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怪事」成语故事是什么年代的

2023年07月07日成语故事56

“咄咄怪事”的成语故事:

东晋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一丘一壑也风流”用班嗣语,《汉书·叙传》载班嗣书简云:“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它与前两句连起来的意思是:何必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呢?倒不如姑且安享闲居的清福罢,隐居山林那也很高雅。 此词是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期间(45岁至53岁) 的作品,由题目可知:作者游罢鹅湖归来后,曾患过 一场疾病,病愈后他登楼观赏江村的夜景,忽然惊叹 时光的流逝,深深感到自己的筋力衰退,再一回想过 去,更是百感交集,因而写了这首词抒发心中的悲愤。 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但景中有情,只不过 是非常含蓄而已,须细察始能体会。“枕簟”句写气 候变化:枕簟初凉,溪堂乍冷,虽然还未入秋,但是 已能感到秋意。这种清冷的感觉,既是自然环境的反 映,也是词人心绪的外射。“断云”句写江上风光:飘 浮在水面上的片断烟云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消散,眼 前出现了水远天长,苍茫无际的画面。这景象给词人 带来一种广阔的美感,也引起了他的惆怅。“红莲”、 “白鸟”二句转写近前景物:池塘里盛开的红莲互相 偎倚,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鹭静静地兀 立着,它一定正在发愁罢!“醉”字由莲脸之红引出, “ 愁”字由鸟头之白生发,这两词用的真是恰到好处。 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虽美,但“醉”、“愁”二字 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苦闷。以上的景物描写,不但隐含 着词人忧伤抑郁的意绪,而且为下阕抒情制造了一种 清冷、空虚又而沉闷的氛围。 下阕头三句虽承上述氛围和意绪,但在情感的表 现上却有显著变化:变含蓄为明朗,于抑郁为旷达。 这三句连用了三个典故。“书咄咄”句用殷浩事。《晋 书·殷浩传》载殷浩热中富贵,罢官后终日手书空作 “ 咄咄怪事”四字(意为“哎哎,这真是怪事!”) 。 “且休休”用司空图事。《旧唐书·司空图传》载司 空图轻淡名利,隐居中条山,他作的《休休亭记》云: 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按司空图的解 释,“休”字有二义,一为闲退,一为安适。“休休” 即闲适之意。)“一丘一壑也风流”用班嗣语。《汉书· 叙传》载班嗣书简云:“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 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这三句连起来 的意思是:何必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呢?倒不如 姑且安享闲居的清福罢,隐居山林那也很高雅。前一 句作反问语,表示不以殷浩为然;后二句作自慰语, 表示隐居也自有其乐。看起来词人好象真的乐意当隐 士了,但实际上这是悲愤却故作旷达之辞,比直抒悲 愤更感强烈。三个典故用在一起,不但气势连贯,而 且意思曲折。末尾二句在情感表现上又有显著变化; 变坦率为委婉,旷达为悲凉。“不知筋力衰多少,但 觉新来懒上楼” !化用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 诗“筋力上楼知”句意。看似写病后衰弱的寻常感觉, 实则含有“英雄江左老”(辛词《满江红》)的悲愤。 作者一生志在恢复中原,虽遭谗毁摈斥但坚持如故, 因此表现在这里的便不是一般惊衰叹老的感伤,而是 深恐功业难成的忧虑。刘辰翁说他“英雄感怆,有在 常情之外”(《辛稼轩词序》),乃是深知作者人格与词 意之言。 依上所述,此词蕴含的情感是异常深沉的,但词 人使用的语言却又极为平淡。上阕描述气候的清冷、 云水的舒卷和花鸟的静默,都无奇险之处,而寂寞沉 闷的气氛已足以使人愁苦,下阕出语十分旷达,但政 治上失意的情绪愈令人感觉凄凉结尾二语尤其淡朴浅 近,犹如野叟闲谈,略不经意,“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的感慨就表现得极其厚重。这种以淡语写深情的 艺术,正如刘熙载说的“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 人籁悉归天籁”(艺概·词曲概),是一种更为精湛的 艺术。摘自gyjslw.com
