”。 一枕邯郸 比喻虚幻的梦想。同“一枕黄粱”。 一枕黄粱 比喻虚幻的梦想。 一枕南柯 指一场梦幻。 一之为甚 做了一次,已经过分。比喻错误不能重犯。同“一之谓甚”。 一之已甚 做了一次,已经过分。比喻错误不能重犯。同“一之谓甚”。 一支半节 指一小部分。 一枝一节 ①本指树木的枝节。②比喻事物之细小部分。 一枝一栖 比喻找到一份职业或栖身之所。 一知半见 指不成熟的一点见解。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8. 涣然冰释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矛盾、风波完全消除,也可比喻疑团解除。出自《老子》 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比喻相互间的嫌隙等消除。 示例曹靖华《飞花集》:其实,如果了解当年具体实况,任何疑惑,都会~了。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9. 涣然冰释是什么意思?
词目 涣然冰释 发音 huàn rán bīng shì 释义 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处 《老子》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示例 误解和偏见并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0. 涣然冰释能不能用来修饰烦恼?
涣然冰释 huàn rán bīng shì [释义] 涣然:消散的样子;释:消散、解除。指像冰块溶化流散一样。比喻误会、疑虑、隔阂等完全消除。 [语出]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正音] 涣;不能读作“huān”。 [辨形] 涣;不能写作“换”;冰;不能写作“并”。 [近义] 烟消云散 冰消瓦解 化为乌有 [用法] 比喻相互间的嫌隙、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或困难迅速克服。也作“涣若冰释”。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见“冰消瓦解”(73页)。 [例句] 曹靖华《飞花集》:“其实;如果了解当年具体实况;任何疑惑;都会~了。’ [英译] clearly melted as the ice 这个是涣然冰释的解释,修饰一般都是有矛盾不计前嫌和好,如果把你和烦恼当做两个个体,那我想应该能用,其实所谓的词语你只要知道大意,怎么用真是你自己说的算,不是用在特正式的文章里面应该就没问题!呵呵呵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1. 涣然冰释成语什么意思?
【解释】: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出自】:《老子》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示例】:误解和偏见并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近义词】:烟消云散、冰消瓦解、化为乌有【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比喻相互间的嫌隙等消除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2. 用涣然冰释造句
经过一番解释之后,大家涣然冰释,重新和好如初,不再计较。大家都在一个团队,不要彼此疑神疑鬼,勾心斗角,要懂得涣然冰释,互相帮助。涣然冰释之后,他们抖擞精神,充满团结一致,迎接困难。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3. 冰释前嫌“释”的意思
释的意思是消散,误会全部消除。
冰释前嫌的意思是: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被解除。
拼音:bīng shì qián xián
近义词:握手言欢、重修盟好
释的释义:
一、动词
1、形声。从采( biàn),睾( yì)声。采有辨别、分析义。本义:脱掉,解下
2、同本义。又如:释绂(解下印绶。指致仕罢官);释褐(除去平民的衣服,换上官服。即“作官”)
3、解释。又如:释情消迹(消除误会;予以和解);释言(以言语自作解释);释例(说明所著书的凡例)
4、释放;赦免;舍弃;抛弃。又如:释法(舍弃法令而不施用)
5、放下;放开。又如:力叮不释(用力叮住不放)
6、消失
7、溶化;消融
8、泡在水里或其他液体里
9、发,射出
10、解除;免除。又如:释去仔肩(卸掉责任;放下重担);释憾(解除心中的怨恨。指报复);释难(解除困难);释闷(解闷儿;排遣烦闷);释四增美(除去邪僻之念,增加美善的质性)
11、淘米
二、名词
中国佛教用作释迦牟尼的简称 。是佛陀的姓氏;自东晋以后,佛教出家人自称释子,对外人而言称释氏。如:释厄(唐僧遭受的魔难);释老(指释伽牟尼与老子。即佛家与道家。也叫“释道”)
扩展资料
词语解释:
1、解释:分析阐明: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实验,这种自然现象才得到科学的解释。
2、释放:恢复被拘押者或服刑者的人身自由:释放战俘。刑满释放。
3、阐释:阐述并解释:道理阐释得很清楚。
4、集释:集注。
5、冰释:像冰融化一样不留痕迹。比喻嫌隙、怀疑、误会、意见等完全消除。
6、释怀:(爱憎、悲喜、思念等感情)在心中消除(多用于否定):久病在床的母亲让他挂念,难以释怀。
7、释典:佛教的经典。
8、保释: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根据法律的规定取保获释。
9、开释:释放(被拘禁的人):开释出狱。无罪开释。
10、释藏:佛教经典的总汇,分经、律、论三藏,包括汉译佛经和中国的一些佛教著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释前嫌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