成语人物.沧海桑田.多多怪事!!急啊
【沧海桑田】
出处:
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成语人物:
麻姑:
道教神话人物。据《神仙传》记载,其为女性,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中国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故古时以麻姑喻高寿。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过去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
王方平:
东汉时人,名远、字方平。汉桓帝时做过官,精通天文、河图、道鑯学。后来辞官隐去,在丰都平都山升天成仙。
---------------------------------
【咄咄怪事】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成语人物:
殷浩(?~356),东晋大臣。字渊源。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好《老子》与《周易》,善谈玄理,颇负盛名,屡辞征召。曾为庾亮记室参军,累迁司徒左长史,后辞官隐居近十载。永和二年(346)因褚裒推荐,始受命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次年,桓温灭成汉,威震朝廷。会稽王司马昱(简文帝)执政,以殷浩声名影响朝野,引为心腹,参预朝政,统率扬州之众以抗衡荆州的桓温。五年后赵石虎死,冉闵展开反羯斗争,北方混乱,晋朝乘机北伐。殷浩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于永和六年就任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并广开屯田,以为军储。他无军事经验,又为桓温掣肘,八年进军至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处置失当,败于前秦。次年又大举进军,派羌族酋长姚襄为前锋,十月至山桑(今安徽蒙城北),姚襄反叛,伏击浩军,辎重尽弃,死伤万余,溃退谯城(今安徽亳州)。桓温上疏加罪,十年二月废为庶人,徙东阳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十二年卒。摘自gyjslw.com
怪事什么打一成语叠词
咄咄怪事ō ō guài shì[释义] 咄咄:表示惊讶的声音。使人惊讶的怪事。形容事情不合情理;叫人不能理解。[语出] 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正音] 咄;不能读作“chū”。[辨形] 咄;不能写作“多”。[近义] 莫名其妙 不可思议[反义] 合情合理 顺理成章 理所当然 天经地义[用法] 多用在“岂非”、“真是”等词语后;表示感慨和不满。一般作宾语。[结构] 偏正式。[例句] 这种自私的话;他居然能说出口;真是~。[英译] monstrous absurdity摘自gyjslw.com
怪事的怪的四字成语是什么
怪的四字成语 :
奇形怪状、千奇百怪、光怪陆离、大惊小怪、奇谈怪论、
少见多怪、妖魔鬼怪、怪声怪气、稀奇古怪、见怪不怪、
阴阳怪气、刁钻古怪、断怪除妖、恬不为怪、怪模怪样、
荒怪不经、揣歪捏怪、狂朋怪侣、妖形怪状、犀角烛怪、
搜奇检怪、迂怪不经、捏怪排科、神气荒怪、成妖作怪、
鱼鳖海怪、诡谲怪诞、恢恑憰怪、天灾物怪、枭蛇鬼怪
子不语怪、怪诞诡奇、恢诡谲怪、装妖作怪、毒魔狠怪、
谲怪之谈、搜奇抉怪、精奇古怪、索隐行怪、作怪兴妖、
不足为怪、降妖捉怪、逞怪披奇、古古怪怪、神奇荒怪、
降妖除怪、斗怪争奇、跷蹊作怪、失惊打怪、咄咄怪事、
怪力乱神、殊形怪状、自惊自怪、诡形怪状、懦词怪说、
饰怪装奇、归奇顾怪、生妖作怪摘自gyjslw.com
咄咄什么意思????
咄咄
  释义:表示呵叱;表示吃惊
  [组词]咄咄逼人 咄咄怪事 咄嗟
  [用词] 咄咄逼人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造句] 你说话不要咄咄逼人
  [同义词]咄咄逼人(盛气凌人)
  [反义词] 和颜悦色、温文尔雅
  [成语]咄咄逼人
  读音:ōō
  结构 左右 部首 口
  起笔 ∣ 笔画 8
  同音字 多 形近字 出
  电脑 五笔KBMH摘自gyjslw.com
咄咄什么什么成语
咄咄什么什么成语 :咄咄书空、咄咄怪事、咄咄逼人摘自gyjslw.com
咄咄怪事什么意思
咄咄怪事 [ō ō guài shì] 释义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百度汉语摘自gyjslw.com
咄咄怪事是何意·出自于哪?
“咄咄怪事”指使人惊奇并难于理解的怪事。此典出自《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杨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晋朝有一个人姓殷,名浩,字深源。他不但有学问,而且很有口才。朝廷看见他有才能,便封他做建武将军,统率扬、豫、徐、兖、清等五个州的军队。后来朝廷派他领兵跟敌人作战,殷浩惨遭失败,于是朝廷不仅免了他的官职,还把他流放到信安去。殷浩被流放到信安之后,郁郁不得志,内心里对朝廷赏罚不明感到非常气愤,满肚子的牢骚无处发泄。因为他在以前,从来没有对朝廷说过半句不平或怨恨的话,但每天总要书写“咄咄怪事”这几个字,借此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摘自gyjslw.com
请问成语 什么怪事?是成语
咄咄怪事_百度词典
[读音][ō
ō
guài
shì]
[解释]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例句]这种自私的话,他居然能说出口,真是~。
[近义]莫名其妙
[反义]合情合理摘自gyjslw.com
请问成语 什么怪事?是成语
咄咄怪事_百度词典
[读音][ō ō guài shì] 
[解释]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例句]这种自私的话,他居然能说出口,真是~。
[近义]莫名其妙
[反义]合情合理摘自gyjslw.com
表示自己很累的诗句
1、《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宋代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译文:
躺在竹席上,浮云顺水悠悠,黄昏的暮色将它们渐渐敛收。
红艳艳的莲花互相倚靠,科像姑娘喝醉了酒,羽毛雪白的水鸟安闲静默,定然是个独个儿在发愁。
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怒气,不如像司空图寻觅美好的山林安闲,自在去隐居,一座山丘,一条谷壑,也是风流潇洒。
我不知而今衰损了多少精力,连上楼都无心无力。
2、《武陵春》
北宋谢逸
莫道烦愁谁人懂,世间负累几处同?
昏昏此身何所似,恰似芭蕉骤雨中。
译文:
请不要说我的烦恼忧愁有人懂,这个世界上像我这样沉重的负担,劳累的身心又有几人同样遇到过?
我的身体昏昏沉沉的,像什么呢?就像那被暴雨蹂躏的芭蕉叶一样啊。
3、《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代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日,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思的今日,令人烦忧多多。
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
先生的文章正有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你我满怀超宜兴致,想上青天揽住明月。
抽刀切断水流,水波奔流更畅;举杯想要销愁,愁思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无法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4、《清平乐·春风依旧》
宋代赵令畤
春风依旧,著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译文
春风和往年一样,十分关心隋堤上的杨柳;清明时节温暖时分,它把柳枝儿揉搓成鹅儿黄的颜色。
去年春天,我与你在京城的大道上,在城门外的隋堤上,一起流连。
今夜,我却只能在梦中和你化为云雨的魂魄相见。我如此的悲痛,只需要几个夜晚,就会令我的一生憔悴不堪。
5、《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宋代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译文:
躺在水边阁楼的竹席上,清冷冷好似凉秋,片片的浮云顺水悠悠,黄昏的暮色使它们渐渐敛收。
红艳艳莲花互相倚靠,简直像姑娘喝醉了酒,羽毛雪白的水鸟安闲静默,定然是独个儿在发愁。
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怨气,倒不如像司空图寻觅美好的山林安闲自在地去隐居,一座山丘,一条谷壑,也是风流潇洒多逸趣。
我不知而今衰损了多少精力,只觉得近来上楼懒登梯。摘自gyjslw.com
成语“咄咄怪事”是由什么故事得来的
【成语】: 咄咄怪事
【故事】: 东晋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拼音】: ō ō guài shì
【解释】: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举例造句】: 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 ★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拼音代码】: ddgs
【近义词】: 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反义词】: 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歇后语】: 鱼跳出来吃猫
【灯谜】: 竹子开玫瑰花
【用法】: 作宾语;与“岂非”、“真是”等连用
【英文】: monstrous absurdity摘自gyjslw.com
咄咄怪事酒囊饭袋老态龙钟老气横秋行尸走肉这几个成语各是什么意思
1、咄咄怪事
ō ō guài shì
【解释】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2、酒囊饭袋
jiǔ náng fàn dài
【解释】囊:口袋。只会吃喝,不会做事。讥讽无能的人。
【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饱食快饮,虑深求卧,腹为饭坑,肠为酒囊。”
3、老态龙钟
lǎo tài lóng zhōng
【解释】龙钟:行动不灵便的样子。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出处】唐·李端《赠谢戴》:“交结渐时辈,龙钟似老翁。”
4、老气横秋
lǎo qì héng qiū
【解释】老气:老年人的气派;横:充满。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出处】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风情张日,霜气横秋。”
5、行尸走肉
xíng shī zǒu ròu
【解释】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出处】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摘自gyjslw.com
中国明朝天启时北京城有过怪事?
公元年5月30日(明朝天启六年)在北京王恭厂一带发生了一次奇怪的巨大灾变,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一声巨响,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人畜,树木,砖石等被卷入空中,又随风落下,数万房屋尽为齑粉,死伤2万余人,让人心惊胆颤,触目惊心。灾后,男女尽皆裸体,衣物首饰器皿全都飘到西山上去了。紫禁城外正在修缮围墙的3千工匠尽皆跌下脚手架,摔成肉袋,正在用早膳的天启皇帝躲在龙书案下才幸免于难。奇怪的是爆炸中心却’不焚寸木,无焚烧之迹’,用火药库爆炸或地震引起灾变,都难以解答。一时间,众说纷纭,天怒人怨,天启帝不得不下罪己诏,大赦天下。此事被御笔太监记入了明朝正史。 关于明朝北京王恭厂大爆炸 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次惊心动魄的灾难,但都莫过于解不开的自然灾难之谜,被人们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的是(1)3000多年前印度“死丘”事件;(2)1908年6月3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大爆炸;(3)1626年北京王恭厂大爆炸。这三大事件发生的原因引起人们浓厚兴趣,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至今仍是莫衷一是。 神秘的爆炸 明代自永乐年起火器制造就有了很大发展,驻守京城的京军所设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中神机营是明军主力部队,配备有当时最先进的火器和最强的兵力,为此明末的北京城内先后设立过6处火药厂局,凡是京营火器所需的铅子、火药都是由王恭厂预造,以备京营来领用,可见王恭厂当时是作为工部制造、储存火药的火药库。 公元1626年5月30日上午9时(即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巳时),位于北京城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了一次离奇的大爆炸事件。这次爆炸范围半径大约750米,面积达到2.25平方公里。王恭厂所在位置是:(见[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卷胡同集》)大约今西城区新文化街以南、象来街以北、闹市口南街以东、民族宫南街以西的永宁胡同与光彩胡同一带。关于大爆炸的情况,在《明实录·熹宗实录》、《国榷》、宦官刘若愚所著《酌中志》、北京史地著作《帝京景物略》、《宸垣识略》中都有记载,尤其是根据当时于官方的、相当于现在政府新闻公报性质的邸报底本,佚名撰《天变邸》对王恭厂灾变记述极为详细。这部著作是最早记述王恭厂灾变的著述,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流传于明朝天启末年。其影响之大就连明代佚名小说《梼杌闲评》第四十回中也把这一事件写进了小说的情节之中。 《天变邸》对这次灾变的描述是:天启丙寅五月初六日巳时(天启丙寅即天启六年),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动荡。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东自顺城门大街(今宣武门内大街),北至刑部街(今西长安街),西及平则门(今阜城门)南,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屋以数万计,人以万计。这次爆炸中心的“王恭厂一带糜烂尤甚,僵尸层叠、秽气熏天……” 正在爆炸中心范围内,走在街上的官员薛风翔、房壮丽、吴中伟的大轿被打坏,伤者甚众,工部尚书董可威双臂折断,御史何廷枢、潘云翼在家中被震死,两家老小“覆入土中”,宣府杨总兵一行连人带马并长班关7人没了踪影。承恩寺街上行走的女轿,事后只见轿俱被打坏在街心,女客和轿夫都不见了。更有甚者,炸飞的“大木远落密云”,石驸马大街上有一5000斤重的大石狮竟被掷出顺成门(今宣武门)外。中心区以外也受到强烈的冲击波影响,皇上感到大震,起身便冲出乾清宫直奔交泰殿,(情急间)“内侍俱不及随,止(只)一近侍掖之而行”,这时“建极殿槛鸳瓦飞堕”,正中近侍头部、脑浆迸裂,而“乾清宫御座、御案俱翻倒”,正修建大殿的工匠,因“震而下堕者二千人,俱成肉袋”。[ 小说《梼杌闲评》第四十回对这次爆炸的描绘是:到了五月六日巳刻,京师恰也作怪——京城中也自西北起,震天动地如霹雳之声,黑气冲天,彼此不辨。先是萧家堰,西至平则门、城隍庙,南至顺城门,倾颓房屋平地动摇有六七里,城楼、城墙上砖瓦如雨点飞下…… 奇异的“脱衣”现象 王恭厂灾变发生在300多年前,今人已经无法重现当时的景象,由于前人对科学的认知不像今天那样深刻,对于某些还不能解释的事情具有恐惧心理或是出于某种动机,像对于魏忠贤之流的仇恨,会借助灾祸来表达一种“天怨人怒”的心情,可能要加以渲染,夸大其神秘、奇异的成分。但那时的多种史料都作了类似的记载,可见像“脱衣”这样奇异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 “所伤男妇俱赤体,寸丝不挂,不知何故”(《天变邸》)。“凡死伤俱裸露,员弘寺街轿中女赤体无恙”(《国榷》)。“木石人复自天雨而下,屋以千数,人以百数……死者皆裸”(《帝京景物略》)。足见“脱衣”现象是大爆炸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由于放射状冲击波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力量,强劲的气流使“脱下”的衣服飘挂西山之树,昌平教场衣服成堆(《国榷》),“衣服挂于西山树梢、银钱器皿飘至昌平阅武场中”(《绥寇纪略》)。 虽然爆炸后冲击波是向四面扩散的,但从记载中看,爆炸的力量主要是在王恭厂中心区内,如石驸马大街到工部衙门一带是官府衙门集中的地方。爆炸后“官员人等死伤者难以计数”,冲击力量在东、西和北三个方向,以东面和北面更强一些,惟独丝毫未提及南面。 灾变成因众说纷纭 对于王恭厂特大爆炸,几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地震引起的,有人说是火药自爆、也有人认为陨星坠落,认为隐火山热核强爆有之,认为是由地震、火药及可燃气体静电爆炸同时作用亦有之,更有甚者,认为是外星人入侵、UFO降临等。摘自gyjslw.com

成语“咄咄怪事”扩展:

造句: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咄咄怪事。(清 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谜语:竹子开玫瑰花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反义词: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成语用法:咄咄怪事偏正式;作宾语;与岂非、真是等连用。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俄文翻译:стрáнный случай
成语解释:咄咄:表示惊讶的声音。使人惊讶的怪事。形容事情不合情理;叫人不能理解。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读音:duō duō guài shì
错字纠正:咄,不能写作“多”。
繁体成语:咄咄恠事
成语简拼:DDGS
近义词: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日文翻译:驚くべき奇怪事(きかいこと),奇怪千万なこと
英文翻译:monstrous absurdity
读音纠正:咄,不能读作“chū”。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其他翻译:<德>was für eine merkwürdige Angelegenheit <法>absurdité énorme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摘自gyjslw.com
成语注音:ㄉㄨㄛ ㄉㄨㄛ ㄍㄨㄞˋ ㄕˋ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gyjslw.com/post/114711.html